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摸底(开学)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摸底(开学)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三下·长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抖音、快手为代表的一批短视频应用爆红,成为这两年最流行的一种新文化形态。

这些短小的表演以模仿流行歌曲等的“秀”作为基础,形式随意,花样繁多,虽________,但却成为现在最流行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的“表演式”展开生活记录,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短小的片断并不追求很深的意义,而注重某种片刻的“感觉”。

比如今天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爽”或“萌”。

这当然说不上是高雅的趣味,但它确实已经是一种突然兴起并有着某种“主流化”趋势的现象,其中展现出来的活力________。

它所表现的一些积极内容、所传播的“正能量”,能够与主流文化相兼容,也能让青少年群体________,对他们的社会认同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史上历来有“文”“野”之分:一方面,文艺精致化提升的功能是极为重要的;另一方面,()。

“文”要提升“野”,“野”要丰富“文”,这样的规律是文化和文艺发展的必然。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 瑕瑜互见不容置喙乐此不疲
B . 良莠不齐不容置喙乐此不疲
C . 瑕瑜互见不容小觑喜闻乐见
D . 良莠不齐不容小觑喜闻乐见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B . 它通过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片断式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C . 它通过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片断式体现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D . 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体现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3)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要求不超过20个
字。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三下·中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初唐四杰”堪称盛唐精神的探路者。

虽然见识了太多艰辛困顿,前途未卜,现实充满无法预见的种种未知,但他们却以超乎寻常的坚定与执着,自由驰骋在对理想的追逐和对未来的诗意想象之中。

诗歌是强化记忆的有效方式,他们通过诗歌创作,把逐梦路上的艰难困苦以及壮志豪情化作永远的记忆。

历史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

几百年来的政治风云和民族融合,造就了唐代文化的博大与包容。

文人士子渴望成才、追求功名,不论出身,无问西东。

在政治风云中家道中落的旧族,因时事变幻而乘势突起的新贵,以及依靠创新制度和灵活政策而发家致富的百姓,都鼓荡起冲破现实改变命运的万丈雄心。

依靠门第与家世的选官原则正在被抛弃,新生的科举制度提供了依靠才学进身的仕宦途径,并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念。

是否科举及第已经成为人生成功与否的核心标尺。

即如祖孙三代都担任最高层命令文字撰写之职的河东薛氏,到唐高宗时期担任宰相中书令的薛元超这一代,也要感喟自己未能科举出身的憾恨人生。

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参修国史。


科举制带来的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价值追求,已经深植于各阶层人士的心中。

对于没有应举条件的士子来说,应募从军、立功沙场也就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

即使科举(包括各种科目)及第的文人,也都在同一个时期通过杨炯的诗句集体喊出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的豪言壮语。

堪称唐代第一代边塞诗人的骆宾王也写有《从军行》诗,表达了“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的豪情壮志。

“四杰”以旷达的心胸来面对辛酸的人生。

我们熟悉的骆宾王,曾给主持铨选的裴行俭写诗致意,虽然感叹“轻生长慷慨,效死独殷勤。

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人”,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

他又以生不逢时的浮槎自况,一边失落地叹咏着“仙客终难托,良工岂易逢”,紧接着还不忘展望一下未来,“徒怀万乘器,谁为一先容”(《浮槎》)。

在那个时代,文学才华开始冲破门阀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在文士中间受到重视。

让杨炯不服气的王勃,出自儒学世家,六岁善文辞,长而好读书,“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新唐书·王勃传》)。

又如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狂妄自傲得令人称奇,《旧唐书·杜审言传》谓其“雅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

然恃才謇傲,甚为时辈所嫉”。

唐高宗乾封年间,他参加完吏部的铨选考试之后,感觉自己发挥超常,一定会令主考官苏味道在看到他的答卷后羞愧而死。

以“四杰”为代表的文学史上的初唐士人,评论家们可以批评他们还缺少浑融的意蕴和秀美的风神,但是那种
“健全的欲望”(闻一多语)、不甘沉沦、不惧艰险的精神,却推动了一个盛世的到来。

