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制作实验指导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节目制作实验指导书
襄樊学院电视节目制作课程组编
2005.3
《电视节目编制》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培养学生电视画面意识,训练摄影造型构图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固定镜头、运动镜头及场面调度的拍摄技巧,初步具备电视画面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编辑技巧,能够用一定的编辑思想创作电视情景,表达一定的含义,基本具备创作电视教材的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
1.了解摄像机的工作原理、组成部分及其功能,能熟练运用摄像机进行拍摄。
2.了解摄像用光原则,掌握电视画面的构图原理,并能用于实际拍摄过程中。
3.掌握电视画面的转换效果和镜头的组接原理,并能熟练运用于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
4.了解线性编辑的工作原理,掌握编辑机的使用。
5.了解非线性编辑的工作原理,能用非编软件进行节目编制。
6.了解教育电视节目的分类和制作过程,能撰写简单的文字稿本。
7.给出文字稿本,能撰写出高质量的分镜头稿本。
8.能根据分镜头稿本的要求,制作具有一定水平的教育电视节目,并能鉴别节目的档次。
二、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
实验一摄像距离的选择
一、实验目的
1.熟悉不同景别的构图。
2.学会景别变化的方法。
3.掌握同一景别、不同焦距的构图。
4.掌握各种景别的拍摄技巧。
二、实验要求
实验分组进行,每2人一小组,实验结束后,每位学生要按照实验内容交出5
分钟录像带,并附有文字说明。
三、实验器材
1.(型号)摄像机每组一台
2.相应录像磁带每组一盒
3.录像机每组一台
4.彩色监视器每组一台
5.充电器每组一个
6.电池每组二块
7.三脚架每组一个
四、实验知识
摄像距离是指摄像机到被摄物的距离。
距离的远近,决定了画面上景物范围的大小。
用定焦距镜头,选择不同的拍摄距离,可产生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构图变化,如图一所示;然而,在同一拍摄距离上还可以用变焦距镜头,改变摄像机的视角而产生景别变化,用不同焦距镜头拍摄同一景别画面时,改变的仍然是拍摄距离;短焦距镜头,要近拍;长焦距镜头,要远拍。
定焦距摄像机比变焦距摄像机的焦距短、视角大,拍摄距离要近些。
用不同焦距、不同距离,拍摄同一景别的画面是不同的。
短焦近拍镜头:背景范围大,景深大,前后景拉开,纵深感强;长焦远拍镜头:背景范围小,景深小,背景拉大,放大,空间压缩,纵深感弱。
短焦距镜头视角大,故称广角镜头,可在近距离或无法后退的环境拍摄场景;长焦距镜头视角小,能将远距离的景物放大,故称摄远镜头,望远镜头,可在远距离或无法接近的环境拍摄景物的局部。
在电视节目制作中,不同的景别具有不同的特点、作用和要求,实验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去把握。
(一)远景。
图四是拍摄远距离景物的镜头,也是视距最远的镜头。
远景视野广阔、景深悠远,主要是用来表现自然环境,某种气氛;人物周围广阔的空间、地
点、自然景观或大场景的群众活动场面。
远景的选用制约着镜头的长度。
因为必须
给观众留有足够的时间去看清画面的内容。
(二)全景。
图五是表现人物全身和周围环境的镜头。
全景具有较为广阔的空间,在全景画面中,无论人物还是物体的外部轮廓线条、相互间的关系,都是能够得到展现的。
它可以展现人物的整个动作、人与周围事物的相互关系,以及物体的全貌。
与远景相比,它有较明确的内容中心。
(三)中景。
图六中景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或物体的大部分。
