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同步练习(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一列队伍长50m,跑步速度是
2.5m/s,队伍全部通过一长100m的涵洞,需要的时间是()
A.60s
B.50s
C.40s
D.20s
2.下面是体育老师对九(9)班小明同学的记录档案,不正确的是()
A.小明的身高为167cm
B.小明的质量是48kg
C.小明的体温为36.8℃
D.小明百米跑的成绩是113秒
3.下列对生活中常见物理数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的沸点一定是100℃
B.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
C.成年人散步的速度约为5m/s
D.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4.如图为小丁在体育测试1000m跑中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小丁是静止的
B.小丁的鞋底花纹很深,可以减小摩擦
C.小丁冲到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是由于人具有惯性
D.小丁跑得越快,到达终点所用时间越长
5.一列队伍行进速度是2.5m/s,经过一座全长100m的桥,从队伍第一人踏上桥到最后一人离开桥共需1min,则这列队伍长()
A.150 m
B.140 m
C.250 m
D.50 m
6.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可将大洋彼岸的情景实时地传递到我们的眼前,该卫星以下列什么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A.太阳
B.月亮
C.地球
D.小行星
7.如图是甲、乙两位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位同学的测量方法都是正确的
B.甲同学的测量方法是正确的,乙同学的测量方法是错误的
C.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D.木块的长度为3.89cm
8.以下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40℃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C.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
D.两只鸡蛋所受的重力约1N
二、多选题
9.一辆小车在水平桌面上做直线运动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关于此图像,说法正确的是()
A.图像横轴代表路程,纵轴代表时间
B.图像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路程
C.该小车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D.该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10.如图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
A.研究的气泡在水中运动是自上而下的
B.为了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快一些
C.本实验也可将玻璃管保持一定倾角放置
D.若仅测得气泡在管内运动的全部路程和时间,则不可以判断气泡运动为匀速运动
11.田径世锦赛在北京举行,如图是男子100米冠军博尔特冲线瞬间的照片,照片右上角显示的时间为其成绩,根据这些信息()
A.可知博尔特跑得最快
B.可排出各选手的最终名次
C.不能求出博尔特全程的平均速度
D.可知博尔特跑完全程用的时间最长
12.下列有关运动和力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坐在行驶的汽车中的乘客,以汽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B.短跑运动员到达终点后不会马上停下来是由于运动员受到惯性作用
C.人沿水平方向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没有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D.放在水平桌面上的闹钟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闹钟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13.“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小华同学尝试估测了与自己身体相关的一些物理量,其中不合理的是()
A.脉搏跳动约为68次/s
B.质量约为50kg
C.身体的平均密度约为1.0×103kg/m3
D.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3Pa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B.以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路边的建筑是静止的
C.悬浮在盐水中的鸡蛋,受到盐水作用力的合力大小等于鸡蛋受到重力的大小
D.用手拍桌子,手对桌子的作用力与桌子对手的作用力大小相等
三、填空题
15.从哈尔滨东站开往北京的K18次列车,夕发朝至,全程运行1288km,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由此可知,K18次列车全程运行时间是________h,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是________km/h.(精确到0.1)
16.红莲湖公园是桓台县城乡河流水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小林和妈妈在红莲湖骑双人自行车游玩,如图所示.以妈妈为参照物,小林是__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若他们沿环湖路骑行3km,用时半小时,则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精确到0.1).对面岸边优美景色在湖面上形成倒影是因为发生了光的__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他们看到路边黄色的连翘花,是因为黄花只能________黄色光(选填“吸收”或“反射”).
17.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所示.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________m/s(保留1位小数).(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 m/s,且保持不变)
18.卫星电视节目是通过位于地球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转播的,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相对于太阳是________的.
19.在学校运动会百米赛跑中,终点记时员听到枪声开始计时运动员的成绩为14s,则该名运动员的真实成绩为________s.我们听到发令员的枪声是靠________传来的.
