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包身工》课件-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结合课文内容,小组合作,给“包身工”们制作一张 “信息档案卡片”。可以参考下面的表格。
年龄 来历 居住条件 饮食条件 工作环境 劳动待遇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性别
绰号
工作单位
工作时间
• 明确: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 十五六岁 性别

绰号
芦柴棒、猪 洋纱厂
其实,20年代后期,我就着手收集包身工素材了,到了1936年才完成, 前后历时达十年之久。1927年开始,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工会工作,认识了 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和做工人运动的同志,从他们口中,我了解了包身 工制度和他们的遭遇,我觉得非把这个地狱揭开不可。为了看到包身工们 早出晚归的上下班的生活,我足足打了两个月的‘夜工’,每天半夜三点 来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杨树浦,混身于其中。这两个月, 我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包身工们非人的生活。我本想写篇小说的,调查结 束后,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所以,我就把调查到的材料, 不带虚构,如实地写成了《包身工》。
形象地阐说了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 削的关系,有力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过。
1.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2.像鸽笼一般地分得均匀。 3.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
比喻
4.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
5.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
一样的惨。
6.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叶,用盐
——《夏衍谈<包身工>》
活动一:初读文本,梳理结构。
• 双线结构是记叙类文章中常 见的一种组合形式,同时存在 和发展的两条线索便于拓展作 品的广度和深度。本文即运用 了这种形式,请阅读课文,梳 理出文章的两条线索。并分析 这种双线结构的好处。
提示:
• 线索一:包身工的一天
时间
内容
提示:
• 线索一:包身工的一天
“包身工”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 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在进厂时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 身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它是旧社会一种不合理的劳资关 系。起源于殖民时期的美洲地区,后来在近代由西方资本家引入中国, 是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到达极致的产物。
创作背景
• 不知名的女工惨遭毒打:一把揪住她的头发,踢,打,掷,和爆 发一般听不清的嚷骂;血和惨叫使整个工房的人都怔住了,大家都 在发抖;打倦了之后,再在老板娘的亭子楼里吊了一晚。(42-47 段)
1.典型人物
2.典型事例
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被“外来 工人”看不起。
3.典型细节
3.骨瘦如柴: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 婆”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骷髅一样,摸着他的骨头会做噩 梦!”(35段)
典型人物:小福子、不知名女工
• 小福子挨罚:拿莫温打得比平时格外着力;东洋婆揪住小福子的 耳朵,将他扯到太平龙头前面,叫她向着墙壁立着;拿莫温拿起一 个丢在地上的皮带盘芯子,不怀好意的叫她顶在头上。(28段)
工作时间
每天长达12 小时以上
居住条件
十六七个人挤在一起,蜂房般的格子铺,鸽子笼一 般的住房,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饮食条件
两粥一饭,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 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和烂菜叶
工作环境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劳动待遇
每天三角八分
• 3、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 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 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 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包身工早起时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 地踏在别人的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 地小便”;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被“带工”老板、打杂的、 拿莫温辱骂等。
“芦柴棒” 早起烧火做饭
无名女工 惨遭毒打
放工


