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实验操作教学不仅是小学科学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
学素养的重要路径,要做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就应做好实
验教学课前准备,不仅要做好器材准备,还要通过做下水实验弄清实验的注意事项,最后就要引导学生安静做实验,合作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搞好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246-01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大多课文都是由实验组成,有的课文甚至有
二至三个实验。

因此,我认为搞好实验教学是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抓手。

下面,我将结合笔者参加小学科学培训活动的学习所得,及
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对怎样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些肤浅看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
作用。

一、充分准备实验器材
充足的实验器材是上好小学科学课的物质基础。

这几年,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学校科学实验仪器器材得到了大量配置,几乎能满足教学所需。

当然这是从常规教学来说的,若要创新创新实验教学,所需器材还是要结合自身实验实验需要进行配置的。

为此,我们教
师应做收集、整理器材的有心人。

1、每次实验用过的器材,凡是还能用的,都应该保存下来。

另外,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
有效途径收集器材。

比如,在教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这一单元时,学校没
有相应的标本,我就到石材厂收集相应标本,带回学校组织学生观察,使用后保存到仪器室……在开展其他实验时,我也这样做,长期坚持,仪器室的器材就越来越丰富,做实验也就越来越方便。

2、要坚持提前备课并做好下水实验,弄清究竟要准备哪些器材。

有些器材可以或者应当
由学生准备的,要提前安排。

有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器材进行调整、替换。

3、课前要认真检查器材是否完好。

比如,教学《简单电路》一课时,课前就应检查灯座、灯泡、导线、电池、电池盒等所有器材是否完好。

二、认真做好下水实验
做下水实验是指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先做一遍实验,并根据实验情况对器材准备、课堂
教学、实验组织等做出精心安排的过程:有老师提出应先设计教学方案、再做下水实验、然
后修正教学方案,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坚持做好下水实验的意义在于安静的环境利于对实验
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思考,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比如,在讲《导体与绝缘体》一
课时,《教师教学用书》提示,普通水是电的良导体:我用干电池做电流检测器电源,先后
检测了溪水、屋檐水、浓盐水,都没找到能直观说明普通水能导电的方法,最后把220V的
市电导入水中,用测电笔检测水,测电笔闪闪发亮,直观证实了结论。

如果我课前没做实验,课堂上肯定要搞得莫名其妙。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一)加强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安安静静地做实验的习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过程,安安静静地做实验,利于观察理解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甚至还有许多超越实验初衷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然而,如何搞好实验过程的组织教学,
培养学生安安静静地做实验的习惯,一直是个难题。

个人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做起:(1)杷好器材收发关。

实验器材应在课前发到学生实验桌上或抽屉里,放到桌上的能用
袋子、盒子装起来的要装起来,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实验后要引导学生及时收起来,课后还
给老师。

要尽可能避免在课堂上分发、回收器材,一是可能引起课堂混乱,二是占用宝贵的
教学时间。

同时,要教育学生,当用器材时才用,不用时不动也不看。

在每个小组确定器材
保管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另外,还要培养学生下课后及时收拾、整理器材的习惯。

(2)引导学生弄清实验目的、步骤。

每次做实验前,教师要切实引导学生弄清实验目的,设计或理解实验步骤及相关注意事项,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实验步骤及提示,可由教师讲解,
更好的办法是用课件展示出来(没有多媒体设备的可用小黑板板书),引导学生阅读。

学生由被动的听讲转变为主动的阅读、理解,效果自然要好一些。

学生阅读后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作讲解。

(3)把好演示关。

有些实验需要先由教师演示。

演示的前提是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器材体积比较大、现象明显的,问题不大;如果器材体积较小或现象不够明显的,有实物展台的,可用展台演示,此时应注意调节展台图像大小和灯光明暗程度。

(4)强化组内分工。

每个小组应确立组长、操作员、记录员、材料保管员等不同角色,各司其责,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

不过,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注意角色轮换,避免某些学生长期担任某一角色,另一些学生长期担任另一角色,导致其片面发展;二是时间、器材等条件允许时,要尽可能轮换操作,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且反复实验可有效避免实验数据、现象的偶然性,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必然性、客观性。

正如喻老师所说“科学过程可重复、可检验”,这一点很重要。

(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记录方法
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做记录,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记录法。

因为每个学生的记录是个体的观察、思考所得,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不可完全用小组记录代替,且要求每个人都做记录,又能反过来促进个体更加深入地观察、思考实验现象。

由于时间限制,只能用小组汇报代替个体汇报时,小组应尽可能全面地分析、整理、收录个体记录,教师课后应尽可能批阅每个学生的个体记录。

要记录实验现象,还应记录对实验现象的思考,后者易被忽视而又十分重要,它往往是转瞬即逝的思维火花,却又是创新、发明的开始,应当切实记录下来。

除了文字以外,还可以采用画图、录音、拍照等形式记录。

画图是一种简便而又实用的记录方法,有时用文字难于描述清楚的现象,用图画记录则简洁明了、直观形象。

以上仅是笔者的一些浅薄看法,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胡洪,浅谈如何改进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J].小作家选刊,2013年。

[2]李正强,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J].当代教育研究,200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