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化学教案设计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三会教给我们奋⽃,每个⼈都有⽆尽的潜⼒,每⼀个⼈都有⽆穷的提升空间,不经过⼀年⾎战,也许我们永远发现不了⾃⼰⾝上蕴藏的能量。
所以⾼三注定是精彩的⼀页,下⾯⽆忧考就为⼤家分享了《⾼三年级化学教案设计5篇》,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
1.⾼三年级化学教案设计
⼀、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作为主体确⽴起来。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尽量把学⽣带⼊“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中⽣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边的⼈与事,关注社会层⾯的问题和⾃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XX必修⼆专题⼆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充分利⽤学⽣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常⽣活中常见的电池⼊⼿,通过各种电池的展⽰,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电流的?调动学⽣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
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从电⼦转移⾓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价值。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是教学⼤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
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分重要地位。
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属性质和⽤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从本质上认清⾦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属防护的途径和⽅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得出结论,揭⽰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较抽象,教学难度⼤,学⽣⼀时难于理解。
引⼊新课时从⽇常⽣活中常见的电池⼊⼿,通过各种电池的.展⽰,引导学⽣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引出原电池的概念。
再利⽤分组实验的⽅式探究原电池的⼯作原理、构成条件。
同时从电⼦转移的⽅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
认识到可以利⽤⾃发进⾏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类的⽣产、⽣活所⽤。
在此基础上介绍⼀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的知识⾯。
四、教学⽬标:
通过教学使学⽣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
通过探索实验、现象⽐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培养学⽣敏锐的观察能⼒,分析能⼒,逻辑推理能⼒和⾃学能⼒。
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并且培养学⽣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了解社会、关⼼⽣活、关注环境,增强主⼈翁意识。
五、重点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段: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2.⾼三年级化学教案设计
⼀、学习⽬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转移的⾓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韦恩图表⽰之,培养⽐较、类⽐、归纳和演绎的能⼒。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和失电⼦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判断,从⽽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转移等⾓度进⾏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由复习上节课氯⽓有关反应引⼊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先由学⽣书写氯⽓与钠、铁、氢⽓和⽔,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程式。
[练习]学⽣⾃⼰书写⽅程式,并留待后⾯的学习继续使⽤。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练习]学⽣⾃⼰进⾏判断,或可⼩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家在氯⽓与钠反应的⽅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变化?
3.在同⼀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和降低的数⽬有何关系?
4.在同⼀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数和失电⼦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双线桥”法表⽰上⾯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的数⽬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
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失电⼦、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图形⽅式表⽰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下前⾯的⼏个反应中电⼦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三年级化学教案设计
知识⽬标
使学⽣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学⽣能初步运⽤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标
培养学⽣的观察能⼒及综合运⽤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培养学⽣的思维能⼒,阅读与表达能⼒。
情感⽬标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科学的研究⽅法。
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学⽣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建⽴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其原因是本节教学难点。
这部分教学建议由教师引导分析。
⽽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可在教师点拨下由学⽣阅读、讨论完成。
关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联系化学键知识,明确化学反应得以发⽣的先决条件。
(1)能过提问复习初中知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中的原⼦重新组合成⽣成物分⼦的过程。
(2)通过提问复习⾼中所学化学键知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明确: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成必须通过反应物分⼦(或离⼦)的相互接触、碰撞来实现。
运⽤⽐喻、图⽰⽅法,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的必要条件是活化分⼦发⽣有效碰撞。
(1)以运动员的投篮作⽐喻。
(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让学⽣观看HI分⼦的⼏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如制成动画教学软件加以模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步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的必要条件。
动⼿实验,可将教材中的演⽰实验改成边讲边做,然后据实验现象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
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由学⽣动⼿做,再由学⽣讨论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增⼤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化学反应速
率。
通过对本节所设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并当堂课完成课后“习题⼆、2”,综合运⽤本节所学内容反馈学⽣掌握情况,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教材分析
遵照教学⼤纲的有关规定,作为侧重理科类学⽣学习的教材,本节侧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这部分知识达到⼤纲中所规定的B层次或C层次的要求。
本知识点,按最新教材来讲。
教材从⼀些古代建筑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演⽰实验说明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以及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反应物分⼦中化学键的断裂、⽣成物分⼦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以及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分⼦(或离⼦)的相互碰撞才能实现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等名称。
并以运动员的投篮作⽐喻,说明只有具有⾜够能量和合适取向的分⼦间的碰撞才能发⽣化学反应,教材配以分⼦的⼏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进⼀步说明发⽣分解反应⽣成和的情况,从中归纳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的数⽬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的总数成正⽐,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从⽽引导学⽣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