它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人物的动作和周围的部分景物。
在中景画面中,环境占据一定比例,但它并不是人物周围的环境。
中景主要是用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谈话和感情交流,以及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人物的动作、姿态、手势和物体的形态、运动等。
也就是说,中景的最大特点是以其生动的动态来吸引观众的,它是电视教材中最常见的一种景别。
(四)近景。
图七是摄取人物腰部以上,物体具有主要功能和作用的那一部分。
近景重在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势和局部细节特征。
就人物而言,近景画面中人物上半身活动和面部表情占据显著地位,视觉效果比较鲜明、强烈,因此最适宜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用近景画面表现物体时,应着重外部的纹理结构,以达到仿佛可触摸的真实质地感。
(五)特写。
图八是把被摄对象的某一部分充满画面,对其作更为细致的交待,给人以强烈、突出的印象。
特写的取景范围,一般是人的两肩以上或物体相当比例的部分,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避免其框架,深入其内.部,突出地强调人或物的某一点,即局部细节。
通过一点窥视人物内心或物体的本质。
通过特写镜头,还可以把不易看清或容易忽视的细小东西加以放大,形成强烈清晰的视觉形象,给人一种体察人微的感觉。
(六)大特写。
图2.9大特写的视距再近一些,取景范围还小一点,用画面的全部来表现人或物的某一生动或重要的局部细节的镜头叫大特写。
它仍然是用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内心活动的主要形式。
它虽然画面内容很少,但给观众的感染力更大,给观众造成的视觉冲击更强。
如果画面表现的是某个物体的大特写,通胀指以整个画面反映某一细部或突出某种质感,或者只表现物体的动势,并不着眼于让
人看清楚。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1.用定焦距镜头,选择三类不同的拍摄对象(如人物、树木、建筑物)不同的拍摄距离,拍摄出3组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构图镜头。
2.同一拍摄距离上,用变焦距镜头,拍摄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的构图镜头。
六、摄像距离的选择实验报告表
注意事项
(一)实验前一定要选景,确定机位,被摄物要明确。
(二)严格按照摄像操作程序拍摄。
(三)远景拍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大处着眼。
要抓大的线条,调整画面大的网络结构,目的性要强。
2.要注意前景的空间强化作用。
形成画面上的形式对比,拉大空间距离。
3.强调光线的合理运用。
掌握光线的人射角和光源的投射方向,有效地表达空间,强化透视,造成深远的意境。
一般来说,早晚光线宜表现深远的空间透视,逆光和侧光有助于构图层次,形成光调深浅的配置。
(四)全景拍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被摄物体外部轮廓线条的完整。
2.用全景镜头拍摄人体时,必须把被摄对象的脚全部拍下来,不要在足面以上开始分截,因为这样会产生一种极不协调的构图。
3.为了使观众看清画面内容,全景镜头的有效长度不应少于5秒。
(五)中景拍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揭示被摄物富有典型意义的特征,要舍其全貌、抓其要害,展现事物的特殊性和典型性。
2.应用中景视距,常需要交代背景或动作路线,如果把它和展示全貌的全景镜头交替使用,会相得益彰。
