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泸州市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 (2016高三上·东阳期中)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或许可以对《感动中国》十年的评选作一概括——寻找这样一群人:不论他们有怎样的身份、背景、经历,不管是曾经见诸媒体,还是鲜为人知,只要他们的所作所为在过去的一年里,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
他们共同的特质应该是振聋发聩的人格力量。
的确,这种力量不可或缺,它支撑着这个社会美好向上,给人以鼓舞和激励,温暖冷漠,消除隔阂。
而那些获奖者的故事,也都令人为之动容。
A . 鲜为人知
B . 振聋发聩
C . 不可或缺
D . 隔阂
2. (2分) (2020高一下·哈尔滨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集体是一个奇妙的集合,既能滋生矛盾从而使个体受到排挤,又能培育信心,让个体在别人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力量。
B . 如何让农耕文化的菁华成为构建新时代农村文明的底色,是值得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
C . 互联网时代呼啸而至,传统书店一方面因经营的“戏路”太窄而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线上书店用多种方式大行其道。
D . 地球是一个家,无论哪一种生命灭绝,对地球都是伤害。
一旦生态被人类破坏,所有的不好的恶果最后也将由人类承担。
3. (2分)选出下列各句没用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A . 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
B . 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C . 那个时候汽车突然不叫唤了,像死猪那样突然不动了。
D . 这话简直像是我兄弟说的,这话可真亲切。
我觉得自己与他更亲近了。
4. (2分)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所绘形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诗歌大部分描绘了梦幻中自己游天姥山的情景。
B . 诗人运用想象夸张手法,描绘梦幻中的世界,意在寄托自己的一种理想。
C . 诗人借用幻想中的形象,表明自己的思想境界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
D . 诗人借助于幻想中的形象,想曲折地反映自己长期在朝廷被权贵排挤、压迫、奴役的一种现实。
5.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
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
,他们的招待是十足和蔼的,因为他们在满清政府服侍过高官大吏,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
北平是贫富共居的地方,每个邻近的铺号都许一个贫老的记账取货,街上贩卖的东西很便宜。
北平是采购者的天堂,。
那是一个到处能买货的地方,商贩也会带着货物走上门来;在清晨,门外路上货贩众多,叫卖声形成极美妙的调门儿。
①你可以流连在那里的一个茶馆里,一整个下午不走
②它有数百年的饭馆,招牌被烟熏得破旧不堪,还有肩上搭着毛巾的光头堂倌
③广有中国古代的手艺品、书籍、图画、古玩、玉石、珐琅镶嵌、灯笼之类
④它有宫殿、御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院、专校、大学、医院、庙塔、艺商,与旧书摊林立的街道
A . ①③②④
B . ④②①③
C . ①③④②
D . ④②③①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6. (11分) (2017高二上·黄陵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
B .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
C .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束缚捆绑。
D . 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装。
(2)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B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忽略。
C .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誓天:对天发誓
D .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仇雠:仇人
(3)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
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
而在人事。
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 . 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
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 . 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 . 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4)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②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7. (7分) (2018高三上·贵阳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释)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诗和杜甫的《春望》相比,语言风格相似,表情达意中都能够体现出“清新俊逸”的语言特点。
B . 首联起句平缓,叙述了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次句“恨醉迟”则是以饮酒难醉言内心愁绪之深。
C . 颈联两句,“天翻”对“地覆”,“齿豁”对“头童”,语言庄重严肃,诗人直抒胸臆,将内心的情感强烈地宣泄出来。
