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知识 周天搬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功知识周天搬运
真气抟聚法及真气抟聚论真法提高班部分介绍
真气运行五步功法(静功),经数十年的躬亲实践,普及推广,临床观察,简明易学,可在短期内贯通任督二脉。

凡能持恒实践者,均可收到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良好效果,且向炼神还虚的高级阶段迈进,可达到长生久视,返朴归真的终极目的。

然而部分学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未能坚持习练,甚为可惜!这或多或少和学者未能掌握进一步提高功力层次的具体方法有关。

李教授在数十年的修持中,常在窈兮冥兮,昏昏默默时,自然提示,元神驶气,循行如仪;静极生动,动极复静,动静相育,圣度天机;生理自运,重复规距,归真返朴,三宝抟聚。

窈冥之中,真法动静结合、直指上乘的高级功法——真气抟聚法,在实修中相继诞生,即:混元坐、下河车搬运、上河车搬运、五行攒簇、五龙蛰法。

以真气抟聚法锻炼,手势一动真气随之而动,再无杂念产生的机会,使修炼者更好达到静定的目的,直指上乘。

这就为真气运行学者提高功力、追求高层次提供了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

首先是上下河车搬运。

河车搬运是《内经图》里“阴
阳玄踏车”的具体练法,为使任督环流而设。

真法五步静功,多用意念与呼吸运动配合。

河车搬运是提高功力的方法,就不再用不稳定的意念支配练功,只是用手势、动作导引真气下行或上行,因势利导运周天,功效更优于前者。

抱神以静,虚无行气,真气旺盛,任督畅行,各种疾病也就在充足的真气运行作用下,渐次化解。

河车搬运能促进任督真气畅旺运行,五行攒簇更进一步协调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

五行攒簇运用五行生克理论,同样是采用手势、动作来加强五脏的生理功能,促使人体精、气、神的抟聚。

有关天地生成数、五行应五脏、河图三五归一等理论都在练功中自然体现。

其中金水相生,木火交融,“三家相会结婴儿”,正是达到精、气、神抟聚高级功夫境界的重要手段。

五龙蛰法是华山“睡仙”陈抟的首创。

陈抟,字希夷。

希夷者,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之谓也。

卧功时形体如五条龙似的团聚着,形神相抱,真气自然抟聚。

混元坐既是抟聚法始行功法,又是终极修法,是抟聚真气的有效功法。

混元坐实为炼丹术中的沐浴过程。

古人谓“不行沐浴不结丹”,丹即精气神的抟聚。

“丹灶河车休石乞石乞,鹤胎龟息自绵绵”,真气抟聚必是在静定之中完成。

故张伯端说:“恍惚杳冥,定之象也。

惟定可以炼丹,不定而阳不生,不定而丹不结”。

真气抟聚是在真气运行五步静功的基础上的提高,两者结合,更易成功,是《黄帝内经》“全真导气”
和“积精全神”的具体修炼。

据数十年普及推广之经验,真气运行强身保健、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切实功效得到充分地体现,真法在养生保健,全民健身实践中发挥了强大的生命力。

混元坐
混元坐为最合理的高级静功,是抟聚真气、提高功力、积精全神的有效锻炼方法。

且易学易练,功效显著。

混元坐一般是在气通任督后,十二经相继通畅,疾病好转,体质相对增强,但功力尚须精进、提高时锻炼的高级静功。

由于大脑的调节管制力量不断加强,深度入静,常表现出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形神相抱的全真佳景。