接着,教材围绕着以下思路:增加反应物分⼦中活化分⼦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进⼀步介绍了压强(有⽓体存在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对上述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教材最后采⽤讨论的⽅式,要求学⽣通过对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综合运⽤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进⼀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更好地理解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并且具有⼀定的难度。
如何利⽤好教材中的演⽰实验和图画来说明化学反应发⽣的条件,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教学关键。
教师不可轻视实验和图画在本节教学中的特殊作⽤。
4.⾼三年级化学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是以化学基本概念为基础,与实验紧密联系,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本节教学对整个⾼中化学的学习乃⾄今后继续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
教材内容具有概念⽐较多,且抽象⼜难于理解的特点。
教材⾸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和宏观物质的纽带,认识引⼊物质的量在实际应⽤中的重要意义,即引⼊这⼀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数之间、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学⽣学习的困难。
⼆、学情分析
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新的“量”和“摩尔”这个新的“单位”,学⽣是很陌⽣的,⽽且也很抽象,但通过学习和⽣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知道了⽣活中常⽤的⼀些“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千克等。
可采⽤类⽐⽅法,类⽐⽅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上相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的⼀种科学⽅法。
如物质的量与其他学⽣熟悉的量类⽐、摩尔与其他国际单位的类⽐、集合思想的类⽐等,运⽤类⽐思想阐释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能够提⾼这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兼容性,有利于对这两个陌⽣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集体的⼀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
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
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法
(1)通过类⽐的思想帮助学⽣更好的理解、运⽤和巩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活实际,培养学⽣⾃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
(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法之⼀,培养学⽣尊重科学的思想。
(2)调动学⽣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2)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4)通过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计算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板
六、教学⽅法
采⽤创设情境⽅式,通过故事(⼀粒⽶的称量)和⽣活实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学思维⽅式,引出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搭建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通过学⽣列举⽣活中的常⽤单位(箱、包、打等)与抽象概念类⽐、国际单位之间的类⽐、集合思想的类⽐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感受概念的⽣成过程,初步形成物质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5.⾼三年级化学教案设计
⼀、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在整个⾼中化学教学中,这是教材体系的总体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
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类⼗分重要。
能源⼜是⼈类⽣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
⼈们⽬前使⽤的能源⼤多是化学反应产⽣的,⼜通过化学反应来利⽤能量,因此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使学⽣获得充分利⽤能源的⽅法,更可促使学⽣找到新能源以及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包含了两个⽅⾯的内容:⼀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即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为燃料的充分燃烧的条件。
教材内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反映了化学的发展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如把⼀些问题放在社会的⼤背景下启发学⽣思考,使学⽣了解化学与社会、⽣活、⽣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增强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以有利于学⽣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
如放热反应中的热量的利⽤,煤的燃烧,如何提⾼燃料的燃烧效率,减少污染,开发新能源等。
3、教学⽬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标:使学⽣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过程与⽅法⽬标: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培养学⽣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学能⼒。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和培养学⽣语⾔表达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标:对学⽣进⾏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爱国主义精神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化学实验的创新激发学⽣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的创新精神。
同时,通过设置家庭⼩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学⽣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的探究能⼒和实践能⼒。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
⼆、说⽅法
因为⼤纲对本节的要求都是A层次要求,我们可尝试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由表达各⾃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在⼩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的集体荣誉感,既活跃了学⽣的思维活动,⼜使学⽣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的课堂。
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的学的⽅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以⼈为本,以学⽣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终⾝学习的能⼒。
三、说程序
本节内容学⽣在初中已积累了⼀定的基础知识,且内容与社会⽣活息息相关,也是当今家喻户晓的话题,学⽣很易于发挥,是学⽣把⼴泛兴趣与中⼼兴趣有机结合,同时培养⾃学能⼒的较好内容。
⾸先提前1~2天要求学⽣预习好本节内容并设计好问题上报教师,教师提前把问题按思维发展的过程提炼出⼏个核⼼问题,通过问题串连课堂,通过问题⿎动学⽣踊跃⼩组合作讨论,发表各组见解,不断完整问题的答案。
主要问题如下:
1)化学反应有⽤吗?化学反应都有⽤吗?举例说明。
有些有⽤、有些有害。
2)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变化吗?这⾥所指的能量你有何认识的吗?
⼀定。
能量可能热能、光能、化学能。
3)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热量的变化,你有体会吗?为什么化学反应中会有吸热和放热现象?学⽣猜想,教师总结。
强调“常常”,并⾮⼀定。
做好实验是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概念的关键。
①新旧物质组成结构不同,本⾝具有能量不同。
②反应中能量守恒。
③反应物⽣成物若以热量形式表现为放热或吸热。
∑E(反应物)>∑E(⽣成物)------放热反应(能量释放)
∑E(反应物)
④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本⾝是否需要加热⽆关。
媒体演⽰⾮常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4)⼈类现阶段是如何利⽤能源?利⽤这些能源有何利弊?举例说明.
煤、⽯油、天然⽓等化⽯燃料;电⼒、⽔⼒、太阳能等等.
5)你认为如何来提⾼煤等燃料的燃烧?
从燃烧的条件上分析,充分燃烧放热多:⾜量空⽓(适量);增⼤接触⾯(固、液→⽓).
6)⼈类很多时候在利⽤反应放热,是否有利⽤反应吸热?
充分利⽤"家庭⼩实验"进⾏探究性实验.
7)阅读课后"资料",你有何认识?
为何要发⽣伊拉克战争?我国为何要实施西⽓东送?西电东输?
媒体演⽰"能源的储量"、"可开采年限"
8)⼈类利⽤能源可分为哪⼏个时代?
利⽤课后"阅读",体会到⼈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未来充满信⼼。
本节作业:调查家庭所⽤燃料的性能、价格、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及提⾼燃烧效率的措施。
通过作业培养学⽣研究性学习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