20.人眼中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________(选填“凸透镜”、“凹透镜”或“平面镜”);图中,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cm。
四、实验探究题
2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原理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
(3)如图所示,是测平均速度时的某次实验过程,当测得s1为90.00cm,s2为全程的一半.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1=________m/s,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2=________m/s。
(保留两位小数)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_(填"大"或"小")。
22.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 AB=________cm,如果测得时间t AB=1.6s.t Ac=2.5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__cm/s。
则BC段的平均速度V BC=________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___。
五、综合题
23.厦门杏林跨海特大公铁两用大桥公路桥全长8.5 km,铁路桥全长5.4 km.一辆小轿车以60 km/h的速度匀速通过大桥.求:
(1)小轿车通过公路桥需要的时间是多少分钟?
(2)若铁路桥通车后,一列长100 m的火车完全通过铁路桥只需要3 min,请计算火车在铁路桥上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3)铁路桥为直线形,而“隔壁”的公路桥呈“M”形起伏,通过高低落差,火车的车灯就不会对公路桥上迎面来的车辆造成眩光影响.请说说这里包含的光学知识是什么?
24.小华在去春游的路上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
(1)图1的方形标志牌的含义是________,圆形标志牌的含义是________.图2标志牌的
含义是________.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从这个标志牌到西大桥最快要________min.
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解答】解:队伍过涵洞经过的距离为S=S队+S洞=50m+100m=150m,
需要的时间t===60s.
故选A.
【分析】已知队伍的长度和涵洞的长度,队伍过涵洞经过的距离为队伍长加上涵洞长,跑步速度已知,根据公式t=可求需要的时间.
2.【答案】D
【解析】【解答】
A、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67cm左右.此选项正确;
B、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48kg左右.此选项正确;
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8℃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此选项正确;
D、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一般在17s左右.此选项错误.故选D.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3.【答案】D
【解析】【解答】解:A、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只有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才是100℃.此选项错误;
B、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75次,跳动1次的时间大约1s.此选项错误;
C、成年人散步的速度在4km/h=4× m/s≈1.1m/s.此选项错误;
D、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此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4.【答案】C
【解析】【解答】解:
A、小丁在100m测试过程中,相对于地面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此选项错误;
B、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所以小丁鞋底花纹较深,是为了增大摩擦力.此选项错误;
C、小丁在奔跑过程中处于运动状态,到达终点时,由于惯性,仍然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所以很难停下来.此选项正确;
D、测试距离一定,小丁跑得越快,所用时间越短.此选项错误.
故选C.
【分析】(1)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有变化,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2)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
(3)惯性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4)在通过的距离一定时,速度越大,所用时间越少.
5.【答案】D
【解析】【解答】队伍通过桥通过的路程为s=vt=2.5m/s×60s=150m
则队伍长为150m﹣100m=50m.
故选D.
【分析】本题已知队伍行驶的时间和速度求通过的路程,可由速度公式变形得s=vt,代入数值计算即可求得队伍行驶的路程,然后根据桥长和队伍行驶的路程求出队伍长.
6.【答案】C
【解析】【解答】解:同步通信卫星是指地球同步卫星,卫星和地球的转动方向和转动的角度是相同的,地球和卫星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所以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卫星和太阳(月亮、小行星)之间,位置不断变化,以太阳(月亮、小行星)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故选:C。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7.【答案】C
【解析】【解答】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由图知,乙同学测量方法正确,AB不符合题意;由图知道,刻度尺上1cm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C符合题意;乙同学测量时,木块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在2.8cm和2.9cm之间偏向2.9cm 一侧,再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木块的长度为2.89cm,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结合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分析解答,注意刻度尺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8.【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70次,跳动1次的时间大约1s.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两个鸡蛋的质量在100g=0.1kg左右,受到的重力为G=mg=0.1kg×10N/kg=1N.此选项符合实际.