鼻息微微,若有若无,丹田真气活泼旺盛,一体圆融;全身毛窍随呼吸而动,与大自然息息相通。

昏昏默默,物我两忘;暖洋洋似浴温泉,熏熏然如沐春风;更有祥光屡现、三花聚顶等高级境界,美不胜收。

混元坐通过姿势的调配,两手两足的交叉相叠,使四肢阴阳相抱。

右上左下是取阴静阳躁之理,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义。

意守丹田,可使心脾肾三家相会,五气朝元,真气凝聚,日益坚牢;百脉通调,遍体熏蒸,精神日长,智慧日开;精气神凝物如珠,晶莹可见。

故真气抟聚法,是穷理尽性以至
命的有效方法,必修方法。

《大周天歌》云:内亦交、外亦交,三关通透不须劳;尾闾流转天一水,自在河车泛百遭。

奇经八脉十二经,指趾之端阴阳交,真气运行无滞碍,形神俱妙意逍遥。

附:混元桩
混元桩为立式动功锻炼方法,有采大自然之混元气,补人体真气能量之功能。

其通过深长的外呼吸运动,吐故纳新,推动真气旺盛的循经运行,对丹田真气的抟聚,效果显著。

若每日清晨在花草树木丛生、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新鲜之处练功,则身心愉悦,头脑清新,妙用无穷。

河车搬运
真气运行法五步静功完成气通任督以后,在丹田真气不十分充足、真气运行尚不畅旺的情况下,采用真气抟聚法河车搬运的锻炼,以姿势动作导引,替代后天意识,有利于旺盛丹田真气,沿任督脉运行和十二经络的气机流畅。

河车搬运锻炼,有下河车搬运和上河车搬运两种,各具专能。

下河车搬运为使任脉下行,心肾相交;上河车搬运促使督脉上升,还精补脑。

下河车搬运意在下丹田的真气培养,利用阴阳互抱于下丹田两个拇指的活动,以减少识神意念的活动,培养元神的力量。

锻炼有素者,丹田真气逐渐饱满、充实,任脉畅达,真气源源不断的下入丹田;随着丹田真气的旺盛,或丹田开合,
或丹田真气随拇指转动而转动,外呼吸随着拇指密密绵绵地转动,渐渐达到细、匀、深、长的胎息状态。

练功至此,意识、呼吸一任自然,似有似无,似醒似寐于一片混沌之中,丹田真气越练越旺、越聚越密,以致丹田内似有一气丘在旋转,即古时炼养术中的“运丹”。

上河车搬运行功时,意识似守非守、若存若亡于丹田或后背督脉的气动状态,随手臂的上升,使胸腔扩大,呈自然吸气;手臂划孤下落,使胸腔缩小,压缩肺泡呈自然呼气,如此非意识主宰,完全依靠动作导引形成的自然呼吸,推动真气沿任督运行,更为自然畅达。

正是:举手为吸落为呼,吸一呼三合入出;息息周天通百脉,招来一颗夜明珠。

上下河车搬运是在真法五步静功的基础上,百想无存,万虑皆消,仅凭姿势、动作导引进一步充实、旺盛丹田真气,并借助呼吸运动促使真气的任督运行。

该法应用得宜,对提高练功境界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五龙蛰法
五龙蛰法原名华山睡功,我们在实践中取其作为真气运行法抟聚真气的高级卧功,功效显著。

五龙蛰法,从表相看,是一个全身松柔,受压面极少的弓形卧式,毫无僵滞呆板、阻碍气机之弊,应为休养生息的最佳姿势。

然而松中有紧,如右手剑诀以稳头,可使心脑相照,上玄灵明;左手子诀掩生门,真气抟聚有力,丹田充实,任督脉流畅。

足三阳经随之
上行,肝脾二经,一补心阴,一益心阳,尤其会阴(阴跷脉)跳动,足少阴肾经前合冲脉挟脐上行,合心包以济心阳,后升进入督脉而还精补脑。

因此丹田饱满,命门肾间动气活跃,腰背温暖,遍体舒适,神机焕发。

此功练法方便,人人可行,功效因人而异。

年老体弱的患者,可作为真气运行法的卧式练功法,既可静卧养神,又能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年轻人习练此法,宁心养神,可以防治失眠、多梦、遗精等。

实践证明,练五龙蛰法,体内真气活泼,涌泉穴真气源源不断趋向丹田,腰背舒适,心息相依,进入虚静的佳境,确为抟聚真气的有效手段希夷修真隐华山,抟气致柔炼金丹;龙蛰冬眠添寿算,东方睡仙美名传。

