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千遍不厌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你千遍不厌倦
作者:戴忠财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第3期
重庆市万州区汶罗小学戴忠财
【摘要】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处于小学数学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对教材进行了大量的自我研读。

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研读教材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研读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的重要载体,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
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是构成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处于小学数学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对教材进行了大量的自我研读。

因此,
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研读教材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对照课程标准读教材,参悟核心概念
数学教材的编写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现行的十多种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
都在不违背数学知识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规律、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但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数
学现实、其他学科相联系,其内容的呈现体现了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关注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对学生人文精神的价值培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十大数学核心概念。

通过对照课标研读,逐步将十大核心概念渗透于教学之中。

一方
面结合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核心、主旨,找到贯穿某一领域教学的主线,另一方面瞻前顾后,了解教学前学过了哪些相关内容,后续还要学习些什么,准确地把握课时目标。

例如: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正确、熟练、灵活的计算能力
一直是计算教学的重要任务。

但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强化算法演练,忽视算理的推导;也不能过
分强调为什么这样算,还可以怎样算,却缺少对算法的提炼与巩固。

故计算教学中应处理好算
理和算法的关系,抓住计算教学的核心。

教材中《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这一课,学生已经掌
握20以内的加、减法,它是学习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

本课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掌握计算方法,更应该为建立多位数加减法计算的概念
结构奠定基础,深刻理解: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二、结合教学参考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
教参是教材的辅助读物,教参上的内容说明与目标说明都是对教材内容的具体细化说明。

结合教参研读教材、分析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提高把握教材全局的能力。

1.把握内在联系
要真正理解教材的理念要求,就必须认真研究整个小学阶段新教材的内容安排和各个单元
的知识技能结构,有时候还看看初中阶段教材的安排。

这样我们就能明了知识技能的来龙去脉,在头脑中构建知识技能网络图,明确知识技能的上下衔接和内在联系。

然后再对本册教材进行
统揽,明确本册教材共涉及几个单元,分别属于哪几个领域,重点是哪几个单元。

然后理清各
个单元前后知识的衔接。

对于单元的知识结构。

通常先了解本单元分几个部分,各部分要解决
哪些问题,其中的关键是什么,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抓住了单元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关键,才能在教学时围绕重点,取得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2.细化外部结构
第一、研读知识技能的前后左右联系。

教材是按一定知识结构和逻辑顺序编写的,各部分知识技能相互关联着。

我们在分析教材时,须搞清知识技能体系,明确前后左右联系。

如:《倒数的认识》是学习分数乘法的延续,
并为学习分数除法做铺垫,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由线段围成的平面
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研究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了解圆的组成和相应的特点,为后面圆的周
长面积的计算和轴对称图形、立体图形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


学重点,是指某一范围(如一册、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内容中举足轻重的、最主要的内容,或
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

教学难点,指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接
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数学思想方法。

在平常的课堂中出现有的教师先备课,再定目标,
甚至目标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教学谈何有效?怎样才能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
找准教学难点呢?可以通过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各知识点在教
材中的地位、作用,并参考《教学用书》中的内容,结合自身认识来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
重点和难点。

第三、研读教材习题。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该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

教材中的习题是课程中很
重要的一部分,很精练,很多要掌握的知识技能隐藏其中,需要我们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并适
度而有效的开发。

故我们在分析时要弄清楚哪些是新知识,有哪些目标,特别是有没有三维目
标的成分在里边等等。

面对课本中的习题多问:“为什么有这个习题”、“可以怎样解答”、“还可以怎样变化、延伸”。

三、抓住内容细节读教材,渗透思想方法
教材中渗透着许多教育价值观、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转化思想、集合思想、
类比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在教材分析中除了让学生能学到知识,还要注意挖掘
数学思想、方法,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设计了数学小精
灵“聪聪”和“明明”与师生共同对话,教材中除了主体教学内容以外,还有很多小精灵的
“提示语”和“对话框”,这些是不容忽视的。

例如:在新课标教材的《实际问题与方程》小节中例5,出现三个提示框“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穿插小精灵、生生的对话框,如“知道了路程和速度,求
相遇时间”“先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这里是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来列方程”
等等。

在这些细节里,应该看到不单单是完成一道题,而是教会学生解题一般方法,理解——
分析——反思,同时也渗透了数形结合、模型思想。

四、顺应教材编者读教材,理解编排意图
教材的编排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呈现学习素材,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中多看、多想、多议、多做。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引领我们在教
学中,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走向“潜在发展水平”。

如:教学五年级《分数的认识》时,在学生完成“一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后,以一个集合圈
自然巧妙的过渡到可以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唤起学生对过去感知过事物的表象,层层推进,进而突破“一个整体”这一难点。

化多为少,化表象为具体的8个圆片这个整体来研究分数,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让概念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