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河湟谷地历史风景园林的地景空间格局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与景观设计 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4期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150
青海河湟谷地历史风景园林的地景空间格局研究
秦嘉惠,刘 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
摘要:三大高原交界地带的河湟谷地是从中原进入青藏高原的门户地区。
本文以青海河湟谷地的历史风景园林为研究对象,探究宏观尺度下历史风景园林的空间分布与自然地理的关系,并以大华盆地空间单元为对象探究其风景营建特征。
中观尺度下研究案例选址与山、水的关系,总结出四种模式。
关键词:青海;河湟流域;风景园林;历史园林;空间格局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27.40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Histori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Hehuang Valley of Qinghai
Qin Jiahui, Liu Hui
(Architecture College, Xi ’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 ’an Shaanxi 710055, China)
Abstract: The Hehuang Valley at the junction of three plateaus is the gateway area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to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This paper takes the histori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Hehuang Valley in Qingha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natural geography in macro scale. Based on this, a number of spatial units are divided in mesoscal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are explored by taking the spatial units of Dahua basin as the object. At the micro sca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te selection and mountains and water of the cases, and summarizes four spatial patterns.Key words: Qinghai; Hehuang are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istorical garden; spatial pattern
河湟谷地是西北地区的门户地区,是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其历史文化的边缘性、多元性、融汇性特点较为突出。
青海河湟谷地风景园林是中国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大多是从古建筑的角度出发或者对单个案例进行研究。
本文从空间格局的角度探究该地区历史风景园林的空间分布特征。
1概况
1.1青海河湟谷地
“河湟”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后汉书·西羌传》有“乃度河湟,筑令居塞”的记载。
河湟谷地是由湟水和黄河两条河流冲积而成的谷地组成的。
《西宁府新志》称:“北依山以作镇,南跨河而为疆。
地接青海、西域之冲,治介三军万马之会。
金城屏障,玉塞咽喉。
”文中指黄河上游农区和湟水流域,即今青海省境内包括贵德、尖扎等黄河沿岸地区在内的东部农区。
1.2历史风景园林
“历史园林应是以其历史性和艺术性被广为关注的营
造兼园艺作品”
[1]。
从《威尼斯宪章》伊始,历史古迹的概念从纯粹的建筑古迹被扩大了,人们将那些能见证“一种
独特的文明、一种富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包括城市、园林、历史地段等都纳入古迹范畴[1]。
1.3地景空间格局
地景空间格局,是立足于中国地景文化理论基础之上,对空间模式的表达与描述。
主要体现的是自然山水与人工营建之间的空间关系。
地景空间格局的研究主要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尺度,本文中主要涉及前两个尺度。
2自然空间环境与案例分布关系
2.1青海河湟谷地历史风景园林概述
首先依据“历史园林”的相关概念,搜集了该区域有关国家级文保单位、省级文保单位的302个相关的案例。