3.在处理中景时要注意使人物和环境富于变化。
(六)近景拍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近景在于表现人物的神情。
窥视人的内心世界的同时,人物的脸部轮廓,上身动作姿势的曲直弯伸,也列入必须考虑的范围之内,有时手臂参加了画面构图,或近景展示人物的活动,画框可适当放松,尽量保留手臂线条完整,帮助画面表情达意。
2.用近景画面表现人物时的重点在于处理好眼神光,达到以眼传神的效果。
由于人物常处于运动之中,有时会形成两个眼神光,这时应调整辅助光的位置,使之只产生一个眼神光。
3.拍摄人物的近景画面时,一般多用平角度,镜头的视平线以眼睛为齐。
4.用仰角或俯角拍摄人物的近景时,要注意掌握分寸,一是广角状态下仰摄人物近景容易变形;二是俯角拍摄近景容易产生贬低、蔑视的效果。
(七)特写拍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运用上一定要注意得当,拍摄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2.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应以眼睛作为特写对象。
通过对眼睛的表现,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
3.拍摄人物面部特写时,要注意表现其皮肤的质感,如果被拍摄对象是婴儿或少女,可选用柔和的散射光以表现其细微光润的皮肤;如果被摄对象是老年人,则宜选侧光机位,以表现其粗糙的皮肤。
4.如果只拍特写,则无法表现拍摄对象置身于何种环境中,所以在拍摄特写镜头的同时,还要注意拍摄整个场面。
因为特写镜头只有穿插在其它景别的镜头中使用,在关键时刻出现,才能发挥其独特的“特写’作用,造成震惊感和特殊的感染力。
(八)实拍时做好现场记录;每次现场拍摄结束后,一定要尽快回实验室重放检查,发现失误立即进行补拍。
实验二摄像角度的选择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拍摄方位、拍摄高度和选择方法。
2.学会各种摄像角度的拍摄技巧。
二、实验要求
实验前要认真阅读教材,选择拍摄对象,设计拍摄方案。
实验结束后,每位同学要根据实验内容,交出5分钟录像磁带,并附有文字说明。
填写实验报告表。
三、实验器材
1.(型号)摄像机每组一台
2.相应录像磁带每组一盒
3.监视器每组一台
4.录像机每组一台
5.新闻灯每组二个
6.充电器每组一个
7.电池每组两块
8.三脚架每组一个
四、实验场所
校园和实验室。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摄像机的镜头代表着学生的眼睛,因此,拍摄角度在电视教材制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镜头的角度受到拍摄方位和拍摄高度的制约,它决定了从什么方向、什么位置去观察对象,拍摄对象。
1.拍摄方位与拍摄高度
(1)拍摄方位。
拍摄方位是指摄像机在同一水平线上,围绕被摄物四周所选择的拍摄点,不同拍摄方位可产生正面、斜侧面、侧面及背面的构图变化。
(2)拍摄高度。
拍摄高度是指改变摄像机与被摄物水平线的高低所选择的拍摄角度。
不同的拍摄高度可产生平视、俯视、仰视的构图变化,使画面地平线的高度,前后景物的可见度均发生变化。
实验提示:
A.以学校某一建筑物为拍摄对象。
B.按照正面、斜侧面、侧面、背面的拍摄方位拍一组镜头,然后进行比较。
C.按照平视、俯视、仰视的拍摄高度拍一组镜头,然后进行比较。
(二)各种摄像角度的选择。
一般来说,拍摄角度的变化依据人们观察景物的视觉特点,最常见的可分为五种形式:平摄、仰摄、俯摄、顶摄、偏斜拍摄。
练习并掌握各种角度的拍摄。
1.平摄
平摄大致包括四种情况:正面拍摄、侧面拍摄、斜面拍摄、反面拍摄。
(1)正面拍摄实验提示:
镜头①:正面拍摄体育场,要给人以宽广、端正、平稳、安静的感觉。
镜头②:正面拍摄一位教师正在授课,要表现人物完整的面部特征及神情。
(2)侧面拍摄实验提示:
镜头①:侧面拍摄运动场上起跑的动作。
突出人物的轮廓线条和动作姿态。
