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考点分类训练科学探究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中考化学考点分类训练:科学探究题
1.实验探究和证据推理是提升认知的重要手段。

兴趣小组对“CO 还原 23Fe O 粉末”的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过程】
(1)按如图所示连接装置Ⅰ、Ⅰ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玻璃管内装入23Fe O 粉末,应从a 端通入CO 一段时间后再点燃酒精灯,此操作的目的是 。

【实验现象】
(2)反应一段时间后,玻璃管内粉末由 色变成黑色,且生成的固体均能被玻璃管上方的磁铁吸引。

广口瓶中出现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装置Ⅰ的作用是Ⅰ检验并吸收反应生成的2CO ;Ⅰ 。

【查阅资料】Ⅰ铁粉、FeO 、Fe 3O 4 均为黑色固体;其中只有铁粉、 34Fe O 能被磁铁吸引。

Ⅰ 34FeO Fe O 、 固体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提出猜想】
(3)对磁铁吸引的黑色固体成分有以下四种猜想:猜想I :Fe ;猜想Ⅰ:34Fe O ;猜想Ⅰ:Fe 和34Fe O ;猜想Ⅰ:Fe 和FeO 。

经初步分析,排除了猜想Ⅰ,理由是 。

【实验验证】
(4)取少量反应后的黑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振荡,充分反应后静置,若观察到黑色固体全部变成红色,说明 (填“猜想Ⅰ”“猜想Ⅰ”或“猜想Ⅰ”)正确。

【拓展研究】
(5)进一步查阅资料,发现CO 能溶于铜液(醋酸二氨合铜和氨水的混合液)。

因此可在装置I 后再连接装置Ⅰ,其目的是吸收尾气中的CO 。

装置Ⅰ、Ⅰ的连接顺序:b 连接 (填“c”或“d”)。

(6)已知 34Fe O 能溶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42442432Fe O +4H SO =FeSO +Fe (SO )+4H O ,其中 3Fe 遇到硫氰化钾溶液显血红色。

为证明黑色粉末的成分,该同学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滴加硫氰化钾溶液,能证明黑色粉末中含有Fe 和 34Fe O 的现象是 。

2.最近自热火锅成为网红食品,化学小组同学对给火锅提供能量的物质产生了兴趣。

【查阅资料】自热能量包的成分可能含生石灰、铁粉、活性炭和氯化钠等。

【进行实验】同学们打开使用后的能量包欲探究其成分,进行了下列实验:
【问题讨论】
(1)写出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

(2)该自热能量包使用时要加入适量 ,发热的原理是 ,氯化钠的作用是 。

下列关于活性炭的作用正确的是 (填写字母)。

A .燃烧放热
B .使能量包中各种物质疏松、透气
C .促进反应物充分接触
3.化学学科实践活动课上,老师拿来一包不纯的NaOH 固体粉末,可能混有Na 2SO 4、NaCl 、CuCl 2、Na 2CO 3、Ba(NO 3)2中的一种或几种,老师让同学们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粉末中,除了NaOH 以外,还有哪些成分?
【查阅资料】NaNO 3、Ba(NO 3)2溶液呈中性。

【初步探究】同学们取少固体粉末于试管中加足量水溶解,过滤,得到无色溶液X 和白色沉淀Y ,由此可确定该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 。

【继续探究】为进一步确定固体粉末的成分,同学们分成甲、乙两组进行探究。

(1)甲组:对白色沉淀Y 的成分进行探究
取少量白色沉淀Y于试管内,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固体全部溶解,产生气泡,证明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

写出产生白色沉淀Y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乙组:对无色溶液X的成分进行探究
【做出想】猜想一:无色溶液X中含有NaOH、NaNO3、Na2CO3
猜想二:无色溶液X中含有NaOH、NaNO3、Ba(NO3)2
猜想三:无色溶液X中含有NaOH、NaNO3
【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方案进行探究,以下是实验示意图及记录的实验现象。

根据方案一中溶液变为红色,方案二中实验现象,得出猜想一成立的结论。

【反思交流】Ⅰ小华同学认为乙组同学在探究无色溶液X的成分时,方案一的设计不合理,其理由是。

Ⅰ经过大家的讨论,发现上述实验无法确定原固体粉末中是否有NaCl。

为进一步探究该物质是否存在,可另取适量溶液X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稀硝酸和(填化学式)溶液,观察现象。