之后从历史遗产的角度、艺术性、是否有遗存对其进行风景园林特征的识别,筛选后有87个案例。
筛选后的案例大多数为城邑和寺观风景营建。
还有一些数量比例极少的山川名胜、大型工程营建及陵墓园林等案例(见表1)。
2.2地景空间的构成与分布特点
河湟谷地地景空间是由自然地理要素与案例空间分
基金项目:《中国风景园林史》(西北卷)编书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
作者简介:秦嘉惠(1995-),女,硕士。
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园林与景观设计 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4期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151
表 1 河湟谷地筛选后的部分案例表
名称地址
类型经纬度始建年代文保单位等级旦斗寺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乡寺观102.270 448E 36.100 988N 隋唐国家级夏琼寺化隆回族自治县查甫乡寺观102.270 448E 36.100 988N 宋元国家级郭麻日古堡同仁县年都乎郭麻日村古聚落-古村落
102.050 109E 35.575 839N 明清国家级塔尔寺西宁市金塔路56号
寺观101.574 541E 36.493 597N 明清国家级佑宁寺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五十乡寺滩村寺观102.186 074E 36.765 432N 明清国家级贵德文庙及玉皇阁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北大街130号
城邑101.436 864E 36.053 198N 明清国家级街子拱北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乡
林陵墓园
102.430 963E 35.811 785N
明清
国家级
图1 河湟谷地四种模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布叠加后构成,可发现这些案例集中分布于各河谷盆地之中,彼此间以高山峡谷相隔。
总体呈现几个较为密集的团状案例结合散点案例的组团状分布。
团状案例多分布于河谷小盆地的两河交汇之处,以其为中心向周围散点分布,而散点案例多呈带状沿黄河、湟水为主的诸流分布,其余案例位于关隘险要之处或深林幽静之处,呈现“逐水草而居”的分布特点。
藏传佛寺空间分布较为均匀,沿着河流呈带状分布,而城邑分布主要在各个河谷小盆地中心或是险要的峡谷关隘之处,多呈现为一个小盆地(即空间单元)中分布有一城多寺。
2.3大华盆地地景空间单元
本文选择湟源地景空间单元为对象进行风景体系的研究。
该空间单元位于祁连山支脉大通山、日月山及华石山的怀抱之中,是由湟水及其支流药水河为主的“丁”字
形河谷盆地。
北河拉大山山势雄伟,“为丹城之屏蔽”[2]
;西南日月山为农牧之分界;南华石山“一字横锁”
[3]。
东侧西石峡中危峰壁立,形势险峻;西侧巴燕峡山高峰险,崖岩错列。
这些案例多据自然形胜之险隘。
丹城雄峙关口,城东筑有南北古城,“守御相望,扼峡口之咽喉。
……为犄角之
势”
[3]。
日月山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青海道、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的必经山隘,历来有“西海屏风”之称。
扎藏寺、东科寺等藏传佛寺多居于山林深处等人烟稀少但风景绝妙之地。
以“丁”字形的大华盆地为分布中心,河拉大山、日月山、华石山为视域边界,北极山上紫霄观俯瞰丹城,“蜿嬗扶舆,磅礴而郁积”,南北两城互为犄角,扎藏寺、龙王庙等沿两河分布的“两带多点”立体山川风景体系。
3空间模式
王树声曾将城市与山源的关系分为“冠、依、据、笼”四类,将城市与黄河的关系概括为“滨、俯、近、望”四类。
在本文空间模式研究中,山体对视域范围影响较大,因此
主要将案例与山体关系梳理,提炼出以下几种模式关系(见图1)。
3.1平地:轴线对位布局模式
西宁盆地中多数案例位于南川河和湟水交汇处的河谷阶地,轴线朝对南北方向的北禅山和南禅山。
位于西宁城北土楼观所在的北禅山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
《西宁府新志》云:“四川内控,一径内通,三水环城,万峰排闼”。
贵德古城处于四山环抱的河谷盆地中,背依黄河,中轴线恰于南北两峰相连之处,即西北北—东南南方向。
登临中轴最北端的风景建筑——玉皇阁,登高望远,北俯瞰黄河,南望中轴恰对10 km 远的山峰处,“一川风物眼中
收”
[3]。
这种平地的轴线对位模式所形成的格局特征为选址于平原,四周皆山,一水中通,轴线正对山体。
这种布局手法,垂直视线受限,水平视线不受限,为山体对位。
3.2山谷:雄峙谷口的军事防御布局模式
丹噶尔古城雄峙墩墩、北极山之谷口,士民登临北极山之紫霄观,城郭川原尽在目前。
丹邑踞各方自然形胜之
(a)轴线对位(b)雄峙谷口
(c)一夕之望(d)
四望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园林与景观设计 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4期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152