真气运行动功介绍
真气运行动功有“五禽导引”,“漫步周天”、“鹤飞唳天”、“龙行挥云”、“健身十锦”五套功法,它是利用运动形式,配合呼吸,导引真气运行,以姿势来吸引自己的精神排除杂念,慢慢地使大脑皮层由动而静(动极复静),发挥它保护性的抑制力量,旺盛机体的生理机能。

练习动功,以合理的姿势带动呼吸,导引得真气旺盛地运行,练习到身气合一,形神俱妙的时候,只觉得通体轻松,心情愉悦,鼻息微微,一念不起,处于无我的状态,站到那里一
动也不动了,充分表现出动极复静的自然规律。

真气运行五步功法(静功)是静中求动,而动功则是动中求静,所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

不过动功因为姿势复杂,配合呼吸也得很长时间的练习。

专用动功者多收不到预期效果,因此练动功必须有静功的基础,动静结合,效果更加理想。

五禽导引
五禽导引作为导引真气运行的动静结合的一种功夫,是以模仿猿、鹿、虎、熊、鹤五种动物的形态和习性,以姿势带动呼吸,贯通经络,使真气运行旺盛,以增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生理功能。

练习哪一禽的功法,即直接对所属的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增强,从而对本经加强了防病治病的保健作用。

如猿势养心,鹿势固肾,虎势平肝,熊势健脾胃,鹤势理肺等,均见于各势功法中。

导引吐纳之时,自觉身中内气与大自然之气息息相依,如象太虚浩然大气随吸而入我身,顿有海阔天空包容万物之感。

呼则气贯长空,此身无际,心情豪放。

此情此景盖为全身气机畅达极度舒适的感受。

这种动静结合功夫,实为真气运行的必修之课。

第一部猿势:猿势是以沟通心肾为主,导心火下降,以补命火,引肾水上潮,以济心阳。

升降得宜,阴阳平秘。

多练猿式,有养心固肾的作用。

诗云:
猿属心神性灵通,肾气入脑技巧生;水火相搀成既济,阴阳和合乐无穷。

第二部鹿势:鹿势是沟通任督,运转周天,调整后天,补充先天,固精肾、补命火,还精补脑的一步功夫。

诗云:斑龙运尾寿命长,皆因通督有奇方;还精补脑先天象,元神蓄力理阴阳。

第三部虎势:虎势有舒肝利胆、强心益脾之效。

诗云:虎性威猛啸生风,侧身运转肝胆经;导引吐纳春生气,舒利条达欣向荣。

第四部熊势:熊势为健脾胃之法。

脾胃属土,土生万物,旺于四时,为后天之本。

脾胃健运,生化有源,培补先天,益寿延年。

诗云:
熊体健壮性刚强,抗撼倚息各有方;擎天按地理脾胃,生化输布百体良。

第五部鹤势:鹤形以锻炼肺、肾、命门、三焦等脏腑经络,使气机舒畅,遍体调柔。

久练加强肺肾呼吸,增长臂力,效果明显。

诗云:
鹤形翩翩质清奇,乘风御气纳精微;亮翅戏水独步舞,通体内外皆呼吸。

周天搬运法
这种方法的适应症,以“阳虚”或者“气虚”的人为最适宜。

所谓“阳虚”的现象,
一般症状,最主要的是怕冷;其次是打瞌睡,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容易感冒,脑力减退,全身酸困,消化不良等等。

