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2014高考语文精选试题:3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岁月不居,季节如流。

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公为始满,融又过二。

海内学问,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

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

”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①所以绝交也。

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

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②之人,所共称叹。

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

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

正之之术,实须得贤。

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创造主之.至心。

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

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

因表不悉。

【注释】①朱穆:汉桓帝时任侍御史,常感世风浇薄,著《绝交论》以矫之。

②九牧:九州。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内学问,零落殆.尽殆:将近
B.则桓公耻.之耻:以……为耻
C.则孝章可致.致:到达
D.今之少年,喜谤.前辈谤:说别人坏话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人困于.孙氏②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B.①昭王筑台以.尊郭隗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C.①隗虽小才,而.逢大遇②我腾跃而.上
D.①竟能创造主之.至心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作者向曹操推举盛孝章的一组是
①岁月不居,季节如流②(其人)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③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④友道可弘矣
⑤或能讥评孝章⑥正之之术,实须得贤
A.①②③④B.②④⑤⑥C.①③④⑥D.②③④⑥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先感叹时间的飞逝,又叙说盛孝章的不幸患病,目的在于引起曹操的情感共鸣,并激发他的恻隐之心。

B.其次段以齐桓公的典故表明救死扶弱是霸主义不容辞的责任,示意自己对雄才大略的曹操能够解救盛孝章寄予厚望。

C.文章引用“燕君市骏马之骨”的历史事实,是为了说明虽然盛孝章才能不合曹操之用,但因他“有天下大名”,救援他,天下贤者亦必能接踵而至。

D.文章中心目的是期望曹操出访征召以解救危难中的盛孝章,但行文中既论及交友之道,又阐述任用贤人之重要,立意高远,用典自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C(“致”的意思是招引,招致)
2.D(两个“之”均为助词,的。

A项第一个“于”介词,表被动,其次个“于”介词,在;B项项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其次个“以”介词,由于;C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其次个“而”连词,表修饰)
3.D
4.B(“吾祖”是指孔子,读书人的祖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容春堂记
明·归有光
兵溪先生为令清漳之上,与监郡者不合,例得移官,即拂衣以归。

占园田于县之西小虞浦,去县治二里所。

盖自太湖东,吴淞江曲折入海,江之南北,散为诸浦如百足,而小虞浦最近县。

乘舟往来,一日可数十回。

园有堂,启北牖,则马鞍山如在檐际。

间植四时之花木。

而户外清水绿畴如画。

故先生名其堂曰容春。

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

诚以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必于宽闲孤独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

昔孔子与其门人,讲道于沂水之滨。

当春之时,相与鼓瑟而歌,闲适自适。

天下之乐,无以易于此。

夫子使二三子言志,乃皆舍目前之近,而驰心于冠冕佩玉之间。

曾点独能当此时而道此景,故夫子喟然叹之。

盖以春者众人之所同,而能知之者惟点也。

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渊明可以语此矣。

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

余之曾大父,与兵溪之考思南公,成化甲午,同举于乡。

是岁王文恪公为举首。

而曾大父终城武令,思南公至郡太守。

余与兵溪同年生,而兵溪先举于乡者九年。

庚戌岁,同试南宫。

兵溪就官广平,甫三载,已倦游,而余至今犹系六馆之籍。

故为此记,非独以两家世契,与兵溪相知之厚,而于人生出处之际,盖有感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与.监郡者不合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B.去县治二里所.若属皆且为所.虏
C.乃.皆舍目前之近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非独以.两家世契夫夷以.远,则游者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容春堂坐落于吴淞江畔的小虞浦。

堂外有园,园外清水绿畴,风景如画;园中间植有司机花木,春意自来,故名此堂为“容春堂”。

B.在其次段中,作者引了孔夫子与门徒赏春言志的故事,别人都在春光美景中说想当官的志向,只有曾点说志在享受这一派春光。

C.第三段引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语句,作者说“渊明可以语此矣”,由于他认为陶渊明是一个离开官场、享受春光的人。

D.第四段简述“我”和兵溪先生两家为世交,上一代就情意相投,而且“我”和兵溪先生相知很深,因此写下《容春堂记》。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

