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改土归流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专著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5年2月 下旬刊
的强军目标,为实现强军梦而努力奋斗。
习主席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部署,深刻阐明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带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习主席指出,中国梦对军队来说就是强军梦。
要在教学中阐明,习主席科学总结我们党建军治军成功经验、适应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发展变化,提出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牢记听党指挥是我军的军魂和命根子,“军队党的建设是军队全部工作的关键”,抓住能打胜仗这一核心,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同时致力建设作风优良的威武之师。
习主席的系列重要讲话对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事关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及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了战略部署。
在教学中要从我党建军治军历史和成功经验的角度深刻理解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与实现强军梦的紧密联系。
习主席的指示为强军梦指明了方向,是对我们党建军治军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应对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发展环境新变化、新挑战的必然选择。
总之,通过对习主席重要讲话的学习与解读,要求学员能够做到始终坚持全面正确的历史观,做到“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06
[2]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02
清代改土归流综述
刘辛萌 许遂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 四平 136000)
【摘要】清代改土归流的严重中大体可以看到所谓“改土归流”之“土”,乃是指“一切不符合中央行政建制的地方行政权利体制”,当然也包括土司在内,但废除土司并不能涵盖改“土”的全部内容,而废除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行政权利体制,也是改“土”的主题之一,从相关历史记载以及开辟的后果看,“生界”的开辟,也属于了“改流”范畴。
“改流”的原因,主要是强化边疆统治,增加地方赋税,将未曾设立土司制度的“生界”纳入流官管理体系之中,主要是改变中央王朝权利失控与真空的被动局面。
【关键词】清代 改土归流 政权巩固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08-02
引言
“改流”手段,主要是以抚见效,以剿收尾,剿抚两条路线,同时交织,彼此并行。
由于主剿派官员要杀人立威,忽略了当地特殊的文化习俗,“改流”最终也成了清朝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苗疆“改流”是一次进步的政治大变革,强化了清王朝对该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封闭、落后的状况,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巩固了国家边防,有利于推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因此,认真研究苗疆“改流”的历史原貌及得失利弊,对于注意尊重地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环境,同时积极开展西部大开发,推动现代化建设,避免类似的历史悲剧发生,仍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1改土归流的历史原因和实际效果
1.1改土归流历史渊源
改土归流也称土司改流,指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永久世袭的土官改为随时任免的流官。
这是雍正四年(1726)开始实行的加强对西南边疆统治的一项政治措施。
西南少数民族多,元代以来实行土司制度。
元代在这些地方设了安抚司、宣抚司、宣慰司,用当地的酋长为官吏,称土司或土官。
文官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武官有宣慰使、安抚使、招讨使等。
少数民族人民由土司管理。
这种管理办法在当时还是恰当的。
明朝因袭了这种制度,并制定了一套贡赋、征调、驻防和承袭制度。
清朝初年还是这个制度。
这种制度落后性日益显著。
土司统治,赋役无名,刑杀任意。
土司为儿子娶亲,土民三年不得婚姻。
一年之中向土民小摊派四次,三年又一大摊派。
土司取之土民的钱粮超过田赋百倍。
土司之间经常互相攻伐,给土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土司制度易于导致地方割据,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雍正三年鄂尔泰由广西巡抚调云南以巡抚治总督事。
到任后他发现贵州种家苗已为乱20年。
四年春他上书雍正帝:一、云贵问题没有什么比得上苗族问题急迫,安民必先制夷,制夷必改土归流。
二、列举东川、乌蒙、以步当车的清末云南邮政局邮差镇雄3大土司的罪恶并建议四川的东川、乌蒙、镇雄三大土府划归云南。
