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简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简述
作者:林文华石海兵刘元春
来源:《教师·上》2010年第09期
一、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历史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即教师职后培训已有多年的历史,但自成体系的教师培训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
1977年1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这是我国最早使用“教师培训”名称的文件。
从此,我国教师培训事业步入了规范化的进程。
终身教育的思想也引入了教师继续教育中,目的是为了把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建立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一些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就已经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基本形成了“有法可依”的局面。
1991年,当时的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意见》,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正式在全国有计划地展开。
1989年至1999年8月的十年间,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面展开。
1999年9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同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规定按照五年一个周期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我省根据实际制定了各项相关规定,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法规,同时形成了教师培训与教师管理相结合的体系,如国家、省、地(市)、县、校五级管理体系;综合大学与研究机构参与,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和高等院校培训部门为主体,联合教研、科研部门,吸收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的开放型培训体系。
这些体系的健全,保障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
从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83年。
这一阶段继续教育的重点主要是开展以教材教法“过关”为目标的师资培训工作。
第二阶段从1983年到1990年。
这一阶段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以学历补偿为重点。
第三阶段从1990年到1998年。
这一阶段是学历培训和非学历培训交织进行,但是教师培训的重点逐渐转向非学历教育的专业技能培训。
第四阶段从1999年开始至今。
这一阶段工作重心基本转移到了非学历的教学水平、师德水平等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
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重在让广大中小学教师接受新理念,解读新课标,研究新教材,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能。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
湖南省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十分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作为建设教育强省的根本保
证,并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规划和指导全省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截至去年,湖南省小学教师已进行了五年一周期的三轮继续教育,初中教师也进行了两轮。
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有很多值得肯定与发扬的地方,但也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一)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取得的成效
1.重视宏观管理和指导,形成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体系
2000年3月,原省教委在澧县召开了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座谈会,贯彻落实教育部1999年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许云昭副省长在会上作了重要指示。
2003年,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成立,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业务指导和管理。
2004年,省教育厅颁布《关于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指导性意见》,指导全省开展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
在省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2.齐抓共管,立足实际,多模式,多途径,整体推进教师全员培训,参培率稳步上升
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教师培训院校、教育科研机构和中小学校等部门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指导下,根据各地实际,各负其责,积极创新,探索出了多种符合我省实际的继续教育新模式。
2009年开始,湖南省决定用五年的时间对全省中小学教师开展新一轮的全员培训。
目前,教师全员培训正在整体推进,参培率正稳步上升。
3.深入改革,积极创新,使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发展中日趋成熟
湖南省在21世纪初提出的“以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及能力为目标,校本培训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为依托,课程改革为核心,学分制为管理手段,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高培训相沟通,实行任职学校、培训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管理”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和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培训院校、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响应。
湖南省近十年来十分重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律和特点、培训内容、模式、方法的研究和实验、先后成立了多个国家级、省级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区,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大奖,多项实验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
这些成果使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正稳步向前迈进。
(二)目前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还不很到位,观念还很落后。
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一些低学历、年龄偏大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更耽误教学”,因而态度抵制,行为消极。
建议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宣传继续教育的涵义,让广大教师懂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是一种职后再教育、智力再开发。
让广大教师认识到教师教育不再是“管用一生”的教育,而是“贯穿一生”的教育,使教师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
2.培训形式呆板、陈旧,缺乏创新
目前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形多采用集中培训的模式。
绝大多数教师认为集中培训时间长,费用大;内容多,不易消化。
而且集中培训不利于因材施教,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个性化的需求。
建议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增加继续教育的开放性,满足广大中小学教师不同的教育要求。
要加快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院校的网络建设步伐,创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网页,把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专家与学者的重要论点、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与措施等编入继续教育网页,充分依托现代化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师资培训工作。
3.学习资源欠丰富,针对性、实用性不强
各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所利用的学习资源大多是一些教材上的理论和案例。
培训教师把这些理论和案例讲通了,讲透了,就算完成任务了。
这样的培训不切实际,针对性不强,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
建议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调查,充分了解广大教师的教育需求,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发与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合理设计继续教育课程内容,使教师们能学到对他们的教育教学实际更有用的东西。
4.学习环境欠优越,学习条件落后,制约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各地用于教师培训的硬件还很落后,尤其是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多媒体教室、图书室、语音室、微机室等的数量还很不够,网络普及程度还不高,还不能适应目前教师培训的需要。
同时,教师培训的师资水平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建议以《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指导,积极整合县级教师培训、教研、电教等相关部门资源,优化教师培训的资源配置,构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上挂高等院校,下连中小学校的新型县市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多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为各地多培养培训者业务骨干。
5.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到位,激励机制不健全
比如继续教育考核基本上是终结性考核,缺乏过程管理。
考核流于形式,很多时候,唯一的考核就是考勤,人到场了,甚至是只要考勤时人到场了,就可以获得继续教育学分。
学员在学习过程
中的评价没有及时跟上,尤其是对学习态度方面的评价不足,导致学员学习积极性没有及时提高。
建议建立以制度作保障的教师继续教育长效机制,如学校设立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第一责任人;设立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专项基金,资助他们进修学习、从事教改实验、承担科研项目等;定期召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场会,对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的职评、聘任、工资晋升及先进评比挂钩等。
6.校本培训不规范,实施程度差异性大,效果欠佳
不少学校不知道校本培训应如何开展,或者把它等同于常规教研活动,没有客观分析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相应的培训规划,仅仅是为了完成规定的校本培训学时任务,敷衍了事。
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对校本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实施程度与实际效果与城市学校有明显差距。
建议各个学校积极探索校本培训模式,加强校本培训管理,使教师继续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校本培训应着重对课堂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课堂教学评价等作为培训内容。
学校要建立保障校本培训的各项规章制度,如自主研修制度,交流研讨制度,积分管理制度等。
让教师成为校本评价的主体而且把评价贯穿于校本培训过程的始终,而不是只注重评价的结果。
(责任编辑:谢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