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使至塞上》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以蓬自比,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 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
“归雁”以雁反衬,大雁入胡天是归,自己去边塞是离开朝廷,含蓄 地表达出作者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颔联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透露出内心的寂寞孤独和飘零之感 ,表达了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怨愤、抑郁以及思乡之情。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寓
情 于
• 颈联:刻画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景
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表现了诗人
苍凉孤寂的情感。
分 析 写法 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比
• 颔联: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
喻
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
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 线条美: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
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 • 色彩美:黄色的“大漠” 、蓝的天、浑黄的 “长河”、白色的烽烟、
红色的“落日”,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
课堂练习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写 意画讲究“以形写神”,适合运用简练的笔法,大胆挥洒,以写意 的手法表现沙漠的广阔无垠和河流的奔腾不息。东皋薄暮望,徙倚 欲何依。
知识总结
内容上:这首边塞诗写了诗人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个 人际遇的惆怅,对祖国风光的热爱,以及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 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D.有误,根据“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可知,在萧关遇到负责侦察的骑士 ,打听到都护正在燕然山前线,并没有写“诗人与都护交谈时的场景”。
课堂练习
中国写意画多用简练的笔法表现意境,如果用中国写意画来表达《使至塞上 》的意境,你会如何勾勒画面?请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
线条简约,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 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学习难点
• 把握古诗的相关写作手法及其 作用,品味古诗中富有表现力 的语言。
• 体会诗歌蕴含的诗人的彷徨、 孤独和苦闷。
课堂导入
盛唐时代,有一位诗人,能诗善画,精通音律,笃信佛教,并引禅悟入诗,人称 “诗佛”。
其诗有壮大明朗的气势,亦有静逸明秀的诗境。有“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 楼垂柳边”的意气风发,有“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的雄壮阔大,有“愿 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婉曲动人,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明 纯美,也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自适。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苏轼评价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有诗。”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诗、画 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 然合称“王孟”。
文 体 知识
①句式固定,律诗要求字数一致,每句五字或七字,简称“五律”或
“七律”。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
理 解 内容 3.颈联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景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意境:宏大苍凉的边塞风光图,苍茫(空旷、辽阔)的意境; 情感: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颈联融情于景,刻画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意境雄浑、壮阔深邃, 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颔联、颈联、尾联。
律
②押韵严格,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
诗 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讲究平仄,每句中用字平仄间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④要求对仗,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首联和尾
联可对可不对。
1.诵读积累,理解诗意。
指导诵读
1、读准字音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理 解 内容 3.结合下面资料,说说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以东汉窦宪“燕然勒功”的典故,暗示前方战事已胜,流露出对都护 及边关将士的赞扬,表示出对前方战事的关切,表达了自豪之情。
尾联叙事,途中得知前线军情,显示出对边疆战事的关心,呼应首联 “问边”,暗示战争胜利,赞叹都护。
第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 13 课
王 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 奏韵律。 2.想象诗歌描绘的形象,揣摩含蓄的语言。 3.结合诗人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 在诗中表达的情怀与志趣。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 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 意。
• 结合诗人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 ,感受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怀 与志趣。
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 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31岁的时候,妻子难产 而死,不再续娶,几十年一直独身。
了解作者:王维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他很赏识 王维,拔擢王维为右拾遗。加上王维文采好,又精通音 律,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也特别喜欢音乐,王维于是声名 鹊起。但是好景不长,张九龄在李林甫的各种手段下罢 了相,李林甫接任了宰相的位置,开始权倾朝野。
写法上: 比喻用典、寓情于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课后作业
背诵、默写诗歌。 课下整理积累描写边塞的诗歌,
在小组内交流,体会其中表达 的思想感情。
自豪之情。
品 读 赏析
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单车”表达出诗人形单影只的孤寂心境。
“过居延”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炼 • “大”写出了沙漠的广阔无垠。
字 角 度
• “孤”写出了边塞景物的单调,衬托大漠的雄浑。 • “直”写出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表现出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坚
交流积累
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文意,把自 己在本课预学中碰到的难以理解的字词圈出来,同 桌交流,仍然不能解决的写在黑板上。
文言积累
重点积累下面词语。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
毅,突出塞上景色苍凉雄浑壮阔的特点。
• “长”写出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
• “圆”写出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表现塞上景色苍凉雄
浑壮阔的特点。
品 读 赏析
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画面角度: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笔直地伸向天空。 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 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他就是王维。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称,今天我们一起 走进王维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跟随他进行一场边塞之旅。
了解作者: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杰
