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教案
基础过关全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上以松脂、蜡和.(huò)纸灰之类冒之
B.持就火炀.(chánɡ)之
C.木格贮.(chǔ)之
D.更.(gèng)互用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以.纸帖之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B.自冯瀛王始印.五经欲印.
C.不若.燔土若.止印三二本
D.又为.活板未为.简易
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板印书籍
B.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C.药稍镕
D.庆历中,有布衣毕昇
4.下列对句中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火.烧令坚(名词作状语,用火)
B.则以纸帖.之(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C.用讫再火.令药镕(名词用作动词,烘烤)
D.木格
..贮之(名词用作动词,用木格)
能力提升全练
5.(2023河北唐山期末改编,7—9)阅读下文,完成(1)—(3)题。
(10分)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唐人尚未盛为之.
不以木为之.者
B.其.印自落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C.则以.纸帖之
以.手拂之
D.持就.火炀之
瞬息可就.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译文:
(3)(★★☆)依据文章将活字印刷术排版的程序补充完整。
(3分)
答:
6.(2023江苏连云港中考改编,6—11)古诗文阅读课,围绕“创造之美与文明之光”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1)—(6)题。
(20分)
[甲] 陶歌
[清]·龚轼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节选自《龚轼诗集·景德镇陶歌》) [乙]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
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节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上海
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丙] 凡造竹纸,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
节届芒种,则登山斫.伐。
截断五七尺长,就于本山开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
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
其中竹穰形同苎麻样。
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楻桶[注]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率。
歇火一日,揭楻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
其塘底面、四维皆用木板合缝砌完,以防泥污。
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
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
倘水冷,烧滚再淋。
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烂。
取出入臼受舂,舂至形同泥面,倾入槽内。
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
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则水干自成洁白。
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
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
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
数满则上以板压。
使水气净尽流干。
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揭起成帙。
(节选自《天工开物·杀青第十三》中国社会
出版社2004年版有删改) [注] 楻桶:大木桶,连同下面受火的铁锅在内的木桶。
(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白釉青花一火成”指的是烧制青花瓷时,先在瓷坯上绘画,然后上釉,用火一次性烧成,表明古人高温制瓷的轻松容易。
B.“花从釉里透分明”指的是青色的花纹从釉质里透出,纯净中流露着典雅,青花瓷蓝白相间,给人以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
C.后两句为议论,称赞青花瓷虽为后天人造,却像是天地自然生成的那么美妙,表现出对青花瓷工艺由衷的赞美。
D.诗歌描绘了中国传统工艺品青花瓷的制作过程、色泽特点,由虚到实,是一篇既有形象之美又富哲理之味的佳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①瞬息可就.( )
②有奇字素.无备者( )
③则登山斫.伐( )
④火.以八日八夜为率( )
(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
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
(4)(★★★)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工艺都非常讲究。
请根据[乙]文和[丙]文画横线的语句,完成相应任务。
(5分)
①请写出活字印刷的流程。
(2分)
答:
②请写出纸浆成纸的过程。
(3分)
答:
(5)(★★☆)《陶歌》中最能体现制瓷工艺创造力的诗句是哪一句?写出理由。
(3分)
答:
(6)(★★☆)“青花瓷”“活字印刷”“造纸术”,三种“中国创造”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成为“文明之光”。
结合文本,发表你的看法。
(3分)(Y7206003)
答:
素养探究全练
7.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后面的问题。
前朝玉钗
朝士黄秉①少居长安,游骊山,值道士理故宫石渠,石下得折玉钗,刻为凤首,已皆破缺,然制作精巧,后人不能为也。
郑嵎《津阳门》诗曰:“破簪碎钿不足拾,金沟浅溜和缨纟委。
”非虚语也。
余又尝过金陵,人有发六朝陵寝,得古物甚多,余曾见一玉臂钗,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仅于无缝,为九龙绕之,功侔鬼神②。
世多谓前古民醇③,工作④率多卤拙⑤,是大不然。
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民醇则百工不苟。
后世风俗虽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故物多不精。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器用》) [注] ①黄秉:生平不详,熙宁中,曾以驾部员外郎知沼州。
②功侔(móu)鬼神:制作功夫等同于鬼斧神工。
③民醇:民风淳朴。
④工作:手工制作。
⑤卤拙:粗糙笨拙。
(1)《前朝玉钗》中,作者为何认为后世“物多不精”,不及“古物”?
答:
(2)文中体现了一个“活”字,请结合原文内容予以探究。
答:
8.【新考法·开放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后面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王选教授领导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取代了铅字印刷。
这一新技术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减少了污染,也不需要存储铅字的空间,排版时间大为缩短,印刷工效大大提高,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从雕版印刷到毕昇的活字印刷,从铅字印刷到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每一次汉字印刷的进步,都是一次革命。
一般而言,新技术都具有哪些特点?
