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现代技术导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教育技术导论
.1认识现代教育技术
a 现代教育技术成为除教师、学生、教材基本要素之外的第四要素.
b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传播理论、学习科学、系统科学等新学科影响下迅猛发展。
1.1.1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a1994西尔斯和里奇著作《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出版在AECT
教育技术instructionaltechonology 。
.。
for learning
b “AECT”94定义:
“AECT”94定义是一个规定性定义,它规定了教技的研究形态、研究任务与研究对象及之间关系,关注重点已经从
“硬件"进化到“软件”.研究对象表述为“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
c理论与实践并重;学习过程学习资源《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教育技术分为两大类<有形技术(物化形态)、无形技术(智能形态)
g 教育技术的
d 正确理解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关注和强调三方面
e 20世纪70年代末---“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对教与学。
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f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现代教育技术具备的基本要素、环境〈教学环境>、资源<高度共享>、设计<过程的策划〉、过程〈教学模式>。
1。
1.2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
a传统的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参与课堂教学改变了《方式》、改变了《序列》
b远程教学0世纪80年代-决定性特征--时空上分离
c企业培训领域:培训方式“学习型组织
1.1.3现代教育技术视听为基础的集体教学模式、计算机多媒体为的个别化、过程技术为的小组、
网络通信的远程)
1。
2
1。
2.1现代教技与教育变革教学过程要素关系、教学模式)
a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当代教育变革的制高点与深化教育变革的突破口
c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传授知识为主,强调以课本、课堂、教师为中心,运用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使用黑
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已成为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的
教师、学生、教材、媒体.教师由讲解者转变为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从被动变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构建的主体地位。
d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1。
2。
2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特征
a教育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内涵:强调了〈过程〉—界定了<范围〉—突出了<直接目的〉—体现了<核
心地位教育信息化“技术”“教育"
b教育信息化基本特征:数字化《标准统一》、网络化《易实现》、智能化《代理化》
1.2.3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
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系统开放化
a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
.
b系统开放化
c环境虚拟化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生、虚拟图书馆等,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
1。
3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1.3.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1专门职业2)
a1963和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主题分别是“教育与教师培养”“教师专业发展
b 20世纪80
1。
3。
2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1
c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职前教育与入职教育、教师个人环境、自主发展意识、在职发展机会、组织环境等。
a教师角色
b信息素养1989提出>三部分构成: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
“信息素养”是信息化发展所要求的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包括四个方面:一、
信息意识、道德和伦理二、信息基础理论三灵活工具
1.3。
3教师专业发展应具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a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内涵四)能够认识.。
内涵及作用2)掌握.。
创新能力3)具备。
反思的能力4)具有.。
社会责任
b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特点四
c高校教师;学习的成教特点强;所教学生能力强>d
知识技能
第二章认识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环境概述
a多媒体演示教室为核心,由实物展示台、多媒体投影仪、电动屏幕、录像机、摄像机、VCD 机、展台、音响设备等多种现代教学设备组成。
b )接收、播放2)投影实物3)数字信号4)校园网5)多媒体课件6)简单操作
2。
1。
2网络教室概述
a网络教学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支持教学与学习活动的静态和动态要素总和,与教师学生构成一个整体、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
b
的,构成小型计算机局域网络,网络操作系统: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NT和Novell公司的Netwar
2.2数字媒体与数码技术
a媒体
b数字媒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以编码形式表示感觉媒体的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
c数码技术
2。
2.
a20-20k Hz,低于20Hz的次声波,高于20k Hz的超声波;人说话的声音信号频率通常为300 Hz -3kHz,叫做“语音信号”。
b声音的特性〈人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受〉、音调<也叫音高或音准,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受>、音色〈人耳在主观感觉上的区别相同响度和音调两类不同声音的主观特性〉
c 听音环境:教学用房如音乐教师、语音室、音乐厅等。
混响:生源停止发声后,声音在房间里经墙壁等障碍物多次
反射需要延续传播一段时间才能消失,这种现象叫~.
d声音数字化影响因素三
e数字音频文件格式四wave、mp3、wma、midi〉WaveCN2。
0)
2。
21定义数码图像、数位图像,二维图像用数字、数值像素的表示〉;2数字图像处理
a数字图像<亮度值0~1>、灰度图像〈0黑~255白〉、彩色图像<三幅,红色、绿色、蓝色〉
b数码相机,是一种利用电子传感器把光学影像转换成电子数据的照相机.是集光学、机械、电子于一体的产品.
