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治水文化重塑的思考与对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精神塑造的重要载体,孕育凝炼出了我国
永续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农耕文明所创造
丰富独特的治水文化,推动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
的治水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4000 多年前,中
一脉相承绵延向前。
华文明的远古,大禹治水的悲壮传说是中国治水文
1 治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演变
化和民族精神的一次伟大凝炼。大禹在历经前人
历史可以说是人类治水的文明史。千百年来,在以
伴随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承
农业立国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由于中国特有的
的。文化的创造和文化的作用贯穿于人类的生产
自然生态环境,国土广袤,水资源的时序、季节和地
和社会活动过程当中,文化是我们前进的指南,是
域时空分布都极不平衡,历史上洪涝和干旱灾害彼
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精神图腾之一,激励着一代代
文明早已灰飞烟灭,当今的印度已非古印度文明的
华夏儿女战胜一切困难险阻,砥砺前行。2000 多年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116
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汲取教训,积极而为,总结出
2021-03-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XTJ002)
黎协锐(1964-),
过往的辉煌,古巴比伦文明如今更不知身处何处,
如果发生洪水那也会祸害人类,摧毁文明。在几千
唯我中华文明能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治水一直是人类生
绵延五千多年而屹立不倒,正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
存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一部人类文明发展的
化引领的结果。所以说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必然
气体超量排放,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年,在我国部分城市开始试点的海绵城市的建设计
为阻止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进一步加剧,早在 1992 年
划,极大地改善了这些城市的生态环境,使得我们
2015 年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更进一步签署了应
高,初步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如中国
对全球气候变化行动的《巴黎气候公约》,期待通过
几经转圜,切感生态不治,旱涝交替,洪水频发,民
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特别
不聊生的惨痛记忆。我国治水文化历经正反两方
是水资源的短缺、水环境的污染、水生态系统的退
面的历史积淀,博观约取,与时俱进,厚重而勃发,
化,洪涝与干旱灾害频发。我们对水的保护还有严
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之一。在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计划的成功实践,建议国家
使用,比如购物,要禁止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转为
和地方政府把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逐步推广到国
使用固定的购物袋。要按照绿色、低碳、循环这样
土的生态治理上来,树立国土海绵化的新理念,这
的生活方式重塑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通过每个
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一种新的治水文化认知。大
勃的生命力。古往今来,治水功臣前仆后继,励精
塑造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先进文化是社会不断进
图治,使水患变为水利,不断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
步的根本保证。
造福桑梓。中国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治水活动不但
古往今来,治水总是针对一个时代面临的水情
创造了浩如繁星的治水物质遗产,更是中华文化和
困境而改变山河面貌,造福子孙后代,使人类能够
我有责”的文化自觉和担当,治水的经济社会成本
淀、创造和塑造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治水文化?在生
就会大大降低。刚刚从温饱逐步走向富裕的中国,
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进行治水文化的重塑,形成与
人们的水环境意识与行为不总是完全对应,有时是
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治水价值理念和先进文化
相悖离的。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认为水环境问题的
污染问题的现实,制定水安全保障的战略,做好用
水利设施等等。特别是,根据科学测算,森林截留
水、管水、治水制度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治水的法
律、法规、体制、机制,健全治水的执行机构,做到有
法可依,执法严明。流域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水环境
系统,要从全流域治水的高度,实施全流域性环境
综合治理,统筹开展治水活动。浙江省提出“五水
个方面探讨了新时代治水工作的对策和治水文化重塑的新思路。
[关键词]
治水文化;
重塑;
工程治水;
文化治水;
对策
[中图分类号]
TV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是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更是生命之源。但
1003-1510(2021)02-00116-05
延续,古埃及文明只剩下一座座金字塔在诉说着她
水也具有利害二象性,水能润泽万物,利及众生,而
广西水利水电 GUANGXI WATER RESOURCES & HYDROPOWER ENGINEERING 2021(2)
·水文化·
新时代治水文化重塑的思考与对策
黎协锐 1,
韦广龙 2
(1. 广西财经学院,南宁 530003;
2. 广西南宁市水文站,
南宁
[摘要]
530008)
论述了治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演变,分析了新时代对治水工作的新要求。从工程治水和文化治水两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充分依靠科技
的力量,我国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的综合国力,实施
源”等等,
使之成为一种治水文化自觉。
象“南水北调工程”这样强有力的工程治水措施,开
2.4
要结合全球的气候变化规律进行重塑
展全流域的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实现防洪减灾、水
很多迹象表明,由于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温室
资源综合利用和水污染治理的综合目标。最近几
下水环境存在的问题,树立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的
才能有效实施新时代的治水大计,实现生态文明建
理念,积极参与水环境的保护行动,确保每一个人
设的最美好愿景。
的行为都是绿色的,环境友好的。例如,
“选择污染
3.1
最小的环保产品”、
“ 使用无磷洗衣粉洗涤衣物”、
“用温水洗刷碗筷,少用洗洁精”、
“尽量循环利用资
发挥治水的国家力量
联合国就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的城市更加美丽宜居,市民的幸神感指数大大提
放。我国国务院 2020 年 12 月 21 日甚至发布了《新
幸福生态家园,正朝着习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壮美
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提出在 2060 年前实
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伟大宏愿迈进。
现“碳中和”的路线图。提倡生活用品的循环重复
严重污染,水生态系统的持续恶化,洪涝与干旱灾
应的治水文化。
害频发是最突出的表现,这是我们当前治水面临的
2.3
新时代困境。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开展生态文明建
