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社会结构的变动
D. 西方传教士的东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江南地区讲学风气盛行,根据所学知识在明中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成长,推动这一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选项C正确;科举制度考察内容为程朱理学,而非心学,选项A排除;材料只反映了江南地区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士大夫阶层旨趣转移的结论,选项B排除;选项D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但整体目标是逐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古代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分别落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不标明他们的身世。这一做法表明古代雅典
A. 注重强化公民群体意识
B. 具有精英政治显著特点
2.《晋书》卷九八《王敦传》载:“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山东琅琊人)与从弟导等同心翼德,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六朝君主均出身寒门
B. 北方统治集团达成共识
C. 世家大族势力的影响
D. 东晋偏安政治局面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可知迁居江南的世家大族实力强大,是东晋初期巩固统治的重要力量,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东晋偏居江南,是南方政权,选项B排除;材料主旨为东晋初期政治格局,而非东晋建立,选项D排除。
【点睛】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较快。解题时准确解读材料提供的数据及其隐含信息。
7.抗战期间,许多美术家以笔做刀,鼓舞人民。下图为漫画家廖冰兄的作品《从以时间换取空间到以空间换取时间》(1937年)。该漫画意在说明
A. 八路军是防御阶段的抗日主力
B. 国共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
C. 正确的战略是抗战取胜的关键
原因:经济重心 南移;国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对海外贸易的重视等。
(2)中国近代邮政业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是通讯业近代化开始的表现;中国近代邮政业首先兴起于通商口岸城市,并由海关总税务司兼管邮政事务,反映了西方列强对中国邮政事务的控制;由海关兼管邮政事宜到设立邮传部,体现了中国近代邮政管理机构的专门化、具体化,促进了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等。
(2)评述: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近代邮政业的创办者、兴起区域、近代邮政业的性质、邮政业由兼管至专管的演变角度进行评述。
(3)因素:根据材料数据随着一五计划的逐步推进,运输量逐渐上升,可知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影响物资流通。物资流通的依赖交通发展。根据所学,20世纪50年代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统购统销政策和计划经济的实行会影响物资流通。
【点睛】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一条主线索,唐代三省六部制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典型。
4.据史载,“至正嘉时,湛甘泉、王阳明诸先生出,而书院生徒乃遍天下。盖讲学于斯为灿漫矣。……迄于隆万,此时天下几无日不讲学,无人不讲学。”明朝时江南地区讲学会的日益兴盛反映了
A. 科举文化的发达
B. 士大夫旨趣的转移
(3)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统购统销政策和计划经济的实行等
【解析】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与外洋通航的海港至少有20来个”可以得出东南沿海外贸港口众多,从南到北连成一线;根据“宋代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60个以上,其中以大食商人为最多。”可以得出海外贸易范围扩大,与西亚阿拉伯帝国构成当时世界性贸易圈的两大轴心;材料中可以得出进出口商品种类增多。原因:根据所学宋代国家经济重心南移,国内商品经济发展。商税是国家重要财政收入,因此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
D. 经济自主是个人自由的前提
【答案】D
【解析】
【详解】陈独秀主张财产自由和个人自由具有相互证明的关系,选项D正确;材料中强调经济自由对个人自由的影响,而非通过启蒙实现自由,选项A排除;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材料未提及关于保障个人自由的制度建设主张,选项C排除。
6.1887年,中国占全国人口2%的富有阶层(以地租、利润、利息等为主的财产收入者)的收入占全国国民收入的比例为21%,而占全国人口98%的普通阶层的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只占79%的比重;20世纪30年代初中期,中国国民收入中工资薪金收入所占比重达49%,而财产收入所占比重为51%。20世纪30年代初中期中国国民收入的变化表明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53年,英国《当代》杂志载文称:“原先,这个地区(指曼彻斯特)被说成是碌碌终日的资产者的地区,除了棉花和缚于机器的奴隶,他们什么也不想。现在,整个国家都看到它一下子显示出巨大的精神和力量,显示出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通过异常明澈的目光和特别旺盛的精力,它胜利地指导了英国国家的政策。”
——摘自费莉等《近代中国通讯业的崎岖步履》
材料三 “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运输量统计(单位:亿吨公里)
年份
总运输量
铁路
公路
水运
1953
990
781
23
186
1954
1203
932
29
242
1955
1320
982
34
304
1956
1591
1204
44
343
1957
1810
1346
48
416
——摘自孙健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C. 个人身世隐私得到尊重
D. 贵族阶层掌控政治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城邦为在牺牲战士墓碑上只刻名字而不注明身世,其潜在含义不管出身如何,战士为城邦而牺牲,体现城邦至上观念,选项A正确;雅典属于公民政治,不属于精英政治,选项B排除;墓碑上不刻牺牲者身世与保护隐私无关,选项C排除;雅典政治生活由公民掌控,选项D排除。
D. 激励妇女参加卫国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天赋权利”可知选项C正确;世俗离婚法反映不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选项A正确;材料为体现法国工业革命情况,选项B排除;卫国战争一般指苏德战争,选项D排除。
11.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时人评论说,不结盟的“一些原则来自万隆会议。”“发起我们运动的由来,应追溯到万隆会议。”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反映了
12.下图为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它反映出
A. 贸易量是区分国家类型的主要因素
B. 国际贸易青睐于实力相似国家之间
C. 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经济联系加强
D. 二战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世界贸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965——1995年发达国家在世界出口方向占据主导地位,选项D正确;出口贸易有原料出口和工业品出口之分,无法从出口贸易两判断国家类型,选项A排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贸易往来,选项B排除;选项C与材料无关,排除。
