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的归隐情结探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
苏轼词的归隐情结探微
胡艺宁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学校
摘 要:谈起苏轼,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归隐情结。

可以说从苏轼开启他的官宦之路后这份情结便伴随着他,直到生命的尽头,他嘴里还念着“归去……归去……”。

他的一生,无论是在官场得意之时,或者是遭贬谪沦落之时,“归隐”是他秉承的信念,是他的向往,这份情结在他心中永远都无法挥去。

但是尽管他如此向往能够归隐,但却一直没有迈出这一步走向他的归隐之地。

他的这种矛盾恰恰体现出他对现实的无奈却只能以这种方法来逃避现实以寻求自身内心的安慰,而最终并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文通过剖析苏轼所作的词来讲述他的归隐情结。

关键词:苏轼词;归隐情结
作者简介:胡艺宁,女,2001年5月出生,现就读于哈尔滨市德强学校高中部高二文科清北班,2010年开始有文字发表于国家、省、市级刊物,黑龙江省绥化市作家协会会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8-108-01
一、苏轼归隐情结的描述
苏轼在《减字木兰花•玉殇无味》中说到“学道无忧,一念还成不自由”,是说他自己忠于学术忘记了忧愁,却因此念终酿成不能自由。

这虽然可能是他的无心之谈,却没料到三个月后,他就得到了“自由”。

“乌台诗案”他受诬被贬谪黄州。

或许正是因为他从州守沦为罪人,这种失志的痛苦与生活的艰辛,对他的打击尤为沉重,在黄州的这五年时间,也就成就了他一生创作的颠上明珠。

这一时期,他的心境从失落、无奈到说服自己,逐渐臻于随缘自在的境地,他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所以感官也都变得更加敏锐,心思更加细腻。

这些心境的变化转折,恰恰全都流露在他的作品当中。

而其中对于归隐情结的词作谈到“归”就有41次,并且其中还有七首词屡次谈及“归”字。

例如在《渔父》中他说到“渔父醉,蓑衣舞。

醉里却寻归路”,在《南乡子•宿州上元》中作词“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等等。

虽然他的身体以及精神都没有得到自由,得到归隐,但他却在他独有的文字里千方百计实现这个心愿,他将这种日渐笃定的归隐情结充分地展现在他的词作中,他东坡躬耕于田间,寻绎古迹于山水中,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都是他向往归隐的表现,尽管知道自己不能归去,但仍然在努力地寻找着他的归宿。

二、苏轼归隐情结的原因
苏轼之所以会有归隐情结,归咎于他这一生的坎坷与漂泊。

他的政治生涯动荡不安,斗争激烈。

尤其是到晚年,他多次遭遇诬陷被贬,但他却一直坚守自己的政治思想,不管是否符合当权者的口味,坚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在经历“乌台诗案”之后,他受诬遭贬,蒙受了巨大的政治挫折,他的缺失性情感体验达到极限,从而产生了心理严重失衡,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艰难和造化弄人。

在那首著名的词作《定风波》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也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大难不死,更容易感激冥冥之中神灵的护佑。

这首词虽然没有直接说到神灵,但是可以感觉到诗人的这种心境。

而这也正好让他看清这世俗纷扰,开始向往隐居的生活,自然衍生出对归隐的憧憬。

他努力寻找着一方净土,能够让自己不再流离失所,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让自己的命运得到安顿。

他借着被贬,到山水间去感受自然,他的词作中也不缺乏通过描写自己游山玩水的乐趣以及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来表达他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操,同时也将归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苏轼归隐情结的特点
苏轼归隐情结的特点体现在仕与隐的矛盾上。

是坚持自己内心的抱负追求仕途还是归隐山水之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一直是历史上文人墨客们所面临的艰难抉择。

这关系到他们该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关系到他们该以怎样的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

同时这也不仅是个人矛盾,也上升到社会矛盾。

而苏轼的一生,都在如何做出这个选择上犹豫不定,受尽困扰。

这一点在他无数的作品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

尽管他被贬谪黄州时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归隐作品,但是他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归隐。

究其原因,其一,是受当时政治制度的影响。

当时正处在封建制度逐渐成熟,集权专制越来越强之时,大家的言行都受到限制,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而且当时重文轻武,士人为谋生存,也只能踏上官宦之道。

其二,是苏轼个人角度的原因。

苏轼本是儒家出身,从小受儒学经典耳濡目染,便树立了匡扶社稷的远大抱负,在面对百姓疾苦、国家危难的时刻,这种济世救世的责任感和人生观、道德观促使他义无反顾走上仕途。

即使途中多次受诬被贬,命途多舛,他仍然没有被打倒,而是在一直默默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现状。

他的许多词作,虽刻意隐去了人生功名的追求,逃避了世态的幽愤悲情,但实则表现出他从未停止过对国对百民的挂念与担忧。

四、小结
苏轼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的归隐之心,同时也看到了他内心的坚定抱负。

选择仕途或选择归隐,一直以来是文人墨客的艰难抉择,在举棋不定之时,他们总是选择将情感寄托于作品。

这从文学的角度而言,不仅体现了文人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也体现了他们心理上的矛盾所在。

而对于苏轼,他的选择则是用写“归隐”来写“仕途”,在表达中国古代文人都向往隐居生活的心理同时,又充分展现了他个人的追求,充分体现了儒学经典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曹志.论苏轼的“归隐情结”及其文化心态[J].齐鲁学刊,2006,(1):135-139.
[2]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刘乃昌.苏轼文学论集[C].山东:齐鲁书社2004年.
[4]王水照、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