(4分)
(2)当春之时,相与鼓瑟而歌,闲适自适。

(3分)
(3)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

(3分)
答案:1.C 易:替换
2.C (C项,均为副词,表转折。

A项,介词,和;连词,和。

B项,数词,表示不确定数目,可译为“左右”;助词,表被动。

D项,介词,由于;连词,表并列。


3.(3分)D解析:“我”写《容春堂记》,不仅由于“我”和兵溪先生相知很深,更是由于“我”对人生进退的感慨。

4.(1)他认为,春存在于天地之间,虽然阴山雪岭、幽岩寒谷,无处不到,唯独像这样的堂才可以容纳它。

(“谓”、“虽”、“之”及句意各1分,共4分)
(2)在春天的时候,(他们)一起鼓着瑟唱着歌,是那么闲适闲适。

(“当”、“相与”及句意各1分,共3分)
(3)兵溪先生嘱咐我写堂记,于是我就写了这篇文章。

(“属”、“书”及句意各1分,共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寇洛,上谷昌平人,累世为将吏。

父延寿,和平中,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

洛性明辨,不拘小节。

正光末,以北边贼起,遂率乡亲避地于并、肆,因从尔朱荣征讨。

及贺拔岳西征,洛与之乡里,乃募从入关。

破赤水蜀,以功拜中坚将军、屯骑校尉、别将,封临邑县男,邑二百户。

又从岳获贼帅尉迟菩萨于渭水,破侯伏侯元进于百里细川,擒万俟丑奴于长坑。

洛每力战,并有功。

加龙骧将军、都督,进爵安乡县子,累迁征北将军、卫将军。

于平凉,以洛为右都督。

侯莫陈悦既害岳,欲并其众。

时初丧元帅,军中惶扰,洛于诸将之中,最为旧齿,素为众所信。

乃收集将士,志在报仇,共相纠合,遂全众而反。

既至原,众成推洛为盟主,统岳之众。

洛复自以非才,乃固辞,与赵贵等议迎太祖①。

魏帝②以洛有全师之功,除武卫将军。

太祖至平凉,以洛为右大都督。

从讨侯莫陈悦,平之,拜泾州刺史。

魏孝武西迁,进爵临邑县伯,邑五百户。

寻进位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进爵为公,增邑五百户。

大统初,魏文帝③诏曰:“往者侯莫陈悦远同逆贼,潜害故清水公岳,志在兼并。

当时造次,物情惊骇。

使持节、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前泾州刺史、大都督、临邑县开国公寇洛,忠款自心,勋诚早立,遂能纠合义军,以待大丞相。

见危授命,推贤而奉,此而不赏,何以劝励将来?可加开府,进爵京兆郡公。

”封洛母宋氏为襄城郡君。

又转领军将军。

三年,出为华州刺史,加侍中。

与独孤信复洛阳,移镇弘农。

四年,从太祖与东魏战于河桥。

军还,洛率所部镇东雍。

五年,卒于镇,时年五十三。

(节选自《周书·列传第七》)
【注】①太祖:西魏权臣宇文泰为北周奠定国基,其子宇文觉正式建国后,追尊宇文泰为文王。

庙号太祖。

②魏帝:北魏孝武帝元修。

③魏文帝:西魏文帝元宝炬。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世为将吏累:连续
B.潜.害故清水公岳潜:暗中
C.勋诚.早立诚:诚恳
D.洛率所部镇.东雍镇:镇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寇洛忠于朝廷的一组是
①以良家子镇武川②率乡亲避地于并、肆
③从尔朱荣征讨④收集将一卜,志在报仇
⑤当时造次,物情惊骇⑥纠合义军,以待大丞相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洛一生征战,屡建功勋,多次加官进爵,爵位从男、子、伯晋升到公。

B.贺拔岳被害后,寇洛召集将士平定侯莫陈悦叛乱,被提拔为右大都督。

c.众人推寇洛为盟主,寇洛认为自己才能不足,坚决推辞,与人协商迎接太祖。

D.西魏建国后,文帝下诏褒奖寇洛临危受命,侍奉贤能,并封赐他的母亲。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魏帝以洛有全师之功,除武卫将军。

译:
(2) 此而不赏,何以劝励将来?
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