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儒林外史读后感范例(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儒林外史读后感范例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
《儒林外史》把锋芒射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而且是客观的、写实的,此刻读来,仍感叹不已。
在当时认为举业高于一切,于是读书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认为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
于是隐藏在这种心理背后的丑态被折射了出来,君不见那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但是当他们考取了功名,真正为老百姓做事,当一个好官的又有几人呢?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能够通融;之后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
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
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但与他们相比开头出现的王冕,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
他们全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头百姓。
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构成鲜明对照。
而那些有钱的财主们却又为富不仁。
贡生严致中是横行乡里的恶棍。
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
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
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这林林总总的丑态也正说明了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
几百年后的这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
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
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
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2024年儒林外史读后感范例(2)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品,该书以清代士人儒林为背景,以主人公周仲言的经历为主线,真实地描写了当时士人的生活和社会风貌。
通过对周仲言一生的塑造和描写,使人们对于封建社会的种种现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引起对于人性的思考。
《儒林外史》塑造的周仲言是一个具有儒家思想的士人形象,他一直追求着正直和忠诚,在被舆论和政治压力所迫时,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所动。
在周仲言身上,我们看到了儒家思想对人性的塑造力量,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追求公正。
然而,他的坚守和追求
并未能获得理解和尊重,反而被批评和污名化。
这种现象引起了读者对于社会与人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深思。
作品中描绘的儒林生活丰富多彩,各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他们有的堕落贪婪,有的媚权逗趣,有的虚伪懦弱,有的正直勇敢,他们在儒家的士人伦理观念下,展现着各种人性的普遍性。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作者勾勒出了一幅真实而复杂的社会画卷,使人们对于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通过《儒林外史》,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评。
作品展示了当时封建社会中权力和金钱的腐败现象,同时也揭示了那些风起云涌的思潮和改革的力量。
作者对于社会的批判并不仅仅停留在对封建社会的揭示和批判上,更多地是从对人性的思考角度,探讨人性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他以周仲言的形象重新诠释了儒家思想,在塑造主人公的同时,也传递了自己对于人性的思考和思索。
《儒林外史》给予人们的启示是:人性是复杂而多面的,社会也是多元而矛盾的。
通过对主人公周仲言的描写,作品传达出了对于儒家思想的诠释和评价,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与社会的思考。
这种思考并不是简单地将儒家的价值观加以标准化,而是借助于周仲言的故事,让人们进一步思索并重构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
这种批判性的态度使《儒林外史》成为了一本令人深思的作品。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性与社会的角度,通过对主人公周仲言一生的塑造,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各种人性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作品通过立足于封建社会士人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对于儒家思想的思考与反思。
同时,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揭示,
作品呈现出了一个真实而多样的社会画卷,使人们对于人性和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儒林外史》是一部既有历史意义又有普遍意义的作品,值得读者深入挖掘和思考。
2024年儒林外史读后感范例(3)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书以其丰富的人物描写和精彩的情节设置而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对清代儒学士大夫生活的真实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同时也展现了人物们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坚定意志。
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儒林外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首先,《儒林外史》的主题是以“儒林之域”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封建社会官场、学场、家庭和乡里的生动画面。
小说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详细描绘了清代儒学士大夫们的生活状态和从政经历。
其中,主要塑造了沈复、王孝烈、沈德潜、单元格等一批优秀的儒者形象,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身政治,努力改善社会现状和人民生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比之下,书中还有一些贪官污吏,他们只追求个人权势和私利,草菅人命,不择手段。
通过对这些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吴敬梓使读者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体现了作品的批判精神。
其次,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丰满。
小说以沈复的身世之谜为引子,展开了一系列的事件和矛盾。
从中青年到老年,沈复经历了一连串的生活剧变和家庭纠纷,并最终通过努力和不懈的追求赢得了尊严和幸福。
