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生态水温目标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672-3031(2012)02-0086-06
收稿日期:2011-10-24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0BAC06B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09081);水利部公益性科研专项(200701029,200801023)作者简介:李倩(1987-),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生,主要从事环境水力学研究。

E-mail :xxliqian5223@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第10卷第2期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生态水温目标研究
李倩1,李翀2,骆辉煌1
(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北京
100038;2.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北京
100038)
摘要:水温是影响鱼类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水温的变化对鱼类各个生活周期,特别是繁殖期,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建成后,下泄的低温水会造成下游天然河道水温的变化。

位于金沙江梯级电站下游1.8km 处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达氏鲟、白鲟、胭脂鱼、岩原鲤、圆口铜鱼等68种珍稀特有鱼类。

本文在生物资料缺乏的情况下,根据屏山站多年水温观测记录,采用生态水文学中的变化范围法(RVA 方法),推算了各月的适宜生态水温目标,并用有文献记录的17种保护区鱼类的产卵期适宜水温范围进行可靠性检验,最终确定了保护区生态水温目标。

关键词:生态水温目标;鱼类保护区;RVA 方法;长江上游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水温是影响鱼类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1]
,它通过影响新陈代谢的速率,对鱼类生活史
的各个阶段均有一定的影响。

每种鱼都有各自的生长适温,在适温范围内,消化速率、摄食率和耗氧量等因素往往与水温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到摄食、呼吸等鱼类生命活动[2]
,繁殖期和鱼类的早期发育阶段(包括卵、仔鱼和稚鱼3个时期[3]
)对水温的变化尤其敏感。

Jensen [4]通过对温度与大马哈鱼体重的相关关系的研究,发现在饵料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最适生长温度大约为15℃;易伯鲁等[5]
认为,当水温超过18℃后,江水上涨,四大家鱼就会产卵;郭永灿[6]
认为在适宜条
件下鱼类的胚胎发育速度随水温的增高而加快。

大型水库蓄水后,下泄水温会发生变化。

年调节和多年调节水库,由于水库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停滞水域,太阳辐射和水的理化特性改变,使河道原来流动的、水温基本混掺均匀的水体转变为相对静止或流动十分缓慢的大体积水体[7]
,会在垂向方向上呈现出水温分层现象。

由于水库水温分层现象或滞温效应等作用,下泄水温会异于原天然河道的水温,一般是春夏季节偏低,秋冬季节偏高。

若水库下泄低温水,对鱼类的直接影响是导致其繁殖季节推迟、当年幼鱼的生长期缩短、生长速度减缓、个体变小等[8]。

为保护国家及地方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鱼类和其它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建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保护区内有达氏鲟、白鲟、胭脂鱼等3种国家重点保护鱼类以及圆口铜鱼、岩原鲤、长薄鳅等65种特有鱼类。

根据《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金沙江下游干流已在建或规划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和乌东德4座梯级电站。

这4座梯级总库容459.88亿m 3
,总装机容量4296万kW ,均为高坝巨型电站。

从图1中可以看出,金沙江梯级电站最下游的向家坝水电站距保护区上游仅1.8km ,梯级电站运行造成的低温水下泄将直接影响其下游干流保护区河段[9]。

上游保护区的鱼类,作为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下泄低温水的主要影响对象,其生命史各阶段的
图1保护区与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位置
水温需求,即生态水温目标,是梯级电站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制定水库生态调度方案的基础。

但是,目前对于保护区鱼类的生态水温需求研究仅限于某几种濒危级别高或者经济价值高的鱼,对保护区内所有珍稀特有鱼类的生态水温需求尚无系统研究。

本文在相关生物学资料较为稀缺的条件下,根据水文站多年观测水温数据,提出应用生态水文学中的变化范围法(Ranges of Variability Ap⁃
proach,RVA)[10]来确定保护区鱼类生态适宜水温的方法,研究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的生态水温目标。

2数据与方法
2.1水温数据屏山水文站位于向家坝坝址上游33km处(如图1所示),是距坝址最近的有水温观测记录水文站。

屏山水文站与向家坝坝址区间无支流汇入,水温、气象条件基本一致,因此,可将天然条件下向家坝坝址处的水温取为屏山站的水温。

本文搜集了屏山水文站1961—1976年、1978—1988年的实测水温数据。

屏山站的实测水温数据为月序列数据,包含旬均、月均、月最高及月最低水温。

其中1977年水温数据在水文年鉴中无记录,考虑到资料的连续性对本研究结果的影响不大,未进行插补。

近年来金沙江支流的二滩水电站、干流的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相继开工建设,不能排除外界干扰,因此未采用近年来的观测数据。