要结合国民的水环境意识进行重塑
充分利用各地的治水历史文化遗存,建立各种
设,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 绿水青山
形式的水情教育基地,开展公众的治水文化教育,
害关系,导致政府疲于奔命应对水环境污染事件,
个层面开展治水文化的积淀、创新和重塑。
这是水环境治理问题的公众参与困境,更是一种治
2.1
要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进行重塑
水文化困境。因此,政府要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种治水历史遗迹和重大事件,开展公众的治水文化
义的新时代。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
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们对国家建设新的基本文化
重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治水文化。意识影响行为,
认知,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新时代国家建设的最美好
人的水环境意识越高,越容易采取积极自觉的水环
愿景,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什么样的治水
境保护行为。如果每个人都树立起“水环境问题,
文化才能引领新时代的治水大业?如何传承、积
引领我们得以不断前行,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越
落此起,对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产生极为不利影
走越顺的基础和驱动力。昨天的文化决定今天的
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正是
造化,今天的文化决定明天的命运。因此,在社会
因为这种自然缺陷和环境挑战,激发了华夏儿女蓬
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传承、积淀、创造和
建设的成败在治水。因此,我们的治水大计必须围
国的旷世美景和千古传奇,这是我国古代又一座治
绕国家的这个顶层设计,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做好治
水成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丰碑。现代,更有以黄淮
水文化的传承、积淀、创造和重塑,利用先进的治水
海河流域、长江流域治理和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
文化引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步步落实,顺利开
教育。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个水环境命运共同体
117
黎协锐,
韦广龙:新时代治水文化重塑的思考与对策
当中,水环境问题由我们每一个个体不良的不友好
根本,通过治水抓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使浙
的水环境行为不当引起,每一个人都要对在生产生
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美好生态家园的
活中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从改变生产生活这一源
绿城—广西首府南宁市,通过投资数百亿元对南宁
全人类采取行动共同应对挑战,实施绿色行动计
的母亲河邕江和市内各条内河的海绵化综合治理,
划,实现气候变化的有效转圜。公约明确指出,全
实现了“天长蓝、水长绿、树长青、地长净、人长寿”
人类都应该通过实行受限的生活方式,减少碳排
的生态发展目标,创造了“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
化利用还有很大空间。大规模的国土开发、城市化
人口的激增,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我们面临“趋
建设和矿产资源开采严重压缩侵噬着自然生态空
紧的资源约束、恶化的环境污染、退化的生态系统”
间,面临曾经记忆犹深的大自然报复威胁。针对这
的严峻形势,这当中,水资源的极度短缺,水环境的
样的环境现实,我们必须打造破解当前水情困境相
新时代发展目标,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头做起,树立强烈的保护水环境意识,为水环境,只有这样整个大生态系统
3 新时代治水的探索与对策
才能获得由坏向好转圜的态势。每个人都是水环
境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分享者。要正确认识当
要从工程治水和文化治水两个层面,相互配合
全国各流域的全面综合治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
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美丽中国
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情困境,成就了国土一步步变
的共同梦想。
成绿水青山、江河安澜的壮美画卷。当然,我们也
2.2
要结合国家的环境现实进行重塑
曾经历尽生态环境的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
目前,我们国家面临的环境现实是资源约束趋
共治”的治水理念,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
水量可达年降水量的 20%~30%,因此,持续开展造
林绿化运动,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和郁
闭度,恢复植被自然生态,是治水非常关键的一环。
根据统计,2020 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 23% 左右,
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积淀了各
洪水宜疏不宜堵的治水思路,更塑造了“三过家门
种应对自然和社会挑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这
而不入”舍小家顾大家、公而忘私、持之以恒的精诚
些文化成果反过来成为人类不断进步的基础和驱
治水精神。大禹成了中华民族治水兴农之先师,是
动力。在浩浩荡荡的世界历史进程中,一个个古老
江堰的传奇故事,把桀骜不驯的滔滔岷江之水,非
建设”优先的地位,并贯穿“五大建设”的全过程,这
涝即旱的“泽国”古蜀大地,变成“旱则引水浸润,雨
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对国家建设新的
则堵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
文化认知。而水是生态之基,生态之魂,生态文明
下谓之天府”的鱼米之乡,造就了从此至今天府之
重缺失,城乡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远没有达
我国,治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是历朝历代统
到完善的地步,工农业生产的无序发展导致水污染
治者或地方政权对国家治理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
事件还时有发生。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对水的
标志之一。
利用还不充分,特别是雨水、洪水,甚至污水的资源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男,
广西岑溪人,
广西财经学院信息与统计学院教授,
硕士,
研究方向:
贝叶斯统计理论及应用。
广西水利水电 GUANGXI WATER RESOURCES & HYDROPOWER ENGINEERING 2021(2)
前,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古,有李冰父子开凿修建都
放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5 大
人的具体行动,逐步强化形成一种治水文化自觉。
力开展流域海绵化建设,构建多样化的流域海绵
2.5
体,优化下垫面结构,建设一批具有调蓄洪水、防洪
抗旱和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用的重大水利工程。国
要结合治水的制度建设进行重塑
治水的制度建设是治水文化重塑的重要方面,
要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紧的水资源约束和水
土海绵体包括森林、草原、水库、湖泊、湿地和各种
形态,
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思考。
主要责任由政府承担,导致公共水污染问题时有发
2 新时代治水文化重塑的思考
生。没有意识到,
“ 水环境问题人人有责”,离不开
人类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开拓未来,治水
大计,文化先行。面对新时代的水情困境,可以从 5
每个人的自觉和爱护,更离不开企业的责任和良
心。公众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唇齿相依的水环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