出的诗人、画家。 从小就能写会唱,17岁就写了《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 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官太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王维调任监察御史,后 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安史之乱后,王维被捕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 ,他又被下狱,后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乱有功而得救 ,降为太子中允,后来官至右丞,半隐半官。
了解作者:王维
晚年无心仕途,崇信佛教,居于蓝田辋 川别墅。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问边”点明出使任务;“居延”点明所到地点;“属国”点明自己 身份职位。
“单车”既表明自己形单影只,又透露了孤寂的心境。
首联叙事,交代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 托孤寂的心境。
理 解 内容
2.颔联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理 解 内容
3.结合下面资料,说说尾联表达了作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么情感。
资料1: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大将窦宪率兵大败匈奴,一直追 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记汉威德而还。
资料2: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的战争中取 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凉州慰问, 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因为张九龄受李林甫排 挤而罢相,王维在政治上失去依靠,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所写的 即为此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体 会 感情 4.结合对诗句的理解,梳理诗句中的内容和情感变化。
诗句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内容 单车问边 征蓬、归雁 宏大苍凉的边塞风光图 得知前线军情
情感 孤寂和失意 飘零之感、激愤之情 苍凉孤寂 赞扬、关切、自豪
3.分析写法,品读语言。
分 析 写法 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
天”,透露出内心的寂寞孤独和飘零之感,表达了诗人内心
幽微难言的怨愤、抑郁以及思乡之情。
分 析 写法 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用 • 尾联:以东汉窦宪“燕然勒功”的典故,暗
典
示前方战事已胜,流露出对都护及边关将士
的赞扬,表示出对前方战事的关切,表达了
写法角度:运用对偶手法,寓情于景,以传神之笔刻画了奇美壮丽的 塞外风光,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品 读 赏析
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构图角度: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 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奇美 壮丽的风光。
这里代指前线。
理解诗意
3、读懂诗意
轻车简从,将去边疆慰问将士,我奉命出使,驾车经过居延。 迎着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头顶北归的大雁成群回到胡天。 广阔的沙漠中一道孤烟冲天而起,蜿蜒的黄河上落日又大又圆。 到了萧关,只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2.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理 解 内容 1.首联中透露了哪些信息?结合具体词语说说作者的心情如何。
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述诗人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颔联采用比喻的手法,暗含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惆怅之情。 C.颈联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直”“圆”二字尤为传神。 D.尾联写诗人与都护交谈时的场景,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献身精神的赞美。
炼字角度:“直”写出孤烟之高,表现了大漠景物劲拔坚毅、雄浑壮 阔之美;“圆”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直”“圆”两个字不仅描绘出塞外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而且巧妙 地融入作者的孤寂情绪。
品 读 赏析
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图画角度: • 构图美: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
• 塞(sài) • 骑(jì) • 燕(yān)
指导诵读
2、读出韵律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节奏:
七言诗句的节奏一般都是 四三节奏,但也要根据诗 意灵活把握。
押韵:
律诗押韵严格,要求全诗 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
“征蓬”以蓬自比,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 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
“归雁”以雁反衬,大雁入胡天是归,自己去边塞是离开朝廷,含蓄 地表达出作者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颔联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透露出内心的寂寞孤独和飘零之感 ,表达了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怨愤、抑郁以及思乡之情。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寓
情 于
• 颈联:刻画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景
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表现了诗人
苍凉孤寂的情感。
分 析 写法 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比
• 颔联: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
喻
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
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 线条美: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
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 • 色彩美:黄色的“大漠” 、蓝的天、浑黄的 “长河”、白色的烽烟、
红色的“落日”,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
课堂练习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写 意画讲究“以形写神”,适合运用简练的笔法,大胆挥洒,以写意 的手法表现沙漠的广阔无垠和河流的奔腾不息。东皋薄暮望,徙倚 欲何依。
知识总结
内容上:这首边塞诗写了诗人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个 人际遇的惆怅,对祖国风光的热爱,以及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 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D.有误,根据“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可知,在萧关遇到负责侦察的骑士 ,打听到都护正在燕然山前线,并没有写“诗人与都护交谈时的场景”。
课堂练习
中国写意画多用简练的笔法表现意境,如果用中国写意画来表达《使至塞上 》的意境,你会如何勾勒画面?请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
线条简约,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 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学习难点
• 把握古诗的相关写作手法及其 作用,品味古诗中富有表现力 的语言。
• 体会诗歌蕴含的诗人的彷徨、 孤独和苦闷。
课堂导入
盛唐时代,有一位诗人,能诗善画,精通音律,笃信佛教,并引禅悟入诗,人称 “诗佛”。
其诗有壮大明朗的气势,亦有静逸明秀的诗境。有“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 楼垂柳边”的意气风发,有“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的雄壮阔大,有“愿 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婉曲动人,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明 纯美,也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自适。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苏轼评价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有诗。”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诗、画 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 然合称“王孟”。
文 体 知识
①句式固定,律诗要求字数一致,每句五字或七字,简称“五律”或
“七律”。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
理 解 内容 3.颈联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景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意境:宏大苍凉的边塞风光图,苍茫(空旷、辽阔)的意境; 情感: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颈联融情于景,刻画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意境雄浑、壮阔深邃, 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颔联、颈联、尾联。
