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切弹性模量G的测定(2020年7月整理).pdf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中 T 为扭矩,IP 为圆截面的极惯性矩,L0 为标距。
1
图 3-4.2
以低碳钢试件进行实验时,可以用增量法施加扭矩,每次增加的扭矩 T 如图 3-4.2 都
相等。加载过程中,每一个扭矩Ti 都对应着相应的扭转角 i ,这样,只要求出扭矩增量 T
对应的扭转角增量,再求出扭转角增量的平均值,就可以利用下式计算出剪切弹性摸量。
剪切弹性模量 G 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在比例极限内测定低碳钢的扭转剪切模量以验证虎克定律。
(二)实验仪器 1.NY—4 扭转测 G 仪 2.KL—150 游标卡尺
(三)实验原理 验证扭转变形公式或测定剪变摸量 G 都需要准确测定试件的扭转角。扭角仪的构造原理
及按装示意图如图 4.1, l0 为按装扭角仪的两个截面 A、B 的距离。从图中可以看出,测剪 切模量实际上是测试件两个截面转角所对的弦长,有了弦长,把弦长近似的当成弧长 ,有
上,以验证虎克定律。作图时,应使用坐标纸,并选择合适的比例尺
3
G = T L0 I P m
(四) 实验步骤 1. 把扭角仪装到试件上,标距大约在 150mm 左右。 2. 把百分表装上,表头预压到小针在 1~2 格。 3. 旋转表盘使大针指零,而后逐个加法码记下表上的读数。 4. 测两次取线性关系好的一组数据,计算弹性模量 G。
(五) 实验数据及处理 1. 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
了弧长再知道半径 b 就可以算出转角。
= b
图 3-4.1 测剪切模量实际上是测试件两个截面转角所对的弦长,有了弦长,把弦长近似地当成
弧长 ,有了弧长再知道半径 b 就可以算出转角。 = b
由材料力学知,在剪切比例极限内,圆轴的变形公式为
= TL0 GI P
由以上公式可以写成 G = T L0 IP
(GPa ) LO −自L0 测−自测
P
= d4 32
=
d =10(mm)
取实验数据最好的一组按下式,计算出扭矩增量对应的扭转角增量的平均值,和计算出 剪切弹性模量。
式中:n 为加载级数。
2.作 − 图
平均 m
=
1 n
n i =1
(i
− i−1)
m
=
m b
b = 100 (mm)
以扭矩 T 为纵坐标,扭转角Ф为横坐标,作 − 图。观察各点是否近似在一条直线
扭矩Т(N·m) 读数 C(格)
读数差ΔC(格)
弧长量(mm)
=c k
扭转角
= b
弧长增量(mm)
= c k
T0 = 1 T1 = 2 T2 = 3 T3 = 4
T = 1
放 大系数
k = 10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平均 m
=
1 n
n i =1
(i
− i−1)
=
m
=
m b
b = 100 (mm)
2
G = L0 P m
1
图 3-4.2
以低碳钢试件进行实验时,可以用增量法施加扭矩,每次增加的扭矩 T 如图 3-4.2 都
相等。加载过程中,每一个扭矩Ti 都对应着相应的扭转角 i ,这样,只要求出扭矩增量 T
对应的扭转角增量,再求出扭转角增量的平均值,就可以利用下式计算出剪切弹性摸量。
剪切弹性模量 G 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在比例极限内测定低碳钢的扭转剪切模量以验证虎克定律。
(二)实验仪器 1.NY—4 扭转测 G 仪 2.KL—150 游标卡尺
(三)实验原理 验证扭转变形公式或测定剪变摸量 G 都需要准确测定试件的扭转角。扭角仪的构造原理
及按装示意图如图 4.1, l0 为按装扭角仪的两个截面 A、B 的距离。从图中可以看出,测剪 切模量实际上是测试件两个截面转角所对的弦长,有了弦长,把弦长近似的当成弧长 ,有
上,以验证虎克定律。作图时,应使用坐标纸,并选择合适的比例尺
3
G = T L0 I P m
(四) 实验步骤 1. 把扭角仪装到试件上,标距大约在 150mm 左右。 2. 把百分表装上,表头预压到小针在 1~2 格。 3. 旋转表盘使大针指零,而后逐个加法码记下表上的读数。 4. 测两次取线性关系好的一组数据,计算弹性模量 G。
(五) 实验数据及处理 1. 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
了弧长再知道半径 b 就可以算出转角。
= b
图 3-4.1 测剪切模量实际上是测试件两个截面转角所对的弦长,有了弦长,把弦长近似地当成
弧长 ,有了弧长再知道半径 b 就可以算出转角。 = b
由材料力学知,在剪切比例极限内,圆轴的变形公式为
= TL0 GI P
由以上公式可以写成 G = T L0 IP
(GPa ) LO −自L0 测−自测
P
= d4 32
=
d =10(mm)
取实验数据最好的一组按下式,计算出扭矩增量对应的扭转角增量的平均值,和计算出 剪切弹性模量。
式中:n 为加载级数。
2.作 − 图
平均 m
=
1 n
n i =1
(i
− i−1)
m
=
m b
b = 100 (mm)
以扭矩 T 为纵坐标,扭转角Ф为横坐标,作 − 图。观察各点是否近似在一条直线
扭矩Т(N·m) 读数 C(格)
读数差ΔC(格)
弧长量(mm)
=c k
扭转角
= b
弧长增量(mm)
= c k
T0 = 1 T1 = 2 T2 = 3 T3 = 4
T = 1
放 大系数
k = 10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平均 m
=
1 n
n i =1
(i
− i−1)
=
m
=
m b
b = 100 (mm)
2
G = L0 P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