(摘编自刘后滨的《“初唐四杰”的壮志豪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初唐四杰”通过诗歌创作将盛唐精神化作永远的记忆,堪称盛唐精神的探路者。

B . 唐代为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旧族、新贵和发家致富的百姓冲破现实改变了命运。

C . 原有的选官原则正在被抛弃,导致唐朝必须依靠新生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D . 在唐代,应募从军、立功沙场是很多文人士子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一种选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列举薛元超一例,论证了非科举及第的人生是不成功的,分析具体,有说服力。

B . 文章论证“四杰”心胸旷达,引用了骆宾王的诗句,分析紧扣第一段,结构严谨。

C . 文章从多方面分析了“初唐四杰”产生壮志豪情的原因,论证结构十分清晰。

D . 文章没有否定评论家们对“四杰”缺少浑融意蕴和秀美风神的评价,分析客观中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一个朝代的文化环境宽松,有利于文人士子追求理想,实现价值,改变命运。

B . 科举制度在唐代对选拔官吏起了积极作用,因此它是一种进步的选拔制度。

C . 王勃的文才、杜审言的诗名被文士看重,门阀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已受冲击。

D . 盛唐时代的到来,与文学史上初唐士人的壮志豪情、无所畏惧密切相关。

3. (9分)(2017·海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艺术修养
余秋雨
①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很少有正规提倡艺术修养的时候。

本应属于艺术范围的文辞诗作,竟长期成为科举手段,结果艺术人格不得不在利禄人格、官场人格的威慑下变得疲弱不堪,可怜巴巴地充当仆从。

《红楼梦》中贾政带领一批文士清官视察新落成的大观园,需要应景题额,比较下来,显然是那位懒于学业、年轻稚嫩的宝玉艺术修
养最高,但又有什么用呢?一路只听见贾政对他的呵斥声,这可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艺术修养和艺术人格处境的象征。

由于大大小小的民族灾难频仍,我们历来焦急地呼喊着军事修养、政治修养、经济修养,很少有呼唤艺术修养的,因为它太缺少实利了。

但是,一旦当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狭隘观念就会懂得,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的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从人类发展总体而论,军事、政治、经济等再重要,也带有手段性和局部性,惟独艺术,贯通着人类的起始和终极,也疏通着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童年和老境、天赋与经验、敏感与深思、内涵与外化,在蕴藉风流中回荡着无可替代的属于人本体的伟力。

②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人,尽管他的外在境遇未必良好,他的内在精神生活一定比别人丰盈而充满活力。

他永远不会真正地寂寞,但丁、莎士比亚、卡夫卡、屈原、李白、曹雪芹永远与他为伴。

他永远不会枯窘,他会用贝多芬的耳朵、毕加索的眼睛去谛听和审视。

于是大千世界变得那么富丽,他自己也变得富有。

一般的人过得再富有再安逸也就是一个一般的人生,而他,全部人生节奏都被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师们充实过、协调过了,因此,他是汇集着人类的全部尊严和骄傲活着。

③很多人把艺术知识等同于艺术修养。

不少地方搞艺术修养大赛,所出赛题全是艺术知识方面的。

更重要的是,有不少高等学校,甚至艺术院校也把堆积艺术知识当作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基本途径。

结果,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青年:一提起某个名画家,能够滔滔不绝地讲他的几个创作时期,以及每个时期的基本特点,但一旦让他们真的站在这个画家的面前,却漠然以对,根本没有出现审美投入;看一出传统戏,能够如数家珍的说出这出戏的题材来源、改编历史、种种掌故,但如果要问一句“今天的戏好看不好看”,他却难以作出明快的第一判断……
④这一切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怪现象,便是长期以来以艺术知识代替艺术修养所造成的。

⑤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

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

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

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真正的军事修养,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知识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的。

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

⑥一个人在提高艺术修养过程中,不能不在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中长期玩味、留连,这就自然而然地积累了一些艺术知识。

