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云南省曲靖市历史初一上学期复习试卷及答案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云南省曲靖市历史初一上学期复习试卷及答
案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哪一项标志着中国进入奴隶社会的开始?
A. 夏朝的建立
B. 商朝的建立
C. 西周的建立
D. 春秋战国时期
【答案】A. 夏朝的建立【解析】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世袭制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了奴隶社会。
2、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A. 晋文公
B. 齐桓公
C. 秦穆公
D. 楚庄王
【答案】B. 齐桓公【解析】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他也是春秋五霸之首。
3、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时期统一文字,其统一的文字是()
A. 甲骨文
B. 小篆
C. 隶书
D. 楷书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后的文字。
选项A,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与秦朝无关,故排除。
选项B,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就包括统一文字。
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异体字,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故选项B正确。
选项C,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隶书始创于秦朝,传为程邈所作,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与秦朝统一文字无关,故排除。
选项D,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与秦朝统一文字无关,故排除。
4、秦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股“重农”思潮。
秦汉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大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这反映了秦汉时期
A. 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农产品成为主要商品
D.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选项A,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是农业在秦汉时期经济中的地位,但题干材料描述的是秦汉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而非小农经济在经济中的地位,故排除。
选项B,“重农抑商”政策是秦汉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而采取的经济政策,但题干
材料并未直接提及“抑商”,只是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故排除。
选项C,题干材料并未提及农产品是否成为主要商品,只是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故排除。
选项D,题干材料“农业是‘天下之大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明确指出了秦汉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选项D正确。
5、以下哪项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A. 造纸术
B. 指南针
C. 火药
D. 活字印刷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对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影响。
选项A,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书写材料的成本,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文化知识,故A项正确。
选项B,指南针主要用于航海和地理探索,虽然对古代中国的海上贸易和探险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并未直接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故B项错误。
选项C,火药主要用于军事领域,如制造火器、炸药等,对古代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样没有直接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故C项错误。
选项D,活字印刷术虽然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对文化传播和发展有一定作用,但它并不是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且在本题中不是最直接促进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选项,故D项错误。
6、秦朝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行政制度。
选项A,禅让制是古代部落联盟首领或帝王让位给别人的一种方式,主要存在于原始社会和夏朝之前,与秦朝不符,故A项错误。
选项B,世袭制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并非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特定行政制度,故B项错误。
选项C,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建立后废除了分封制,故C 项错误。
选项D,秦朝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废除了分封制,代以郡县制。
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故D项正确。
7、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兵家鼻祖孙武著有《孙子兵法》等。
这些学派的思想
A. 推动了当时社会大变革
B.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 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需要
D. 体现了学术思想自由开放
答案:C
解析:
选项A,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而非其结果,因此A项错误。
选项B,虽然“百家争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这一表述过于绝对,因此B项错误。
选项C,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各学派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如儒家的“仁”、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法治和兵家的军事策略等,这些思想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经济需要而提出的,因此C项正确。
选项D,虽然“百家争鸣”体现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开放,但这不是题目的主要意思,题目强调的是这些思想是如何适应当时的政治经济需要的,因此D项不是最佳选项。
8、汉武帝时期,规定凡有军功者,其本人及其直系亲属均可享受爵位继承。
这一规定
A. 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
B. 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适应了争霸战争需要
D. 扩大了官员选拔范围
答案:B
解析:
选项A,世卿世禄制度是先秦时期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题干材料中的“有军功者”依然属于贵族,只是扩大了受封贵族的范围,并未打破世卿世禄制度,故A项错误。
选项B,材料中“有军功者,其本人及其直系亲属均可享受爵位继承”的规定,有利于鼓励人们建功立业,从而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
选项C,汉武帝时期,国家实现了大一统,争霸战争已经结束,故C项错误。
选项D,题干材料讨论的是爵位继承,与官员选拔无关,故D项错误。
9、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哪一朝代?()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
选项A,唐朝时期虽然南方经济得到发展,但北方仍然是经济重心,故A选项错误。
选项B,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故B选项正确。
选项C,元朝时期,虽然南方经济持续发展,但元朝并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时期,故C选项错误。
选项D,明朝时期,南方经济已经相当发达,但明朝并非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朝代,故D选项错误。
10、战国时期,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事件是()
A. 商鞅变法
B. 百家争鸣
C. 长平之战
D. 桂陵之战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秦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选项A,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A选项正确。
选项B,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一次大解放,但并未直接增强秦国的实力,故B选项错误。
选项C,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秦国虽然取得胜利,但此战役并非秦国成为最强盛诸侯国的直接原因,故C选项错误。
选项D,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和魏国之间的一场战役,与秦国成为最强盛诸侯国无直接关系,故D选项错误。
11、秦始皇陵兵马俑属于哪一领域的成就?()
A. 文学
B. 史学
C. 雕塑
D. 书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领域。
选项A,秦始皇陵兵马俑主要是雕塑艺术,与文学领域无直接关联,故A项错误。
选项B,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是历史的见证,但其本身并不属于史学领域的直接成果,而是艺术领域的杰作,故B项错误。
选项C,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生动再现了秦军的雄壮威武,是雕塑艺术领域的杰出成就,故C项正确。
选项D,秦始皇陵兵马俑主要是雕塑形式,与书法领域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12、秦始皇陵兵马俑体现了秦朝雕塑艺术的杰出成就,其特点不包括()
A. 规模宏大
B. 类型众多
C. 手法细腻
D. 色彩绚丽
答案:D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特点中不正确的一项。
选项A,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秦始皇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故A项正确。
选项B,兵马俑中的陶俑、陶马、战车等种类繁多,反映了秦朝军队的组织结构和作战方式,故B项正确。
选项C,兵马俑的雕塑手法细腻,形象生动,每个陶俑都有其独特的面部表情和体态特征,体现了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技艺,故C项正确。