镜头②:侧面拍摄舞蹈动作。
突一出展现舞蹈动作的特点,表现出动作感。
镜头③:侧面拍摄某学习小组正在进行学习讨论。
突出表现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要做到多方兼顾,平等相待,并注意突出表现某些情节和细节。
(3)斜面拍摄实验提示:
镜头①:斜面拍摄编辑机房设备。
体会弥补正面拍摄和侧面拍摄的不足,变平行线条为斜线条。
努力消除画面的呆板。
形成画面中设备大、小的对比。
镜头②:斜面拍摄校园内的某一建筑物,同时表现被摄对象的两个面,表现出空间透视感和物体立体感。
镜头③:斜面拍摄正在做投影实验的学生。
要安排好主体:学生;陪体;投影
仪等。
镜头④:教师正在辅导学生做实验。
要突出主次关系。
(4)反面拍摄实验提示
镜头①:反拍学生用示波测试电路的波形图,理解人物与背景融为一体。
背景是人们所关注的事物。
镜头②:反拍教师正在聚精会神地批改学生作业。
要能够给人以联想和思考。
镜头③:反拍一人物因伤心至极靠在树上哭泣,注意以人物的姿态来表现内心感情。
2. 仰摄
实验提示:
镜头①:仰摄正在授课的教师。
注意掌握分寸,防止人物透视变形。
镜头②:仰摄图书馆或学生餐厅。
突出表现其高大雄伟的气势。
镜头③:运用广角镜头仰摄队列前的上课教师。
突出强调前景,使背景影像明显地透视变小。
3.俯摄
实验提示:
镜头①:站在主楼顶上俯摄远处的街景。
要展示被摄对象的规模、层次和地理位置等,给人以深远、辽阔、壮观的感觉。
镜头②:俯摄学生正在进行晨锻炼的情景。
突出一种生龙活虎、争先恐后的气势。
镜头③:俯摄编辑机房编辑控制器的面板,要清楚展现面板上各个功能键。
镜头④:俯摄正在进行篮球比赛的学生。
要突出表现人物和环境的整体气氛,防止人物变形。
镜头⑤:近距离俯摄正在跳舞的同学,有意造成透视变形,达到某种艺术夸张的目的。
镜头③:用广角镜头在楼顶俯摄某一人物。
利用被摄对象的透视对比,起到强调主体、缩小配景的作用。
4.顶摄
实验提示:
镜头①:在楼顶或阳台上顶摄楼下正在跳舞的同学,强调出同学间的相互关系和图案变化。
镜头②:运用正面平摄角度拍摄上述画面,并比较镜头①、②之间的差异。
镜头③:顶摄某种动物的活动情况。
镜头④:侧拍同一主体物。
比较观察③、④两个镜头在心理上的不同感觉。
镜头⑤:顶摄整理有序的各种书籍。
使画面疏密有序,布局巧妙,并注意大的线条、脉络。
5.偏斜拍摄
实验提示:
镜头①:偏湘摄因受到强烈震动而东倒西歪的某一道具。
充分展示其不稳定。
镜头②:偏斜拍摄摔跤场面。
突出表现其中一人倒地时的情景。
六、拍摄角度的选择实验报告表
七、参考阅读资料与注意事项
1.平摄。
即摄像机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水平线的一种拍摄方法。
在一般情况下,平摄的地平线在画面中间,天地各半,人物和景物不变形,具有真实感,合乎或接近于人们平常的视觉习惯和观察景物的特点。
平摄大致包括四种情况:
A.正面拍摄。
即镜头光轴与被摄对象正视线(或视中线)一致。
正面拍摄,主体常处于画面中心,观众只能看到物体形状的一个平面。
正面拍摄的画面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画面端正、安静、有一种对称美,能科学、准确地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全貌;二是主体是人物时,有利于人物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具有亲切感。
缺点是观众的视线无法向纵深伸展,画面显得呆板,缺少立棚和空间感。
B.侧面拍摄。
即从摄像机与被摄对象正视线成直角的方向拍摄。
由于被摄对象朝向与视线焦点在画面一侧或在画面之外,所以画面立体感增强,有明显的方向性,被摄对象的轮廓特点十分鲜明。
;
侧面拍摄的画面主要作用在于;一是表现人或物体某种动势;二是展现运动的特点;三是在拍摄人物中景或多人物画面中,适合表现人物间的感情交流。
侧面拍摄的缺点是只有被摄物的侧面,立体感较差。
C.斜面拍摄;即附于正面和侧面之间的角度进拍摄。
在正面和侧面之间,有着无数个斜面拍摄角度,是电视摄像时最常用的一种角度,所摄画面既够援物的正面;又援物的侧面,立体感和纵深感都较强。
