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营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3题;共36分)
1. (9分) (2019高一上·长治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二十世纪最为成功的武侠小说家,金庸从不为武侠小说“吆喝”。
在许多公开场合,金庸甚至“自贬身价”,称“武侠小说虽然也有一点点文学的意味,基本上还是娱乐性的读物,最好不要跟正式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
如此低调的自我陈述,恰好与众武侠迷之“慷慨激昂”形成鲜明的对照。
将其归结为兵家之欲擒故纵,或者个人品德之谦虚谨慎,似乎都不得要领。
请别忘了,撰写“娱乐性读物”的,只是文化人查良镛的一只手;他还有另外一只手,正在撰写“铁肩担道义”的政论文章。
至于金庸本人,为何一面“自贬身价”,一面乐此不疲,因其另有崇高志向——具体说来,便是《明报》的事业。
有了《明报》的事业,金庸便与其他无数武侠小说家拉开了距离。
一个武侠小说家,不只是娱乐大众,而且可以引导社会舆论,在金庸奇迹出现以前,这实在不能想象。
在金庸创作的高峰期,左手政论,右手小说。
这种写作策略,使武侠小说家金庸一改“边缘”姿态,在某种程度上介入了现实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
晚清以来,文学的雅俗之争,有审美趣味的区别,但更直接的,还是在于社会承担:一主干预社会,一主娱乐人生。
查氏起步之处在新闻,现代中国的新闻事业,恰好与武侠小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绝大部分武侠小说,都是先在报刊连载,而后才单独刊行的)。
可是,同在一张报纸,头版的社论与末版的副刊,各有各的功能、几“不可同日而语”。
金庸自办报纸,并且“赤膊上阵”,下午褒贬现实政治,晚上扬千古侠风。
他有商业上的野心,但更有政治上的抱负。
长期坚持亲自撰写社论,实际上认同的是新文化人的担当精神——这样才能理解金庸为何对作为一种“娱乐性读物”的武侠小说评价并不高。
金庸曾表示,当初撰写武侠小说,固然有自娱的成分,主要还是为了报纸的生存。
如此“动机不纯”,难怪其对于仅局限于此的同道,不太恭维。
政论与小说,一诉诸理性与分析,一依赖情感与想象,前者需要“现实”,后者需要“浪漫”。
如此冷热交替,再清醒的头脑,也难保不“串行”。
只要对当代中国政治略有了解,都会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中读出强烈的“寓言”意味。
其实,小说家之追求普遍意义,与政论家的注重现实感慨,并不完全抵牾。
说“影射”或许过于坐实,但对“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极度反感,毕竟包含着明显的现实刺激。
即使小说家无意影射,政论家的思路也不可能严守边界,不越雷池半步。
就在左右手交错使用之际,“串行”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无影射,二说皆可。
就像六朝人娴熟藻绘骈偶,即便无意为文的著述,在后人眼中,也都颇有“文章”的韵味。
同时写作政论与小说,使得金庸往往感慨遥深。
撰写政论时,自是充满入世精神;即便写作“娱乐性读物”,金庸也并非一味“消闲”。
理解查君的这一立场,不难明白其何以能够“超越雅俗”。
儒道之互补、出入之调和、
自由与责任、个人与国家,在金庸这里,既落实在大侠精神之阐发,也体现为小说与政论之间的巨大张力。
(摘编自陈平原《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金庸是非常成功的武侠小说家,但他从没有为武侠小说唱过赞歌,认为武侠小说不算真正的文学作品。
B . 金庸“自贬身价”称武侠小说纯属娱乐性的读物,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于金庸的谦逊低调。
C . 在报纸上发表政论,使得金庸超过了其他无数武侠小说作家,因为他不仅娱乐大众,而且做了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D . 金庸对武侠小说创作乐此不疲,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是为了介入现实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宗明义,引用金庸的话,表明了金庸对武侠小说的态度,从而引出作者的态度,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B . 文章第二段提醒读者注意一个事实,即金庸曾同时写小说和政论,之后分析了这种写作策略对金庸的影响。
C . 文章第三段以时间为经,向读者展示了文学雅俗之争的来龙去脉,帮助读者读懂金庸何以对武侠小说评价不高。
D . 文章最后一段由政论与小说之间的差异入手分析,进而引出对金庸何以能够在创作上做到“超越雅俗”的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学有雅俗之分,审美趣味上高雅,并且能干预社会、体现文化人的担当精神的作品应归为“雅”之列。
B . 尽管政论需要诉诸理性分析,小说依赖情感想象,但如果头脑清醒,就可以在两者之间随心所欲地转换。
C . 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读不出强烈的“寓言”意味的读者,可能与其对政府缺乏一些必要的了解有关。
D . 金庸在撰写政论时能够充满入世精神,在写作武侠小说时不一味“消闲”,这可以说是“超越雅俗”了。
2. (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远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
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
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
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
这条山路他早巳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幺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
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来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
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
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
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
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
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
这幺喊,又像是喊牛。