选项D,秦始皇陵兵马俑在出土时原本是彩绘的,但由于时间久远和保存条件的影响,大部分彩绘已经脱落或褪色,因此不能说其“色彩绚丽”,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有4大题,每大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材料: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文化、经济、科技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唐朝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国内,更在对外交流中展现了强大的影响力。
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唐朝与中亚、西亚、南亚甚至地中海地区的国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其中,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是两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它们不仅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问题:
1、简述唐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贡献。
答案:
唐朝在丝绸之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安全,还通过贸易、文化交流等方式,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唐朝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深受沿线国家的喜爱,同时唐朝也从这些国家引进了许多珍贵的物品和技术,如胡旋舞、葡萄、石榴等。
2、分别简述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主要目的和成就。
答案:
玄奘西行的主要目的是到天竺(今印度)学习佛教经典,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
数年,终于到达天竺,并在那里学习、研究佛教经典多年。
回国后,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学经典整理成书,即《大唐西域记》,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古代中亚、南亚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同时,他也将从天竺带回的佛经翻译成汉文,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鉴真东渡的主要目的是弘扬佛法,传播中国文化。
鉴真大师多次尝试东渡日本,均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但他坚持不懈,最终在晚年成功到达日本。
在日本期间,他不仅传授佛法,还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等文化成就,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至今仍是日本佛教的重要寺院之一。
3、分析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
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为对外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是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和支持对外交流;三是丝绸之路的畅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四是唐朝文化发达,吸引了周边国家的关注和学习。
唐朝对外交流的频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加深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使得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同时,唐朝的对外交流还促进了佛教等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世界文化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在古代中国,夏、商、周三个朝代被视为华夏文明的开端。
据《史记》记载,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世袭制朝代,由禹的儿子启建立,开
启了“家天下”的时代。
商朝则是通过甲骨文的发现而得到证实的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盘庚迁殷之后,商朝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阶段,其中东周又被划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
周朝实行分封制,即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再把土地分给卿大夫,从而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
1、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述夏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4分)
2、材料中提到商朝通过何种方式得到了证实?请指出商朝的一个重要事件。
(4分)
3、请解释材料中的“分封制”,并说明其对周朝社会结构的影响。
(6分)
【答案】
1、夏朝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世袭制朝代,标志着从禅让制到家天下的转变,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重要代表,为后世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
2、商朝的存在通过甲骨文的考古发现得到了证实。
一个重要事件是盘庚迁都至殷,这一举动被认为是商朝走向繁荣稳定的转折点。
3、“分封制”是指周王室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向下分封的一种政治制度。
它强化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确立了贵族统治阶级的地位,同时也导致了地方诸侯势力的逐渐强大,为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埋下了伏笔。
此题目旨在考察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理解以及他们从给定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第三题
【阅读材料】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发展期。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寻求变法图强之道,从而催生了众多学派的兴起,历史上称之为“百家争鸣”。
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说尤为突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响。
儒家由孔子创立,强调仁爱、礼仪、孝道及中庸之道;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生活;墨家由墨子创建,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与实用主义;法家则以韩非为代表,强调法治,认为国家应当通过严明的法律来治理人民。
这些学派虽然立场各异,但都试图为当时的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对这些学说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精髓。
【题目】
1、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答案: “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各国为了求生存和发展,积极寻求变法图强的道路,这促进了不同思想学派的产生与发展。
2、列举并简述材料中提到的四个主要学派的核心思想。
答案:
•儒家:强调仁爱、礼仪、孝道及中庸之道;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生活;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与实用主义;
•法家:强调法治,认为国家应当通过严明的法律来治理人民。
3、分析其中一个学派的思想对现代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
答案: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礼仪”观念,在现代社会可以被解读为强调社会责任感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同时,“孝道”理念也能促进家庭和睦,增强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纽带。
此外,“中庸之道”教导人们在处理事务时保持平衡与适度,避免极端行为,这对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
境同样具有指导价值。
第四题
阅读材料:
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大地上孕育了灿烂的文明。
从夏商周到秦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了无数辉煌与沧桑。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确立并巩固。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问题:
1、简述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主要标志,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答案: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主要标志是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巩固。
秦朝通过灭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外交手段,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并开拓了疆域。
这一时期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和文化财富。
2、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并评价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确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大权;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
这一制度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然而,它也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容易导致专制和腐败。
尽管如此,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列举秦汉时期在科技、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并简析其影响。
答案:
秦汉时期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科技方面,如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对研究地震学有重要贡献;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张成为书写的主要材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文化方面,如《史记》的编纂,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后世史书编纂提供了范例;《汉书》的撰写,则进一步丰富了历史文献的内容。
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