所谓“气虚”的现象,一般的症状,主要是自觉气短,打呵欠,胸膈闷,一劳动就出汗,容易疲乏,上下楼梯觉得气急等等。

根据上述一般的症状,辨证“阳虚”或者“气虚”,再照这方法练功。

这种练功的方法,分为三部。

一曰坐的姿势。

二曰练气吐纳。

三曰修脉搬运。

这三部方法是互相联系的。

而“练气修脉”的口诀和关系,如下:神于气合舍气从脉神与脉合
再就这三个口诀和坐的姿势,分别叙述它的用法,和相互间的联系。

如法掌握去操作它,慢慢练习纯熟,循序渐进,逐步进入清静境界,练这种功夫,就算成功了。

坐的姿势:在未上坐之先,必须照着前述的练功禁忌事项,和练静功的注意事项做好准备。

同时,把衣服纽扣,裤带都解松,然后再轻松愉快地照这方法开始练功。

这里所说坐的方式,名叫“跏趺坐”,又分析如下:
①盘腿:先准备好一个坐凳,用二尺见方,前面两只脚高度
二寸,后面两只脚高度五寸,使前低后高成为缓徐的斜度。

上面再铺上一个薄棉垫子。

如没有这种特制的凳子,改用硬板的床上后面铺个垫子也可以的。

但不能坐软的沙发或钢丝床。

又冬天盘腿,须用一条薄毛毯围复着双腿。

夏天用一条布巾复着。

把这工具准备好,再开始盘腿。

盘腿的操作,初步练功的人,不宜用“单盘”,更不宜用“双盘”,只宜“散盘”。

先把双腿放平,贴着坐凳,同时要把腰腿放得很松,随即先蜷盘右腿,把右足的后踵,轻轻抵触“会阴穴
”(穴在前阴与后阴的中间)。

再把左脚蜷盘,同时将左足的后踵,轻轻抵触右足的“跌阳穴”(穴在足胫弯的凹陷中)。

一直到练习纯熟了,腿不发麻,再改进为
“单盘”,单盘也练纯熟了,再进步到“双盘”。

如果在练功中,发觉腿盘麻了,可以左右交换一下。

但仍须照旧轻轻抵触会阴穴和趺阳穴。

这样盘腿,腰腿会自然放松,臀部自然稳坐,不必故意把臀部向后凸出。

②竖脊:在盘腿之后,须要把背脊骨调整笔直,不可驼背弯腰,前俯后仰。

但,又要放松,不能硬劲强直,才合标准。

其方法是把双肩微微上耸二三分高,则每一个脊椎骨,自然重迭笔直,松紧合度,不会硬劲强直。

③含胸:在调好脊柱之后,随即调整胸部,以胸部微微向内陷凹为标准。

陷凹的部分限于“膻中穴”与
“玉堂穴”之间,即在两个锁骨交接之处与两乳之间,成为三角形的地带,使这胸部的三角地销微微陷凹进去,叫做含胸,这是控制肺部呼吸量的一种主要方式。

它的方法,在把两手掌握好之后,放在脐下的同时,把商肘尖微微朗前方“飞开”。

即把左右两个肘关节从后面反向正前方分开约二三分,有如雀鸟张翅欲飞的样子。

这样,就会很自然地做到含胸的标准。

④握手:盘腿、竖脊做好之后,含胸和握手的操作是同时进行的。

按:握手的方式很多,旧说名叫“结手印
”,根据内景的经络理论,手三阴和手三阳的气脉远行,都出入循环于“井穴”,并穴又皆在十指尖上,而手部的三阴三阳气脉经络,又统辖于足部的。