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幺错。
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一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
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一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
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
真的?真的。
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
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幺?他说,叫青树。
住在山里?是的。
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
年轻的女人说,你怎幺不问我叫什幺?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
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
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
新鲜的空气襄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
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
青树说,怎幺告诉,他听不见。
红苗说,我喊。
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地舒展。
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
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
今后也不打柴了。
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茱、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跟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
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
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
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
.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
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
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青树喊:爹,我转弯了。
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二者形成对比,暗示了青树以前因循守旧及现在心境和生活的转变。
B . 文章中“牛”的作用非常大,它是青树沟通交流的对象;牛拉的车成为青树走出大山的工具;牛还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青树的父亲或父辈。
C . 文中的红苗很有生意头脑,让青树栽培种植山果和蔬菜,用来做生意,并且大方,有主见,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定嫁给他。
D . 文章以“远山”为题很好,故事就是在远山这样一个环境中展开的;并且山里生活的纯净自然,孕育了人的品性,文章题目含蓄而富有诗意。
(2)文中的青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进行简要概括分析。
(3)文章多次提到“转弯”,在文中“转弯”有什么样的内涵呢?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 (12分) (2019高三上·昌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2月3日起,由中央电视台创建、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登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CCTV—3),在周日19:30黄金档首播。
《国家宝藏》由央视和故宫两大文化体强强联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八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领域深入挖掘。
节目共计10期,每期90分钟。
节目每集聚焦一家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推荐3件镇馆之宝,交民众甄选。
每件宝藏都拥有一位与之绑定的“国宝守护人”,他们将与各种不同的守护者一起,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倾情讲述这些“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摘编自钟菡《〈国家宝藏〉很年轻!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解放日报》2017.11.28)
材料二:
近日,央视的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获得无数好评,就连一向挑剔的豆瓣网友也给出了高达9.0的评分。
为什么并不罕见的文博综艺节目,能获得如此高的热度?原因只有一个,《国家宝藏》用了全新的方式,来讲述那些历久弥新的“老故事”。
不同于以往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邀请了王凯、雷佳音等27位当红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而9大博物馆馆长坐镇对文物进行讲解点评,更让节目凸显了话题性和专业性。
在第一期节目中,王凯饰演乾隆一角,演绎了清代集中国瓷器之大成的瓷瓶——各种釉彩大瓶背后的故事。
在剧中,穿越到清代的王羲之、黄公望以及雍正皇帝都用不同方式“吐槽”了乾隆皇帝的“农家乐”审美,但是,乾隆皇帝的一句“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又完美地回应了世人对该瓷瓶的怀疑,正是这种鲜活、接地气的呈现方式,拉近了文物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观众更乐于去了解文物本身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