D . 尾联二句为全诗作结。
“白竹篱”是眼前所见实景,“湖海阔”则既指眼前景物,也指由眼前之景所联想到的广阔世界。
(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颔联的艺术特色。
四、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
8. (10分) (2018高一下·杭州期中)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________。
(荀子《劝学》)
(2)余音袅袅,________,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3)故国神游,________,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
(5)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________,激昂大义,________,亦曷故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1分)
9. (12分) (2019高二下·齐齐哈尔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的电波
行动开始了。
我父亲原定走北路,担任掩护,由于李安本出马,结果被调至南路,随大部队行动。
“要不是老李”,我父亲后来常说,“我说不定早就见马克思了。
”“老李,外号‘飞锤’,不仅收发报样样娴熟,而且机务上也有一套。
自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后,和我在新四军皖中独立师第三团共事,我这一辈子啊……”父亲之所以屡次这样感叹,皆因他的一套娴熟技术皆传自李安本。
按计划大部队一路向南猛突,但电台始终保持静默。
相反,北路小队频繁发报,他们把平时抄收的新闻稿都拿出来,反复发送。
果然,敌人上当了,开始调集兵力向北围追堵截。
旅长下令全速前进,争取时间。
他说我们越快到达,北路的压力便会越早解除。
据事后得知的消息,驻青城日军指挥官藤田五郎大佐曾多次接到南路发现我军大部队的报告,
但他并不相信,以为这是新四军的调虎离山之计。
因为日军的情报部门一直在跟踪监听,并随时向他报告,证明新四军的电台就在北路。
这一错误的判断使他错失良机,打好的算盘完全落空。
白露过后第七天,我军终于突破重围,来到了江边,与江北前来接应部队胜利会师。
部队到达时,已是深夜。
旅长顾不上休息,下令立即架设电台,与北路联系。
“那是一个十分炎热的夜晚”,我父亲清楚地记得,他们来不及找地方,就在江边一个渔棚边架起了电线。
旅长和参谋长都站在我父亲边上,等候消息。
我父亲连续呼叫,一连半个小时都没有回音。
大家浑身是汗,心都焦烂了。
“他们也许在行动中,没有架设天线。
”我父亲这样说,手里攥紧了老李临行前送给他的烟斗。
这时渡船已经陆续到了。
旅长指示我父亲继续不停地呼叫,一刻也不要停。
“一有消息,马上向我报告。
”吩咐完了,他便和参谋长一起到江边指挥部队渡江。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天渐渐亮了,东方泛起一抹淡淡的晨光。
这时耳机里突然传来声音。
我父亲兴奋地大叫:“来了!来了!”
有人立即前去报告旅长。
不一会儿,旅长和参谋长都小跑着过来了。
“怎么样,怎么样了?”旅长连声问道。
可耳机里忽然出现了长时间的静默。
我父亲一边调整波长,一边连续呼叫。
“怎么回事?是他们吗?”旅长问道。
我父亲说是的,肯定是的。
“他们情况如何?”团长又问,我父亲摇头道,“不知怎么突然断了……”
“呼叫,给我呼叫!”
我父亲连续不断地敲击着电键,时间漫长得令人窒息。
终于,嘀嘀嗒嗒,嘀嘀嗒嗒,耳机里传来熟悉的电波声。
“老李!是老李!”我父亲叫了起来。
众人一片欢呼。
“嘘——”我父亲做了噤声的手势。
大家随即安静下来。
我父亲急忙开始抄报。
抄一句,参谋长就迫不及待地拿过去照着密码本翻译,可一句也翻不出来。
“这不对啊。
”他对我父亲说。
我父亲抄完报后,接过来一看,头脑顿时嗡了一下。
“这是脑记密码!”
“什么意思?”参谋长问。
我父亲解释说,这说明他们已经销毁了密码,因为脑记密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使用。
“看来他们已非常危险,否则不会销毁密码。
”我父亲说。
好在李安本教过他脑记密码的方法,凭着这种方法,他把电文翻译了出来。
大意是,他们已身陷重围,弹尽粮绝,密码已毁,电台也即将销毁。
旅长说:“告诉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一定要回来,我们等着他们!”我父亲把电报发出后,对方一下子没了声音。
按照李安本的操作惯例,他每收完电报,都要给收据。
可这次却是例外。
“收到没有?”旅长问。
我父亲摇摇头。
“呼叫,给我呼叫!”旅长大声命令,声音都有些变调了。
我父亲不停地呼叫,身上大汗淋漓。
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收报机又有了声音。
我父亲扶了一下耳机,连忙抄收,没想到抄下来的却是一组明码:再见,战友……
“坏了!”我父亲心里一沉,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
没容他多想,耳机里又跳出一串明码: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随后,耳机里的声音戛然而止。
旅长接过抄报,半天没有说话。
他默默地摘下帽子。
我父亲看到他的眼睛里闪着泪光。
在场的人也都慢慢地摘下了帽子。
我父亲将烟斗放到胸口袋,默默将电报机重新背在肩上。
周围是死一般的沉寂,只有江风划过长空,发出尖厉的呼啸……
(摘编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7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 为了防止日军围追堵截,大部队采用了调虎离山之计,将我军兵分两路进行突围,但突围计划是以牺牲北线部队为代价的。
B . 小说中环境描写着重表现了江边的自然气候,如炎热夜晚、淡淡晨光、江风划过长空等,既渲染了气氛,又反衬了新四军奋勇抗敌、不畏艰险的精神。
C . 小说刻画人物时,大量使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传神地塑造了旅长、李安本、我父亲等鲜明的人物形象。
D . 小说采用了顺叙、插叙等多种叙述手法不仅使文章情节安排张弛有度、灵动摇曳,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叙述时空具有纵深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小说结尾老李发送两组明码“再见,战友……”和“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军……”请简要分析这两组明码在全文中的作用。
(3)“老李”在小说中并未出场,但他的英雄形象却跃然纸上,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
