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四种杀菌剂防治木薯褐斑病的试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AIPEI YUZHONG
木薯是一种可以用于加工饲料、淀粉和工业酒精等多用途的作物,它属于大戟科木薯属多年生亚灌木植物。
据记载,木薯于19世纪初从南洋引进我国,先后在广东高州、海南一带种植,随后引入广西,主要分布在广西南部地区。
其中,钦州市、北海市以及防城港市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
钦南区位于钦州市的南部,年均降雨量2104.2mm,年平均气温22℃,相对湿度为81%,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地区,种植木薯比较适宜。
20世纪50—60年代,钦南区的木薯种植以小面积种植为主,主要用途是补充粮食不足;90年代以后,随着钦州港酒精厂、那丽镇万隆淀粉厂等木薯加工企业先后落户钦州市,并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扩大产能,钦南区木薯的种植面积得到不断扩大,种植木薯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提高,在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等方面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
2022年,钦州市木薯种植面积23500hm2。
其中,钦南区木薯种植面积6200hm2,总产量213900t,鲜薯平均收购价格770元,总产值1.647亿元,居钦州市各个县区之首,成为钦南区除水稻、甘蔗外的第三大种植农作物。
木薯褐斑病的病原物由亨宁氏钉孢侵染引起,该病最初为害植株下层叶片,随后向植株高处和四周扩散。
钦南区木薯褐斑病以混合型病斑为主,病斑初期呈水渍状,墨绿色病斑,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随后扩大变成灰褐色,边缘颜色较深,近黑褐色,病斑周围的叶脉容易出现轻微变色,病斑有时扩展并汇合成不规则大病斑,发病后期病斑中央破裂或穿孔,潮湿时病斑上着生橄榄色子实体及分生孢子粉状物,并随雨水传播,形成多次侵染,造成叶片早衰、黄化干枯并提前脱落,影响木薯的光合作用,导致木薯严重减产。
钦南区木薯的种植时间为每年2月,一般褐斑病的发生时间在8—9月,高温多雨年份木薯褐斑病的发生时间会提前在7月。
近年,糖料蔗价格停滞不前、木薯收购价格不断提升,甘蔗的种植面积不断减少、木薯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引进的木薯新品种在抗病力方面良莠不齐,造成木薯褐斑病的发生面积不断增加,已经成为钦南区木薯产业最主要的病害之一。
因此,研究木薯褐斑病的高效防治药物及防治方法,可以提高木薯的产量,改善木薯的品质,对促进木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本试验中,以喷施清水为对照,应用5%己唑醇悬浮剂、40%氟硅唑乳油、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四种不同杀菌剂防治木薯褐斑病的效果研究,目的是探索防治木薯褐斑病的有效方法,提高木薯种植业的经济效益。
根据木薯药物试验的材料整理,其结果汇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地点概况
木薯药物试验地点设在广西钦州市钦南区那丽镇马鞍岭村委会西大山口村民小组,试验地块面积3350m2,地势坐北向南,地形坡度15°,土壤肥力中等,上下一致均匀,排水性好。
土壤普查土种:花岗岩母质赤红壤沙壤土,pH为5.2,上一年种植作物为木薯。
(二)供试材料
1.木薯品种。
试验木薯品种为南植199,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引进。
2.供试杀菌剂。
本试验的供试杀菌剂共有4个品种:处理1为5%己唑醇悬浮剂,由浙江威尔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处理2为40%氟硅唑乳油,由山东野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处理3为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由河北兴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处理4为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由天津市汉邦植物保护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三)试验所用器材
试验器材为电动喷雾器、量杯、吸管和玻璃棒。
(四)试验设计
试验设5%己唑醇悬浮剂处理区、40%氟硅唑乳油处理区、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处理区、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处理区、喷施清水对照区5个处理,本试验设3次重复,分为15个试验小区,每个试验小区面积为100m2。
(五)试验时间
试验地于2022年2月15日,用“504”中型拖拉机全垦机耕及开沟,后起畦1.1m宽包沟,种植株距为0.8m,每667m²种植种茎为760株,2022年2月18日全部种植完毕。
木薯种植前,每667m²施用史丹利农业集团生产的复合肥40kg与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60%有机质肥50kg,作基肥混合施用;5月21日,每667m²施用加拿大生产的60%氯化钾30kg,用作木薯壮薯肥施用,可以有效地促进木薯根块膨大和淀粉积累。
2022年3月9日,在木薯种植第21d后,对木薯试验地进行查苗补苗,目的是保证木薯能够全苗;在木薯苗生长高度达到20cm时,检查
应用四种杀菌剂防治木薯褐斑病的试验分析广西钦州市钦南区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服务站黄智仙
ZAIPEI YUZHONG
试验地木薯的出苗情况,对超过2个苗的木薯植株进行间苗,每穴保留1~2个基本苗,可以减少多茎造成的植株荫蔽,减少养分浪费。
2022年4月8日,木薯种植后第50d 进行中耕除草1次,减少杂草生长造成的营养消耗。
(六)试验方法
试验于2022年7月25日木薯褐斑病的发病初期,采用双线平行取样法进行定点取样,每点取样20株,调查记录各处理小区木薯褐斑病叶片的发病级数、计算各处理小区的病情指数,并用电动喷雾器按试验设计方案要求分别开展木薯褐斑病的药物防治。
2022年7月22日,距第一次施药7d 后按试验设计方案要求补防1次;2022年8月3日,距第二次施药14d 后调查记录各小区木薯褐斑病的叶片的发病级数,计算每个木薯试验小区的病情指数、计算木薯褐斑病的病情指数增长率,根据病情指数增长率计算出防治效果。
各处理小区木薯褐斑病的病情指数、病情指数增长率、防治效果计算方法如下:
病情指数=
∑()各级病情数×各级样本数最高病情级数×调查总样本数
×100
病情指数增长率(%)=∑()
各级病情数×各级样本数最高病情级数×调查总样本数
×100
防治效果(%)=
对照区病指增长率-药剂处理区病指增长率
对照区病指增长率
×100
木薯褐斑病的病情指数分级标准参照苹果褐斑病的预测预报规范,其病情指数分级标准如下:
0级:叶片上没有病斑。
1级:病斑总面积不超过叶片总面积的5%。
