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教学设计(推荐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教学设计第1篇】
设计简介:本课设计,紧扣住本单元语文要素进行,带着学生读中理解、感悟情感、熟读成诵。

遵循古诗教学的基本规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点,在朗读与表达中让学生“言”“意”得以生长。

同时基于学生学情,引入背景资料和同类诗词,让学生通过资料、通过诵读走近诗人的时代生活,走进诗人的内心,进而体会情感。

课文简析:
《古诗三首》是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紧扣“爱国情怀”单元主题,由《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分别为宋朝和清朝不同年代的诗作,但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本课要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其中“杭、恃、拘”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祭、熏”笔画较多,“哀、乃”容易与“衰、及”混淆,书写时容易多笔少画,要注意辨析。

《示儿》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题临安邸》是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己亥杂诗》是龚
自珍在己亥年创作的一组诗,共315首,教材选的是其中一首,此诗是诗人在镇江应道士所邀为祭风神、雷神而作,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

由于时代隔阂,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一开始会停留在字面上,对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感体会不深。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之后,借助注释、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同类诗词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目标:
1. 认识“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示儿》。

3. 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学习导语,明确主题、要素
1. 出示单元导语页,请生读艾青的诗句,明确单元主题是“爱国情怀”。

2. 出示阅读、习作的目标,明确单元的语文要素。

3. 小结:本单元将通过这几篇课文带领我们去感受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体会浓浓的爱国情怀。

运用结合资料的方法达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阅读目标。

习作时,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这样表达更清楚,更有条理。

【设计意图】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引导学生明确单元主题和要
素,有助于他们在学习课文时心中有目标、有方向,学习过程中更主动、更积极地去落实。

板块一:理解诗题,导入新诗
导语:接下来,我们学习第12课,同学们齐读课题。

1. 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这三首古诗,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请看这三首诗的题目,你能结合注释来说一说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吗?(课件出示三首古诗,圈出题目和注释)
(1)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关注注释。

(2)学生汇报。

(3)老师相机小结:(课件同时出示了解到的信息)
注释是编辑叔叔为我们准备的资料,能帮助我们读懂课文。

陆游临终前还不忘给儿子写的绝笔诗,林升居然把诗写在旅店的墙壁上,龚自珍在一年的时间写下300多首诗,从诗的题目我们隐约感受到他们的心中一定有着某种强烈的情感要表达。

3.导入:他们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需要我们去细细地品读。

下面,我们先学习林升的《题临安邸》和陆游的《示儿》这两首诗,因为两位诗人生活在同一朝代。

【设计意图】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后,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三首古诗的题目,说说从题目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知道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容。

《示儿》和《题临安邸》的作者生活在同一朝代,内容也有一定的关联,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根据时代背景的
先后顺序,先教《题临安邸》,后教《示儿》。

板块二:借助注释,读懂大意
导语: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这两首诗,边读边想一想每句诗是什么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词,书上的、老师提供给你的注释,以及课文插图都可以帮助你。

1.结合注释、插图,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再和同桌相互说说。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相互讨论补充,教师在大家都困惑的地方适当指导。

预设指导:我们来看第一行诗,诗人重叠使用了“山”和“楼”,怎样准确灵活地说诗句的意思呢?我们可以借助插图。

你看到了怎样的青山?(连绵起伏、重重叠叠)“楼”就指近处这些“亭台楼阁”,“楼外楼”说明亭台楼阁怎么样?(多,一座连着一座)。

“元”,这里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无忘”就是“不要忘记”的意思。

3.小结:同学们结合注释、插图,大致理解了这两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但这两首诗到底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设计意图】在理解古诗内容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在他们有真实困难、疑问时,再相机教方法才有意义和价值。

同时引导学生灵活地、变通地说诗句的意思。

板块三:结合资料,体会情感
(一)学习《题临安邸》
1.四年级我们学过了“提问”的阅读策略,对林升的《题临安邸》你有什么问题吗?先自己思考,再和同学交流交流。

2. 预设问题:
(1)杭州西湖那么美,有歌舞不是很好吗?作者为什么要问西湖歌舞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2)我预习时查阅了资料,当时,北宋已经灭亡了,金人把皇帝都押走了,这里还有“游人”吗?“游人”是不是有其它的意思呢?(3)我也接着这儿问,很难闻的东西才用“熏”,这儿为什么说暖洋洋的风把游人熏醉了呢?
(4)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汴州是北宋的都城,为什么那些人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了呢?
3. 结合资料,细读品味
师:古人说:“学贵有疑”,你们在读诗的时候,进行了深入地思考,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