答: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全练
1.A B.炀yánɡ。
C.贮zhù。
D.更gēng。
2.B A.介词,用;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
B.印刷。
C.像;如果。
D.发明;算作,算是。
3.D A.“板”同“版”。
B.“已”同“以”,“板”同“版”。
C.“镕”同“熔”。
4.D名词作状语,用木格。
能力提升全练
5.答案(1)C
(2)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生火烧,很快就能制成。
(3)①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②满铁范为一板③以一平板按其面
解析(1)A.代词,指代“板印书籍”;代词,指代字印。
B.代词,那些;代词,指代铁板。
C.介词,用。
D.动词,靠近;动词,完成。
(2)奇字:生僻字。
素:平时。
旋:随即。
以:用。
(3)从“先设一铁板……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中提取信息,补充即可。
6.答案(1)C
(2)①完成②平时③砍④用火烧煮
(3)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
(4)①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模具,把泥字布满铁模具,靠近火烘烤。
等到铁板上的混合物稍微熔化,用一个平板按在字面上,平整活字,就可以印刷了。
②双手持竹帘慢慢进入水槽,轻轻荡起纸浆。
提起抄纸帘,让水从竹帘四周滤下。
然后将纸浆覆盖在板上,叠放积累到成千上万张。
(5)(示例1)“白釉青花一火成”最有创造力,因为白釉青花瓷要求用火一次性烧成,最考验工匠对高温工艺的掌握。
(示例2)“花从釉里透分明”最有创造力,因为青花瓷烧成后,青色的花纹从釉质里透出,蓝白相间给人以晶莹剔透的感觉。
(6)①青花瓷以其独特的制瓷工艺和色泽特点成为世界文明中最具魅力的中国元素,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
②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降低了印刷成本,使得文化传播更快更广。
③造纸术增加了书籍的信息量和文化的承载力,使得文明得以保存、继承、流传。
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解析(1)A.“轻松容易”错,古人高温制瓷的过程是很复杂的。
B.视觉效果不是“五彩斑斓”,而是纯净典雅。
D.“由虚到实”错,应是“由实到虚”。
(2)“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烧煮。
(3)根据句意断句即可。
(4)在理解画横线语句的基础上,概括作答即可。
(5)选择诗歌的第一句或第二句均可,阐述理由时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作出具体分析。
(6)由《陶歌》的内容可知,青花瓷以其独特的制瓷工艺和色泽特点成为世界文明中最具魅力的中国元素,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
结合“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知,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由[乙]文可知,活字印刷术降低了印刷成本。
由此推知,活字印刷术使得文化传播更快更广。
纸相较于竹简、缣帛等载体,增加了书籍的信息量和文化的承载力,使得文明得以保存、继承、流传。
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参考译文]
[丙]制造竹纸所选用的竹料,以将要生枝叶的嫩竹为造纸的上等材料。
每年到芒种节令,便可上山砍竹。
把嫩竹截成五到七尺一段,就地开一口山塘,灌水漂浸。
浸到一百天开外,把竹子取出再用木棒敲打,最后洗掉粗壳与青皮,这一步骤就叫作“杀青”。
这时候的竹穰就像苎麻一样。
再用优质石灰调成乳液拌和,放入楻桶里煮,用火烧煮以八天八夜为标准。
停止加热一天后,揭开楻桶,取出竹麻,放到清水塘里漂洗干净。
漂塘底部和四周都要用木板合缝砌好以防止沾染泥污。
竹麻洗净之后,用柴灰水浸透,再放入锅内按平,铺一寸左右厚的稻草灰。
煮沸之后,就把竹麻移入另一桶中,继续用草木灰水淋洗。
如果草木灰水冷却,要煮沸再淋洗。
这样经过十多天,竹麻自然就会腐烂发臭。
把它拿出来放入臼内舂成泥状,倒入抄纸槽内。
抄纸槽内放置清水,水面高出竹浆三寸左右。
加入纸药水汁,这样抄成的纸干后便会很洁白。
两只手拿着抄纸帘放进水中,荡起竹浆让它进入抄纸帘中。
提起抄纸帘,水便从帘眼淋回抄纸槽;然后把帘网翻转,让纸落到木板上,叠积成千上万张。
等到数目够了时,就压上一块木板,把水分压干,然后用小铜镊把纸逐张揭起,烘干,再揭起来放成一叠(组成一套)。
素养探究全练
7.答案(1)古时“民醇则百工不苟”,后世“风俗虽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所以作者认为后世“物多不精”,不及“古物”。
(2)“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仅于无缝”,说明玉钗灵活多变。
解析(1)由“物多不精”“古物”回溯材料中的原句,进而解释原因。
(2)从材料中找到关键句,结合关键句探究即可。
[参考译文]
前朝玉钗
朝廷命官黄秉年轻时居住在长安,有一次在骊山游玩,正赶上一个道士在修治旧时宫殿的石渠,在石头下发现一支折断的玉钗,(钗头)刻成凤首的形状,(虽然)都已破损残缺,然而制作的精巧是后人不能做到的。
郑嵎的《津阳门》一诗说:“破簪碎钿不足拾,金沟浅溜和缨纟委。
”不是假话。
我又曾路过金陵,见有人挖掘六朝君主的陵墓,得到很多古物,我曾经看到一支玉臂钗,两头都设置了可以转动的机关,可以弯曲、伸直,合起来就能让它变成圆形的,几乎看不出有缝隙,被九条龙环绕,制作功夫等同于鬼斧神工。
世人多说从前民风淳朴,手工制作大多粗糙笨拙,其实大不是这样。
古器物制造得非常精巧,正是因为民风淳朴,民风淳朴了,那么各种手工制作就都一丝不苟。
后世的风俗虽浮华奢侈,而在工艺上所花的力气不及古人,所以造出来的器物大多不精致。
8.答案①节约人力、物力(节约成本);②减少污染,贮存方便,排版时间缩短;③印刷工效大大提高(快捷、效率高)。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这一新技术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减少了污染,也不需要存储铅字的空间,排版时间大为缩短,印刷工效大大提高”进行探究总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