险隘,城南翠山一字横锁,南以药水峡雄峙当关,北镇拉沙尔峡,西耸西石峡。
城东筑有南北古城,“守御相望,扼峡口之咽喉。
……为犄角之势”。
佑宁寺夹于南北两山谷口处,坐落于北山龙王山南麓。
南山山体耸立,树木旺盛郁葱。
登上北山半山腰近谷口之拉则处,寺塔川原尽收眼底。
这种“雄峙谷口,一夫莫开” 军事防御模式所形成的格局特征为群峰环绕,雄峙谷口,踞自然形胜之险。
近山腰有风景营建,登临其间,一览无余。
3.3山腰及临崖:一夕之望的布局模式
五峰寺位于五峰山山腰上,远望可见周围“五峰林立,
形如举掌”[4]。
清“五峰飞瀑”被列为八景之一,“最为湟中圣地”
[5]。
北禅寺顺应山势布置于土观山的半山腰处,登临寺门回首眺望,绿野葱茏。
登之即可俯瞰西宁卫全貌。
山体、山腰石窟及山顶的宁寿塔在特殊的气象条件下形成“北山烟雨”作为标志性景观被人们观看。
这种山腰及临崖的一夕之望的布局模式所形成的格局特征为选址于山腰处,可俯瞰美景,自身与周围景观构成良好的观景。
3.4山巅:四望的布局模式
夏琼寺居于山巅,山形之势如展翅的大鹏。
由南望寺,仿佛位于大鹏右肩。
东、西、北三面峰峦叠嶂,南面陡峭险绝异常,向南十里可俯瞰黄河之九曲盘旋,甚至可西望二三十千米远之山势。
日月山“地势束全陇,边形控群番。
设险勿置关。
”“山高崱屴接天光”“一峰切云,出入日月”。
向西“旷望极原
野”“河水倒流一线长”,远眺几十里远的重重山势,南北望去“雪岭白嵯峨”。
这种山巅四望的布局模式所形成的格局特征为选址于山顶,本身为视觉焦点,视线界面极度开阔,具有全方位的视野,以俯瞰及远眺为主。
4结论
从宏观上,河湟谷地地景空间是由自然地理要素与案例空间分布要素叠加构成,这些案例集中分布于各空间单元中,以其为中心向周围散点分布,总体呈现几个较为密集的团状案例结合散点案例的组团状分布。
以大华盆地地景空间单元为对象,探究风景特点,案例分布以河谷盆地为中心,山体为边界,形成立体的山川风景体系。
中观上,将选址的空间模式梳理出四种:平地的轴线对位布局模式;山谷的雄峙谷口的军事防御布局模式;山腰的一夕之望的布局模式;山巅的四望的布局模式。
参考文献
[1] ICOMOS. The Florence Charter[M/OL]. [1982-12-15]. https://
/en/newslettersarchives/179articlesenfrancais/ressources/chartersandstandards/158theflorencecharter.[2] 傅 岩,石 佳.历史园林·“活”的古迹:《佛罗伦萨宪章》
解读[J].中国园林,2002(03):74-78.
[3] 杨治平.丹噶尔厅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4] 姚钧.贵德县志稿·卷六·艺文[M].西宁:青海人民出
版社, 2020.
[5] 杨应琚.西宁府新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
合开挖方法,通过水钻开凿临空面消除了小断面隧道围岩
夹制作用,提高了对掌子面形态的控制能力,使用静态破碎剂达到了安全、低扰动开采,通过使用多钻头钻孔设备以及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提高了施工效率。
参考文献
[1] 漆泰岳,李斌.悬臂掘进机在复杂断面地铁隧道中的应用
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1,48(04):32-38.[2] 张小康,丁亚明.非炸药爆破破岩展望[J].广东化工,
2017,44(15):132-133,131.
[3] 刘伟涛.城市地铁岩石地层非爆破施工试验与应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05):167-169.
[4] 谢兴华,张小康.非爆破破岩法研究综述[J].煤矿爆破,
2017(06):19-23.
[5] 李锋,谢玉萍,冉隆田,等.勘探平硐施工技术与掘进
装备发展现状[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20,47(12):8-15.
[6] 崔会超,饶军应,赵霞,等.“水磨钻”非爆破开挖施工工
艺在小断面地铁隧道施工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04):143-144.
5.2.4药剂反应时间的控制
药剂反应速度与温度有直接关系,温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然而,药剂反应时间过快则容易发生冲孔伤人事故,反应时间过慢则会影响施工进度,因此需要合理控制药剂反应时间。
当药剂反应速度过快时,需要在拌和水中加入抑制剂,加入量为拌和水的5 %~6 %,同时可以通过控制拌和水、干粉剂以及岩石的温度降低药剂反应速度,如夏季温度过高时需要加强掌子面通风并将药剂存放于阴凉干燥处。
冬季则需要加入促发剂并提高拌和水温度,但拌和水温度不可超过50℃。
装药完成后5~8 h 为岩石开裂时间,裂缝宽度2~3 cm,在岩石刚开裂时可向裂缝注入少量水以支持药剂持续发生反应,增强静态破碎效果。
5.2.5破碎出渣
一次静态爆破完成后,使用炮机对较大石块进行二次破碎,然后使用挖掘机配合行车装运石方至指定地点。
6结论
针对小断面隧道非爆破开挖问题,综合分析了现有非
爆破开挖技术的优缺点,并提出了“水钻+静态破碎剂”混
(上接第131页)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