三、澜沧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内宜流不宜土。
四、提出改流做法:“计禽为上,兵剿次之;令其自首为上,勒献次之”
五、剿夷要练兵选将。
鄂尔泰的意见得到雍正的同意后,四年五月鄂尔泰就派兵攻破种家苗36寨,迫使21寨投降,安抚苗民500多户,人口2000多人,计擒贵州镇远土知府、沾益土知州,者乐甸土司乞求免死,种家苗全部平定,得到雍正帝的赞扬。
四年十月,鄂尔泰实授云贵总督。
四川乌蒙土司禄万钟和镇雄土司庆侯为乱,鄂尔泰令总兵刘起元讨平,五年,禄万钟投降,要求改土归流。
五年二月,云南镇沅土目刁如珍杀害流官,焚烧房屋,鄂尔泰派兵讨平并抓获刁如珍。
广西泗城土知府岑映宸放纵土兵抢掠,鄂尔泰同样派兵讨平。
十一月,鄂尔泰招降贵州长寨后路苗184寨,编户口,定额赋。
六年,鄂尔泰总督权限进一步扩大到广西。
鄂尔泰派兵擒获东川法戛土目(土目,土司所属员司的称号)禄天佑与则补土目禄世豪,惩办了米贴土目程永孝。
八年六月,由于刘起元移镇乌蒙后“恣为贪暴”,禄鼎坤发动叛乱,攻陷乌蒙,鄂尔泰调集万余人分3路镇压:总兵魏翥国攻东川,哈元生攻威宁,参将韩勋攻镇雄。
在大军威慑下,云南永昌边外孟连土司主动表示愿意纳税,鹤庆边外子主动表示愿意进贡。
1.2清代改土归流效果
由于清将欺负苗民,雍正十三年贵州清江、台拱地区又掀起一场反清斗争,攻陷凯里。
清朝先是派刑部尚书张昭前去镇压,后来又派贵州按察使张广泗去镇压,张广泗熟悉苗地情形,大肆杀戮,终于把他们镇压了下去,改土归流得以继续进行。
从四年到十三年,改土归流在云南和贵州、广西、四川大规模地进行。
云贵地区重要是用武力推动改土归流,而其他地区主要是采取招抚方式。
推动改流土司共60多个。
于是,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在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地方首先就废除了土司,改以流官取代土官,实行改土归流。
可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主要是发生在清代雍正年间,主持西南改土归流的是云贵总督鄂尔泰。
鄂尔泰认为土司制度是西南边疆的最大隐患,必须尽早尽快解决。
鄂尔泰的改土归流主要以政治手段即招抚为主,在一些地区也通过武力强制实行改土贵流。
经过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后,云南境内的土司所剩已不多,剩余土司中的大部分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
2改土归流走向衰败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土司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已经不再适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中央的统治了。
它虽然
8· ·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5年2月 下旬刊 综述·专著
在历史上起过有益的作用,但是本身这一制度就有不少的弊端。
土司统治下,土司世官其土,世有其民,对所属人民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主仆之分,百世不移”。
土司统治下,人民生活艰难,同时也严重的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司之间,土司内部也时常斗争,相互抢劫村寨,滥杀无辜,使人民遭殃,影响了边疆的稳定。
土司拥有自己的武装,他们利用自己的兵丁镇压当地人民,抗命朝廷,叛乱不绝。
土司制度的长期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土司制度的落后性与弊端日益突出。
废除土司制度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王恒展,宋瑞彩;奇人奇技抒奇怀——《虞初新志》奇人小说散论[J];蒲松龄研究;2004年02期
[2]贾熟村;对戊午科场案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3
[3]段伟;救灾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因灾录囚及其对司法制度的破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4
[4]刘鹤;民国初期至抗战之前湘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7期
引导学生探寻语言的奥秘
黄永华
(南京建邺高级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言涉及语义、情感、文化、态度、交际……方面。
本文主要从语文教学实践角度,结合文本,探寻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策略与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正确理解语言,学会运用语言。
本文认为主要从三个角度探寻语言的奥秘,即:语义、情感、文化。
【关键词】语言 语义 情感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09-02
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内容,知道它表达什么含义,表达了什么情感,探究该含义和情感是用怎样形式和技巧表达出来的。
在探究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语的巧妙和用意的精妙,从而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引导学生欣赏语言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掂量语言的轻与重,估摸语言的刚与柔。
夏丏尊曾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作‘昼’的反义词。
‘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