有时,为了深化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领悟力,人们也会把某段艺术史系统的了解一下。

但是,只要是有艺术修养的人,他在接触艺术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向学习数学史一样冷静,而一定会投入自己明快的爱憎裁断,调动足够的审美联想,甚至还会引发自身创造的激情。

这样,他也就把艺术史的学习艺术化了。

(选自《文明的碎片》,有删改)
(1)分析作者在第①段中写《红楼梦》例子的用意。

(2)结合文本,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艺术知识不能等同于艺术修养。

(3)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人?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荒芜
老张的儿子在城里混得不错,买了楼房,接老张到城里,让老张享享福,老张高高兴兴地跟儿子进了城。

进了城的老张高兴没几天,就郁闷了。

不是儿子媳妇对他不好,不好能接他进城吗?也不是他们看不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饭前便后不洗手,晚上不洗脸不刷牙就上床,而是老张自个儿郁闷了。

儿子问郁闷的老张:“爹,咋了?哪儿不舒服?”老张一声叹息:“没不舒服。

”儿子就笑了:“没不舒服你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老张就又一声叹息:“这城里有什么好啊?哪儿都是硬邦邦的,连地气都接不上,连点泥土味都没有。

”儿子就解释说:“干净嘛,你想闻泥土的味,楼下不是有花池嘛。

”老张就哼了一声:“那也叫泥土?巴掌大的一块地儿,况且,哪有一朵花,净是杂草。

”儿子说:“这院子是大家的,不是自家的,谁肯花钱种花啊!这楼区现在还没物业,花池子不荒着还能咋的?”
老张眼睛就一亮说:“那我收拾收拾种点菜行不?”
儿子一愣,犹犹豫豫地说:“应该行吧。