2.2鱼类信息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编制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及保护区鱼类资源与环境检测(Ⅱ)2007年度报告》中提到的65种特有鱼类和3种珍稀鱼类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的方式搜集了其生活史各阶段的适宜水温。

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四川鱼类志》[11]、《长江鱼类》[12]、《长江鱼类早期资源》[3]、《长江水系渔业资源》[13]、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以及其他一些网站资料和生物学研究论文[15-36]。

2.3天然水温包络图统计屏山站1961—1976年、1978—1988年各月最高水温和最低水温,找出各月最高水温中的最大值(极限最大值)和最低水温中的最小值(极限最小值)分别绘制成曲线,水温就在极限最大值曲线和极限最小值曲线包围的区间内波动。

同时将多年月平均水温也绘制在图中,得屏山站天然水温包络图见图2。

鱼类经过长久以来的适应及进化,选择生存在各自的水域中。

从这个角度来讲,保护区河段的天然水温范围可以代表生存在保护区的珍稀特有鱼类的生长水温范围,但是这个范围相对鱼类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适宜范围来讲,是有些宽泛的,且不能排除极端情况的干扰,因此,本文采用变动范围法来进一步缩小区间,确定更为适宜的水温范围作为生态水温目标。

2.4变动范围法变动范围法(RVA)建立在水文变化指标(Indicators of Hydrological Alteration,IHA)体系之上。

IHA指标体系采用各月平均流量、年最大流量出现日期等32个水文指标变量来评价生态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生态水温目标研究李倩李翀骆辉煌
图2屏山站天然水温包络图
水文情势的适宜度
[10]。

RVA 法是用来确定32个水文
指标变量管理目标的一种方法。

首先,确定32个水文指标在天然情况下的变动范围。

然后,根据RVA 法,用一定的规则或算法确定每一个水文指标满足生态需求的适宜变动范围,以此作为管理目标。

基于这个管理目标,可以建立一套管理规则或管理体系,并以其运用后反馈的生态效应的监测结果来进一步改善管理规则
[14]。

RVA 方法确定适宜变动范围的方法有两种,一
种是用平均值加减一个标准差作为其上下限
[10]
,另
外一种是用各指标多年资料排频后25%~75%的区间作为适宜变动范围[15]。

本文采用RVA 方法的思路,以水温为唯一的生态指标,在其天然情况下的变动范围(即屏山站天然水温包络图2)以及平均值已知的情况下,采用平均值加减标准差的方法确定满足生态需求的适宜变动范围。

3
结果与讨论
3.1
鱼类适宜产卵水温调研结果
通过资料调研,发现有关保护区68种珍稀特有鱼类除白鲟、达氏
鲟、胭脂鱼、长薄鳅、黑尾近红鲌、厚颌鲂、岩原鲤等濒危程度较高或经济价值较大的鱼类之外,对其他鱼类的研究较少。

统计结果表明,有文献资料记载繁殖时期的鱼共有35种,其中有产卵时期适宜水温范围记录的仅有17种,统计结果见表1。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生态水温目标研究李倩李翀骆辉煌
表1
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繁殖期及产卵适宜水温范围统计
3.2生态水温需求计算采用RVA 方法,计算了1961—1976年、1978—1988年共28年的序列的水
温多年月平均值、标准差,统计了月平均水温波动的上下范围,并将多年月平均值加减标准差作为RVA 目标的上限和下限,见图3。

图3RVA法适宜生态水温范围
3.3生态水温目标与已有文献成果对比将调研得到的17种有确切鱼类生物学研究的产卵水温范围与用RVA方法推求的生态水温目标相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生态水温目标研究李倩李翀骆辉煌
表2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适宜生态水温

白鲟
达氏鲟
胭脂鱼
短体副鳅
长薄鳅
峨眉鱊
黑尾近红鲌
厚颌鲂
圆口铜鱼
鲈鲤
宽口光唇鱼伦式孟加拉鲮齐口裂腹鱼细鳞裂腹鱼四川裂腹鱼
岩原鲤
中华金沙鳅繁殖时间
3—4月
3—4月
3—4月
3—4月
5—6月
2—5月
4—8月
4—7月
3—6月
4—6月
4—5月
3—4月
3—6月
3—4月
3—4月
2—4月
8—9月
4—6月
天然水温最大
变化范围/℃
15~20.4
15~20.4
15~20.4
15~20.4
21~24.8
11.3~23.8
18.2~24.8
18.2~24.8
15~24.8
18.2~24.8
18.2~23.8
15~20.4
15~24.8
15~20.4
15~20.4
11.3~20.4
19.9~24.6
18.2~23.8
产卵水温/℃
文献记录
18.3~20
16~19
15~18
18~20
22~25
11以上***
21以上***
18以上***
18以上***
14~16
17~23
15~18
9~19
13~18
13以上
18~26
17.8~23.3
生态水温目标
15.6~20.1
15.6~20.1
15.6~20.1
15.6~20.1
21.3~24
12.2~22.8
18.8~24.1
18.8~24.1
15.6~24
18.8~24
18.8~22.8
15.6~20.1
15.6~24
15.6~20.1
15.6~20.1
12.2~20.1
20.4~23.9
18.8~24
重叠比
例*/%
100.00
100.00
80.00
100.00
66.67
62.35
28.18
76.81
88.24
0.00
66.67
80.00
34.00
48.00
60.81
70.00
81.82
吻合程
度**

















