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art工作原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art工作原理
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是一种
常见的串行通信协议,用于在计算机和外设之间传输数据。
它的工作原理如下:
1. 数据传输格式:UART使用一种异步的方式传输数据,即发送和接收的时钟不同步。
每个数据帧由一个起始位(低电平)、数据位(通常为8位)、可选的奇偶校验位和一个或多个停止位(高电平)组成。
2. 波特率设置:UART通信的速度由波特率决定,波特率表示每秒传输的数据位数。
通常通过配置寄存器设置波特率,常见的波特率有9600、115200等。
3. 发送数据:当发送方要发送数据时,UART首先检查数据线是否空闲。
空闲状态时,发送方发送起始位(低电平),然后连续发送数据位和奇偶校验位(如果使用),最后发送一个或多个停止位(高电平)。
接收方在每个位的中间时刻读取数据。
数据传输完成后,UART会等待下一个字节的发送。
4. 接收数据:当接收方准备好接收数据时,它等待一个起始位的到来。
一旦检测到起始位的低电平,接收方开始读取后续的数据位和奇偶校验位(如果使用)。
最后,停止位的高电平告知接收方数据传输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UART是一个单工的通信协议,即发送和接收不能同时进行,而且没有错误检测和自动重传机制。
因此,在
实际应用中,常常会结合其他协议,如RS-232或RS-485,来提供更可靠的通信和错误检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