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东师——《中外学前教育史》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线作业考核
《中外学前教育史》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奥柏林的“编织学校”
答:这是法国牧师奥伯林于1776年创设的保育所,在学前教育史上,被看作是近代学前教育设施的萌芽。

它是以3岁以上的幼儿和年幼的学童为对象,专门在农忙季节收容幼儿和学童,一周开放两次。

该校有两名教师,一名指导手工技术,另一名指导文化、游戏,还挑选年龄大些的女孩作“助教”。

学习都是游戏性或娱乐性的,在该校教育比保育地位更重要。

奥伯林把该校作为开发他的教区的社会经济以及增进地区居民福利的重要手段,具有创新意义。

2、井深大
1970年出版《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就
3、“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答: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的重要文章: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4、《母育学校》
答:夸美纽斯编写的历史上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

1.《母育学校》一书,是夸美纽斯1628年用捷克文写成的,后于1632年出版。

它曾被译成德文、波兰文、英文、克罗地亚文、俄文、瑞典文和意大利文等多种文字出版,受到各国的普遍欢迎。

2.夸美纽斯所说的“母育学校”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校,而是“母亲膝前”教育的意思。

因此,《母育学校》一书还专门加有一个说明性的副标题:“论6岁儿以下儿童的教育。

” 3.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意图,夸美纽斯说:“我们应为作父母与作保姆的人写一部手册,把他们的责任用白纸黑字写出,放在眼前。

这本手册应对儿童应学的各种学科加以简单的描述,应当指
出教导每一种学科的最适当的时机和最易灌输它用词与姿态。

5、爱伦·凯
答:(EllenKey1849—1926)
其父是激进的国会议员。

她自幼生活在富有自由思想的家庭环境中,所受的教育完全是由家庭实施的。

游欧洲许多国家。

一生主要从事写作和社会宣传活动,其中心内容是妇女解放和儿童的权利及教育问题。

主要著作有《儿童的世纪》(1909)和《妇女运动》(1912)等。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陈鹤琴的关于幼稚园的课程理论?
答:①课程应为目标服务。

②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③课程应实施“整个教学法”。

④课程应当采用游戏式、小团体式等的教学方法。

2、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它是“儿童之家”的重要特色,也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一大特点。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正处在各种感
她在“儿童之家”里对儿童进行了各种感官教育。

3、简述昆体良的反对体罚的学前教育思想?
答:①体罚是一种残忍的行为,是一种凌辱,只能施之于奴隶,而决不能施之于自由民②如果申斥还不足以矫正孩子的过失,他就会对体罚习以为常③如果经常正面告诫,在课来上严加督促,体罚就没有必要④幼年时使用体罚,一旦到了青春期,恐怖失去了作用,而他又有更困难的功课要学习的时候,就更难以驾驭⑤体罚造成儿童心情压抑、沮丧和消沉。

4、颜之推的学前家庭教育的思想内容?
答:提倡及早施教,主张慈严结合,要求均爱勿偏,主张博习致用,重视风化陶染。

爱护和教育之间的矛盾是现代家庭教育面临的难题之一。

现代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对子女溺爱太多,保护过多,包办过多,这是爱的误区。

教育是理性行为,而家长的爱往往出于本能,缺乏理智。

在教育
子女的问题上,颜之推提倡爱教结合的养教原则。

父母要做到威严和慈爱相结合,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

他认为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他认为在家庭内,应当形成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父母即是师友。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甚大,父母要以身作则,起模范示范的作用。

春风化雨,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评述二战后美国学前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

答:二战后美国学前教育的主要特点:A、实行开端计划,对于困境家庭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

1965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提出的要求对处于困境者家庭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它是美国政府为实现幼儿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而实行的一项重要计划。

B20世纪60年代美国掀起了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运动,这自然波及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界也开始强调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幼儿智力开发运动模式丰富多样蒙台梭利运动和皮亚杰理论再度兴起。

1963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出版了一些幼儿教育杂志。

C、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学前教育机构。

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由各洲自行决定,教育机构类型多种多样。

有幼儿家教育组织,保育学校,幼儿园,日托所或日托中心。

D
经费一直以来是包含在义务教育经费之中的,没有单独的预算,长期以来中央财政没有专项经费用于学前教育,相应地,各省、市、县也少有或没有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

即使有了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求提出的预算建议,由于没有预算单列,所以很难在政府预算中得到反映,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学前教育经费需求与供给的脱节,这在根本上使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财力保障,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规范性、确定性、众所周知,法律具有强制性、公开性的特点,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其预算单列和合理使用,既是美国经验对我们的启示,也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现实的迫切需求。

实施补偿性援助,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美国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具有明显的扶助处境不利儿童的特点,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

这不仅在相当程度上缩小了处境不利儿童与正常儿童间的差距,促进了他们的学业成功,为美国基础教育在更大程度上的成功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社会的经济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公平。

