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信息技术《开机和关机》教学设计及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信息技术《开机和关机》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篇:小学三年信息技术《开机和关机》教学设计及反思第4课开机和关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的开关机、认识Windows桌面,对Windows操作系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认识并能够熟练的操作鼠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主操作+练习巩固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开机和关机。
教学难点:鼠标的四种操作方式的掌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媒介: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如果我们想让计算机为我们工作,我们首先要学会开机和关机,以及鼠标的正确使用。
二、新授
1、启动计算机
先按显示器上的电源开关,再按下主机箱上的电源开关,看看显示器上什么变化。
(检查学生的开机状况,让有困难的学生向周围请教。
)
2、认识Windows桌面
计算机启动成功后,我们看到的这个画面,称为Windows的桌面。
让学生指出“开始”菜单按钮、任务栏、图标、鼠标指针分别在哪里,并请学生演示。
3、和聪明的“小老鼠”握握手
(1)介绍鼠标名字的由来和鼠标的外形、作用。
(2)介绍鼠标工作不同的工作出现不同的形状。
标准选择、帮助选择、后台操作、等待。
(3)介绍鼠标的握法:大拇指和无名指、小指握住两侧,食指自然地放在左键上,中指放在右键上。
(4)鼠标的操作
移动:握住鼠标,在操作台面上移动,随着鼠标的移动,指针也在屏幕上跟着移动。
单击:将指针对准目标位置,食指快速按一下鼠标左键,然后迅速按一下鼠标左键,然后迅速放开。
双击:将指针对准目标位置,食指快速连续按两次鼠标左键,然后迅速放开。
拖动:将指针对准目标位置,按住鼠标左键不放,移动鼠标到预定位置,再放开左键。
三、练习鼠标的四种操作
1、移动鼠标,分别把指针移到屏幕桌面的四个角。
2、单击桌面上的几个图标,然后把指针移到没有图标的地方再单击一下,看看有什么结果。
3、将“我的电脑”图标拖动到屏幕的右上角,然后又拖回来。
4、双击“我的电脑”图标,看看是否有一个新画面出现,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关闭这个画面。
五、关闭计算机
开始—关闭计算机—关闭
练习:按正确的方法开启、关闭计算机。
六、总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习掌握了以下的一些知识:
1、认识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
2、了解了计算机软件。
3、学会了开机、关机的正确操作。
4、学会了操作使用鼠标。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开机和关机,在学会开机和关机的基础上能够熟悉的掌握鼠标的操作。
教学重点是开机和关机的正确顺序,教学难点是鼠标的四种基本操作。
在开机和关机的教学中,请学生举手回答,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调查结果来看,每班都有绝大部分配有家用电脑,有半数以上学生使用过计算机,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先开显示器,再开主机,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打开电脑。
在第一次开机的过程中有极少数学生存在困难,请旁边的同学帮忙完成。
电脑启动后,引导学生认识“桌面、桌面图标、‘开始’按钮、任务栏、鼠标指针”,在认识完鼠标指针后顺势引入下一个课题,鼠标的四种操作。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略显枯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
第二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画矩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矩形”、“圆角矩形”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2、让学生能运用矩形和圆组合出一些基本图形。
3、通过画大卡车,让学生感受一个整体图形的完成过程。
让学生了解图形组合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学重点:“矩形”、“圆角矩形”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运用矩形和圆组合出一些基本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激活课堂
1、听,什么声音?哈哈,是我们可爱的多多,乘着大卡车来到了我们的教室。
(出示课件)
2、先请大家观察一下:多多乘坐的这辆大卡车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3、在数学里面我们把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叫做矩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画矩形。
出示课题:画矩形
二、提出任务,共同探究
1、会画长方形和圆角长方形的同学举手。
现在我们来比赛,分别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角长方形,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2、是不是只要会画这四个基本图形,我们就能很快地画出多多乘坐的这辆大卡车呢?答案是……
出示图片:
多多要是坐着这样的车,让人肯定很担心。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小汽车修理师,找找下面几辆大卡车中哪些部件需要“修理”。
3、师:好,现在我们自己来画出这辆大卡车。
这辆大卡车是由圆、椭圆、长方形、圆角长方形组成的。
三、技巧巩固,实践提高
1、学生动手操作,奖励画得快、好的学生。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角长方形。
2、指名学生演示画第4幅图中的轮子,提醒学生两个车轮要画得同样大小,引导学生一边使用Shift键,一边注意观察状态栏内信息。
把要修理的部件小组里交流一下,然后说说看,怎样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
3、在操作过程中如遇困难,可以从书中找解决办法,也可寻求会画的同学的帮助。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操作,学生给予评价
1、生答:公文包、小床、书橱、冰箱。
2、学生小组内交流,集体汇报。
3、学生练习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先说说自己准备添加的物品。
学生1:我准备在公文包下面添加画两个轮子。
学生2:我准备在小床上添加画枕头和被子。
……
1、好了,大卡车造好了。
任务完成。
那么多多乘着大卡车去做什么呢?原来,它要搬家。
要搬哪些东西呢?