老张立刻下搂,手脚并用,片刻就把杂草清除干净了。

又去买了一把小铲子,细细地把泥土翻了一遍,就去买了小白菜、水萝卜的种子。

老张火热朝天忙碌着的时候,很多住户都围了过来,看老张忙碌,有些惊奇,网老张做什么。

老张乐呵呵地说:“种菜。

”住户们一怔,摇着头笑,冲老张儿子住的楼层指指点点,嘀嘀咕咕的。

老张听不清他们说什么,也朝儿子住的楼层看,儿予在阳台上看到住户们指指点点,就冲老张喊:“爹,你快上来吧!”老张回应道:“快了,这就种完了。

”儿子的声音就高了起来:“爹,你快上来吧!”老张嘴上应着:“完了,完了。

”手上仍不停忙乎。

儿子很快出現在老张面前,拽起老张说:“上楼吧,吃饭了。

”老张拍了拍手说:“都种下了。

用不了几天,这菜就出來了!”儿于拽老张的手劲很大,几手是把老张拖上了楼。

老张不高兴地说:“你用那么大的劲儿执我千什么?”儿子说:“我不该让你在花池子里种菜。

”老张说,“我在花池子里种菜怎么了?荒着也是荒着;要不闷死我了。

”儿子就苦笑着说:“你没看那些人栺指点点的吗?”老张说:“看到了,他们嘀咕什么呀,也听不清。

” “指定说我和你儿媳妇对你不好,不给你买菜吃,逼你去种菜。

”“什么?他们怎么能这么想呢?不行!我得下去跟他们说一说。

”老张气得就要往下走,儿子一把拽住他:“别去了,你去说,他们又该以为是我逼着你去跟他们解释的呢,你儿子媳妇在他们眼中可就成了恶男刁妇了。

”老张直跺脚:“他们怎么能这么想呢!这可咋办哪?”
儿子叹口气说:“别再下去管你种的菜了。

”老张就十分痛苦地说了一句:“不管了,不能让你们受委屈。


老张没想到种的菜自己不管了,老天爷倒是“管”上了,一天一场小雨,他种的小白菜、水萝卜很滋润地冒出了头,蓬勃地生长起来。

一看菜苗都出来了,老张坐不住了,偷偷下楼,侍弄起来。

在老张的侍弄下,花池子里的小白茉、水萝卜长得葱绿一片,老张的心情也郁郁葱葱的。

花池子里的菜可以吃了,老张在楼下晃荡了一天,告诉每一个进门出门的住户:“要吃小菜就可以薅啊!”可他们都只对老张笑笑,没有人去薅菜,老张就很郁闷地上了。

……
儿子回来了。

儿子的手绿绿的,沾满了菜汁。

儿子的脸青青的,没有一丝好声气。

老张看看儿子的手,又看看儿子的脸,跑到阳台上往下着,就着到花池子里的小白菜、水萝卜都被薅出来,它们鲜嫩的身躯支离破碎,惨不忍賭。

老张的心口猛地被撞击了一下,痛痛的。

老张转回头看看儿子问道:“他们又说什么了?我让他们吃菜随便薅的啊!”儿子气急敗坏地冲老张喊了一句:“这花池子是大家的,不是咱们家的菜园子。

”老张的心里轰然一声,抹了一把脸说:“还是荒着好。

荒着,人心就不都慌了。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老张在城里住着不高兴,并不是儿子和儿媳对他不好,主要是看不惯邻居们胡乱猜疑,乱咬舌根。

B . 老张花池种菜,邻居指点嘀咕,最终儿子薅菜毁菜;从中可以看出儿子虽然是老张的亲儿子,但是,儿子、邻居们与老张在某些观念上确实不一样。

C . 小说采用顺序的叙述方式,围绕老张种菜一事展开冲突:情节曲折,具有吸引力;故事具有启人思考的魅力
D . 小说主要通过正面描写来刻画老张,不仅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还有心理描写和外貌描写;运用側面描写来表现住户们。

E . 小说采用戛然而止的结尾方式,高潮就是结尾;这样的结尾引人深思,让人感受到人心的荒芜。

(2)小说为什么用“荒芜”來作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答。

(3)邻居们在内心深处是怎样看待老张种菜这件事的?作者借此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探究。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三上·慈溪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请减五路城堡札子
曾巩
夫将之于兵,犹弈之于棋。

善弈者置棋虽疏,取数必多,得其要而已。

故敌虽万变,途虽百出,而形势足以相援,攻守足以相赴,所保者必其地也。

非特如此,所应者又合其变,故用力少而得算多也。

不善弈者,置棋虽密,取数必寡,不得其要而已。

故敌有他变,途有他出,而形势不得相援,攻守不能相赴,所保者非必其地也。

非特如此,所应者又不能合其变,故用力多而得算少也。

守边之臣知其要者所保者必其地故立城不多则兵不分兵不分则用士少所应者又能合其变故用力少而得算多犹之善弃也。

不得其要者,所保非必其地,故立城必多,立城多则兵分,兵分则用士众,所应者又不能合其变,故用力多而得算少,犹之不善弈也。

昔张仁愿度河筑三受降城,相去各四百余里,首尾相应,由是朔方以安,减镇兵数万。

此则能得其要,立城虽疏,所保者必其地也。

仁愿之建三城,皆不为守备,曰:“寇至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域,犹须斩之,何用守备?”自是突厥遂不敢度山,可谓所应者合其变也。