近年来,英国、埃及、印度等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也都把为贫困儿童从出生起提供科学的
学前教育,作为其消除贫困、缩小社会差异的治本之策,并加大投入,实施学前教育的国家行动,通过科学的学前教育促进贫困和弱势儿童早期潜能的充分发展。

在我国,同样存在着贫困儿童、残疾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人口中的学前儿童,这些儿童明显处于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是我国在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教育公平问题。

借鉴美国的经验对我国这方面问题的解决是不无裨益的。

但与我国幼教经费的严重短缺不无关系,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长期缺乏基本的财力保障。

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不仅是应该的、必须的,而且是迫切需要实现的。

实行依法治教,为学前教育投入提供立法保障“依法治教”是美国联邦政府保障对本国学前教育投入和事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有助于教育事业朝着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在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下,我国学前教育也开始走向依法治教的轨道,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但主要是围绕规范办园行为、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办园体制改革和加强对幼儿学前教育。

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具有偏向城市,偏向教办园和少数机关园,扶强而不助弱的特点;财政投入的地域之间、幼儿园之间和幼儿之间严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国家对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儿童中的弱势群体投入不足,缺乏政策性的倾斜或保障,教育资源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弱势群体和正常儿童之间分配不公。

如果不及时地加以规范和引导,这种不均衡将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它将影响一大批儿童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其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学习机会的获得将受到损害,进而导致这些儿童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低下。

这显然不利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更会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因此,我国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导向与调控作用,在保证各地区、各主要方面基本财政供给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对中西部农村及其他贫困、欠发达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对处境不利的弱势儿童群体实施补偿性援助,保障贫困欠发达地区儿童和弱势儿童的基本的学习机会和受教育权利,充分体现政府的意志,从而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均衡和健康发展。

2、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对我国当前幼儿教育的启示。

答:二战后美国学前教育的主要特点:A、实行开端计划,对于困境家庭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

1965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提出的要求对处于困境者家庭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它是美国政府为实现幼儿教育机
会均等的目标而实行的一项重要计划。

B20世纪60年代美国掀起了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运动,这自然波及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界也开始强调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幼儿智力开发运动模式丰富多样蒙台梭利运动和皮亚杰理论再度兴起。

1963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出版了一些幼儿教育杂志。

C、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学前教育机构。

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由各洲自行决定,教育机构类型多种多样。

有幼儿家教育组织,保育学校,幼儿园,日托所或日托中心。

D
经费一直以来是包含在义务教育经费之中的,没有单独的预算,长期以来中央财政没有专项经费用于学前教育,相应地,各省、市、县也少有或没有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

即使有了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求提出的预算建议,由于没有预算单列,所以很难在政府预算中得到反映,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学前教育经费需求与供给的脱节,这在根本上使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财力保障,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规范性、确定性、众所周知,法律具有强制性、公开性的特点,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其预算单列和合理使用,既是美国经验对我们的启示,也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现实的迫切需求。

实施补偿性援助,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美国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具有明显的扶助处境不利儿童的特点,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

这不仅在相当程度上缩小了处境不利儿童与正常儿童间的差距,促进了他们的学业成功,为美国基础教育在更大程度上的成功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社会的经济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公平。

近年来,英国、埃及、印度等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也都把为贫困儿童从出生起提供科学的学前教育,作为其消除贫困、缩小社会差异的治本之策,并加大投入,实施学前教育的国家行动,通过科学的学前教育促进贫困和弱势儿童早期潜能的充分发展。

在我国,同样存在着贫困儿童、残疾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人口中的学前儿童,这些儿童明显处于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是我国在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教育公平问题。

借鉴美国的经验对我国这方面问题的解决是不无裨益的。

但与我国幼教经费的严重短缺不无关系,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长期缺乏基本的财力保障。

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不仅是应该的、必须的,而且是迫切需要实现的。

实行依法治教,为学前教育投入提供立法保障“依法治教”是美国联邦政府保障对本国学前教育投入和事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有助于教育事业朝着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在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下,我国学前教育也开始走向依法治教的轨道,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但主要是围绕规范办园行为、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办园体制改革和加强对幼儿学前教育。

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具有偏向城市,偏向教办园和少数机关园,扶强而不助弱的特点;财政投入的地域之间、幼儿园之间和幼儿之间严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国家对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儿童中的弱势群体投入不足,缺乏政策性的倾斜或保障,教育资源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弱势群体和正常儿童之间分配不公。

如果不及时地加以规范和引导,这种不均衡将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它将影响一大批儿童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其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学习机会的获得将受到损害,进而导致这些儿童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低下。

这显然不利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更会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因此,我国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导向与调控作用,在保证各地区、各主要方面基本财政供给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对中西部农村及其他贫困、欠发达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对处境不利的弱势儿童群体实施补偿性援助,保障贫困欠发达地区儿童和弱势儿童的基本的学习机会和受教育权利,充分体现政府的意志,从而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均衡和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