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溶液配制及分析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配制及分析的教学设计
身为一名刚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力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溶液配制及分析的教学设计,供您阅读,参考。

期望对您有所挂念! 溶液配制及分析的教学设计1
缓冲溶液及其作用机制的教案
缓冲溶液及其作用机制(教学教案)
授课时间:20分钟
【教学目标】:
通过缓冲溶液的定义、作用、组成及作用机制的介绍,使同学对缓冲体系有一个根本的了解,为以后学习人体缓冲体系打下理论根底,缓冲溶液教学设计。

【教学方式】:多媒体结合板书进行讲解式教学
【教学内容】:
1、缓冲溶液的定义
2、缓冲溶液的作用
3、缓冲溶液的组成
4、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教学重点及难点】: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教学过程】:
引言:
通过医学常识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为7.35 ~ 7.45,pH值不因代谢过程中产生酸、碱性物质而变化。

为什么血液的pH的范围能保持在7.35 ~ 7.45
学问预备: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盐类水解
一、缓冲溶液的概念(由试验引出)
缓冲溶液:能抵制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而维持pH根本不发生变化的溶液。

缓冲作用:缓冲溶液所具有的抵制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的作用。

【提问】:1.缓冲溶液的组成是怎样的
2.缓冲溶液为什么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溶液的pH几乎不变的
二、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制
1.缓冲溶液的组成
依据缓冲对不同,缓冲溶液分为三种:
弱酸及其盐
弱碱及其盐
多元弱酸的酸式盐与其次级盐
12.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以HAc — NaAc为例HAc、NaAc足量
HAc+H
23O+
+Ac-
+
左移3O+ 抗酸成分
+
抗碱成分右移-
2H2O
共轭酸— 抗碱成分共轭碱— 抗酸成分
三、争辩:
NH3—NH4Cl的缓冲原理
四、练习:
五、小结:
概念: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组成和缓冲作用
缓冲原理
六、作业:
搜集资料:
缓冲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篇2:缓冲溶液
职高理化组化学教学案
课题:缓冲溶液备课人:赵改玲课时:2 时间: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缓冲作用、缓冲溶液的概念
2、知道3种类型缓冲溶液
3、学会推断构成缓冲溶液的条件
4、试讲解缓冲原理
二、学习重点:缓冲溶液及其组成
学习难点: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
三、教法、学法指导:
通过阅读课本再结合学案的导学问题进行学问梳理,小组探究最终完成课内探究局部题目及相关问题
四、导学过程:
〖激趣导入:
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为7.35 ~ 7.45,pH值不因代谢过程中产生酸、碱性物质而变化。

为什么血液的pH的范围能保持在7.35 ~ 7.45
〖出示目标:
投影出示目标,同学齐读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问题导学1:(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1、什么是缓冲作用
2、什么是缓冲溶液缓冲溶液有那两局部组成
3、依据缓冲溶液的组成,常见的缓冲溶液有哪三种类型
〖深化探究:
1、强酸及其对应的盐(如HCL和NaCL)溶液是否具有缓冲力量
2、在CH3COOH和CH3COONa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NH3.H2O和NH4CL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NaH2PO3 和Na2HPO3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
〖精讲点拨:(同学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老师精讲点拨,建构学问) 缓冲溶液类型:弱酸及其对应盐中要留意多元弱酸如H2CO3 和NaHCO3可构成缓冲对,但H2CO3 和Na2CO3是不能构成缓冲对的,也就是说要构成缓冲对其抗碱成分在抗碱的过程中必需转化出抗酸的成分,抗酸的成分在抗酸的过程中也必需转化为抗碱的成分。

〖范例剖析:(同学自主完成)
1、对于缓冲作用的表达,下面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能够对抗外来酸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B 能够对抗外来碱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C 能够对抗外来大量的酸或碱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D能够对抗外来少量的酸、碱或适量的稀释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2、以下化合物中,不行构成缓冲对的一组是()
A.CH3COOH和CH3COONa
B.NH3.H2O和NH4CL
C.NaH2PO3 和Na2HPO3
D.HCL和NaCL
〖问题导学2:
1.试说明缓冲原理
〖学习札记:(总结学习过程与收获)
〖板书设计:缓冲溶液
1、缓冲作用
2、缓冲溶液及其组成
3.缓冲溶液三种类型
〖强化练习:
1.根底训练:
1.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A、缓冲溶液能能够对抗外来少量的酸或碱
B.强酸或强碱也具有缓冲作用
C.人体内的各种缓冲对使体液PH保持不变
D.人体血液中缓冲力量最强的缓冲对是H2CO3 - NaHCO
32.力量提升:
1、以下化合物中,不行构成缓冲对的一组是()
A.CH3COOH和CH3COONa
B.NH3.H2O和NH4CL
C.NaH2PO3 和Na2HPO3
D.HCL和Na OH
教学反思
篇3:缓冲溶液试验讲稿
试验三缓冲溶液的配制与性质
一、试验目的
l、把握配制缓冲溶液的原理和方法,并加深生疏缓冲溶液的性质;
2、练习pH试纸的使用,资料缓冲溶液教学设计。