4.央视频道《是真的吗?》栏目中有一段视频:将“锡纸”剪成一段两头宽中间窄的纸条,然后两头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观察到“锡纸”立即燃烧。

据此,小明同学取某种“锡纸”进行了实验探究:
(1)“锡纸”燃烧的原因:“锡纸”两端接入电池两极后造成短路使“锡纸”燃烧,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开始“锡纸”不燃烧但短路后能燃烧的原因是
(2)探究“锡纸”中金属的成分:该“锡纸”中金属是锡吗?
【查阅资料】
Ⅰ“锡纸”是锡箔或铝箔与纸黏合而成的
Ⅰ锌粉是一种深灰色固体
Ⅰ锡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生成+2价的锡盐
【提出猜想】猜想Ⅰ.该“锡纸”中金属是锡
猜想Ⅰ. 。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交流讨论】
Ⅰ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
Ⅰ下列物质的溶液可以替代硫酸锌溶液完成上述实验的是 (填序号)
A 氯化铜
B 硝酸银
C 硫酸钠
D 氯化亚铁
选择这种物质的依据是 。

Ⅰ本方案中没有采用金属与酸反应原理来鉴定,是因为这两种金属都可与酸反应,请写出锡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Ⅰ锡是一种重要的金属,焊锡是锡铅合金,被广泛用于焊接金属,这是利用了合金
的特点。

5.草木灰是一种常见的农家肥料(主要成分是碳酸钾)。

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碳酸钾的化学性质,分别把适量的碳酸钾溶液加入A 、B 、C 三支试管中,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1)草木灰可用作________(填字母)。

A .氮肥
B .磷肥
C .钾肥
D .复合肥 【进行实验】
(2)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中溶液变为

碳酸钾溶液呈性
红色
Ⅰ试管中碳酸钾能和盐酸反应
碳酸钾能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Ⅰ试管中
方程式:
【反思与交流】
(3)根据实验Ⅰ的结论判断:草木灰(选填“能”或“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

【实验拓展】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三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洁净的烧杯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上层为无色透明的溶液。

【提出问题】无色透明溶液中除酚酞外,还有哪些溶质?
【做出猜想】
(4)猜想Ⅰ:氯化钾:猜想Ⅰ:氯化钙;猜想Ⅰ:。

【实验验证】
(5)请设计实验证明溶液中含有氯化钙:。

(写出操作和现象)
6.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探究: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遇水变蓝。

【猜想】甲同学:CO2、H2O;乙同学:CO、H2O;丙同学:NH3、CO2、H2O;丁同学:
CO2、CO、H2O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进行验证: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哪位同学的“猜想”不合理并说明理由:。

(2)A、B装置的顺序能否颠倒?原因是。

(3)实验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4)实验中观察到A中,B、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中黑色粉末变红,由此推断同学猜想成立。

7.小亮发现很多食品的包装袋内都充有一定量的气体,她和同学对所充气体的作用及成分产生了好奇,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包装内填充气体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讨论)结合食品的实际生产、销售过程,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同学们一致认为在膨化食品包装袋内填充气体的目的是:
(1)防止运输过程中膨化食品被压碎;
(2)。

小组同学的这一分析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老师还告诉他们,包装袋内填充的是一种初中化学常见气体。

探究二:包装袋内的气体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包装袋内的气体为:猜想1:氧气;猜想2:氮气;猜想3:二氧化碳;猜想4:二氧化硫;猜想5:空气
通过分析,大家认为猜想1是错误的,理由是;猜想4也是错误的,理由是。

(进行实验)实验一,抽取包装袋内气体一瓶,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小明据此推断只有猜想2成立。

小红不同意此结论,此现象只能说明猜想3不成立,理由是。

实验二:另抽取包装袋内气体一瓶,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观察到木条立即熄灭,小组同学据此判断猜想不成立,猜想成立。

(实验反思)在选择食品防腐剂时,除了考虑价格方面、是否和食品反应之外,还应该考虑。

8.请你准备火柴、干燥的白纸、澄清的石灰水和一只干燥的大烧杯。

设计一个小实验证明纸张中含某两种元素,并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用火柴点燃白纸,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大烧杯纸张中含元素
向上述烧杯中加入少量,振荡溶液变浑浊纸张中含元素
反思交流:有同学认为此实验同时也能证明纸张中含有氧元素,你认同该同学的看法吗?(请解释说明)。