因此,在练功的时候既要盘腿,又要握手,是控制气脉循经流注的一种育效方法,而不是儿戏,也不是迷信,它具有生理作用的。

单就阳虚或气虚的练功,握手的方法,应当把掌心向上,手背向地,把左举放在右掌上,或右掌放在友掌上,都可以随
意,不必拘执。

两掌重迭好之后,顺着自然的姿势,放在肚脐之下,微微摆在腿上,或随自然倚托在小腹外边也可以的。

这个握手方法的要点,必须把两个大拇指尖微微接触,接触之后,将大拇指略略向掌心内收,以两指笔直,自觉有一股内劲自然发出,互相抵触为标准(注意:不是故意用劲。

照法操作,那股内劲是自然发生的)。

⑤垂帘:所谓垂帘,即旧说把眼皮微微合拢,只留一线微光的方法。

按。

这种方法,有两种操作形式。

一种是把上眼皮向下合,微露一线外光。

一种是干脆把眼皮轻轻合上,一点光也不露。

初学的人,以采用微微合拢,留一线外光为最合理。

因为功夫练到归元的境界,眼会自然的闭合,向内抽缩似的闭着。

又因为初学的人完全闭着眼,容易昏沉,念头易生。

⑥砫舌,砫舌即是舌抵上颚,这种方法操作不当,影响静功很大,千万不可用意识或者着力翘着舌头,向上颚去抵砫它。

应当在自然的规律下,如法操作,舌头自然会向上抵颚,用不着故意或者用力去抵砫。

如果功夫深厚了,舌头还会自动蜷折锁着“鹊桥关”,这种原理在内景功夫有很精细的经络理与气化论的生论基础。

有些书籍误载,叫人把舌尖有意地翘起去抵达上领,是不合理论的。

砫舌方法,其要点在轻轻把齿扣拢,同时把上下唇吻合闭拢,舌尖即会自然抵砍上领与上牙朗之间,这才是符合往舌的标准。

如果把上下唇微微张开,舌尖则马上会自颚龈之间落下,恢复平直的姿势。

练气吐纳:练气吐纳即是运用呼吸,一吐一纳,呼气吐气,以锻炼脏腑的内动方法。

这种方法分为“顺呼吸
”和“逆呼吸”两种。

照平常的习惯呼吸,一吸小肚皮鼓起,一呼瘪进去,这叫做顺呼吸;与此相反的一呼小肚皮鼓起,一吸瘪进去,名叫逆呼吸。

周天搬运的练气法,其呼吸的运用,完全采用“鼻呼鼻吸”的方式。

初学的人,以采用顺呼吸为最方便而又合理,一直练到火候深了,再进一步采用逆呼吸,才容易掌握。

鼻呼鼻吸的方式,须配合“神与气合”的口诀。

所谓“神与气合”的意思,是把念头与呼吸的一进一出、一吐一纳合而为一,不可分离。

也就是说把思想集中,随着呼吸运动。

当呼气的时候,气向外面吐出,同时肚皮相应地向内瘪,念头也随着它瘪进去,自下丹田呼气外出。

当吸气的时候,气自鼻孔内吸,下至丹田,同时小肚皮相应向外鼓起,念头也随着它吸气内入,下至丹田。

这种吐纳方法,在练气的理论而言,叫做“升”、“降”的作用。

以“活泼自在”为原则,而不用“意守丹田”的死守方法。

呼吸要调得细软绵长,不可故意用力拉长和求细,须顺应自然,朗调几许长或者几许细,就适可而止。

久久锻炼,自然会达到“若存若亡”的最高标准。

修脉搬运:在未说口诀之前,先要了解什么是是“脉”?“脉”与“气”又有啥关系?什么是“搬运”?“脉”与
“搬运”的关系又怎样?懂得这些简明的概况,练功就有下手处了。

在上坐之后,运用呼吸的方法,“神与气合”的口诀,调息练气,进出吐纳,上下升降,不断呼吸着。

如果在练气的当中,把“神与气合”的口诀掌握纯熟了,即会产生一种特别的感觉,感觉在下丹田里因呼吸的升降而产生一团“热气”,这种热气,古人叫做“先天真气”,其意思是与呼吸“后天空
气”有分别的。

“真气”的象征是一个
“热感”,这团热气因呼吸的深、长、升、降作用,会愈聚愈多,聚到了相当的程度,它即会随着一定的道路流行着,这种热气流行的滋味取名曰“脉”,脉所流行的一定路线,名叫“脉道”。