“芦柴棒”重病
遭受毒打
早餐

放工
上工
“芦柴棒” 骨瘦如柴被搜身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 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 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 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日本帝国 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会 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 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 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晚上
起床 衣:褪色或油脏了的短衣、短衫,下面是玄色或
早餐 者条纹的裤子,破脏的粗布鞋。
上工
食:两粥一饭,早晚吃粥,没有粥菜,中午干饭。 住: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
拉撒睡,人均居住面积不到0.6平方。 放工 行:没有自由,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
之间,两点一线。
整天遭遇
做工:在“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和“三大 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下工作。
活动三:探究文本写作特 色。
•再读文本,勾画出文中使用了修 辞手法的句子,并试着赏析其表 达效果。
典型人物:芦柴棒
1.出场:十五六岁;手脚瘦得像芦柴梗一样。(6段)
2.重病遭打:将身体慢慢的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不占 地方;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露骨”的 突出的脚腿,碰痛了他的脚趾;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包身工正在揩 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16-19段)
夏 衍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体表特点,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抓往文章线索,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3.学习课文点面结合和在复杂的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学会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夏衍(1900年-1995年),原名沈乃熙,字 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 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 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 (2)主题上:事实描述与制度分析交相进行,极大地丰 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
活动二:探究文本内容。
• 1、阅读课文,分小组制作《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 了解包身工的真实生活。可参考下面的表格提示。
时间 4:15 4:30 5:00 晚上
整天遭遇
真实生活
明确:
时间
真实生活
4:15 4:30 5:00
小福子挨罚
点面结合
面: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 (骨架)
主要是人物的群体描写, 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 进工厂等等。
↓↑
(血肉) 点:典型人物、事件、细节、场面
主要是具体事物描写, 芦柴棒、小福子等
面上的描写使所写的内容有整体感,利于发现群体特征,增强 了新闻性;点上的描写则使所写的内容既充实丰满,又生动形象,增 强了文学性。
• ③除上述两种感情以外,还有一种复杂的悲哀之情。既有 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工人、 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悲哀,还有对整个民族的悲哀。
明确:
• ①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全篇文字,都渗透着作 者的这种感情,从描写她们的住、食、工作,到她们有病不 能休息、累死方能停息的悲惨命运,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她们 的深切同情。
• ②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帮凶的憎恨。在文中, 作者除了通过正面的言行描写来刻画他们的贪婪、冷酷、毫 无人性的嘴脸外,还用了很多反语来对他们进行抨击和鞭笞。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
抗拒的。
象征
运用了象征手法,黑夜象征着旧社会旧制度,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 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终将走向灭亡,表达了作者对光明必将来到的信心。
活动四:探究文本主旨。
•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文章渗透着作 者哪几方面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中的包身工们根本就没有“做” 或者“不做”的自由,每个人都遭遇了 人间厄运。作者重点写了“芦柴棒”这 一典型化的事例。哪阅读相关段落, 找出写了拿几次?并分析作者重点写 “芦柴棒”的原因。
明确:
• 文中三次提到“芦柴棒”这个人物。 • 第一次是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
棒梗一样”的外貌; • 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患了急性的重伤风,请求怜悯,
时间 四点一刻 四点半钟
五点 黑夜
内容 起身情形,居住恶劣 早饭情景,饭食粗劣 劳动情况,条件恶劣 收工情况,命运悲惨
• 线索二: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和批判 • 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 包身工制度的恶果 • 包身工制度的结局
• 好处:
• (1)结构上:主线清晰,穿插有政,开合自如。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 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 可以写人,写事,写问题。
报告:题材 选择真人真事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反映生活。 文学:表达 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对新闻进行艺术加工, 形象生动。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报告文学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
创作背景
当时为了写《包身工》,夏衍亲赴上海,并深入东洋纱厂采访调查。 他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在一位女工的帮助下,混进包身工中两次, 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 的注意,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他深入生活获得大量的第一 手材料后,用饱含血泪的笔,撰写了这篇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但打杂的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 • 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
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带工老板也决不 放了她。
• 原因:“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作者 虽然只写了一个“芦柴棒”,但读者可以通过这个典型看 到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 是包身工经常受到虐待和侮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 棒”“做到死”,“做到死”也是每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 厄运。文章通过对“芦柴棒”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 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圧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对比
住“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像鸽笼一般”的工房;
包身工 吃“浆糊一般“的薄粥;
穿“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
带工老板 穿的“拷绸”之类。收入不仅可以放债起屋买田,还 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一类的买卖。
类比
船户养墨鸭——捕鱼——卖钱(没有虐待) 带工老板——饲养包身工——赚钱(没有温情)

明确:
• 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人一些背景材 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 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
• 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作“猪罗”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 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 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 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机器” 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 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反语
7.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
排比
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
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技术、 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