9.经过监测和治理,某省的土壤质量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个别地区仍然存在盐碱地。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此开展了实践活动,他们采集了本地的土样,并对土样围绕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Ⅰ枸杞和合欢均可在轻度盐碱地中生存。

Ⅰ盐碱地显碱性。

Ⅰ该土样中的可溶性物质只含NaCl、CaCl2和Na2CO3。

【探究过程】
(1)甲组探究土样的酸碱度。

具体操作是,由此得出,该土样的pH>7。

(2)乙组探究土样的成分(如图所示)
向土样中加入足量的蒸馏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同学们对溶液I中的溶质成分很感兴趣,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只含NaCl;
猜想二:含NaCl、CaCl2;
猜想三:含NaCl、Na2CO3。

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反思与评价】
Ⅰ通过交流,甲组认为乙组的方案一不太严谨,理由是。

Ⅰ同学们对沉淀I中CaCO3的来源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致认为CaCO3也可能来自土样本身。

请解释土样中存在CaCO3的原因。

【总结与提升】改良该省的盐碱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造福人民,我们任重而道远。

以下建议你认为正确的是。

a轻度盐碱地可以种植枸杞
b可以用熟石灰改良盐碱地
c盐碱地应避免施用碱性化肥
10.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镁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1)写出图1中镁粉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小明发现燃烧产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镁粉的质量,认为这个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你(填“同意”或“不同意”)小明的观点,理由是。

小红发现产物中含有少量黄色固体。


查阅资料黄色固体是Mg3N2,为了证明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小红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Ⅰ用盛水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蒸发皿、橡皮塞等装配成如图2所示的装置;另准备一个有一根铜丝穿过的橡皮塞,铜丝末端固定一根镁条。

Ⅰ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塞好橡皮塞;待充分反应并冷却至室温后,观察到广口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约占瓶内水面原上方空间的左右。

Ⅰ步骤Ⅰ结束后,往水槽中加水使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

点燃镁条,迅速更换橡皮塞,镁条在广口瓶内持续燃烧,放出热量,蒸发皿中有黄色固体出现。

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

【分析讨论】步骤Ⅰ的目的是。

【实验拓展】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填“能”或“不能”)用镁带替代红磷。

11.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Fe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
(1)A装置的作用是,点燃C中产生的肥皂泡,有的发出轻微的爆鸣声,有的可以被点燃,请你推断反应生成的气体是。

(2)有同学认为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即说明反应生成了气体,你认为是否正确(填“是”或“否”),请说明理由。

反应一段时间后,学习小组对反应后的黑色固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查阅了相关资料:铁粉(黑色),Fe2O3(红棕色)、FeO(黑色)、Fe3O4黑色)。

学习小组进行了一系列实验,验证了FeO不存在,然后对黑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只有铁粉
猜想二:只有Fe3O4
猜想三:铁粉和Fe3O4的混合物
学习小组设计了实验进行验证,请回答以下问题:
(3)取少量黑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猜想不成立。

(4)通过实验测得,34.4g黑色固体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了0.2gH2,说明猜想成立。

(5)另取34.4g黑色固体在高温条件下与足量的CO反应,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变为28.0g,请计算在黑色固体中Fe3O4的质量分数为(计算结果精确到0.1%)。

(6)根据以上探究,请写出Fe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2.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并回答相关问题。

【发现问题】
小雨发现盛水的铁锅在与水面接触的部位最容易生锈;
小茜发现自己的铜制眼镜框表面出现了绿色的铜锈;
小玲发现苹果切开后不久,果肉上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物质,好像生了“锈”一般。

【提出问题】
这三种物质“生锈”的原因是什么?
【收集证据】
(1)回忆已有知识:铁生锈的条件是。

(2)查阅有关资料,“铜锈”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俗称铜绿);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一系列的反应,生成了咖啡色的物质。

(3)实验探究:将四块小铜片分别按如图所示放置一个月,观察现象如下:
铜片不生锈
铜片生锈且水面附近锈蚀最严重
由实验可知:铜生锈是铜与水、氧气、、等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得出结论】
经过交流讨论,三位同学认为这些物质“生锈”除了可能与水有关外,还可能都与(填写物质名称)有关。