综合全身的脉道,即手足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经络
”。

运用呼吸方法,把这股真气的热流,循着脉道的经络循环流注,周遍全身,周行一个大圈子,仍旧回到丹田里,这种练功方法叫做“周天搬运法”。

了解上述的溉说,下手练习“神与脉合”的口诀,就容易操作了。

所谓“神与脉合”和“神与气合”是两个阶段,联系这两个阶段的口诀叫做“舍气从脉”。

上述口诀的意思,是说呼吸吐纳要专心一志地运用“神与气合”的口诀,将调息的基础打好,在调息当中,是第一个阶段。

因呼吸作用而丹田里产生了热气,在热气产生以后是第二个阶段。

在热气产生的时候,随即放弃“神与气合”的方法,改变为把念头与那团热气合而为一,那团热气在丹田里,因生聚壮满了,而会自然循经流行。

再继续把念头与它合一,随着它流行的道路跟着前进。

这种
方法,叫做“神与脉合”。

当热气产生的同时,放弃“神与气合”的口诀,而改用“神与脉合”的口诀,这种交换联系的口诀,叫做“舍气从脉”。

也就是说最初把念头集中,随着呼吸一吐一纳,继而丹田产生了热气,则根本不管呼吸了,而要把集中的心念,掉转箭头射向丹田的热气,把念头与那团热气吻合在一起,不要开小差。

继续发展下去,则丹田的热气会在经络的道路上,循着生理的自然规律,从丹田内开始流注循环,这时的念头必须跟随着它流走。

一直从背后上行到头顶,下至面颊再下入胸腹,仍然回到丹田,自始至终,念头部要跟着它,这样才其是真正做到了“神与脉合
”的标准。

在真气发动之后,不论在丹田里酝酿生聚,或者已循着经络道路流行的当中,千万记着,决不可用意识去引它领它。

只能跟随着它自然流行,一步一趋,顺应自然,一点也不能勉强或者急躁。

这是运用“神与脉合”的要点,名叫“照法”,是“内视”功夫的初步。

以做到活泼自在为原则。

有些人面临着这真气的流行,不能顺应自然,而胡乱使用“领法”,妄用意识去当头“领气
”,造成不良后果,因而出了偏差。

“领法”本来是练气的口诀之一,而有它专门的用处。

但,在这样场合,却千万不可使用。

因为,初步练功的人,不了解经络道路的方向,和大小交会的岔路,同时功夫太浅,不能控制气机的进退和指挥它分经流注。

如果妄用意识去当头引领它,则等于瞎子引路,必然引下悬崖,前途不堪设想了。

真气在丹田里产生以后,因为“火候”不足,先期只能在丹田里酝酿着,一直到火候充满则必因满而溢,犹如江河之与湖泽,发生流注调节的作用,才开始向外流行,又如发电机转动生电,电在储电池里,不断输送电流,循着电线路径,往外供应。

在这一阶段当中,必须谨守禁忌事项的要求,身心二者,都要放松,恬然怡静,不能紧张,免除急躁,连欢喜的意识也不能有,只可平淡视之,把念头与它合而为一,活泼自在地顺应自然,跟随着它流注,循环—个大周天。

真气在丹田里发动生热的时候,或者在背后循着经络上行的当中,那股热流的程度,不可太热了,只允许它有温暖的成分,如象喝了美洒,微有暖意,所谓“如饮醍醐
”,令人舒适。

不能象烤火或者熨斗烫热一般。

这种生热发暖的现象,旧说名叫“起火”。

练功出了
偏差名叫“走火入魔”。

暖热的大小程度,旧说名叫“火候老嫩”。

如果火候太大,热气过高,必须另用口诀去调伏它。

这个口诀如下:
“哈
”…………→æ
æ æ
凡是热气太大了,即运用“哈”字口诀去调伏它。

这“哈”字诀的运用方法,张口平舌念
“哈”字音,音符陆续下降,而把气绵绵不断向外呼出,如此一经念动“哈”字音,则热气即会减低,同时胸部的气也立刻下降,但,不可念动多次,只能适可而止。

否则热气全消了(注:
…………→表示音符下降的)。

所谓大周天的循环,有它一定的轨道。

这轨道的规律,是循着二十部脉道的经络路线,流注运行的。

根据内景的理论,用练功的方法去运转它,则真气在丹田里首先向锁钥任、督、冲三脉的“阴跷库”(即会阴穴,在两阴之间)流注,折而走向“尾闾关”(在尾闾骨第二节中),达两个地方,冲力比较大,动触的感觉很明显。

再由尾闾关分两支流注,夹脊上行,直上腰脊第十四椎两旁的“轳辘关”。

由此继续上行,通过背、胛、肩、颈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