8.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生产社会化、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 明确“三步走”战略目标
B. 逐步突破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
C. 着力商品流通领域的改革
D. 开始承认私人经济 合法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旨强调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根据材料时间1987年可知当时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选项B正确;选项A材料未体现,排除;我国的改革重点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选项C排除;选项D“开始”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A. 殖民主义体系日益瓦解
B. 亚非国家一体化进程加快
C. 东西方关系进一步缓和
D.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参与的国家为新兴独立民族国家,表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日益瓦解,选项A正确;选项B不符合史实,排除;二战后形成冷战格局,东西方关系紧张,选项C排除;选项D与题无关。
湖北省荆州市
文综历史试题
1.《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著作,他认为“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注重博采众家学说形成独特理论。这反映了
A. 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
B. 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
C.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
D. “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注重博采众家学说形成独特理论”可知在战国末期出现了思想融合趋势,这与政治统一局势相符,选项B正确;吕不韦做 是整理工作,而非创新工作,选项A排除;选项C脱离材料主旨,排除;“百家争鸣”局面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结束,选项D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时期,北起淮南东海,中经杭州湾和福建福漳泉金三角,南到广州湾和琼州海峡的南宋海岸线上,与外洋通航的海港至少有20来个。宋代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60个以上,其中以大食商人为最多。进口商品在北宋前期不超过50种,至南宋增至300余种,大致可分香料、宝货、药材、矿产、染料、纺织品等几大类,输出商品以手工业产品为主,有金、银、缗钱、精粗瓷器等数十种。南宋绍兴末年(1162年),泉州、广州两市舶司的净收入为二百万缗,约占当时南宋王朝年度财政总收入的二十分之一。
A. 政局动荡制约国民收入
B. 中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C. 城市人口出现缓慢增长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数据与1887年相比,20世纪30年代国民收入工资薪金所占比重较大,且财产收入在国民经济中 比重上升,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在于20世纪3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20世纪30年代初中期社会政局相对稳定;材料未提供城市人口数据,选项C排除;国民工资薪金收入上升与工商业发展有关,并不涉及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选项D排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国近代邮政业的发展历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ຫໍສະໝຸດ 识,指出影响我国物资流通的主要因素。
【答案】(1)东南沿海外贸港口众多,从南到北连成一线;海外贸易范围扩大,与西亚阿拉伯帝国构成当时世界性贸易圈的两大轴心;进出口商品种类增加。
D. 中国必定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937年漫画《从以时间换取空间到以空间换取时间》可知当时实行持久战战略,选项D正确;抗战防御阶段主要的抗日力量为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抵抗,选项A排除;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全民族抗战,选项C排除。
【点睛】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全民族抗战。
【点睛】本题考查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基本观点。
5.陈独秀在《新青年》撰文指出:“现代伦理学上之个人人格独立,与经济学上之个人财产独立,互相证明,其说遂至不可摇动,而社会风纪,物质文明,因此大进。”陈独秀主张
A. 通过思想启蒙以实现个人自由
B. 个人自由是修身治国的根本
C. 注重保障个人自由的制度建设
3.唐初实行中书、门下两省联合议政,即为政事堂的设置。在政事堂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肃宗时首席宰相每隔十天轮流执笔,德宗时改为每日一人轮流执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巩固君主专制
B. 广泛延揽人才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实行部门牵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述首席宰相更换频率较高,其目的在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选项A正确;首席宰相轮替频率和延揽人才无关,选项B排除;高频率的轮替会导致政务程序生疏,不利于行政效率提升,选项C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对政事堂内部首席宰相权力的制约,并未涉及多个部门,选项D排除。
【点睛】古代雅典是城邦政治,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共同管理城邦,遵循城邦至上原则。
10.1792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世俗离婚法,宣布男女双方可以依据同样 法律理由离婚,以实现个体自由,确立起离婚是人的天赋权利的原则。这说明当时的法国
A. 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 工业革命提高妇女地位
C. 革命深受启蒙运动影响
——摘自郑学檬主编《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随着中国近代商埠、港口通讯联系的加强,清政府在1866年决定由江海关兼办邮政。1878年3月,经总理衙门批准,在上海、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今营口)设立了海关邮局,从事收寄公众邮件业务,并发型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1896年,光绪帝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总理衙门任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为总邮政司,负责大清邮政官局事务。1906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分管船政、路政、电政、邮政。邮传部于1911年5月正式接管邮政。据统计,到1911年底,设有总局、分局、支局、代办处等邮政机构6201处,“邮差邮路、民船邮路、火车邮路,总计三十八万一千里。”至此,中国近代邮政体系初步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