二、试验原理
弱酸及其盐(例如HAc和NaAc)或者弱碱及其盐(例如NH3·H2O和NH4Cl)的混合溶液,能在肯定程度上对外来的酸或碱起缓冲作用,即当另外加少量酸、碱或稀释时,此混合溶液的pH值变化不大,这种溶液叫做缓冲溶液。

三、仪器、试剂及其他
1、仪器
试管,试管架,烧杯(50m1),量筒(10m1),玻璃棒。

2、试剂
酸:HCl(0.1mol·L1, 0.2mol·L1),HAc (0.1mol·L1, 0.2mol·L1, 1.0mol·L1); -----碱:NaOH(0.lmol·L1, 0.2mol·L1),NH3·H2O (0.1mol·L1, 0.2mol·L1); ----
盐:NaAc (0.2mol·L1,l.0mol·L1),NH4Cl (0.1mol·L1, 0.2mol·L1), NaH2PO4 (0.1mol· ----
L1), Na2HPO4 (0.2mol·L1)。

--
3、其他
pH试纸。

四、试验内容
(一)、缓冲溶液的配制
1、分别测定蒸馏水、0.lmol·L1HAc的pH值。

-
2、在两支各盛5ml蒸馏水的试管中,分别参与5滴0.1mol·L1 HCl 和0.1mol·L1NaOH--溶液,测定它们的pH值。

3、向一只小烧杯中参与1.0mol·L
值,并与计算值比拟。

4、在一支试管中加10 m1 0.1mol·L1 NaH2PO4溶液和l ml
0.2mol·L1Na2HPO4溶液,---1 HAc和1.0mol·L1 NaAc溶液各15ml(用
量筒尽-可能精确量取),用玻璃棒搅匀,配制成HAc-NaAc缓冲溶液。

用pH试纸测定该溶液的pH
混合均匀,测定其pH值,井与计算值比拟(H3PO4的Ka2 = 6.2×108)。

-
5、用以下给定试剂设计几种配制缓冲溶液的方案,写出每种试剂
的用量(缓冲溶液体积不超过5 ml)。

用pH试纸测定缓冲溶液的pH值并与计算值进行比拟。

给定试剂:NH3·H2O (0.1mol·L1, 0.2mol·L1),NaOH(0.lmol·L1,
0.2mol·L1),----
NH4Cl (0.1mol·L1,), HCl(0.1mol·L1, 0.2mol·L1)。

---
(二)、缓冲溶液的性质
1、缓冲溶液的稀释
取三支试管各参与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3ml,然后分别加蒸馏水5滴、3ml、30ml,测定pH值,并与原缓冲溶液的pH值比拟。

观看pH值有否变化。

2、缓冲溶液的抗酸、抗碱作用
(1) 取两支试管,各参与5ml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其中一
支试管中参与1滴0.2mol·L1HCI,另一支试管中参与1滴
0.2mol·L1NaOH,用pH试纸分别测定溶液的--
pH值。

(2) 取两支试管,各参与5ml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其中一支试管中参与l ml 0.2mol·
L1 HCl,另一支试管中参与1ml 0.2mol·L1 NaOH,用pH试纸分别测定溶液的pH值,并--
与原来缓冲溶液pH值比拟。