2、师:小组内说一说这些物品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3、师:请大家选择两幅自己喜欢的物品,动手画一画。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结合了“多多”这一卡通形象。
将整个画图教学取名叫“多多带你学画画”。
这次,“多多”奇怪地出场,立刻吸引了所有同学的关注的目光。
仔细观察所出现在大屏幕上开车的结构组成。
四、个性创新,拓展练习
请小朋友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画上再添加一些你认为应该有的东西。
五、回顾总结感悟升华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画图中矩形工具的用法,要使计算机绘出很多美丽图画,还需要进一步掌握画图程序的操作方法。
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画图”工具的使用。
教学反思:
实践证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一直处于较为合适的亢奋状态。
之所以如此,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第二次开发。
结合了本校学生的实际,结合了学校里,学生众所周知且共同喜爱的“多多”形象贯穿到整个教学中来。
将整个教学环节,从激趣导入,到新知的探究,再到技巧巩固,个性创新,再到最后的评价,都由“多多”将其窜起。
每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下滑,“多多”就立刻出场,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我们都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有如此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就是有动力,有激情的。
所以,对于教材的二次开发,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兴趣的激发。
第三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画矩形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应该已经能够熟练使用“椭圆”工具了,因此本课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较容易掌握的。
教材的第一、二部分主要是介绍使用“矩形”和“圆角矩形”工具画车身和车窗,因为有前面两课的知识的铺垫,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掌握。
对于如何画出正方形和圆角正方形,可以通知知识的迁移来解决,这样不但复习了画正圆的方法,而且解决了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习“矩形”、“圆角矩形”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2、让学生能运用矩形和圆组合出一些基本图形。
3、通过画大卡车,让学生感受一个整体图形的完成过程。
4、让学生了解图形组合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矩形”、“圆角矩形”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运用矩形和圆组合出一些基本图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情景创设,激活课堂
二、提出任务,共同探究
三、技巧巩固,实践提高
四、个性创新,拓展练习
五、回顾总结感悟升华
1、听,什么声音?哈哈,是我们可爱的多多,乘着大卡车来到了我们的教室。
(出示课件)
2、先请大家观察一下:多多乘坐的这辆大卡车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3、在数学里面我们把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叫做矩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画矩形。
出示课题:画矩形
1、会画长方形和圆角长方形的同学举手。
现在我们来比赛,分别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角长方形,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2、是不是只要会画这四个基本图形,我们就能很快地画出多多乘坐的这辆大卡车呢?答案是…… 出示图片:
多多要是坐着这样的车,让人肯定很担心。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小汽车修理师,找找下面几辆大卡车中哪些部件需要“修理”。
3、师:好,现在我们自己来画出这辆大卡车。
教师评价
1、好了,大卡车造好了。
任务完成。
那么多多乘着大卡车去做什么呢?原来,它要搬家。
要搬哪些东西呢?