注:*重叠比例是指文献记录的产卵适宜水温范围与RVA法推求的产卵生态水温目标的重叠长度,与文献记录的产卵适宜水温范围的比值;**用重叠比例的高低程度来表示文献记录中的产卵适宜水温与RVA方法推求的产卵生态水温目标的相近程度,定义[0,33.33)为低接近程度,[33.33,66.67)为中接近程度,[66.67,100]为高接近程度;***若文献中记载的产卵适宜水温范围为半开区间,则上限用该种鱼类的适宜生长水温上限代替,若无适宜生长水温记录,则用天然水温上限代替,峨眉鱊和黑尾近红鲌的适宜生长水温范围分别为4~28℃[21],14~32℃[36]。

由RVA方法推求的鱼类生态水温目标,与通过纯生物学方法研究的鱼类各生命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水温需求是有一定差别的。

首先在于研究室内确定的水温需求与鱼类在野外河流中的水温需求,由于环境条件、空间尺度等因素的差别,是存在不一致的。

再者,月尺度上的水温分析,对于月内的水温过程变化进行了光滑平均,反映的是水温的月平均或一种趋势。

但是,二者的差别,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生态水温目标研究李倩李翀骆辉煌
由表2可见,在17种有产卵适宜水温记录的鱼类中,文献记录中的产卵适宜水温与RVA方法推求的产卵生态水温目标的相近程度高的有12种,相近程度中等的有3种,相近程度低的有2种,可以认为用RVA方法确定的鱼类产卵期的适宜水温目标是比较可靠的,可以用来进一步缩小由水温包络图确定的适宜水温范围。

另外,由于对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产卵场的具体分布江段调研资料稀缺,目前无法具体推算到某种鱼类在某个江段的水温需求。

但是,研究表明在较短范围内水库下泄的低温水的水温沿程变化缓慢,因此,鱼类在保护区内产卵场的具体分布对本研究的影响不大。

因此,基于水文站多年水温观测,由RVA方法推求的鱼类生态水温目标,在没有生物学研究的鱼类具体水温需求情形下,可以作为一种快速的应用方法,提出受电站下泄低温水影响的鱼类生态水温目标,确定各月适宜水温范围,为电站环境保护措施采取、水库生态调度方案制定提供生物保护目标需求。

4结论
本文根据屏山水文站1961—1976年、1978—1988年的水温观测记录,绘制出天然水温包络图,并基于生态水文学中的变化范围法(RVA方法),研究了保护区鱼类生态适宜水温,确定了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的生态水温目标。

本研究用有文献记录的17种保护区鱼类的产卵适宜水温范围与用变化范围法确定的适宜生态水温目标进行了对比,二者重叠比例较高,可认为RVA方法确定的适宜生态水温目标是可靠的。

在相关生物学资料较为稀缺的条件下,根据水文站多年观测水温数据,采用基于变化范围法的生态适宜水温确定方法来研究保护区鱼类生态水温目标,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根据该方法提出的各月适宜水温范围以及鱼类生态水温目标,可为电站环境保护措施采取、水库生态调度方案制定提供生物保护目标需求。