pH值是否发生变化
分析上述试验结果,对缓冲溶液的性质做出结论。

五、试验考前须知
在配制缓冲溶液时,为获得适宜的缓冲容量,要有适当总浓度。

总浓度太低,缓冲容量过小;总浓度太高也不必要,一般为0.05~
0.5mol·L1。

-
六、预习要求及思考题
(一)、预习要求
认真预习缓冲溶液的性质,缓冲作用的原理及缓冲溶液的配制。

(二)、思考题
1、用同离子效应分析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

2、为什么在缓冲溶液中参与少量强酸或强碱时,pH值无明显变化
3、怎样配制pH值肯定的缓冲溶液
(1) 在缓冲溶液中,弱酸的共轭酸盐(根本上是强电解质)会在水中完全电离出对应的酸根离子,大量的酸根离子便会对弱酸产生同离子效应,抑制该弱酸的电离,于是H+便储存在弱酸中,对pH值的变化起缓冲
作用.
(2) 缓冲溶液:由弱酸及其盐或弱碱极其盐组成混合物溶液.
少量的外来酸碱可以被他们中和,而不会引起H+的显著转变. (3) 强酸培弱碱!强碱培弱酸!最终用ph试纸看下ph值的范围
溶液配制及分析的教学设计2
溶液的渗透压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任务)分析
溶液渗透压是化学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极为亲密的一节,临床护理上输液及电解质紊乱、水盐平衡失调、水肿等患者的护理处置,都涉及到溶液的渗透压学问。

该教材着重介绍了溶液渗透的概念、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较好表达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旧教材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学问面加宽了,亲密了和医学联系。

2.学情分析
(1)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同学自我努力,自我猎取学问,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观性才能真正提高。

如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引导同学带着疑问进行阅读、争辩解疑,同学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习爱好提高了,渐渐变成会学的人。

(2)挂念同学抓住关键,把握重点学问把握是由厚到薄、由表及里的过程,本课通过引导同学对试验现象的分析,使同学生疏溶液产生渗透现象的缘由及溶液渗透压之所以产生的关键是膜两侧单位体积内
水分子数不同造成的,而理解这一点,就能较好把握了本课的内容。

3.设计理念
联系临床和实际生活,激发同学学习爱好。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同学特点,本课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把握溶液的渗透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生疏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了解渗透浓度的计算;生疏医学上的常用的等渗液力量目标:培育同学观看和分析现象的力量、综合思维的力量、应用学问的力量。

情感目标:激发同学学习化学的爱好,培育同学一丝不苟、严峻认真、富有爱心的良好情操。

教学重点: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压与浓度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教学难点:渗透浓度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争辩法、讲解、试验分析、比照。

四、教学媒体(教具)的选择和预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教材、试验器材等。

五、教学组织方法及课时支配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遵循同学的认知规律,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通过渗透现象、渗透压及在医学上的应用的学习,培育同学宠爱学问,并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

为提
高同学参与教学的乐观性,培育同学的竞争意识,可以分小组以抢答形式来答复以下问题。

教学以渗透现象的演示试验为切入口,通过同学观看试验,逐步引导同学从试验现象得出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产生的条件及溶液的渗透压概念,然后阐述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1)制造情境,设疑引趣(2min)
制造学习的情境,激发同学的求知欲望,老师可设疑“将海水鱼和淡水鱼交换生活环境后,鱼儿还会自由拘束生活吗〞同学马上答复说“不行〞。

“为什么不行〞同学不知,表现出极大爱好。

“同学们今日学习溶液渗透压后就可以知道答案。

而且还可以知道咸鸭蛋为什么是半空的等生活中的现象。


(2)观看试验,诱导提问(10min)
做好溶液集中和溶液渗透的试验,给同学以直观、鲜亮的印象,试验时要求同学认真观看现象,并引导分析半透膜液面上升的现象说明白什么问题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在同学思考、争辩的根底上,诱导提问导出溶液渗透和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3)课件演示,比拟争辩(10min)
课件演示同演示试验相比更节省课堂时间,更微小呈现了半透膜内不同葡萄糖溶液时的液面高度,及红细胞在不同NaCl溶液浓度时的外形变化。

课件呈现时,老师引导同学进行比拟各液面的高度,不
同浓度时红细胞的外形,从而争辩得出渗透压与浓度关系的结论,将感性生疏上升到理性生疏。

(4) 难点讲授,练习稳固(8min) 渗透浓度和溶液浓度较易混淆,渗透浓度是指溶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各种溶质粒子的总浓度,可明确指出对于非电解质是用溶液浓度mmol/L来表示,对于电解质是用各离子浓度之和mmol/L来表示,举例题供同学练习稳固。

例1:计算ρB=50g/L 葡萄糖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例2:计算ρNaCl=9g/L氯化钠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5)自学解疑,举例讲评(8min)
应用所学过的学问来指导实践,并能与护理专业相结合,是护理
人员应具备素养之一。