非常好。

想要解决你们提出来的问题,有一个好方法,那就是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资料,小声地读一读。

(1)你从资料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结合资料,同学们从这行诗句中提的问题能解决了吗?“游人”特指哪些人?这里的“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还指什么?
(3)这样不思救国却纸醉金迷的奢侈之风当然要用“熏”了!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他们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关于汴州,结合资料了解一下,小声读一读。

(4)出示陆游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广大的老百姓在哪儿呢?他们生活得又怎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同为南宋诗人陆游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也许就能知道当时老百姓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A.自己读。

请生读。

B.情境读——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多么秀美壮阔的国土啊!可它已经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之下,老百姓们的生活是怎样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盼啊,望啊,一年过去了,老百姓盼到的是——山外青山楼外楼……直把杭州作汴州;
十年过去了,老百姓盼来的还是——山外青山楼外楼……直把杭州作汴州;
泪流干了,眼望穿了,可统治者、王师们还在——山外青山楼外楼……直把杭州作汴州。

(5)体会情感
师:林升面对朝廷的军队、南宋的统治者忘记了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忘记了黎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知道苟且偷安、醉生梦死,心情一定是怎样的?
师:悲愤也好,忧虑也罢,都是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情不自禁地喊出——(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4.小结过渡:一句诘问,既是满腔爱国热情的呼唤,也是诗人悲天悯人情怀的呐喊。

他唤醒了这些荒淫腐败的权贵了吗?
(二)学习《示儿》
1. 请生读《示儿》。

2. 找出诗中哪一个字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3. 读中悟情
(1)是啊,陆游六十八岁就在期盼的“王师北定中原日”直到他八十五岁
临死之前都“不见九州同”,你说,他怎能不悲呢!(板书:悲痛)(2)请生读一、二两行。

(3)诗人虽然悲痛,但并没有绝望,深深的爱国情让他坚信
——国家终有一天会统一
——朝廷的军队终有一天会打胜仗
(4)陆游渴望祖国统一的情怀至死不渝,他把看到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于
子孙后代,他说——(生读诗句)(板书:渴望)
(5)他把祖国的统一作为生命最后的遗愿,这是怎样热烈、真挚的爱国情
啊,谁来读一读整首诗?
(6)个别读、男女生读、齐读。

【设计意图】以“提问”进入学习,真正落实“以生为本”。

在学生的疑惑处,正是出示资料的良好时机,结合资料,既进一步巩固2单元的知识“抓住主要意思”,又深入地理解了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能帮助学生理解南宋统治者的无能,诗人的悲愤,还能自然过渡到《示儿》的学习,更
能体会到陆游一生都渴望祖国的统一。

板块四:对比阅读,拓展积累
(一)对比这两首诗,你发现了哪些异同之处?
林升愤怒的质问,陆游悲痛的呐喊,都是因为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这就是深深的爱国情怀。

(二)拓展爱国诗词
1. 其实,还有很多中华儿女都用诗歌来表达他们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 拓展积累
辛弃疾梦回沙场,他是这样来抒发他的豪情满怀的——
岳飞精忠报国,他这样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3. 课后延伸: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更多的爱国诗,让诗的光辉永远照亮我们的人生。

【设计意图】两首同类的诗,放在一起对比异同,进而加深理解;拓展爱国诗句,师生合作朗读,体会,积累,进而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12.古诗三首
《题临安邸》《示儿》
愤怒悲痛
爱国
担忧渴望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同时又体现了教学重点和教学思路。

呈现了所学的两首诗的诗题以及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人内心、情感的体会。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教学设计第2篇】
《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诗歌
2、疏通诗意,了解诗歌内容
3、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国”字说起
1、同学们,你们知道“国”是什么吗?
(多媒体出示“国”字,学生回答)
2、从我们可以看出,“国”由四部分组成:外面的“口”表示疆域、范围,里面的“口”表示生活在这里的人,“一”表示土地,“戈”表示用武器维护国家的统一。