《国家宝藏》在呈现与表达方式上的成功,对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播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陈子仪《〈国家宝藏〉热播文化遗产要讲好新故事》,《中国青年报》2017.12.26)
材料三:
(资料来源于曾阳、刘莹《以统计数据做好博物馆公众服务——沈阳故宫博物院观众调查报告》,《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01期)
材料四:
在曼彻斯特大学从事戏剧研究的高级讲师托尼·杰克森的带领下,研究者们在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和曼彻斯特人民历史博物馆进行专项研究,旨在阐明戏剧对学校孩子们理解力和记忆力的影响。
研究报告表明,在博物馆中使用演员可能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工具。
研究者发现,当某个故事是由一个扮演重要角色的演员说出的时候,学生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更强,他们也容易对人物深表同情,容易理解问题消极和困难的方面。
“根据学生们告诉我们的,似乎这种表演容易得到认可,因为演员们仿佛是在与朋友、邻居而不是与小学生进行交谈。
”而在非戏剧组,学生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均存在着很大的变数。
尽管这些表演鲜活有趣,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要想维持这种表演,没有资金的帮助是难以为继的,因为戏剧表演日复一日,完全是博物馆自己在硬撑着。
如今,编写和排演一个新的角色可能花掉的费用达4000欧元,这对于博物馆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样看来,在英国博物馆教育中发挥着传统作用的戏剧表演也面临困境。
(摘编自陈成军《戏剧表演与英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中国文物报》2005年4月29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国家宝藏》节目为每件宝藏绑定了一位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借助明星效应引起观众对国宝的关注。
B . 在《国家宝藏》中,乾隆皇帝以一句“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展现出大众化的审美观,扭转了世人对各种釉彩大瓶的看法。
C . 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的调查中,男性和中青年群体是主要观众群体,大部分人渴望通过各种方式对展品有更多的了解。
D . 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目前观众对沈阳故宫博物院提供的服务尚存在各种不满,该博物院的服务情况不容乐观。
(3)电视节目《国家宝藏》是用哪些全新的方式来介绍文物并获得好评的?请概括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共3题;共34分)
4. (19.0分) (2019高一上·太湖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
王莽末,盗贼起,宗族闾里争往附之。
伦乃依险固筑营壁,有贼,辄奋厉其众,引强持满以拒之,铜马、赤眉之属前后数十辈,皆不能下。
伦始以营长诣郡尹鲜于褒,褒见而异之,署为吏。
数年,鲜于褒荐之于京兆尹阎兴,兴即召伦为主簿。
建武二十九年,从王朝京师,随官属得会见,光武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
明日,复特召入,与语至夕。
伦出,有诏以为扶夷长,未到官,追拜会稽太守。
会稽俗多淫祀,好卜筮。
民常以牛祭神,百姓财产以之困匮。
伦到官,移书属县,晓告百姓,其巫祝有托鬼诈怖愚民,皆案论之。
永平五年,坐法征,老小攀车叩马,啼呼相随,日才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宿驿舍,阴乘船去。
众知,复追之。
及诣廷尉,吏民上书守阙者千余人。
后得免归田里。
数岁,拜为宕渠令。
伦在职四年,迁蜀郡太守。
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资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
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于是争赇抑绝,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
视事七岁,肃宗初立,擢自远郡,代牟融为司空。
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今朝廷抑损其权。
上疏曰:臣今言此,诚欲上忠陛下,下全后家。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终夜不眠。
若是者,其可谓无私乎?”连以老病上疏乞
身,后数年卒,时年八十余。
(选自《后汉书·第五伦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B . 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C . 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D . 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文中指的是京兆尹的佐吏。
B . 建武:光武帝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C . 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蓍草称“卜”,用龟甲称“筮”,合称“卜筮”。
D . 乞身:指旧时官员年老自请退休。
古代以做官为委身事君,故称请求辞职为乞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五伦抵御盗匪,受到赏识。
王莽末年,第五伦率领宗族闾里之人抵御数十批盗匪进攻;郡尹鲜于褒认为他很不一般,让他担任官职。
B . 第五伦理政有方,百姓拥戴。
第五伦任会稽太守时,坚决杜绝欺诈恐吓百姓的迷信活动,后因犯法被召回时,上书守在朝廷的有一千多人。
C . 第五伦整肃吏治,知人善任。
第五伦任蜀郡太守时,命令家资多达千万的掾史将财物送给孤单贫穷的人,他所举荐的官吏多官至九卿、二千石。
D . 第五伦奉公尽节,自认有私。
第五伦奉公守法恪尽职守,他认为自己还是有私心的,比如对欲赠千里马者,
虽未举荐,但举荐时还会想到那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才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宿驿舍,阴乘船去。
②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终夜不眠。
若是者,其可谓无私乎?