可通过自学解疑来加强这方面的熬炼。

老师设疑引导同学自学“例1中的50g/L葡萄糖溶液和例2中的9g/L氯化钠溶液为什么在护理上被称为等渗液假如大量输液不是等渗液会有
什么结果〞带着疑问在学习溶液渗透的根底上,同学通过自学、阅读、争辩及分析得出:大量输入低渗液红细胞会消灭“裂开〞,大量输入高渗液红细胞会消灭“皱缩〞的严峻后果。

为加深同学理解,可再举例讲评,使同学进一步生疏到渗透压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性,从中使同学感受到护士的责任重大,在护理治疗中要多为病人着想。

(6)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2min)
依据教学目标指导归纳总结出本节的学习内容、学问要点,并对本次课教学状况作一评价。

(7)板书设计
第三节溶液的渗透压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1.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渗透现象:溶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注:①移动的是溶剂水分子。

②渗透方向:纯水→溶液。

稀溶液→浓溶液。

3.渗透平衡:动态平衡。

4.渗透现象发生条件:①半透膜
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5.渗透压
七、课后拓展
1.列举生活中溶液渗透现象两例,并解释缘由;
2.教材课后习题。

八、教学反思
同学操作不够娴熟,课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同学动手操作的训练。

情景模拟时,同学阅历的缺乏导致在角色表演过程中不够深化,这些都需要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究思考,对同学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溶液配制及分析的教学设计3
溶液复习课
一、情境反思
将某物质参与到水中
1.猜测会消灭几种现象为什么
2.那么分别形成什么体系各有什么特点
3.假设固体为硝酸钾所形成的溶液叫什么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4.假设固体为生石灰,那么会消灭什么现象为什么假设取上层清液,叫什么溶质是什么
5.还能说明该石灰水是什么溶液假如水刚好为100 克,那么里面所含的溶质的质量又是什么
6.假设要使该石灰水变为不饱和溶液,可接受什么方法
7.假设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可接受什么方法假设要从溶液中得到固体硝酸钾最好接受什么方法为什么
8.假设要从食盐溶液中得到固体食盐最好接受什么方法为什么
9.假设该溶液100 克中含有10 克食盐,那么氯化钠的质量是多少
10.假设要使上述氯化钠溶液⑴ 稀释成5 % 的溶液,那么应加多少克水假设要浓缩为20%的溶液,应蒸发多少克水或参与多少克溶质11.假设要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160克,那么应加多少克溶质多少克水你还能提出哪些新的方案
12.假设将10% 的氯化钠溶液58.5 克中参与155.85 克硝酸银溶液⑴、那么可以得到多少克沉淀⑴、该硝酸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⑴、反响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
二、学问整合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溶液
特征:均
一、稳定
现象:溶解中的温度变组成——溶质、溶剂依据溶质、溶剂相对量粗略分类依据溶解力量分类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加溶剂) (变温) (加溶质) (蒸发溶剂) (变温) 不饱和溶液
溶质溶解性的量度——溶解度o o o o o o 含溶质的量的量度——
溶液的组成→ 溶质的质量结晶和乳化现象分类量度
气体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三、练习达标
针对同学把握的实际状况适当地设置强化和补充性练习题。

溶液配制及分析的教学设计4
9.3 溶液的浓度
教学目标
1.把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并能进行溶质质量的简洁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肯定溶质质量的溶液。

3.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力量。

4.学会严谨求实的科学学习方法,培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力量。

教学重点
1.溶质的质量的概念及简洁计算。

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溶质的质量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
比拟、归纳、练习、比照、活动探究。

教学过程
其次课时
[复习]溶质质量的计算公式。

[投影]将1 g食盐放入烧杯中,再参与9 mL水,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

再向上述烧杯中参与10 mL水,搅拌。

(水的密度1 g·cm) [提问]1.试分别写出稀释前后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2.分析各量
的变化状况。

[答复]1.稀释前溶质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9 g,溶质质量为10%;
稀释后溶质的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20 g,溶质质量是5%。

2.稀释后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减小,溶质质量不变。

[争辩]溶液稀释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小结板书]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3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投影]例题:化学试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试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

要把50 g质量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为20%
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设问]依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怎样列出计算的方程式[同学争辩] [提示]假设设需要参与水的质量为x,请同学们列出方程式。

[同学活动]50g×98%=(50 g+x)×20%
解析:(一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本上练习,老师强调做题格式) 解法1:解: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

50 g×98%=(50 g+x)×20% x=195 g 答:把50 g质量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195 g。

