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解读 灵动课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维解读灵动课堂
作者:吴强旭
来源:《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2年第06期
高效的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有效保障。

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内涵,展现语文阅读的价值,让语文课堂更为灵动、有趣,这是我们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基于学生维度填补情感空缺
在最初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应当立足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对文本会产生哪些疑问、有哪些解读上的障碍。

与此同时,教师应尝试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突破学生的文本解读难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效果。

例如《梅花魂》一课,可能很多学生总是难以入情,更理解不了外祖父为什么只是看一幅《墨梅图》就会情不自禁落泪,不知道梅花在这篇课文中代表了什么。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在这些疑问的基础上尝试着填补学生的情感空缺,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搜集生活中和梅花相关的歌曲、诗词或者物件。

在上课时,学生纷纷带来了有着梅花元素的衣服、书法作品、雨伞、发饰等。

通过这些物品,学生认识梅花的独特意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动,让学生试着思考之前引起他们疑问的地方。

此时学生才真正领悟外祖父爱梅的原因——因为他是中国人,因为梅花是中国的代表,所以他才如此钟爱梅花,因为见“梅”思国。

与此同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一则相关的纪录片,紀录片讲述的是海外华侨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以及难以回归祖国的沉痛之情。

在纪录片的渲染下,学生对文中祖父的爱国之情有了深切的体会。

二、立足作者维度促进文本理解
小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势必存在一些难度,教师不妨从作者这一维度切入文本,使学生通过了解作者以及创作背景这一渠道实现对文本的高效解读。

例如《祖父的园子》一课,这篇文章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

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内涵,教师从一开始便要求学生从作者这一维度切入文本。

具体来说,教师在上课前,要求学生从互联网搜集和作者萧红有关的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而后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分享,说一说自己对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的解读。

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为学生更好地创造了独立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学生分享后,教师做出相应的评价和总结:在《呼兰河传》中,作者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尤其对祖父的园子着墨最多。

教师的评价与总结为学生的理解做了强化,也使得学生能够主动认识到,作者在写下作品时的境遇和情感。

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才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后续的文本解读。

三、立足词语维度提升解读效果
教师还可以从文章的词语入手引导学生解读文本,通过对词语的赏析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审美以及思想价值的理解。

例如,《在柏林》一课,在学生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体内容后,教师不妨从原文最后一段中的“寂静”一词入手,和学生展开深入赏析,让学生揣摩当时的对话场景,为什么原本嬉笑的人们突然沉默不语。

当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便会结合上下文展开深入思考。

在思索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分享彼此的观点,最终学生达成了一致的共识:车厢突然静下来,是因为人们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尤其那两个嘲笑老妇人的女孩子,她们他根本不曾想到,自己之所以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主要是因为这些上战场奋勇杀敌的士兵,他们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才换来了短暂的和平。

而这位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原本同样有着幸福的生活,但不幸的是,她的三个儿子都牺牲在战场上,接受不了现实打击才会得了失心疯。

而老兵也没有机会安享晚年,而是不得不上战场保家卫国,其后的命运更是难以揣测。

通过这样的情节设定,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战争的痛恨、以及对因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四、立足编者维度理解文本重点
除了前文中提到的学生、作者以及词语的解读维度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立足编者的维度,理解文本的表达重点。

因为语文教材是编者经过细心、周密的编排才会形成如今的文本体现,而这同样是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课文之前,不妨鼓励学生思考一下编者编著文章的意图,通过解读意图来尝试着理解文本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导语以及课后习题两个角度入手,试着思考编者将文章选入教材的目的。

通过这样一番思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势必更深一层。

例如,在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读一读本单元的导语部分,因为导语往往对本单元课文的解读活动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单元导语看似简短,实则“有力”展现了编者对于学生学习目的的指导和期望。

基于此,学生更要充分感知这短短文字中包含的深意,挖掘重点,从而建立阅读目的性,加以提升阅读效率。

在导语的阅读和理解以后,学生发现本单元的导语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想象所读的内容;其二,在写作时发挥想象,详细描写文章的重点部分。

由此可见,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加强学生对文本画面的联想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其次,教师要求学生翻到课后的习题部分。

本文主要包括三个课后习题。

其一是要求学生想象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其二抄写原文中的经典语句,试着回答括号中的问题;其三是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写一写自己与他人惜别的经历。

而这样的课后习题设计,无疑是对导语部分的拓展延伸,是为了呼应主题、实现学生情感“升级”的重要媒介。

通过对导语以及课后习题的分析,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应从想象和习作两点入手,在要求学生完成习题之时,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想象的学习环节,比如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多媒体情境创设等,促进学生在品味习题深层内涵时,
更为投入,从而提升其思考习题的有效性,因而能够深刻把握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效果。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导语和课后习题部分,可帮助学生把握编者的意图,掌握文本解读的要点。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维度进行文本解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内涵,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联想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吴强旭扬州市沙口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