斜面拍摄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能使被摄主体的横向线条变为斜线,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二是能扩大容量,使画面生动活泼,有利于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三是有利于安排主体和陪体,突出主次关系。
D.反面拍摄。
即从被摄对象的背后进行拍摄。
反面拍摄一反常态,画面基本看不到主体的正面,而且改变了主体与陪体的位置,突出了陪体与环境,给观众以一种崭新的视觉
印象。
反面拍摄的主要作用在于:一是能将主体对象与背景融为一体,背景中的事物就是画面的主要对象;二是能够体现编导独特的构思,给人以积极的联想响画面的积极思考;三是能够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难以表现的面部神情和心理状态。
2.仰摄。
即摄像机从低处向上拍摄被摄对象的一种拍摄角度,仰摄的角度近似于垂直的,叫做大仰。
仰摄时,由于摄像机的镜头处在正常的水平线上,因此摊取画面.中的水平线也下降,次要的景物、环境和背景也随之降于画面下部,所见较少,因而使不甚高大的物体显的高大,使本来就很高大的物体显得更加挺拔。
运用仰摄角度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拍摄人物近景时,容易显示出高昂向上的气势;二是。
拍摄景物时,有利于突出被摄对象的高大气势,能将向上伸展的景物在电视画面中充分展开;三是拍摄高大景物时,画面中竖向的线条有向上方透视集中的趋势,可产生强烈的透视对比。
3.俯摄。
即摄像机由高处向下拍摄被摄对象的一种拍摄角度,给人以低头俯视的感觉。
俯摄由于摄像机的镜头处在正常的水平线下,所以,水平线在画面中升高,画面中的主体物投影在地面的背景上。
这种角度能够强调被摄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数量距离,使观众充分了解画面中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相互间的地位感,使地面上的景物在画面中充分展现,并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可以表现出阴郁、压抑的情绪,有时还能起到贬低的作用。
具体来说,运用俯摄角度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在某种情境下能使观众产生一种优越感,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展示空间透视及自然之美;二是能很好地表现某种气势、地势;三是能如实介绍环境、地点、数量和成果等泅是拍摄人物时,能够展示人物与环境的整体气氛;五是在一些电视作品中,利用近距离的俯摄造成透视变形,以达到某种艺术夸张的目的,用广角镜头高处俯摄,远近被摄对象强烈的透视对比,有配景缩小的效果。
4.顶摄。
即摄像机拍摄方向与地面垂直的一种拍摄角度。
在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采取这个视点的并不多见,因此在一般电视片的拍摄中,这种角度并不多用,但在电视教材制作中不仅经常使用,而且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运用顶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改变人物正常观察事物时看到的情景,画面各方面的配置比一般情摄有较大变化。
使用这种角度拍摄景物、人物,更能强调出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和造型上的图案变化。
二是能造成观众心理上高低、大小、上下的悬殊对比。
采用此种角度拍摄拉开并展示了被摄对象与镜头之间的医离,让观众居高临下,获得心理上的某种优越感。
三是使被摄对象在画面中得以充分展示,疏密有序,布局巧妙,富有神韵。