2、师:小组内说一说这些物品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3、师:请大家选择两幅自己喜欢的物品,动手画一画。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请小朋友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画上再添加一些你认为应该有的东西。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画图中矩形工具的用法,要使计算机绘出很多美丽图画,还需要进一步掌握画图程序的操作方法。
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画图”工具的使用。
这辆大卡车是由圆、椭圆、长方形、圆角长方形组成的。
1、学生动手操作,奖励画得快、好的学生。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角长方形。
2、指名学生演示画第4幅图中的轮子,提醒学生两个车轮要画得同样大小,引导学生一边使用Shift键,一边注意观察状态栏内信息。
把要修理的部件小组里交流一下,然后说说看,怎样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
3、在操作过程中如遇困难,可以从书中找解决办法,也可寻求会画的同学的帮助。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操作,学生给予评价
1、生答:公文包、小床、书橱、冰箱。
2、学生小组内交流,集体汇报。
3、学生练习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先说说自己准备添加的物品。
学生1:我准备在公文包下面添加画两个轮子。
学生2:我准备在小床上添加画枕头和被子。
……
结合了“多多”这一卡通形象。
将整个画图教学取名叫“多多带你学画画”。
这次,“多多”奇怪地出场,立刻吸引了所有同学的关注的目光。
仔细观察所出现在大屏幕上开车的结构组成。
小学课程设
置里有艺术课,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画画,它的目的肯定与艺术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很大差异的。
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设置,是为前面的操作系统知识教学提供一个缓冲、消化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画图的过程中,娴熟运用鼠标,进一步熟悉windows窗口程序的各种常规操作。
很多学生在技巧掌握后,对于巩固提高并不是很感兴趣。
在前一阶段的自我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兴奋点已经渐渐消退,如何进一步激发其探究的兴趣。
这时,“多多”的再次使用,猜猜坐着卡车的它来做什么,又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画矩形
矩形圆角矩形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给予评价,之后老师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
师生共同评选出今天的优秀作品,给予表扬,颁给“艺术多多”章。
教学反思
实践证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一直处于较为合适的亢奋状态。
之所以如此,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第二次开发。
结合了本校学生的实际,结合了学校里,学生众所周知且共同喜爱的“多多”形象贯穿到整个教学中来。
将整个教学环节,从激趣导入,到新知的探究,再到技巧巩固,个性创新,再到最后的评价,都由“多多”将其窜起。
每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下滑,“多多”就立刻出场,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我们都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有如此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就是有动力,有激情的。
所以,对于教材的二次开发,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兴趣的激发
第四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反思
对于乡下中学的信息技术课来讲,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农村来,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于是,对于刚进入初中的中学生来讲,一切
都要重新开始,包括键盘、鼠标等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都要讲过。
因此,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以下教学反思:
一、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尽可能的采用精美活泼的界面,生动形象的内容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或让学生动手玩个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新课学习上来,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第一次潮。
二、边演示边讲解。
利用学生感兴趣时,进行边演示边讲解新知识,这时的讲解如画龙点睛,学生听的仔细、认真,将会很容易的接受新知识。
例如讲解在键盘操作与指法练习当中可以进行精辟的讲解,主要讲一下如何操作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为以后的练习打好基础,把握正确的方向。
三、学生操作练习。
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练习要丰富多采,重点在旧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应用。
练习可以采用游戏练习、创新练习、自主练习等形式。
例如在讲解键盘操作中的指法练习时,可以使用游戏练习法进行指法训练,不但能随时显示击键的正误和速度,还能指出哪些键成绩差,并把练习的成绩保存起来,这样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从而使练习更有针对性。
学生就会象玩电子游戏机一样的着迷,学习兴趣极大,这样做就会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指法练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成果展示与交流。
作品展示是计算机课堂中的必备环节,它不仅是对本课新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也可以得到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身心发展方面还没有定型,有喜欢被表扬的心态。
它们学习某一知识,总希望看到自己的成绩,特别是能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其它同学的羡慕,将激励它们树立自信心,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例如在教学汉字输入或画图以后,让学生写作文或画画,然后选出范文或范画进行展示给全班同学看,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这样不仅使这些同学感到自己的成绩得到了肯定和赞扬,同时也使其他
同学羡慕的不得了,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在作品展示的同时也要利用夸奖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诸如:“你画的好”、“你的指法练的真好”、“ “你的汉字输入的真快”等等。
同学们的成绩得到教师的承认、肯定和赞扬,学习起来就会信心百倍,兴致盎然。
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上四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后者以前者为基础,环环相扣,密不可分。
通过实践,发现这样的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非常实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而且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
第五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小学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我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先学后教”,巧用兴趣
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
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
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
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
学生
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
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助手帮忙,促进和谐。
学生人数虽不算多,但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助手”,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助手”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
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明确任务,探究新知。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不仅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而且保了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