3级:病斑总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6%~15%。
5级:病斑总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16%~25%。
7级:病斑总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26%~50%。
9级:病斑总面积超过叶片总面积的50%或者造成落叶。
各处理小区防治木薯褐斑病用药情况如下:
处理1:5%己唑醇悬浮剂,每667m²使用推荐剂量100mL ,兑水80kg ,稀释倍数为800倍液。
处理2:40%氟硅唑乳油,每667m²使用推荐剂量53mL ,兑水80kg ,稀释倍数为1500倍液。
处理3: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每667m²使用推荐剂量10g ,兑水80kg ,稀释倍数为10000倍液。
处理4: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每667m²使用推荐剂量100g ,兑水80kg ,稀释倍数为1000倍液。
处理5:喷施清水80kg 为对照,不施任何药物。
二、结果与分析
(一)各处理小区病情指数增长率
根据药物防治前各试验小区木薯褐斑病的病情指数及药物防治后各试验小区的病情指数,按试验设计公式计算各试验小区木薯褐斑病的病情指数增长率,
各试验小区木薯褐斑病的病情指数增长率统计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1,5%己唑醇悬浮剂对木薯褐斑病的平均病情指数增长率为4.85%;处理2,40%氟硅唑乳油对木薯褐斑病的平均病情指数增长率为5.23%;处理3,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对木薯褐斑病的平均病情指数增长率为5.77%;处理4,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对木薯褐斑病的平均病情指数增长率为5.88%;处理5,喷施清水区木薯褐斑病的平均病情指数增长率为17.73%。
喷施5%己唑醇悬浮剂与40%氟硅唑乳油的处理区,对木薯褐斑病的平均病情指数增长率较低。
(二)不同药剂处理对木薯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根据各试验小区木薯褐斑病的病情指数增长率,按试验设计的公式,计算每个试验小区木薯褐斑的防治效果,经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5%己唑醇悬浮剂、40%氟硅唑乳油、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对木薯褐斑病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72.63%
、
12345
4.85
5.325.675.8217.25
4.78
5.215.865.9717.87
4.92
5.165.785.8618.07
4.85
5.235.775.8817.73
12345
5%己唑醇悬浮剂40%氟硅唑乳油50%肟菌酯水分散
粒剂
50%异菌脲可湿性
粉剂清水
8001500100001000—
4.85
5.235.775.8817.73
72.6370.4767.4566.81—
aA bA cB cB —
ZAIPEI YUZHONG
70.47%、67.45%、66.81%。
其中,5%己唑醇悬浮剂和40%氟硅唑乳油的平均防治效果较好。
经差异显著性分析,5%己唑醇悬浮剂与40%氟硅唑乳油、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的平均防治效果,均达到了P<0.05置信值的显著性水平,40%氟硅唑乳油与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的平均防治效果,同样也达到了P<0.05置信值的显著性水平,在P<0.05的置信值水平下,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与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之间的平均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
其中,5%己唑醇悬浮剂的平均防治效果较好。
在P<0.01置信值的极显著性水平下,5%己唑醇悬浮剂、40%氟硅唑乳油与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之间的平均防治效果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5%己唑醇悬浮剂与40%氟硅唑乳油、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与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之间的平均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
三、结语
近年,随着木薯收购价格的不断提高,甘蔗的种植面积不断减少、钦南区木薯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造成木薯褐斑病的发生面积不断增加,对木薯的危害程度也不断加强,严重影响木薯的产量和品质,降低木薯种植的经济效益。
因此,研究木薯褐斑病的有效防治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木薯的产量和品质,对促进木薯产业的不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己唑醇悬浮剂是一种三唑类杀菌剂、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可以破坏和阻止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具有极高的抗菌活力,内吸传导性强,对真菌中的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类引起的白粉病、锈病、黑星病、褐斑病、炭疽病等有优异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5%己唑醇悬浮剂的药效时间较长,在推荐剂量下,其杀菌能力较强。
在这次试验中,3个试验区的平均防治效果达到了72.63%,可以作为防治木薯褐斑病的首选药物,推荐使用浓度为800倍液。
40%氟硅唑乳油属于三唑类杀菌剂,渗透性、内吸传导性强,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用于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类引起的病害。
在这次木薯试验中,3个试验区的平均防治效果达到了70.47%,防治效果稍次于5%己唑醇悬浮剂,可用于与5%己唑醇悬浮剂交替防治,推荐使用浓度为1500倍液。
综上所述,四种不同杀菌剂用于防治木薯褐斑病的平均防治效果方面存在不同的差异性。
其中,5%己唑醇悬浮剂对木薯褐斑病的平均防治效果达到了72.63%,防治效果较好,在生产上建议首选推广使用。
40%氟硅唑乳油对木薯褐斑病的平均防治效果达到了70.47%,在P<0.05置信值的显著性水平下与40%氟硅唑乳油差异显著,在P<0.01置信值的显著性水平下与40%氟硅唑乳油差异不显著,可作替代药物或用于相互交替防治,避免产生抗药性。
作者简介:黄智仙(1977—),女,广西钦州人,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