【反思与应用】利用所得出的结论填空:
(1)写出一份防止铁与铜等金属制品生锈的具体方法。

(2)请你提出一条延长食品保质期的建议。

13.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

【实验】将一定量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除水外,反应后溶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大家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Na2SO4
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Na2SO4和NaOH
猜想四:有Na2SO4、H2SO4和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

不合理的是猜想。

【实验探究】(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

(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片、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
案方案一:测溶液pH
方案二:滴加碳酸钠溶

方案三:向溶液中加入铜

【实验结论】写出方案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

同时指出上面表格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

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误:
(1)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

(说出其中一个即可)
(2)实验中若用氯化钡溶液来进行现象分析,能否得出确切的结论?为什么?14.铁系脱氧剂在食品包装中广泛使用。

某同学对铁系脱氧剂进行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
Ⅰ铁系脱氧剂是以铁粉为主剂,还含有活性炭、氯化钠、氯化钙、硅藻土、碳酸钠晶体等功能扩展剂。

Ⅰ硅藻土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不能与稀酸反应。

探究一:探究铁系脱氧剂的脱氧原理
【进行实验】在盛有干燥空气的广口瓶中进行实验,用氧气浓度传感器测定相同时间内氧气含量的变化,记录如下:
Ⅰ5.0g0.1g10滴水和1.0g NaCl8%
(1)铁系脱氧剂脱氧的原理是铁粉与反应生成铁锈。

(2)欲得出“氯化钠能加快铁粉脱氧速率”,依据的实验是。

探究二:探究铁系脱氧剂成分、铁粉活化程度对脱氧效果的影响
【进行实验】常温下,将5组不同配方的脱氧剂分别放入大小相同的5个锥形瓶中进行实验,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
ⅠⅠⅠⅠⅠ实验装置
铁粉活化程度新制新制新制久制还原
铁粉质量/g0.30.30.30.30.3
活性炭质量/g0.10.1000
NaCl质量/g0.20.20.20.20.2
CaCl2质量/g00.1000
碳酸钠晶体质量/g000.10.10.1
硅藻土质量/g0.100.10.10.1
最终测得实验数据如下图所示
【解释与结论】
(3)实验过程中,均能观察到导管内水柱上升,其原因是。

(4)对比图1中的实验数据,可得出铁系脱氧剂最佳配方的实验是 。

(5)设计实验ⅠⅠⅠ的目的是 。

【反思与评价】
(6)欲证明铁系脱氧剂中含有碳酸盐,所需试剂是 。

(7)检验铁系脱氧剂仍有效的实验方案是:将打开的脱氧剂置于滤纸上,并用磁铁吸引,取磁铁上的黑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 。

15.化学实验室里,同学们准备研究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性质。

Ⅰ盛有NaOH 固体的试剂瓶上标注着“NaOH 含量不少于96.0%”,便对该瓶试剂成分产生了质疑。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中含有什么杂质?
【查阅资料】工业上制取NaOH 的反应原理:22NaCl+2H O
通电
222NaOH+H Cl ↑+↑,然后
蒸发溶剂获得NaOH 固体(在化工生产中,原料往往不能完全转化为产品)。

【提出猜想】
甲同学认为杂质只有氯化钠
乙同学认为杂质除了氯化钠,还可能含有碳酸钠,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设计实验】取样溶于水,并分成两份。

步骤1:向一份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 色。

步骤2:向另一份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硝酸,有气泡产生。

步骤3:向步骤2所得溶液中继续滴加 溶液,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

【实验结论】乙同学的猜想正确。

请分析:
I.上述实验中步骤 (填“1”、“2”或“3”)是没有必要进行的。

Ⅰ.步骤2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 。

Ⅰ同学们在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没有明显现象,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证明反应的发生:(不考虑氢氧化钠中的极少量杂质)
现象:
烧杯中溶液几乎充满整个试管
现象:充
分反应后,红墨水最终呈现
左高右低现象
现象:滴
加试剂X后,溶液中出现大量白
色沉淀
I.实验3中加入的试剂X是(任写一种)。

Ⅰ.实验1、2在设计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通过验证反应物的消耗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但有同学对实验1,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个实验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理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