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东汉末年社会背景;官渡之战经过和意义;赤壁之战经过和意义;魏、蜀、吴三国的建立;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曹操对两次战役一胜一负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是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起了重要重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难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知道歌曲的名称吗?(《滚长江东逝水》)它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但小说毕竟是文学作品,同学们想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时代,领略丰富多彩的史实。
过渡:那么,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魏、蜀、吴)鼎立是什么
意思?哪位同学能说一下。
(三个政权像鼎的三足一样并立,互相对峙)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迅速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
一、官渡之战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还得从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说起。
1.阅读思考:
(课件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曹操诗句“白骨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东汉末年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的生活非常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最渴望什么?(结束战争,恢复平静的生活)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统一了北方呢?(曹操) 2.问题探究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曹操是怎样壮大自己的势力的?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重视人才;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
)
3.学生活动
当时北方势力最大的是谁?(袁绍)为了争夺势力,曹操同发生了多次军事冲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官渡之战”。
4.教师点拨:
对于战役我们应该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影响)参照这些内容,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简单讲述一下“官渡之战”?
学生讲述: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北方势力最大的是袁绍,同时曹操实力发展迅速。
双方都想消灭对方,称霸北方。
公元200年,双方在官渡展开决战。
袁绍兵多将广,但用人乏术,军心涣
散,而曹操声东击西,偷袭袁军军粮所在地乌巢,消灭了袁军主力,为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5.师生活动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后来,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部和其他军阀势力,最终统一了北方。
就在北征乌桓回师途中,曹操激情满怀,写下了组诗《步出夏门行》,《龟虽 寿》是其中的一首:“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大家一起读一下,从诗中我们能看出曹操有什么样的抱负?(统一天下的雄心) 二、赤壁之战 1.教师点拨:
当时南方有哪两股主要的势力?(刘备、孙权)面对强大的曹操,他们会怎样做?(合作)在走向联合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诸葛亮) 2.学生活动
:
说到诸葛亮首先想到哪一个典故?(三顾茅庐)在三顾茅庐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三分天下的局势。
在他的建议下,孙刘最终走向了联合,同曹操在赤壁展开大战。
3.由学生讲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涉及许多相近的知识点,怎样记忆起来比较方便?(方法:表格法等)引导学生依次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运用策略学习同类事件,并利用列表的方式进行归类,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 5.问题探究
分析: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弱胜强,而在赤壁之战中实力强大的曹操却遭到惨败,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小组1:讨论官渡之战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小组2:讨论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
小组3:针对前两组的讨论结果,作出总结。
(教师提示:赤壁之战从孙刘联合、曹军弱点、指挥者的态度、计策、地理因素、气候原因等
方面思考。
)
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重视人才;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实力壮大;军事上:采取了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
袁绍失败的原因:政治黑暗,用人乏术,军心涣散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将士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组成联军,采用火攻,战术得当;利用气候、地理条件等。
启示: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学习、做事要讲究方法等。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比较,逐步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
三、三国鼎立
1.教师活动: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
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把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于是出现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赤壁之
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看书,完成表格:
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三)、本课小结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统一走向分裂又逐渐统一的过渡时期,经历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三个政权的相继建立,国家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在这一段时期,三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社会趋于安定,在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因素。
(四)、课堂练习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两句诗说的是( A )
A诸葛亮B.刘备C曹丕D.孙权
2、230年,派船队到达夷洲的是(B)
A蜀国B.吴国C魏国D.西晋
3、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C)
①东汉结束②刘备称帝③赤壁之战④孙权割据江东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④③①②D.②④③①
4、下列事件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作
者有关的是(B)
①三顾茅庐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淝水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下列史实,按因果关系排列,应该是( D )
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②东汉政权瓦解③曹操统一北方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五)、板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社会背景
2、官渡之战
3、意义
二、赤壁之战
1、时间:208年
2、交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
3、意义
三、三国鼎立
1、三国是建立
2、三国经济的发展
(六)、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七上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七年级历史科学案
习,事半功倍!
独学8分钟—对学
示4分钟
要求:独学时完成夯实基础部
总结整理完导学案后,先独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三国鼎立》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名: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的史实,分析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原因
2、知道赤壁之战的史实,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进步性
3、掌握魏蜀吴三国建立的相关过程
二、【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74-77,用笔划出关键词)
1、请找出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影响?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2、请找出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影响?曹操失败的原因?
3、找出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建国者、都城,巩固措施?
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的分裂,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五、【当堂训练】
1.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
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刘备和孙权
2.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3.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兵精粮足 B.战术得当 C.政治优势 D.取得民心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6.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
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
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7.刘邦之所以打败项羽,曹操之所以能够战胜强敌统一北方,其共同原因是:()A.据有关中 B.废除苛法 C.重视人才 D.释放奴婢
8.下列各项与曹操无关的是:()
A.挟持汉献帝 B.在官渡大败袁绍
C.在赤壁被打败 D.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9.赤壁之战曹操主要败在:()
A.远道而来 B.战争的非正义性 C.指挥不当 D.不习水性10.蜀国丞相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这表明:()
A.蜀锦已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B.蜀锦是打败魏.吴的主要武器。
C.蜀锦制造业耗费国家资财,使国库空虚。
D.蜀锦生产技术落后,难与敌人生产相配。
六、【归纳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进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三个国家为了巩固统治并企图实现统一,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文化。
所以,比东汉末年阀混战来讲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安定的愿望。
三国鼎立是局部的统一,代表了统一的趋势,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当堂训练】
1.A 2.C 3.D 4.C 5.D 6.D 7.C 8.D 9.D 1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