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十一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寻访“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访“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知识

能力
能准确找出“丝绸之路”的途经路线。

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要求查阅和收集有关的历史资料、文献、图片和实物。

能认识到学习历史离不开地图,离不开地理,培养初步的史地结合、学科渗透能力。

过程

方法
学生收集与“丝绸之路”有关的普及性历史读物图片资料和实物。

教师准备三张地图:“丝绸之路示意图”、中国政区地图、世界政区地图。

熟悉课文的内容,如丝绸之路的路线,沿途的名胜古迹、物产、民族文化等。

情感
态度
价值

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陆路上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传播友谊之路、文化之路。

历史证明,对外开放能使中国繁荣和发展。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养育了我们,我们也要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习中正确的空间意识。

教学流程时间
导入假设一个情景:一对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将丝绸等货物运送到西方,回来后向人们讲述旅途上的经历和见闻等。

根据这个故事情节,把丝绸之路分成若干路段,学生自愿结成小组,一组负责一段。

讲授新课第一:教师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和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要求学生按中国地图分段介绍沿途经过的重要地形、地貌和城市等,并将古今地名进行对照,目的是熟悉丝绸之路的路线。

在地图中,把丝绸之路分成若干地理路段,规定每一组分别负责一段的历史地理情况介绍,小组要有代表发言,同组人员可以补充。

第一组负责介绍“丝绸之路”的起点到敦煌的情况;第二组负责介绍南路,从阳关出发到葱岭的沿途情况;第三组负责介绍北路,从玉门关到葱岭的情况;第四组负责介绍出新疆后的“丝绸之路”西延、南申情况。

但然这个要求学生必须借助世界地图。

第一小组:从西安出发进入黄土高原,要跨过黄河,经过河西走廊、长城西端,到达敦煌。

重要地名有:长安——今西安;河水——今黄河。

第二小组:从敦煌开始,进入茫茫戈壁滩,丝绸之路也主要分为南北两端。

南路从阳关出发,沿阿尔金山——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南缘向西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

重要地名有:鄯善——今若羌;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南山——今昆仑山、喀什。

第三小组:北路从玉门关出发向西沿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到帕米尔高原。

重要地名有:北山——今天山、火焰山、吐鲁番、新疆、伊犁。

第四小组:葱岭向西北路经中亚到达欧洲,南路向西亚和南亚进发,到达伊朗、印度以及东欧一带。

重要地名有: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奄蔡——今咸海至里海一带;身毒——今印度;大月氏——古国名,今阿姆河流域;安息——今伊朗一带;大秦——古罗马。

教学流程时间
讲授新课补充提问:古今使用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并回答就成)
第二:要求各组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对“丝绸之路”的情况进行介绍:(教师先编好题目,小组代表在教师手中抽取一张编有题目的纸条,每组有三分钟的讨论时间,然后推选代表发言。

)1、介绍整个“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名胜古迹和古代名人。

如名胜古迹有石窟、酒泉、敦煌、鸣沙山、阳关、玉门关等,还有新疆的哈密、吐鲁番和火焰山等,出土的文物有马踏飞燕、莫高窟的壁画、楼兰古城遗址等;古代名人有张骞、班超、甘英等。

2、讲述沿途经过的省份,主要的少数名族分布以及主要的物产。

当然经过的省份有陕西、甘肃、新疆等;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土族、满族等。

主要的物产就有石榴、核桃、甘草、百合、枸杞、发菜、冬虫草等、葡萄、哈密瓜、和田玉、胡杨林、红柳等。

3、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文化交流和物产交流。

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西传的有丝织品、养蚕、缫丝、丝织技术、冶铁、凿井技术等;东传的有宗教、魔术、乐器、舞蹈;石榴、胡麻、核桃、胡豆、胡萝卜、香菜;汗血马、鸵鸟、狮子、哈叭狗等。

4、丝绸之路上的诗歌(让学生看唐诗三百首)
主要有边塞诗人的诗歌,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张籍的《凉州词》:“边城暮雨燕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王韩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今征战几人回。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

第三:提示学生思考:
1、沙漠中有水草树木的地方通常称为什么?
2、你认为古楼兰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能使中国繁荣和发展,同时也认识到: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养育了我们,我们也要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