故选D.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二、多选题
9.【答案】B,D
【解析】【解答】AB.从图像可以看到,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路程,B符合题意;CD.从图像可以看到,每一段相同的时间,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都是相同的,即速度大小是相同的,该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D
【分析】匀速运动时,路程和时间成之比,在坐标图像中在正比例图像。
10.【答案】C,D
【解析】【解答】解:A、因为空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气泡在水中运动是自下而上的,所以A错误;
B、由于物体是动态的,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可知,物体运动的越慢,越易于测量,故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所以B错误;
C、为了减慢气泡的运动速度,本实验也可将玻璃管保持一定倾角放置,所以C正确;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同,因此仅测得气泡在管内运动的全部路程和时间,求出的是平均速度,不能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运动,所以D正确.
故选CD.
【分析】(1)密度小物体上升,密度大的物体下降;
(2)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即可知道哪种情况更便于测量气泡的运动时间和距离;(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同.
11.【答案】A,B
【解析】【解答】解:AD、博尔特和其他运动员跑的路程相等,但博尔特所用时间最少,所以可知博尔特跑得最快.故A正确,D错误;
B、各选手跑的路程相等,通过比较各选手所用时间多少,即可排出各选手的最终名次.故B正确;
C、已知路程和时间,可以利用v= 求出博尔特全程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
故选AB.
【分析】生活中比较运动快慢通常有两种方法,即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多少或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但统一的方法是直接比较速度的大小.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一般有三种:①路程一定,比较时间;②时间一定,比较路程;③在引入速度后,可直接比较速度的大小.
12.【答案】AD
【解析】【解答】解:A、坐在行驶的汽车中的乘客,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当于汽车的位置没有变化,故乘客是静止的;故A正确;
B、短跑运动员到达终点后不会马上停下来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而不是受到惯性的作用;故B错误;
C、人沿水平方向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没有推动,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即推力与静摩擦力平衡,推力等于静摩擦力;故C错误;
D、放在水平桌面上的闹钟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闹钟的支持力,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故D正确;
故选:AD.
【分析】(1)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参照物的选取,若研究对象相当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变化,则研究对象就是静止的;(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不是力.(3)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不变,即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4)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将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当两个力满足四个条件时,才是一对平衡力,即“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
13.【答案】A,D
【解析】【解答】解:A、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此选项不合理;
B、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此选项合理;
C、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在1.0×103kg/m3左右,此选项合理;
D、中学生的体重在G=500N左右,双脚站立时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在0.05m2左右,双脚
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在p= = = =1.0×104Pa,此选项不合理。
故选AD。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14.【答案】A,C,D
【解析】【解答】A、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该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A符合题意;
B、以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路边的建筑与其位置发生了改变是运动的,B不合题意;
C、悬浮在水中的鸡蛋受到水的压力,压力的合力与该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C符合题意;
D、用手拍桌子,手对桌子的作用力与桌子对手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是一对相互作用力,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D .
【分析】A、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一定会保持静止状态或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B、在研究机械运动时,首先要选定一个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化时,被研究物体是运动的,否则它是相对静止的;
C、悬浮在盐水中的鸡蛋,受到盐水对它向上和向下的压力,这两个压力的合力即为鸡蛋受到的浮力,物体悬浮时,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保持静止,浮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填空题
15.【答案】13.5;95.4
【解析】【解答】解:K18次列车全程运行时间是t=24:00﹣20:00+9:30=13h30min=13.5h;
全程平均速度V=≈95.4km/h;
故答案为:13.5;95.4.
【分析】从列车运行时刻表中可以看出全程所用的时间,还知道总路程,根据公式V=可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16.【答案】静止;1.7;反射;反射
【解析】【解答】解:(1)小明和妈妈在红莲湖公园骑双人自行车游玩时,两者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以妈妈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2)骑行的平均速度:v= =
≈1.7m/s.(3)对面岸边优美景色在湖面上形成倒影是光的反射;(4)看到路边的连翘花呈黄色是由于连翘花反射了色光中的黄光.