今五路新立之城,十数岁中,至于再倍,则兵安得不分?士安得不众?殆疆场之吏,谋利害者不得其要也。

以弈棋况之,则立城不必多。

臣言不为无据也。

以他路况之,则北边之备胡,以遵誓约之故,数十年间,不增一城一堡,而不患戍守之不足,则立城不必多,又已事之明验也。

臣以此窃意,城多则兵分,故谓西北之兵已多,而殆恐守边之臣,未有称其任者也。

况由其所保者未得其要,所应者未合其变,顾使西北之兵独多,而东南不足。

夫公选天下之材,而属之以三军之任,以陛下之明,圣虑之绪余,足以周此。

臣历观世主,知人善任使,未有如宋兴太祖之用将英伟特出者也。

故能拨唐季、五代数百年之乱,使天下大定,四夷轨道,可谓千岁以来不世出之盛美。

以陛下之聪明睿圣,有非常之大略,同符太祖。

则能任天下之材以定乱,莫如太祖;能继太祖之志以经武,莫如陛下。

臣诚不自揆,得太祖任将之一二,窃尝见于斯文,敢缮写以献。

万分之一,或有以上当天心,使西北守边之臣,用众少而得算多,不益兵而东南之备足,有助圣虑之纤芥,以终臣前日之议,惟陛下之所裁择。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以他路况之况:情形。

B . 未有称其任者也称:配得上。

C . 四夷轨道轨道:遵循法度。

D . 臣诚不自揆揆:估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故用力少而得算多也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 . 仁愿之建三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 . 以遵誓约之故以勇气闻于诸侯
D . 窃尝见于斯文予之及于死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篇以下棋作比方,说明城堡设置贵在占据战略要点,而非单纯追求数量;如果城堡设置不当,就会导致立城多而士兵分散,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B . 曾巩以张仁愿渡过黄河只修筑了三座受降城而安定北方为正面事例,充分证明了城堡设置要有战略眼光,守住战略要地,以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C . 面对西北驻军过多,而东南驻军不足的局面,曾巩建议省西北之兵以补东南,这个设想既不增加军费负担,又能增强国家防务能力,可谓两全其美。

D . 本文属于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用于向皇帝进言议事,曾巩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揭露了西北将领们拥兵自重的野心。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守边之臣知其要者所保者必其地故立城不多则兵不分兵不分则用士少所应者又能合其变故用力少而得算多犹之善弈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寇至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城,犹须斩之,何用守备?
②殆疆场之吏,谋利害者不得其要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7高二上·应县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 . “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 . “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 . “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E . “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断漏”“斜月”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2)陆游与辛弃疾同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本词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都非常的相似。

请问两首词都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7高二下·安徽期中) 名言名句默写。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作者到田亩中看到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3) 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4)庄子《逍遥游》中说宋荣子不因为外在的评价而奋勉和沮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1分) (2020高二下·内江期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精神乞丐?可是精神的财富是①________?哪怕拥有者愿意施舍。

何况,物质上愈是贫穷的人就愈知道金钱的价值,认识精神财富的价值却需要精神的眼睛,而精神贫乏的人必定也在精神整体上发育不良,②________,甚至连乞讨的愿望也没有。

物质上的贫富差别显而易见,于是穷人起而反抗,并且把带头揭露此种差别的人视为英雄和救星。

可是,精神上的贫富差别唯有富者看得分明,倘若他直言不讳地揭露此种差别,③________。

9. (5分) (2019高二下·工农期末) 提取下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为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现在可以将大量碎片化的基础数据整合,实现实时观测、分析和对比,解决了扶贫对象不精准、资金投放不精准等诸多问题。

运用大数据推进脱贫工作由粗放转为精准,扶贫的方式变化将有科于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7高三上·寻乌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3月17日下午2点,深圳女中学女生小陈骑单车在机动车道逆行,撞上一辆名贵轿车,轿车前保险杠附近油漆被剐蹭。

女司机丁某下车拦住小陈,让她把家长叫来,小陈一听吓坏了,立马大哭起来。

这时围观者都劝轿车司机:“算了,小事,让她快去上学吧……”但丁某不同意,说:“事情虽小,但如果就这样让女孩离开了,对她以后的人生现价值观不好,她会觉得犯了错也没有关系,就没有承担错误的责任和勇气。

”小陈只好拿起女司机的手机,给妈妈打电话,电话里小陈妈妈听说女儿剐蹭的是名贵轿车后,一直不愿露面,直到交警过来与她通话,她才同意赶来处理。

最终双方协商私下解决。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事件中的小陈、小陈妈妈或者女司机丁某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振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