四是能够避免难以克服的杂乱细小线条的干扰,并以宏观气势、大的线条、脉络取胜。
5.偏斜拍摄。
即摄像鹏斜,使被摄对象的垂直轴线与画面内的垂直线呈现一定角度,被摄对象的画面在屏幕上倾斜歪倒。
偏斜拍摄在平常的拍摄中是禁忌的和不允许的,只有在极个
别的特殊情境下才使用。
实验三摄像机镜头的运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摄像机的正确操作方法和要领。
2.熟悉摄像机运动的种类。
3.掌握各种运动镜头的拍摄技巧。
二、实验要求
实验前认真阅读实验教材;检查所需设备的完好情况;调试好机器;确定拍摄对象和机位;实验中注意机器的正确操作,不可用力装卸录像带、电池;严禁拍打、碰撞机器;实验结束后,每位同学按照实验内容,交出符合要求的录像磁带5分钟,填写实验报告。
三、实验器材
1.(型号)摄像机每组一台
2.录像磁带每组一盒
3.录像机每组一台
4.监视器每组一台
5.新闻灯每组二个
6.充电器每组一个
7.电池每组二块
8.三脚架(带轮)每组一个
四、实验场所
校园或实验室。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摄像操作要领。
操作摄像机摄取镜头,无论是技巧性镜头还是无技巧性镜头,都必须按要领进行,否则,很难保证所摄镜头的画面质量。
运动镜头的拍摄过程分为起幅——运动一落幅三部分。
一般情况下,拍摄的素材都要为电子编辑留有足够的选择余地,即起幅应留3秒,然后施加技巧运动,落幅也应留3一5秒。
这个总长度是后期编辑时可以自由选择的长度范围。
考虑到录像机启动和锁相时间,应提前开机5秒(这是技术保障时间),因此,起幅应当拍摄8秒钟。
镜头拍摄过程中的操作要领是平、稳、匀、准。
1.平。
即所摄画面中的地平线一定要平。
也就是说,画幅边缘的横线与地平线要平行。
在绝大多数摄像画面中,不是有水平线条就是有垂直线条。
如果拍摄的画面中这些线条不是歪了就是斜了,就会给观众造成某种主观错觉。
这是摄像工作中的一大忌讳。
在具体操作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A.摆好三脚架,固定摄像机的云台要放平。
如果三脚架上有水平仪,应当使水平仪内的小水泡处在中心位置。
B.肩扛摄像机操作时,利用画面中景物的垂直或水平线条作参考,校正寻像器边框与这些线条相平行。
C.俯、仰角度大的镜头仍利用景物的垂直或水平线条来把握画面水平。
实验提示:
镜头①:利用三脚架拍摄同学们在一起进行学习讨论的场面。
注意摆放、调整三脚架。
达到画面水平。
注:按要求为电子编辑留有足够的选择时间和技术保障时间,下同。
镜头②:肩扛摄像机拍摄校门。
注意利用校门的垂直和水平线条保证画面水平。
镜头③:在主楼顶上利用三脚架或肩扛俯拍楼后的林木。
要保证画面水平。
镜头④:肩扛摄像机,用大仰角度拍摄园中的老松树。
利用松树的垂直线条把握画面水平。
2.稳。
即要求摄取所有镜头时都应当坚决消除任何不必要的晃动,使整个画面稳定而没有摇晃现象。
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充分利用三脚架。
三脚架是解决晃的弊病的最有效的工具,但在利用时必须选好中心机位并在试摄过程中调整机位和角度,否则,只能保证画面不晃动(机架稳定)而保证不了“画面稳定”,因为当选择好机位和角度开始摄像时,可能因运动镜头而出现画面主体物和景物倾斜造成“画面不稳”。
所以,利用三脚架时,还必须熟悉三脚架的性能,熟练地调整三脚架各部件的功能。
B.手持摄像机拍摄时,要将两脚叉开,重心要低,呼吸平稳,拍摄时始终保持画面基本线条的“横平竖直”,摄像机的运动线应是水平弧线而不是水平波浪线。
C.肩扛摄像机拍摄时,肘部要深深地抵在腰窝处,将手撑稳,将摄像机紧紧贴在头侧并注意呼吸动作不能太大,要较长时间地“把得住,托得稳”。
D.利用广角镜头稳定性强的特点进行拍摄。
实验提示:
镜头①:利用三脚架摇摄学生正在大操场进行课外活动的场面。
注意选好中心机位,并在拍摄时调整机位和角度。
镜头②:手持摄像机拍摄盛开的花丛。
注意画面基本线条的“横平竖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