[提示]假设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请同学列出方程式。

[同学活动]50g×98%=x×20% 解析:(同上方法) 解: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

5 x=245 g 245 g-50 g=195 g 答:把50 g质量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195 g。

[课堂练习]1.把200g 20%的
食盐水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多少克2.把30 g质量为20%的
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到100 g。

此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多少答案:1.200 g 2.6%
[投影]某工厂化验室配制5000g 20%的盐酸,需38%的盐酸(密度为1.19 g·cm)多少毫升
-3[提问]此题与上述练习有何异同能否用体积直接带入公式进行计算[答复]1.相同点都是溶液稀释问题。

不同点是上述练习中和求都指质量,而此题质量求体积。

2.溶质的质量是质量比不能用体积直接带入公式计算。

[提问]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质量,你能否写出求溶质质量的计算公式。

[答复并板书]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设问]依据上述公式,并依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相等,你能否列出方程式解:设需38%的盐酸体积为x。

5000 g×20%=1.19 g·cm×x×38%,x≈2211 mL。

答:需38%的盐酸221l mL。

[过渡]以上全部计算均是有关稀释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遇到溶液间化学反响的问题,需要用化学方程式解决溶质质量的计算问题。

[板书]4.溶质的质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100 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 g锌完全反响。

试计算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

0 g×98%=x×20%
[提问]与锌反响的是硫酸溶液中的哪种成分(溶质、溶剂、溶液) [答复]溶质与锌发生化学反响。

[争辩]解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总结]关键是利用化学方程式先解出硫酸溶质的质量。

[设问]依据以上分析,
求解此题。

解:设100 g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98 13 g x
-3,
x=19.6 g,
溶质的质量=×100%
=×100%=19.6%。

答: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19.6%。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关于溶质质量的两种计算类型。

了解了不同计算类型的关键点,并会分析题意,能找准各量之间的关系。

[作业]习题
2、
4、
6、8 板书设计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涉及到体积时:
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4.溶质的质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注:参与化学反响的是溶液中的溶质。

溶液配制及分析的教学设计5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
瓜州县三道沟镇初级中学
石玉君
溶液的浓度这节课以“中国死海〞情景引入教学,目的是激发同学
学习本节学问的爱好。

本节主要是以同学的自学与沟通为主,老师的讲解、订正为辅,把课堂交给同学来完成的。

虽然所用时间较多,但效果还是比拟抱负的,同时,同学小组的争辩也更为重要,比老师直接灌输影响要更深刻,更简洁接受,更简洁激发同学的求知欲。

教材中引入的溶质质量概念格外简洁,计算公式也简洁明白.通过5分钟的自学与沟通,同学可以完成对根本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后题的训练,同学能够完成计算公式的应用。

老师应留意强调:解这类题时必需弄清溶液的质量发生怎样的变化,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各是多少。

一般地,溶质的质量是指溶解的那局部溶质,假如没有溶解在溶剂的那局部药品,就不能算作溶质,也不能算作溶液的质量,以防止同学在计算时消灭错误。

教材中有两道例题,可以交给同学通过自学与争辩来完成。

其中重要的地方老师可以让同学先来讲解,如有不正确的准时予以订正。

同时,可以结合课后类似的题型进行稳固训练。

此时应强调: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同学只有把握溶液稀释的原理和计算方法,才能有效的把握溶液的配置原理及方法。

结合化学方程式,求某一溶液的溶质质量的计算,是学校化学中的一个难点,特殊是发生化学变化时,是同学更简洁搞混淆的,因而这类题还需在其次课时作为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由老师带着同学反复读题,从题目中找出解题的关键点。

先做一道例题,紧接着做一道类似练习,使同学进一步把握此类学问,为今后学习更简单的计算题打好根底。

在教学过程中,主重表达同学的主体地位,让同学在自主学习与沟通中开心的学习学问,以轻松的心态来面对学习。

爱好是学习学问的最好导师,让同学在体会学习所带来的喜悦同时,到达肯定的学问理解与积累。

存在的问题和缺乏,由于交互式板使用的几率比拟频繁,白板触摸屏的灵敏度就相对降低,有时候操作过程中难免消灭问题,操作就不到位,就会影响老师教学的速度和思维。

有些重点、难点问题讲解不到位,同学练习和分组争辩的时间相对少一些。

改良的措施和方法,多学习计算机学问和交互式白板操作技术,多与其他老师沟通阅历,不断提高交互式白板操作技能,尽快把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以提高自身驾驭课堂教学力量和教学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