参考文献:
[1]Kielbassa J,Ddlignette-Muller M L,Pont D,et al.Application of a temperature-dependent von Bertalanffy growth model to bullhead(Cottusgobio)[J].Ecologial Modelling,2010:5891-5898.
[2]殷名称.鱼类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3]曹文宣,常剑波,乔晔,等.长江鱼类早期资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4]Jensen Arne J.Growth of young migratory brown Trout Salmotrutta correlated with water temperature in Norwegian rivers[J].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1990,59(2):603-614.
[5]易伯鲁,梁秩燊.长江家鱼产卵场的自然条件和促使产卵的主要外界因素[J].水生生物学集刊,1964,5(1):1-15.
[6]郭永灿.水温对鲢鱼、草鱼胚胎发育的影响[J].淡水渔业,1982(3):35-40.
[7]吴莉莉,王惠民,吴时强.水库的水温分层及其改善措施[J].水电站设计,2007,23(3):97-99.
[8]常剑波,等.金沙江一期工程对白鲟等珍稀特有鱼类的影响及保护对策研究报告[R].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2001.
[9]骆辉煌,等.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开发水温累积影响及其对策措施研究[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9.
[10]Richter B D.How much water does a river need[J].Freshwater Biology,1997,37:231-249.
[11]丁瑞华.四川鱼类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2]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长江鱼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13]长江水系渔业资源调查协作组.长江水系渔业资源[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14]Richter B D,et al.A method for assessing hydrologic alteration within ecosystem[J].Conservation Biology,1996,10:1163-1174.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生态水温目标研究李倩李翀骆辉煌
[15]李翀,廖文根,彭静,等.宜昌站1900—2004年生态水文特征变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1):76-80.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4.
[17]刘乐和.胭脂鱼生物学特征的研究[J].水利渔业,1996,3:3-6,15.
[18]王宝森,姚艳红,王志坚.短体副鳅的胚胎发育观察[J].淡水渔业,2008,38(2):16-17,27,37.
[19]李杰,李金忠,刘慧集,等.长薄鳅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淡水渔业,2005(增刊):125-127.
[20]辛玉文,李育东.长薄鳅人工繁殖试验[J].中国水产,2005(5):42-44.
[21]朱立辉,郭延蜀,王旭,等.峨眉鱊的生物学资料及个体发育观察[J].四川动物,2006,25(4):832-835.[22]刘飞,吴金明,王剑伟.高体近红鲌的生长与繁殖[J].水生生物学报,2011,35(4):587-595.
[23]谭德清,王剑伟,严太明,等.黑尾近红鲌的人工繁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2):193-196.
[24]李操,陈自明.西昌白鱼一新亚种描述及其亚种分化[J].动物分类学报,2003,28(2):362-366.
[25]中华农业信息网:http:///article/lmjtv-5-2082472.html.
[26]谭红武,等.昆明市清水海供水及水源环境管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7.
[27]桂建芳,等.赤水河水域生态和水生生物调查总结报告[R].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2008.[28]李文静,王剑伟,谢从新,等.厚颌鲂(Megalobramapellegrini)的繁殖生物学特征[J].生态学报,2007,27(5):1917-1925.
[29]马惠钦.长江干流圆筒吻鮈生物学的初步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1.
[30]谢佳燕.我国齐口裂腹鱼的研究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13721-13722,13726.
[31]范林君,李志琼,杜宗君.特色经济鱼类“齐口裂腹鱼”口裂腹鱼[J].农村百事通,2006,14:44-45.[32]陈礼强,吴青,郑曙明.细鳞裂腹鱼人工繁殖研究[J].淡水渔业,2007,37(5):60-63.
[33]宴宏,詹会祥,周礼敬,等.昆明裂腹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淡水渔业,2010,40(6):66-70.
[34]庹云.岩原鲤的研究概况及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1):2878-2881.
[35]庹云.岩原鲤繁殖生物学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9):141-142.
[36]曹义虎,邓勇辉,万新民.我国黑尾近红鲌研究进展[J].江西水产科技,2010(2):10-12.
Ecological target watertemperature of rare and endemic fish
in Yangtze River upstream
LI Qian1,LI Chong1,2,LUO Hui-huang1
(1.Depart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IWHR,Beijing100038,China;
2.China Three Gorges Corporation,Beijing100038,China)
Abstract:Temperatur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fish growth rates of metabolism and development.The change of the water temperature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whole fish life cycle,especially on the reproduction period.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scade hydropower station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Jinshajiang River,release of the low temperature water will change the water tempera⁃ture of the natural downstream watercourse.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rare and endemic fish in the Yangtze River upstream area,lying in the1.8km downriver from the cascade hydropower station of Jinshajiang Riv⁃er,has68kinds of rare and endemic fish such as Acipenser dabryanus,Myxocyprinusasiaticus,Procypris⁃rabaudi,Coreiusguichenoti etc.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lack of biological information,according to the record of many years’water temperature of Pingshan station,this paper adopts the ranges of variability approach method in ecological hydrology to calculate the appropriate ecological water temperature of each month,conducts the reliability test using the appropriate water temperature range of17kinds of fish record⁃ed in documents in the reserve and finally confirms the ecological target water temperature.
Key words:ecological target water temperature;the fish nature reserve;RVA method;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责任编辑:韩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