3、生活在一个国家的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国家是和平的,是统一的,所以,当国家遭受外来的侵略,当国家面临分裂的危险之时,我们的心情总是不好的。

(多媒体出示“我爱着土地”,学生朗读)
4、我们爱我们的国家,我们爱生活着的土地,我们不允许它四分五裂。

曾经有位诗人,面对着国家危难,他写下了一首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里,走进那个遥远的时代。

(多媒体出示课题“示儿”)
二、初读感知诗意
1、知诗人
(多媒体出示诗人的相关资料)
2、解诗题
学生说自己对诗题的解释,教师予以归纳总结
3、明节奏
(多媒体出示诗歌)
1)学生自由读诗,画出诗歌节奏
2)教师多媒体出示划分的节奏
3)教师范读诗歌
4)指名学生读诗歌
三、细读感受诗情
1、多媒体出示诗歌,重点字词给出解释
2、多媒体出示诗歌背景材料
3、听范读,感受诗情
四、体会爱国情怀
1、出示陆游的两首诗歌,学生交流讨论: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盼望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
(多媒体出示《书陆放翁诗卷后》,学生讨论,从诗中找出答案)3、学生探寻南宋灭亡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祭、乃、熏”等7个生字,会写“祭、乃、熏”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示儿》。

3.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感知诗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祭、乃”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示儿》,并能背诵、默写。

3.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感知诗文大意;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古诗三首》。

板书课题。

2.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板书诗题,齐读。

3.你知道诗题“示儿”是什么意思吗?(渗透学法: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过渡:陆游告诉儿子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分行读古诗,相机正音。

3.指名读整首诗。

4.全班齐读整首诗。

三、再读古诗,感知诗意
1.陆游告诉儿子什么?请你再读古诗,用自己的话与同桌说一说。

2.交流,相机指导关键字词,读出古诗的节奏。

引导:你是从哪里读出的?读一读整行诗(整句诗)。

适时点拨:理解“元、但、祭、乃”的意思。

相机学习生字“祭、乃”。

3.小结:(指名学生说)死后无牵无挂,但是就挂念国家没有统一。

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4.全班有节奏地齐读古诗。

四、再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空,还要叮嘱儿子们家祭无忘告统一?请同学们再读诗句:(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1)悲从何来?(相机补充背景资料:在南宋之前有一个覆亡了的宋王朝——史称北宋。

1126年,金国侵略者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梁。

北宋灭亡了,淮河以北整个中原地带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只剩下半壁河山,称为南宋。

从中原沦陷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苦苦地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在敌人铁蹄下挣扎的父老乡亲,实现九州统一的夙愿。

而南宋统治者只顾享乐,无意于祖国的统一。


(2)引读第一句诗:在陆游出生的第二年,中原就沦陷了。

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爱国志士,他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早年就立下了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的一生都在为抗击金兵、收复失地而奔走呐喊。

如今,阖棺的时候真的到了,但是失地却未收复,国家还未统一,85岁的诗人陆游是何等悲痛啊!(齐读第一句)
板书:悲——国破家亡
2.感悟第二句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过渡:让我们在陆游的诗句中,寻找他八十五年人生道路上留下的心声吧。

20岁的时候,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52岁那年,因为竭力主张朝廷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结果却被昏庸腐败的朝廷随便找了个借口罢免了官职,他忧愤成疾,大病数十日。

病体初愈时,他写下了——(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67岁的时候,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终日缠绵病榻,可是他魂牵梦绕的是——(出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引读:1210年的寒冬,这位老人85岁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窗外,是北风凄厉的呼号;屋内,昏暗的烛火下是烛泪在流淌。

面对床前哀戚的儿孙,这位老人一再叮嘱——(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板书:告——北定中原
3.弥留之际,陆游悲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名诗《示儿》。

谁能给我们读读整首诗?
4.配乐齐读《示儿》。

五、课堂小结
1.尝试背诵《示儿》。

2.抄写《示儿》。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