5. (9.0分) (2020高一上·芜湖期末)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诗多处嵌入诗经中的名句,在诗境和情感上达到了浑成自然的效果。
B . 诗人感叹人生苦短,继而畅想与友欢聚的情景,含有及时行乐的思想。
C . 诗中用明月比喻贤才,期待摘取明月,表达了诗人对延揽贤才的渴望。
D . 本诗综合运用赋、比、兴等表现手法,是对诗经抒情传统的继承发展。
(2)诗中多次提到“忧”,请结合全诗概括“忧”的具体内容。
6. (6分)(2020·顺义模拟)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文言文中“孔明所谓诸有作奸犯科者……非不甚严也”一句,其意出自诸葛亮《出师表》,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以昭陛下平明之理,________,________。
”
②翻译家楚图南,他的名字化用了庄周《逍遥游》中的“背负青天,________,________”。
③某位同学对自己高一高二虚度了光阴感到后悔,决心在高三努力学习。
用古诗文名句来说,此可谓“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共5题;共20分)
7. (4分)(2018·吉林模拟)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据法新社报道,俄罗斯远东地区一名男子为进行耐力测试,在朋友家的花园里将自己“活埋”,谁料想无独有偶,命丧黄泉。
②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是日新月异,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已经很少遭遇望其项背的尴尬了。
③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之中,政府既要打造金山银山,也要保护住绿水青山,不宜出现畸轻畸重的问题。
④我本想加入到两位好友的讨论之中,可是他俩争论得面红耳赤,不容置喙,即便我声音提高了八度,他们还是置若罔闻。
⑤近些年,上海的中学生不孚众望,连续几年在经合组织举行的PISA测试中独占鳌头,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⑥由于研究鲁迅的著述汗牛充栋,内容和选题基本上已被前人探索穷尽,所以想在鲁迅研究上开发出再多的空间,基本上很难。
A . ①②⑤
B . ②③⑥
C . ③④⑥
D . ④⑤⑥
8. (4分) (2017高二上·黄山期末) 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对于选文科还是理科这个问题上,我曾犹豫过,最终还是选择了理科,因为听说学理科大学毕业后容易找
工作。
B . 在2018年春节期间是出去旅游还是在家学习的调查问卷中,我班将近一半以上的同学都选择了前者。
C . 今年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只有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D . 皖南古民居具有防匪防盗、冬暖夏凉、生活方便等诸多特点,虽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完好无损,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往参观。
9. (4分)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专注痴迷于创造的沉酣而不作世故的权衡和功利的算计,是进入最佳创作状态和确保艺术神圣与纯洁的前提。
前人早已发现:人,________。
艺术品格的滑坡往往是经不住非艺术的种种诱惑而造成艺术本身相对独立性的丧失。
A . 多一分世故即少一分高雅;其艺不工者必利多心急
B . 多一分世故即少一分高雅;利多心急者其艺必不工
C . 少一分高雅即多一分世故;其艺不工者必利多心急
D . 少一分高雅即多一分世故;利多心急者其艺必不工
10. (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写一则不少于80字的新闻短评。
四川凉山籍刘宁(化名)八年前凭借其所在县的理科状元身份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成为当地万众敬仰的“学霸”。
孰料他毕业后一直未找到理想的工作,大年初六被人发现流落街头。
这一消息被《成都商报》率先报道,一时“高考状元变流浪汉”的新闻铺天盖地,引发网友的热议。
11. (4分)(2020·钦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在控防新冠肺炎的战役中,为提高群众的防疫意识,防止疫情扩散,各地广泛运用起各种宣传手段,张贴标语便是其中之一。
下面是一些地方张贴的标语:
①出来聚会的是无耻之辈,一起打麻将的是亡命之徒。
②不聚餐是为了以后还能吃饭,不串门是为了以后还有亲人。
③爱护家人,爱护亲人,爱护乡人,就请待在家里。
④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