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的任务驱动型写作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传统文化的任务驱动型写作研究
作者:任传光任然
来源:《语文建设·中旬》2018年第08期
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开始在高考试卷中出现。
自此,学界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研究可谓层出不穷,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拟从传统文化这一角度切入,以期对任务驱动型写作有新的认识。
一、相关概念界定
界定“任务驱动型写作”的含义,必须首先厘清“任务”的内涵。
荣维东先生在《交际语境写作》中指出:“我国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一种不为目的、对象、虚假的文章制作。
”[1]这正是长期影响我们写作教学的症结所在。
于是对“任务”理解就有了两个层面:一是写作“是任务”,二是写作“的任务”。
两种认识都是目标,前一种目标是完成一次写作,也就是写一篇文章出来,常态的写作指导如此,命题作文也如此。
后一种目标是写一篇文章是一种手段、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手段解决另外一个问题,达到另外的一个目标,如劝说、建议、推荐、提示等。
根据“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目标来理解我们的写作教学,就会清楚写作教学不单是为培养以写文章为职业的作家,而是社会主义事业各行各业的建设人才。
更多的人并不是把写作当成目标任务,而是把写作当成交流、学习、工作的一种工具和方式,通过这种工具和方式,达到工作的目标。
比较两种理解,很显然,后一种理解既符合写作心理学的动机原理,又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高考亦是将写作向这方面引领。
请看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题: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这样的作文题目就是一次典型的任务驱动型写作,写这篇文章只是一种手段,让外国青年更好地了解中国才是写作的真正目的。
在明确了“任务”的概念后,我们再来看到底什么是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
什么是任务驱动型写作?黄厚江老师在《对任务驱动型写作及相关作文题的异向思考》一文中对“任务驱动型写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结果是:“遗憾的是既没有关于任务驱动型写作的理论阐述,也没有发现将这两道题作为任务驱动型写作的学理依据。
”[2]能查证到的就是国外英语教学之中的“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方法。
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所提到“解决问题”与“完成任务”的学习策略,移植于写作教學研究之中,我们将任务驱动型写作界定为:在一定语境中,为完成某项任务或者解决某个问题所进行的写作活动。
二、传统文化经典对任务驱动型写作的启示
1.传统文化在高考试题中的比重提高
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16年颁布了《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预示着高考考试内容将出现变化。
新的高考考试大纲规定,将在多个考试科目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
比如,在语文科目中将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而在汉语中将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
在数学科目中增加关于数学文化的内容。
我们知道,传统文化对于维系国家和民族团结,重建道德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
文化政策的利好,需要语文教育改革贯彻和执行。
近年来,国家有意识地在中高考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就是要重新唤起青少年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无论是考试中的文言文阅读、诗词鉴赏,还是作文中的传统文化渗透,都指向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传统文化经典在任务驱动型写作中的应用
基于传统文化内容在高考试题中比重提高的现象,笔者以为,平时应增加传统文化在任务驱动型写作中的训练,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量,使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提升作文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那么,如何借鉴传统文化经典,使任务驱动型写作突破已有的写作模式呢?我们认为,学生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写作范式,或者借鉴其写作“套路”,以完成任务驱动型写作中的“任务”。
其实古代任务驱动型文章很多,比如李斯的《谏逐客书》。
李斯在讲到秦王驱逐客卿的弊端的时候,非常清楚上书秦王时要注意从秦王的角度说话,他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最后得出“求国无威不可得也”的结论。
全篇只有一句话说到自己——“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重”,暗示自己也是一个愿意忠于秦王的人。
最终秦王在看完《谏逐客书》以后,派人把已经上路的李斯等人追了回来。
又比如《战国策》里面有燕昭王求士的故事。
虽然它是个故事,但是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是相通的。
燕昭王见郭隗,问要怎么样报国家的大仇,使燕国强大起来。
郭隗列举了帝者、王者、霸者以及亡国者等对待贤才的态度——“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他知道自己面对的对象是国君,所讲的话要达到的目的是希望国君能够重用贤才。
所以当燕昭王问应当拜访谁时,郭隗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讲了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千金买骨》的故事。
郭隗讲完这个故事后接着说,如果大王真心想要招纳贤士,就请从任用我郭隗为
开端,我尚且被重用,更何况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这个故事大家也非常熟悉,就是为对象的写作。
我们认为,教师和学生不妨认真研读古代经典,或许能从中获得启发。
3.传统文化在任务驱动型写作中的写作策略
首先,关注时事。
任务驱动型写作大部分以时事为材料支撑,要求考生对给出的某一现象作出评价或取舍。
这就启发学生不妨多关注一下社会和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在2016年北京高考命题作文“‘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中,如果考生对“老腔”不熟悉,那么写作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如果考生关注2016年春晚谭维维和几位老人合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那么至少可以“心中有沟壑”,下笔时或许会找到新的思路。
传统文化在任务驱动型写作中体现最明显的当属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
作文要求以下列六句古诗文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运用,写一篇文章”。
这六句古诗文分别为: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可以想见,如果考生没有足够的文化积累,那么就无从下手。
其次,学生除了要关注时事外,在任务驱动型写作中,也可以多运用文言诗词,以增强作文的文化底蕴,提高作文的文化品位。
要想增强文章的思想底蕴,学生就要注重对自己文章中的语言“千锤百炼”,注重“咬文嚼字”,使语言获得足够的张力和韧性。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具体来说,学生可以增加阅读量,积累足够的文言词汇,使读者在咀嚼中仍能回味无穷。
学生也可以通过对名言名句或哲理警句的引用,提升整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文化意蕴,甚至可以灵活化用、改用,使之达到相反甚至相悖的反讽的艺术效果。
但这就对学生平常的文字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于传统文化元素的任务驱动型写作训练
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在平时的任务驱动型写作中自觉融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充分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元素如“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就是很好的写作训练素材。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任务驱动型写作中不妨这样组织训练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八大雅事。
古代文人对其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
体验这些雅事,获得了一份生命的陶冶和境界的提升。
当下,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如何让人们远离心中的喧嚣,寻找内心的平静?你对这些雅事又作何理解?
请从中选择两三件雅事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很显然,写作任务就是“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需要考生注意的是,作文要求从八件雅事中选择两三件,确定立意,组织成一篇文章。
根据材料提示,考生的作文立意需要紧扣材料中给出的“生命的陶冶”“境界的提升”“心中的喧嚣”“内心的平静”等关键要素。
同时,考生还须联系现实,阐明快节奏的生活与追求雅事的内在联系。
当然,这种联系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
又如,伯牙和钟子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很典型的文化名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教师也可以利用这对经典的文化名人形象,组织任务驱动型写作。
总之,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合理组织任务驱动型写作的训练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传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
[2]黄厚江.对任务驱动型写作及相关作文题的异向思考[J].语文建设,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