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在中国历史上,南方曾是不毛之地,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开发,南方经济才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自唐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至南宋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北方经济发展缓慢,几陷于停滞,而南方凭借多方面有利条件逐步发展起来,并于南宋时超越北方,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
南方经济为什么能够超越北方?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很多很有见地的看法。
但笔者认为主要是两个因素。
一是政治因素,二是自然因素。
其中自然因素尤为重要。
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一直战乱频繁。
期间有中原汉族的自相残杀,更有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入侵,如五胡乱华、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等,把整个北方搅的鸡犬不宁。
而南方则相对安定,战乱很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北方乱南方安定,促使大量中原人口被迫或自愿南迁。
这既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又增加了南方的劳动人口。
这是政治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自然因素。
在学术上,经济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三个产业。
在古代经济史中把其归纳为对应的三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
其中农业最为重要。
因为古代封建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最首要的是农业生产。
只有在满足了吃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从事商业贸易、手工业生产,也只有满足了吃穿才能为商业贸易、手工业提供原料。
并且在封建社会,商贸手工不如现今发达,这更使得农业生产处于极端显著的地位。
农业在经济中占的比重是如此之大,可以这么说,在古代中国,只要农业能够欣欣向荣整个社会的经济便欣欣向荣。
而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
中原地区原先也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
但后来随着农业的发展,人口密度越来越高,植被急聚减少,水资源也在逐渐减少。
而南方开发少植被保持较好,长江中下游水资源丰富,湖泊众多。
再加上我国气候的演变呈冷暖交替状态,自唐至南宋期间,南北气温普遍变冷,相对于较冷的北方,南方气温更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因此,自然条件的优越是南方超越北方的关键。
南方水稻、棉花、茶树大规模种植并获丰收。
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丘陵地区新辟了许多茶园。
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这样的谚语。
农业的长足发展为南方手工业的兴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宋代,南方丝织业、棉织业、制瓷业、造船业、海外贸易等多行业均呈现繁荣景象。
对比南方,北方经济发展缓慢,终在南宋时被超越。
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于此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