10. (9分) (2019高二下·潮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朱显谟生长在上海农村,早早体验稼穑之苦,看到古老耕作方法的艰苦和收获甚微的悲凉,萌发了长大后改变农业落后状况的念头,立志当一名科学农民。
于是他在大学选择了土壤肥料专业。
1940年大学毕业后,朱显谟考入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随指导老师侯光炯开展土壤调查工作。
侯先生提醒,做土壤调查工作必须做到“四到一问”,即:走到、摸到、看到、访问到和最后问一个“为什么”。
朱显谟凡事都要探个究竟。
前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提出的成土过程与风化过程同时同地进行的理论,曾是指导中国学者进行土壤发生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朱显谟对它不迷信,而是在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该理论仅适于块状岩体上进行的与陆生生物进化相一致的原始成土阶段。
1959年,为了国家建设大西北的需要,朱显谟毅然告别工作条件优越的南京,举家来到地处西北农村的中科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
在黄土高原工作的50多年中,朱显谟实地考察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20多遍,三次跨越昆仑,两度入疆。
他积40余年黄土高原土壤科学研究成果和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于80年代初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其内容是: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城。
“目前,经过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等工程,黄土高原基本变绿,黄河流失土壤泥沙由13亿吨减少为了亿多吨。
”朱显谟的学生吴普特说。
(摘编自(102岁朱显谟院士逝世:为“黄河清”奉献半个多世纪》,2017年10月12日凤凰网)
材料二:
据《黄河志》卷一“黄河大事记”所载,把黄河泛滥、决堤的情况统计为:
(摘编自朱显谟《再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
材料三:
为落实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目标,时任国务院总理亲自视察陕北,提出退耕还林的措施。
朱先生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给总理上书表达激动之情,也进一步从科研角度为国家宏观决策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摘编自张晴《朱显谟院士和“28字方略”》)
材料四:
为构建大生态格局,河南省民权县提出建设“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当地政府构筑起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良土壤的林带生态屏障,呵护着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农田免受风沙的侵袭。
还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平原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
(摘编自《黄河故道起绿洲》,2018年5月2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朱显谟跟随侯光炯研究和调查土壤情况,这让他领悟到了实地研究精神。
B . 朱显谟敢于否定威廉斯的学术观点,源于自己的质疑精神和实践研究。
C . 朱显谟的学生吴普特说的一番话,印证了朱显谟的研究成果已见成效。
D . 在治理黄河方面,朱显漠的研究成果某种程度上给国家决策提供了帮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朱显谟提出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不仅是他治理黄河的核心理念,也是国家解决黄土高原问题的指导思想。
B . 根据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黄河泛滥、决堤的频率最小,此后各时期黄河泛滥、决堤的频率越来越快,次数越来越多。
C . 根据材料,要治理黄河,需要研究者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地方政府的治理举措,足见地方政府该是治理黄河的最大贡献者。
D . 要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地方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建立生态屏障,为百姓生产生活提供免受风沙侵扰的良好环境。
(3)朱显谟毕生致力于治理黄河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六、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15高二上·余江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
英雄可能是书生意气的少年,也可能是阅尽沧桑的老者;英雄可能是学问天下的儒士,也可能是侠骨柔肠的豪杰;英雄可能是道义铁肩担的实践者,也可能是华章妙笔著的理论家;英雄可能是弄潮时代的伟人,也可能是躬耕生活的“微尘”……
你觉得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英雄?你有着怎样的英雄观?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1、
2-1、
3-1、
4-1、
5-1、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6-1、
6-2、
6-3、
6-4、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7-1、
7-2、
四、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
8-1、
8-2、
8-3、
8-4、
8-5、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1分)
9-1、
9-2、
9-3、
10-1、
10-2、
10-3、
六、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