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候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候变化
1、二十四节气与天气气候变化,到底是中国农民理解不了天气气候变化?还是你别人理解不了我们中国的老农民?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地球人都应该知道的“民俗”,有哪个中国人不知道农历的大年初一是新年是春节呢?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二十四节气中反应气候变化的是哪几个
【二十四节气】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反应气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3、《自然地理》二十四节气其实就是黄河流域一带的农民,对天
气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清楚知道的一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
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
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
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
节气的天文位置。
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4、二十四时节是什么?
百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
小满、芒度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
四个节气,以后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
全确立。
农道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
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汉族节日文化、生产
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版四节气是古代汉族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
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2006年5月,中国农业博物馆申报的的农历二
十四节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名录。
5、冬天来了,大自然发生了哪些变化?
树叶黄了掉了,小草枯萎了,大地被白雪覆盖,到处是白茫茫的。
冬天季节,生气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冬,即“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后万物开始闭藏。
“四立”划分四季反映了气候、物候等多方面特征。
现在划分四季常根据气温变化划分,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法,按候平均气温法划分的四季,日平均气温连续五
天等于或低于10摄氏度算是进入冬季。
(5)二十四节气候变化扩展资料
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立冬”作为
冬季的开始。
“立冬”意味着风雨、湿度、光照、气温等,处于转折
点上,从秋季渐向冬季气候过渡。
冬季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折回向北。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
半球的太阳高度变小,白昼时间缩短,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
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还
不很冷。
孟冬(立冬至小雪)期间,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
在南方部分地区初冬(孟冬)这时期一般不会很冷,但随着时间
推移,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
北方地区,在进入冬季前至
春季这段时间都很寒冷,冬季几个节气的气候变化不明显,下雪是北
方冬季的主要特征。
6、二十四节气都是什么时候啊?
二十四节气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各个节气的时间和含义:
1、立春:2月3—5日,太阳达315度黄经.“立”是开始的意思,
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有开始了,天气回暖,万物更新,是农事活动开始的
标志,这一天春季开始.
2、雨水:2月18—20日,太阳移至330度黄经.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十分频繁.
3、惊蛰:3月5—7日,太阳移至345度黄经.春雷开始轰鸣,惊醒
了蛰伏在泥土里过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过冬是虫卵快要孵化了,这个
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但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4、春分:3月21—22日,太阳移至0度,阳光直照赤道.“分”是
“半”的意思,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我
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4月5—6日,太阳移至15度.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秀朗的景象.
6、谷雨:4月19—21日,太阳移至黄经30度.“雨生百谷“,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7、立夏:5月5—6日,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万物生长,炎热的
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也已进入夏季欣欣向荣的繁忙季节了.
8、小满:5月20—22日,“满”,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
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6月5—7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芒”是指壳实
尖端的细毛,在北方是刻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需要及时
进行夏收,夏管和夏种了.
10、夏至:6月20—22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90度.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这一天北半球
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夏至前后,我国许多地方都进入了闷热的夏季,气温一般都在30摄
氏度以上,最高气温常常突破37摄氏度.
11、小暑:7月6—8日,太阳达黄经105度,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行炎热季节.
12、大暑:7月22—24日,此时太阳已达120度,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大暑不热”雨
水偏多的反常年份.
13、立秋:8月7—9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135度.这个节气表示
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的季节.
14、处暑:8月22—24日,“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15、白露:9月7—9日,此时太阳达黄经165度,由于太阳直射点
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
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16、秋分:9月22—24日,太阳移至黄经180度,日光直射点又回
到赤道,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
北半球日短夜长.
17、寒露:10月8—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林寒意,故名为“寒露风”.这个节气表示冬季开始,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
18、霜降:10月23—24日,此时太阳达黄经210度.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
天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霜降并不是霜降.天气寒冷造成,对生长中的作
物危害很大.
19、立冬:11月7—8日,太阳移至黄经225度.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20、小雪:11月22—23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240度,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
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21、大雪:12月6—8日,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22、冬至:12月21—23日,太阳移至黄经270度,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
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短,气温持续下降,并开始进
入数九寒天.
23、小寒:1月5—7日,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会有霜冻.
24、大寒:1月20—21日,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地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7、二十四节气中,表示气候变化的节气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
反映温度变化的:小暑、大暑、
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
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
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
暑往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
二十
四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
8、二十四节气歌全文是什么?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其他版本:
一、新华字典第11版附录: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廿:niàn 二十)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
最多相差一二天。
二、五言诗
顺口有意境的二十四节气全歌
渔者新编
立春雨水渐,惊蛰虫不眠,
春分近清明,采茶谷雨前;
立夏小满足,芒种大开镰,
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处暑去,白露南飞雁,
秋分寒露至,霜降红叶染;
立冬小雪飘,大雪兆丰年,
冬至数九日,小寒又大寒。
三、另一个版本的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育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四、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8)二十四节气候变化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
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
二十四风:
二十四风,又称二十四番花信风,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
叫信。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
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因此,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荫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大自然的一种节律现象叫做物候。
《诗经》记载的“四月秀罗、五月鸣蜩”、“七月流火”、“八
月剥枣、十月获稻”等等,都是物候的体现。
程犬昌《演繁露》曰“三月花开时,风各花信风”,陆游《游前山》也有“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的关于花信风的描绘。
物候与农时关系密切。
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物候学最早的国家,最早的物候专著、西汉初期的《夏小正》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农事活动,如农耕、养蚕、养马等。
此后《吕氏春秋》、《礼记》等都有类似的物候记载,并逐渐发展成一年24个节气和72候。
到了清康熙教撰的《广群芳谱》更有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记载。
中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
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里共有24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
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
人们在24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从这一记载中,一年花信风梅花最先,楝花最后。
经过24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
24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
在民间有许多民谚是反映物候的,如:“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布谷布谷,种禾割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