c photosh
2.2。
3数字视频
a视频。
(视觉暂留0.1-0。
b帧fr帧率<每秒钟连续播放的帧数〉,典型的帧率<24、25、30帧/秒>
)交互性强2)再现性好3)不损耗,资源共享
d
e数字视频编辑;Movie Mak《windows界面、捕捉视频片段、重组剪辑片段
f Movie Maker导入内容时支持格式asf avi视频wmv。
音频wma
视频avi
2.3多媒体演示教室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2。
3.1
a计算机应用领域,媒体包括两种一存储信息的载体:磁盘、磁带、光盘存储器。
二承载信息的载体:文字数字图形动画音频视频信号
b多种媒体信息综合技术。
包括多媒体信息管理技术、多媒体信息通信技术、多媒体影像处理技术。
c多媒体计算机MPC存储并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活动影像等形式能力的计算机.
cd-rom麦克风摄像机>、软件系统
2.3.2多媒体投影仪类型;投影仪分辨率XGA\VGA。
2操作keystone键。
3注意事
项<开机、使用中通风散热、开机不随意搬、定期检查、防剧烈振动挤压、不要降低或提高亮度>)
2.3.3多媒体控制台2使用
2.3.4<替代传统黑板粉笔数字化教学工具>:
激光跟踪》;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白板组成《基本件、配件、可选件、辅助设备》2使用模式《PC白板工作模式、交互触摸、注释、远距离传输》)
2.4网络教室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4.1
2.4。
2天空教室精品课、七大模块<教程、讨论、作业、备课、在线支持、通知、
邮件>每个模块精心设计。
2 Lans>;
3课堂录播系统〈快速制作课件的软件GA信号。
4数字化校园
990美.凯尼斯.格林提出“信息化校园计划”;20世纪90年代我国校园网10所大学,1999年500所;数字
化校园特点五;数字化校园体系结构
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服务、共享数据库、应用支撑、信息服务、目录、个性化〉;数字化校园主要应用
>)
2。
5虚拟现实技术灵境技术,基本特征:沉浸、交互、构想)
2。
5。
1虚拟现实系统VR主要考虑〈视觉>通道,听觉、触觉;1
硬件
2。
5。
2虚拟现实的类型三)
2。
5.3虚拟现实技术的多感知性、沉浸性<三维虚拟〉、实时、交互)
虚拟现实技术定义
2.5。
4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
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水平反映教育信息化的水平;数字化学习资源
数字化学习环境;
数字化学习材料;CELTS(全国信息技术。
.。
标准体系)教学资源建设四个层次
网络课程建设、资源建设的评价和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
其中前两个是基础也是重点和核心。
3.11素材类教学资源八大类
文献资料、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媒体素材五大类<传播教育教学信息的基
本材料单元:文本类、图形、音频、视频、动画〉;
论文集、报告、会议录、期刊、法规、文件、电子百科〉。
2网络中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3。
2网络教学资源的搜索方法
3.2.1常用搜索引擎简介(分类:全文、目录索引、元
3.2.2网页网站的搜索方法搜索技巧1使用布尔逻辑操作符AND、OR、NOT。
2通配符*。
3逗号4in
title
3.2.3种类:图像、声音、flash、视频;3flash动画wf流媒体矢量动画格
式为主;搜索flash动画网站:谷歌、中国搜索-flash、百度、腾讯、flash第一站2001。
7成立;流氓兔>)
3.2.4软件与专业文档(filetype
3.3
3.3.1网络课件与网络课程网络课件根据应用目的分三类:自主学习型课件、自测辅导、互动教学)
3。
3。
2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3.4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3.5
第四章
美.伊利Ely,D。
P。
阐述教育技术发展历史进程时,勾勒出三条历史线索,其一是教学系统化设计。
4.1。
1教学设计、=教学系统设计1定义教学设计是以教学系统为研究对象,以。
.为目的,以。
为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2发展轨迹四个阶段:萌芽〈20初>、兴起<40-60年代〉、认知<70-80年代〉、整合化<80年代后>)
a教学设计理论家赖格卢斯"两种倾向:一种观点看作过程,一种看作结果。
b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
经验和学习环境。
c教学设计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心理学家把心理应用于教育。
美。
杜威和1910年“桥梁科学”
d 20世纪50年代程序教学法,提出“小步子、循序渐进、序列化、学习者参与、强化、自定步调"六个教学设计原则,确立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基石.
e20世纪70年代兴盛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取代行为主义成为教学设计主导思想。
f、教学设计应用范围多样化的综合应用;理念由教到学转变;取向由理性设计融
理性与创造性于一体的设计观.