故答案为:静止;1.7;反射;反射.
【分析】(1)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则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2)知道骑行的路程和所用
的时间,根据v= 求出平均速度;(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成的像是虚像;(4)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17.【答案】14.2
【解析】【解答】第二次测试和第一次测试时间间隔t:t=1.12-0.16=0.96(s),都以超声波到达汽车时为准,此时间内汽车行走了13.6m,汽车行走速度V=13.6/0.96=14.2(m/s)。
故答案为:14.2.
【分析】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18.【答案】运动
【解析】【解答】解: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地球同步卫星相对太阳位置不断变化,所以选择太阳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运动.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
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19.【答案】14.29;空气
【解析】【解答】由得,声音传播100m所需时间:
,
终点记时员听到枪声开始计时,即运动员跑了0.29s才开始计时,运动员的真实成绩为:
.
空气可以传声,所以我们听到发令员的枪声是靠空气传来的.
故答案为:14.29;空气.
【分析】运动员的实际成绩是:测得的百米跑成绩加声音传播100m的时间.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20.【答案】凸透镜;6.50
【解析】【解答】人眼中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可使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起始位置对应零刻度线,末端对应的刻度值是6.50cm,物体的长度为6.50cm。
【分析】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根据物体对应的刻度尺上的刻度测量长度。
四、实验探究题
21.【答案】(1)
(2)小
(3)0.23;0.28
(4)大
【解析】【解答】(1)侧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即;(2)为了方便计时,小车的速度不宜太快,因此坡度应较小;(3)根据图示可知,全程用时4.0s,则
全程的平均速度根据图示可知,过B点时时间为2.4s,过C点
时时间4.0s,下半段用时1.6s,则下半段平均速度(4)
过A点才计时,则测得时间偏小,根据可知,速度会偏大。
【分析】(1)测量物体运动速度时,实验原理是速度的计算公式;
(2)斜面的坡度越小,测量时间越准确;
(3)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计算平均速度,根据下半程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相应速度;
(4)若计算偏小,则计算的速度偏大。
22.【答案】(1)40.00;25cm/s;44.4 cm/s
(2)小
【解析】【解答】(1)根据刻度尺上AB间的距离,s AB=40cm,AB间的速度为
,BC间的速度为;(2)测量AB间的时间时,若计时停止的时间偏晚,测量的时间偏大,计算的速度偏小。
【分析】(1)根据物体对应的刻度尺的刻度测量长度,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时速度;(2)测量时间若偏大,则计算的速度偏小。
五、综合题
23.【答案】(1)解:小轿车通过公路桥需要的时间是t1=s1/v1=8.5 km/(60 km/h)
=(8.5/60)h=8.5min
(2)解:火车在铁路桥上通过的路程为s2=5.4km+0.1km=5.5km,时间为t2=3min=0.05h
平均速度是v2=s2/t2=5.5km/0.05h=110km/h
(3)解: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铁路桥为直线形,而“隔壁”的公路桥呈“M”形起伏,通过高低落差,火车的车灯就不会对公路桥上迎面来的车辆造成眩光影响.【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速度公式的计算能力。
同时考查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属于基础题。
24.【答案】(1)标志牌到西大桥路程为8km;限速为40km/h;西大桥的最大限载质量为30t
(2)12
【解析】【解答】解:(1)“西大桥8km”表示标志牌到西大桥路程为8km;
40表示限速为40km/h;由标志牌可知西大桥的最大限载质量为30t;(2)由速度公式v=
得最快需要时间:
t= = =0.2h=12min.
故答案为:(1)标志牌到西大桥路程为8km;限速为40km/h;西大桥的最大限载质量为30t;(2)12.
【分析】(1)如图所示的标志牌表示:左牌表示汽车距离西大桥的路程s=8km;
右牌为限速标志,表示汽车在此路段行驶速度最大速度不能超过40km/h;由标志牌可知该桥的最大承受能力为30t;(2)根据速度变形公式t= 可求行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