沈复的性格则展现了儒者的高尚品质,他崇尚真理和正义,对政治和社会抱有积极的改良愿望,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敬
仰的人物。
此外,沈家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他们的命运和性格在小说中相互交织,引起了极大的读者共鸣。
作者通过这些精心构造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情节,将儒林的荣辱和个人发展的种种曲折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次,《儒林外史》在思想深度上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小说通过对不同人物对儒学的理解和应用,展示了儒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与此同时,小说也对儒学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绘,吴敬梓揭示了封建统治下儒学士大夫们面临的困境和难题,使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危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小说中有一段话“道足以四达,文足以三备”。
作者通过这一句话的运用,传达了对学问的全面和多维度的追求,提出了超越传统教条和狭隘的思维方式的呼吁。
最后,《儒林外史》是一部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叙述的事件和人物形象都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
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儒学经典的引用、官场礼仪的描绘等等,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清朝封建社会的历史风貌。
同时,小说中也融入了大量的家庭琐事和生活细节,营造了生动的生活氛围。
这种对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使作品更加具有可读性,也更加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之,读完《儒林外史》这部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吴敬梓的艺术才华和高尚情操。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真实的笔触,刻画出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
小说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示和批判,展示了人们对于社会正义和个人尊严的追求。
同时,小说中也展
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独特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和时代的敏锐洞察力。
通过与作品里的人物形象的相互关联和对话,读者可以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对传统文化和人生价值有了新的思考。
2024年儒林外史读后感范例(4)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杰出代表,它是清代的文人吴敬梓假托明代的故事,除了楔子时间为元末明初,内容是以封建科举制度为大背景,相伴社会风俗习惯、人情冷暖、官场黑暗,展示了几代儒林士人的命运浮沉。
以幽默、诙谐、辛辣的语言艺术,把科举制度以及科举制度下狂热的追寻者讽刺得淋漓尽致。
作者能写出这么影响深远的作品跟他大半生的人生经历、体验、感受无不有密切关系。
吴敬梓是出身于一个科举世家。
曾祖父吴国对得过殿试第三名,俗称的"探花";祖父一辈有得过殿试第二名,俗称的"榜眼";其父亲也为过学官。
家族的科举热,对吴敬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习得经文,但不死读书,从小就显露了很好的才气。
随着其母其父的先后故去,他的生活备陷困境,饱尝了人世冷暖、世态炎凉,这一切都给了他更清醒的头脑与更冷峻的认识去审视社会,在人生的艰难、坎坷中完成了这本饱含血泪的著作《儒林外史》。
在《儒林外史》中,众儒林士人献尽嘴脸、花尽生命的耗费去追寻科举,他们应试不是为了国家安危、人民幸福,而是"志"在功名富贵。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讽刺这群文人的同时,在开篇第一回
的楔子中首先例举了一个与他们截然不同的文人作比引出全书,此人便是有才学有机会做官却不愿为官的王冕。
王冕是有作为知识分子品格上的秉性,他的母亲也曾交待:"我看见那些作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王冕一生都忠于了自己的选择以及母亲的交待,后来隐居会稽山直到病去。
楔子中除了标举王冕这个不受科举制度牢笼的真正文士,还可以从一个配角身上看到其所散发出来的人情美,这个人便是老秦。
当王冕还小时家庭困难到老秦家放牛,老秦并未以富压贫,而是给他与他母亲吃食,并且间或还有腌鱼、腊肉给他;当王冕得罪了一县之主,要远离时,老秦道:"你尊堂家下大小事故,一切都在我老汉身上,替你扶持便了"且取酒为其送行,送别的场景对老秦的描写也突显出浓浓的人情味儿,这样写到:"秦老手提一个小白灯笼,直送出村口,洒泪而别。
秦老手拿灯笼,站着看着他走,走的望不着了,方才回去";等王冕归来,看见母亲康健如常,且其母又向他说了很多秦老的好处,可见在王冕离开的日子里,老秦的确帮他家照应了很多并且做得很好。
在楔子,吴敬梓给我们呈现了一种与正文截然不同的人情美。
无论是王冕的淡泊明智还是老秦浓浓的人情味儿,这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儒林外史》一方面赞颂了少数人物对自我原则的坚持与人性的坚守,这是作者的理想寄寓所在;但更多的是另一方面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对热衷于八股取士的儒林志士们的嘲讽。
作品的主要呈现是后者,例如正文中很精彩的"周进中举"、"范进中举"、"严监生的
两根灯草",作者用幽默的手法把人物的丑态讽刺得淋漓尽致,可又让人觉得可悲可怜可叹,不禁引人深思。
周进六十多岁还不曾中过学,其学生顾小舍都已中学后,他已无法再呆于顾老爷家教书,到了薛家集观音庵里的学堂当起了先生,在梅三相的一番"老友与小友"与王举人"鸡、鱼、鸭、肉,堆满春台。
也不让周进,自己坐着吃了,收下碗去。
落后和尚送出周进的饭来,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
周进也吃了。
""次早,天晴,王举人洗脸,穿衣,拱手,上船去了。
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周进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
"在进学与未进学的对比之下,周进作为后者甘受着前者以及众乡绅的嘲讽与冷落。
在他的根深蒂固的科举观念里进学与未进学就是有人的等级之分,所以他也甘受着觉得低人一等。
后来他只好沦落到在省城替人记帐,当他路过贡院想进去去看看,却因"这是相公们进的门"而不能进,当他恳求姊丈金有余用几个小钱得以进去后,周进却头撞号板又是大哭,出尽丑相,同行人得知原委每人拿出银子让他纳监进场,之后周进就顺风顺水一路高升。
作者笔下的周进为了科举而悲伤得要死,中学成为了他生活唯一的也是最高的目标与生存的依靠,从《儒林外史》中我们不难发现封建科举制度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在形成成群没有生存能力的寄生虫,如果科场不如意,那么谋生就陷入困境。
周进的人生在拿银子让他纳监进场之后就陡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种戏剧性的变化让我们看我们看到科场的污浊,所谓的科举选拔人才却是那么可笑,在这可笑的背后是深深地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讽刺与批判。
《儒林外史》在诸多如对官场的自动远离与热衷于科举做官之人,中举前后的贫富差距,穷则弃之,达则观之的对比交错中,作者把封建科举制度和科举制度下的狂热追寻者与趋炎附势、虚伪的人情讽刺得淋漓尽致,在不着声色中表现了作者的爱与憎,崇高理想与污浊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