律
②押韵严格,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
诗 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讲究平仄,每句中用字平仄间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④要求对仗,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首联和尾
联可对可不对。
1.诵读积累,理解诗意。
指导诵读
1、读准字音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理 解 内容 3.结合下面资料,说说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以东汉窦宪“燕然勒功”的典故,暗示前方战事已胜,流露出对都护 及边关将士的赞扬,表示出对前方战事的关切,表达了自豪之情。
尾联叙事,途中得知前线军情,显示出对边疆战事的关心,呼应首联 “问边”,暗示战争胜利,赞叹都护。
第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 13 课
王 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 奏韵律。 2.想象诗歌描绘的形象,揣摩含蓄的语言。 3.结合诗人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 在诗中表达的情怀与志趣。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 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 意。
• 结合诗人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 ,感受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怀 与志趣。
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 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31岁的时候,妻子难产 而死,不再续娶,几十年一直独身。
了解作者:王维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他很赏识 王维,拔擢王维为右拾遗。加上王维文采好,又精通音 律,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也特别喜欢音乐,王维于是声名 鹊起。但是好景不长,张九龄在李林甫的各种手段下罢 了相,李林甫接任了宰相的位置,开始权倾朝野。
写法上: 比喻用典、寓情于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课后作业
背诵、默写诗歌。 课下整理积累描写边塞的诗歌,
在小组内交流,体会其中表达 的思想感情。
自豪之情。
品 读 赏析
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单车”表达出诗人形单影只的孤寂心境。
“过居延”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炼 • “大”写出了沙漠的广阔无垠。
字 角 度
• “孤”写出了边塞景物的单调,衬托大漠的雄浑。 • “直”写出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表现出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坚
交流积累
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文意,把自 己在本课预学中碰到的难以理解的字词圈出来,同 桌交流,仍然不能解决的写在黑板上。
文言积累
重点积累下面词语。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
毅,突出塞上景色苍凉雄浑壮阔的特点。
• “长”写出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
• “圆”写出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表现塞上景色苍凉雄
浑壮阔的特点。
品 读 赏析
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画面角度: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笔直地伸向天空。 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 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他就是王维。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称,今天我们一起 走进王维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跟随他进行一场边塞之旅。
了解作者: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杰
出的诗人、画家。 从小就能写会唱,17岁就写了《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 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官太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王维调任监察御史,后 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安史之乱后,王维被捕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 ,他又被下狱,后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乱有功而得救 ,降为太子中允,后来官至右丞,半隐半官。
了解作者:王维
晚年无心仕途,崇信佛教,居于蓝田辋 川别墅。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问边”点明出使任务;“居延”点明所到地点;“属国”点明自己 身份职位。
“单车”既表明自己形单影只,又透露了孤寂的心境。
首联叙事,交代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 托孤寂的心境。
理 解 内容
2.颔联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理 解 内容
3.结合下面资料,说说尾联表达了作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么情感。
资料1: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大将窦宪率兵大败匈奴,一直追 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记汉威德而还。
资料2: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的战争中取 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凉州慰问, 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因为张九龄受李林甫排 挤而罢相,王维在政治上失去依靠,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所写的 即为此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体 会 感情 4.结合对诗句的理解,梳理诗句中的内容和情感变化。
诗句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内容 单车问边 征蓬、归雁 宏大苍凉的边塞风光图 得知前线军情
情感 孤寂和失意 飘零之感、激愤之情 苍凉孤寂 赞扬、关切、自豪
3.分析写法,品读语言。
分 析 写法 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
天”,透露出内心的寂寞孤独和飘零之感,表达了诗人内心
幽微难言的怨愤、抑郁以及思乡之情。
分 析 写法 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用 • 尾联:以东汉窦宪“燕然勒功”的典故,暗
典
示前方战事已胜,流露出对都护及边关将士
的赞扬,表示出对前方战事的关切,表达了
写法角度:运用对偶手法,寓情于景,以传神之笔刻画了奇美壮丽的 塞外风光,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品 读 赏析
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构图角度: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 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奇美 壮丽的风光。
这里代指前线。
理解诗意
3、读懂诗意
轻车简从,将去边疆慰问将士,我奉命出使,驾车经过居延。 迎着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头顶北归的大雁成群回到胡天。 广阔的沙漠中一道孤烟冲天而起,蜿蜒的黄河上落日又大又圆。 到了萧关,只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2.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理 解 内容 1.首联中透露了哪些信息?结合具体词语说说作者的心情如何。
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述诗人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颔联采用比喻的手法,暗含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惆怅之情。 C.颈联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直”“圆”二字尤为传神。 D.尾联写诗人与都护交谈时的场景,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献身精神的赞美。
炼字角度:“直”写出孤烟之高,表现了大漠景物劲拔坚毅、雄浑壮 阔之美;“圆”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直”“圆”两个字不仅描绘出塞外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而且巧妙 地融入作者的孤寂情绪。
品 读 赏析
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图画角度: • 构图美: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
• 塞(sài) • 骑(jì) • 燕(yān)
指导诵读
2、读出韵律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节奏:
七言诗句的节奏一般都是 四三节奏,但也要根据诗 意灵活把握。
押韵:
律诗押韵严格,要求全诗 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