G。
与教育密切相关的认识论有两种学习观:客观主义学习观和建构主义学习观
h.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强调
确传授给学生。
建构主义学习观
4。
1.2教学设计模式定义:是..教学设计简化形式;既是具体化,又是升华;是桥梁1.迪克和凯瑞教学设计系统化方法模式2.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3。
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式)
a迪克和凯瑞模式被称为当代最完整、最具系统性模式,强调以教学目标为几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以达成教
学目标为基本目的,所以被称为“目标模式基本观点。
迪克-凯瑞模
式是以客观主义认识论为教学设计基础
b 史密斯和雷根模式体现“联结——认知;教学组织策略>、
教学传递策略〈教学内容有老师向学生的有效传递>、教学管理策略<对教学资源进行计划与分配的策略>。
c 乔纳森建构主义环境是一种以技术为支持的学习环境,学生从中可以开展有意义的学习。
以问题解决
为核心
乔模式六个基本要素/项目、相关案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交流与写作工具、社会/情境支持
4.2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4.2.1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生特征分析)
a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最关键的工作是确定教学目的。
两种方法:一是领域专家方法,二是绩效技术方法。
两种确定学习需要的方法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由学生…鉴别学习需要〉和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根据社会…确定学习需要>
b学习内容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
学习内容分析是以总的教学目的为基础,用于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以及用于后续学生特征分析中确定起点能力提供分析的依据。
学习内容分析方法种类: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等.
动作技能包括认知、动作两种成分,有学者把动作技能成为“心智运动技能"
c 学生特征分析的内容学生的一般特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学习风格、起点能力等。
学生认知能力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在不同的认知阶段所表现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特征。
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奥苏贝尔在他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提出学生把学习内容与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美。
诺瓦克概念图”。
学习风格是指学生感知不同刺激并对刺激做出反应这两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
4.2。
2学习目标的阐明。
明确化和具体化的过程〉1教育目标分类
理论
a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体系代表性的是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布鲁姆教育目标三大类认知、情感、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情感领域目标分类法。
五种水平: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性格化。
972动作技能分类,六种水平低到高:反射动作、基础动作、感知能力、体能、技巧动作、有意义沟通。
安德森和修订布鲁姆的认知分类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建等六个层次。
b 马杰: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标准degree,后来学
者增加了对象audience,形成编写教学目标的ABCD模式。
4.23
4
a教学策略
总体原则,也就是在不同教学条件下达到不同教学结果所采用的不同方式、方法和媒体等。
b 赫尔巴特的教学程序统觉团—19世纪末20初—五阶段教学程序: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
杜威的教学程序世纪末20初—-“反省思维”—五步骤教学程序
加涅的九段《1。
引起注意2.告知学生目标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4.呈现刺激材料5。
提供学习指导6。
诱发学生行为7。
提供反馈8.评价行为9.促进记忆和迁移》
c 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示范-模仿法、直接强化与间接强化法
讲授法生动的口头语言,并辅以板书,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方法,是
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活动。
分类三讲述〈形象生动语言>、讲解<富于理性的语言>和讲演〈翔实材料>。
,是一种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活动,它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一定的客观事物,为理性认识打下基础。
示范-模仿法
d教学组织形式:
e、
艾伦教学媒体功能高低是相对于一定的学习目标而言"观点。
2009年美.“数字布鲁姆”的图示。
4。
2。
4教学设计的评价与实施教学设计的评价工具
a教学设计的评价
入门技能测试是在开始教学前对学生进行的评测,它评价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前必须具备技能的掌握情况。
后测.。
准确发现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所在。
b量表
c 形成性评价分为三个阶段:一对一评价阶段、小群体评价阶段、实地试验阶段。
4.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4.3。
1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发展的影响信息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重点转向个别化教学;计算机网络局域网应用于教育领域后,转向合作性小组学习;国际互联网技术融入教育领域,交互性远程教学方式逐渐兴起,教学模式转向虚拟教育,出现了虚拟教室、虚拟学校、数字博物馆等新概念。
b乔纳森—技术支持学习的六大方式①用技术支持探究性学习②用技术支持视觉化学习③用超媒体支持建构现实的学习
④创建以技术为支持的学习共同体⑤用技术支持反思性学习⑥用技术支持“做中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c我国祝智庭,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分为四个区域:I、教为中心II、学生为中心III、多媒体教学IV合作学习为中心的虚拟学习环境
d LOGO,微一般是指利用计算机构造一种可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环境。
借助计算机建模构造.
e计算机支持讲授...的一种教学模式。
f 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CSC
4。
3。
2
a信息化教学模式-接受;群体-接受;个体-探究;群体—探究。
b信息化教学设计基本特征/任务为驱动;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走向有意义的学习;与具体的教学相融合;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以评价促发展。
c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信息获取工具、情境创设工具、信息交流
工具
d效能工具《提高学习效率》、信息获取工具《网络化信息资源》、情境创设工具《创设学习情境》、信息交流工具《各种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认知工具《发展批判思维》、评价工具《记录学习过程EPSS,ELP》
e有意义的学习
4.3。
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典型模式与过程
a信息化教学设计典型模式1)单元教学目标分析(2)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3)学习资源与技术工具设计(4)教学过程与活动设计(5)学习案例与作品范例设计(6)学习评价量规设计(7)单元教学计划实施(8)评价与反思
b 量规/管控和改善学习行为而设计的某种标准或一套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