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中生物湖南高二竞赛测试全真试卷【4】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年高中生物湖南高二竞赛测试全真试卷【4】含答
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
优先消灭目标。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麻疹病毒减毒形成疫苗,是大分子物质属于抗原,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
细胞识别,故A错误;初次接种该疫苗后,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发挥作用,可
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故B正确;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迅速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
产生大量抗体,故C错误;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
系的能力。
2.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膜融合的是
A.植物体细胞杂交B.受精过程
C.氧进入细胞中的线粒体D.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膜融合表现在同一细胞的生物膜以出芽方式形成具膜小泡移到另一膜上,与该膜
融合后成为该膜的一部分。
D选项中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就是以这种结构转化为基础,不断
合成和分泌出抗体的过程。
另外也表现在不同细胞生物膜的融合,如有性杂交的精子与卵细
胞结合,植物体细胞杂交两种原生质体的融合,都体现了细胞膜等膜的融合。
而氧进入到线
粒体内只是物质出入生物膜的物质运输过程,没有发生膜融合,所以选择C项。
考点:本题考查膜融合的实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3中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与体液调节
C.人发生过敏反应,1结构的通透性会升高
D.某人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会引起丙液减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甲、乙、丙液构成了人体的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即是人体的内环境,故A正确;3中的有氧呼吸产物为二氧化碳,可参与体液调节,调节PH和刺激人体的呼吸,故B正确;人发生过敏反应,1结构的通透性会增大,故C正确;某人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会引起丙液增多,形成组织水肿,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内环境的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故B、C、D正确。
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故A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成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所形成的化合物是()
A.RNA B.DNA C.核酸D.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RNA是由核糖核苷酸组成的,DNA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的,核酸包括DNA和RNA,是核苷酸组成的,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物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6.以下不能合成ATP的细胞或结构是
A.乳酸菌B.兔成熟的红细胞C.HIV病毒D.线粒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合成ATP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因此病毒本身不能合成ATP,故C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ATP的合成,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7.用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枝条进行扦插,比较容易生根成活,这是因为芽和幼叶具有的特点是A.能迅速生长B.能进行光合作用
C.能产生生长素D.储存较多的有机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幼嫩的芽和叶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从而提高成活率,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8.甘油、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 ( )
A.渗透作用B.自由扩散C.主动运输D.易化扩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甘油、气体等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故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9.用放射性核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的吲哚乙酸存在。
枝条及位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在
C.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进行运输,所以
对于本题来说,甲图A是形态学的上端,B是形态学的下端,故处理甲图中A端,能在甲图
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处理甲图中的B端,不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AD错误;同理乙图B上端,A是下端,处理乙图中A端,不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
存在,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故B错误,C正确。
考点:考查的是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0.当一个人在较短时间内失水过多时,会导致
A.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C.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量减少
D.垂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人在较短时间内失水过多时,血浆渗透压上升,刺激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从而
产生口渴感觉。
同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考点:本题考查水平衡调节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
系的能力。
二、双选题
11.下列事实能体现细胞全能性的是()
A.棉花根尖细胞经诱导形成幼苗B.单细胞的DNA在体外大量扩增
C.动物杂交瘤细胞产生单克隆抗体D.小鼠体细胞经诱导培育成小鼠
【答案】AD
【解析】
试题分析:全能性的体现必须由高度分化的离体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
棉花根尖细胞经诱导
形成幼苗,属于植物组织培养,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A项正确;单细胞的DNA在体外
大量扩增,属于PCR技术,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项错误;动物杂交瘤细胞产生单克隆
抗体属于动物细胞工程,利用了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的技术,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C项错误;小鼠体细胞经诱导培育成小鼠,体现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全能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
内在联系的能力。
12.人感冒时,会出现畏寒、发热症状;用退热药后,可出现全身出汗、体温下降现象。
在发
热和退热过程中,人体产热和散热的关系为
A.发热时,散热大于产热
B.发热时,产热大于散热
C .退热时,散热大于产热
D .退热时,产热大于散热 【答案】BC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机体发热时,散热小于产热,导致体温升高,故A 项错误,B 项正确;机体退热时,散热大于产热,导致机体体温降低,故C 项正确,D 项错误。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考点:
13.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材料的选择,正确的是 A. 用人的红细胞观察DNA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B. 用秋天的落叶研究叶绿体中色素含量和种类的变化 C. 用加热变性的蛋白质做蛋白质鉴定实验 D. 用H 202溶液研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BC
【解析】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DNA ,且红细胞有颜色,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因此不能用人的红细胞观察DNA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A 错误;秋天落叶中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会发生变化,因此可用秋天的落叶研究叶绿体中色素含量和种类的变化,B 正确;用加热变性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但其肽键没有断裂,因此可用加热变性的蛋白质做蛋白质鉴定实验,C 正确;过氧化氢自身的分解易受温度影响,因此不可用H 2O 2溶液研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D 错误。
14.聋哑学生要准确地理解老师的手语,依靠的神经中枢是 A .语言中枢 B .听觉中枢
C .嗅觉中枢
D .视觉中枢
【答案】AD
【解析】聋哑学生要想准确的理解老师的手语,首先要能看的见老师手的动作,这个需要依靠视觉中枢,其次,手语作为一门语言,它的理解需要借助于语言中枢;嗅觉中枢在此并没有什么用,由于是聋哑学生,故他们的听觉是有障碍的。
故本题的答案选择AD 。
15.下图为“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的一些操作过程。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C→B→E→D→A
B.实验E步骤中加入蒸馏水直到溶液中有丝状物析出为止
C.若改用植物材料需先用洗涤剂破坏细胞壁再吸水胀破
D.将粗提取的DNA溶解在2mol/L的NaCl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加热鉴定
【答案】AD
【解析】分析题图:A表示用95%的酒精对DNA进行进一步纯化;CB表示破碎细胞,获取
含DNA的滤液;DE表示去除滤液中的杂质,所以实验过程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C→B→E→D→A,A正确;实验E步骤中加入蒸馏水直到析出的丝状物不再增加为止,B错误;若改用植物材料需研磨破坏细胞壁,同时加入洗涤剂瓦解细胞膜,C错误;将粗提取的DNA
溶解在2mol/L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加热鉴定,D正确。
三、综合题
16.(15分)下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
(1)图中①过程是,⑤过程进行的场所是。
⑥⑦代表的物质分别
是、。
(2)正常血糖浓度是。
(3)小肠内的葡萄糖进入血液的方式是。
(4)④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尿量比正常人,原因是,这时水的作用
是。
(5)能够促进②过程进行的激素是和,能够抑制②过程的激素是。
(6)当葡萄糖在细胞中进行无氧呼吸。
其产物进入血液可与___________发生反应,此反应的
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1)消化吸收// 组织细胞//肝糖元,肌糖元//脂肪,氨基酸 (2)80-120mg/dl
(3)主动运输 (4)糖尿//多//尿中含糖//溶解糖 (5)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胰岛素 (6)
使血液中的pH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NaHCO
3
【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总结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了解胰岛素通过哪些途径降低
血糖,胰高血糟素通过哪些途径升高血糖.考查了血糖的来源(食物消化吸收、糖元的分解、
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的作用,为机体各种细胞的代谢活动提供能量;血糖含量的特点,
在80~120mg/dL的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低血糖,供能不足,头昏,心慌,四肢无力;医学上把空腹时血糖含量超过130mg/dL叫做高血糖;肾糖阈,肾脏所能保持的最高血糖含量(160~
180mg/dL);糖尿形成的条件,当血糖含量高于肾糖阈,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时,才会有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糖尿病,血糖含量持续高于160~180mg/dL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