见了‘新绿’二字,就会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
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
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
”
一、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
汉语语言所指的意义是表象的,而隐含在字面背后所能指的意义却非常的多元,十分的丰富。
揣摩语言,就是要引导学生能从字面所指的意义里分析出能指的意义来。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
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
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
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
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李将军列传》
第一个“乃”,副词,意思为“才”,写出了汉武帝对李广的极度不信任,认为他“数奇”,因为李广多次请求才勉强答应。
写出了汉武帝刻薄寡恩,揭示李广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个“乃”,副词,意思为“于是”,写出了大将军卫青以权谋私,自私自利。
当卫青得知匈奴单于所在的准确位置后,于是他亲率精兵强将,捉拿单于,而让李广并到右将军去,分别是为了抢夺战功,挤兑李广。
揭示了李广悲剧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第三个“乃”,副词,意思为“却,竟然”。
写出了李广生性耿直。
他据理力争,直言不讳地说出卫青不应该擅自更改汉武帝任命。
揭示了李广悲剧的第三个重要原因。
第四个“乃”,副词,意思为“才”。
写出李广内心难以抑制的悲愤。
李广从年轻时与匈奴作战,到了60多岁才得到机会与单于直接对敌,可是卫青却不给他这个机会,这也许是他最后一次立功封侯的机会,他怎能不悲愤难平呢?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祝福》
西南联大有许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金岳霖先生》
这里两个“有趣”如何理解呢?“有趣”,《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能引起人的好奇心或喜爱。
《祝福》中“有趣”是反语,讽刺鲁镇那些麻木不仁,以别人痛苦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人,他们活着实在是无趣的很。
《金岳霖先生》中“有趣”是有趣味,与众不同。
黄厚江老师认为,“趣”指童趣、风趣、雅趣、士趣。
综观全文,“有趣”不仅指好玩,有趣味,也是率真天性的表现,更是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体现。
二、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背后的作者情感
美国当代语言学哲学家纳尔逊·古得曼认为:文学形式或文学语言就是一个凝聚着各种意识形态的场所。
作者的意识形态被审美形式的风格、语言、格调、词汇所传达出来,形式作为审美代码、符号,居于各种层次的意识形态复杂关系和艺术作品文本之中,成为二者之间的中介,并使作品文本成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负载物。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
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看懂,可是深奥些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
教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
教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
《守财奴》“抢夺梳妆匣”这一情节中,巴尔扎克使用不同的名称来称呼葛朗台,初读容易错过,仔细玩味觉得颇有深意。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这里的“老头儿”与其敏捷迅速的动作形成反差,揭示了葛朗台崇拜金钱聚敛无厌的本质。
老家伙想掏出刀子撬一块金板下来。
“老家伙”表明年纪大,葛朗台一看见金子就焕发青春,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揭示其贪婪。
箍桶匠的眼睛老盯着女儿跟梳妆匣,他手臂一摆,使劲一推,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
“箍桶匠”是葛朗台的职业,用在这里表明此时在葛朗台的眼里没有妻子和女儿,只有竞争,只有金子,表明其冷漠无情。
葛朗台拔出刀子预备撬了。
“葛朗台”这一称呼把他还原为社会人,在他眼里没有亲情,没有家人,只有金子。
不同的称呼揭示葛朗台的年龄、职业、身份,暗含巴尔扎克对他的揶揄和讽刺。
《哀江南中》“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中“剩”字蕴含丰富。
当年柳树笑拂春风,妩媚之极,现在却只有劫后逃生剩下可怜巴巴的一株柳树且还是重压弯腰。
当年繁华的秦淮,笙歌萧萧。
如今已没有红板一片,秋水长天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一株孤独之柳。
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无限凄凉与谁人说?《祝福》中也有“剩”字,“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 这里的“剩”是余下的意思,有一种说不出来的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