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册期末模拟试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册期末模拟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
1.要研究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以下材料最可靠、价值最高的是
A.早期的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的情况
C.专家学者的推断D.考古发掘的史料
2.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

下图的文物反映了当时()
A.农业初兴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D.贫富分化
3.“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对中华早期文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初祖)的是
A.尧、舜、禹 B.炎帝和黄帝 C.仓颉和伶伦 D.隶首和嫘祖
4.我国早期国家的三个朝代,正确的更迭顺序是
A.夏、周、商 B.商、夏、周 C.夏、商、周 D.周、夏、商
5.“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

”句中“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A.甲骨文B.大篆C.小篆D.隶书
6.春秋战国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出现在人名中,如“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A.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了推广B.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饲养牛
C.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D.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井田制
7.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序幕中,芈月对秦军大声疾呼:“你们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战场立功将士国家赐给田宅和爵位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8.2020年5月19日国家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9年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情况。

在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教育均衡发展”思想的是A.提出“仁”的学说B.提出“为政以德”
C.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 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9.“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余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中国大陆永远连成了统一的整体。

”材料描述的是A.周武王灭商 B.齐桓公称霸 C.秦统一六国 D.大泽乡起义
10.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②秦朝的赋税很重③秦朝统一度量衡④秦朝的刑法残酷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②④
11.下列事件与道教有关的是
A.大泽乡起义 B.漠北之战C.王莽篡汉D.黄巾起义
12.西汉初,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为此,汉武帝继位后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盐铁官营B.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C.统一调配物资D.把儒家思想立为正统思想
13.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它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B.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D.注重民生推动社会进步
14.近几十年来,在我国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

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了
A.西域都护的设置B.班超曾出使大秦
C.丝绸之路的存在D.这些地区都曾属中国版图
15.毛泽东评价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在词作《浪淘沙·北戴河》中称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曹操打败对手袁绍“统一中国北方”的著名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八王之乱C.赤壁之战D.官渡之战
16.鲁迅先生曾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下列关于《史记》的表述,正确的是()
A.记述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B.作者司马光生活在汉代
C.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D.肯定了陈胜吴广反秦的革命首创精神17.“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口南迁②战乱少社会安定③自然条件优越④南方政治败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8.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

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民族交融加强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D.中外交流频繁
19.“中国”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含义:一是地理意义的中国,中国即“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就必须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才能真正地成为“中国之主”。

下面哪个史实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结论()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
C.淝水之战D.北魏孝文帝改革
20.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

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二、解答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王耀海《商君变法研究》材料三(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君列传》请回答:
(1)材料一中“卫鞅”和“孝公”分别指谁?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卫鞅”变法有哪些改革措施?(不得搬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法有何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这场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
22.秦朝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它存在的时间短,只有15年的历史,却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子》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材料三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

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君”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李白的诗赞颂了“秦王”统一六国的伟大功绩。

请你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依据材料三分析,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秦朝的统治的?这样的统治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
(4)对于上述材料中的秦朝历史,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3.家国情怀有助于激发人们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认同感和责任感。

家国情怀包含对国家疆域的情感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等。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一当时用哪一种文字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图二是指哪一政治制度?材料二:
(2)材料二中“中华文明”是通过哪条道路把欧亚大陆连成一条“文明地带”?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哪一发明当时通过该道路传向世界?
材料三: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

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

宣帝改曰都护……
——《后汉书·西域传》(3)材料三中“宣帝改曰都护”是指朝廷在该地区设置的哪一最高长官(或机构)?
材料四: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兴盛,难以言传。


(4)材料四中“中原地区”的兴盛与哪一改革有关?此次改革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历史的史料来源大致有考古发掘、神话传说、学者推断、史书记载等。

关于远古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情况,如元谋人、北京人等,最真实的史料是考古发掘。

远古时期没有文字记载,甚至连语言都是非常简单的,那时的历史只能靠科学家根据遗址发掘出来的化石、使用过的工具以及遗留物等进行科学研究来得知。

故D符合题意;早期的神话传说和史书记载的情况和专家学者的推断,不属于第一手资料,含有人文色彩,带有一定虚假性,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A
解析:A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据此分析可知题干文物反映的是农业初兴。

A项正确;河姆渡居民时期过着定居生活,图片没有体现聚族而居,排除B项;河姆渡居民时期会种植农作物,图片没有涉及采集狩猎,排除C项;图片反映的是农具,没有体现贫富分化,排除D项。

故选A项。

3.B
解析:B
【详解】
概括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

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故选项B符合题意;尧舜禹是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的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仓颉也称苍颉,是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

嫘祖是黄帝乐官,是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

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隶首是黄帝史官,始作算数。

嫘祖是黄帝的元妃,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解析: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定都阳城;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桀,建立商朝,定都亳。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桀,夏朝灭亡,建立商朝。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历史上称为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A
解析:A
【详解】
根据材料“商朝的书面语”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因此材料
中“商朝的书面语”指的是甲骨文,A项符合题意;BCD项文字出现在商朝之后,排除。

故选择A。

6.A
解析:A
【详解】
根据材料中“‘耕’‘牛’二字经常出现在人名中”,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当时牛耕的使用,可以佐证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故A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新时期时代开始饲养牛,B错误;CD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故选A。

7.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战国”、“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军事方面就是奖励军功,对有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故C项正确;ABD项虽然都是秦国获胜的因素,但并不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主要原因,排除ABD项。

故选C。

8.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无教无类”,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故选C项;“仁”的学说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为政以德”是他的政治主张,“温故而知新”是他的教育方法,均不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排除ABD项。

故选C项。

9.C
解析:C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诸侯割据,十余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结合所学可知是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局面的史实。

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B
解析:B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秦朝的徭役繁重、秦朝的赋税很重和秦朝的刑法残酷都是秦的暴政的表现。

秦朝统一度量衡和秦末农民起义无关。

①②④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B。

11.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黄巾大起义是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张角是太平道的首领。

太平道是道教的一派,故D正确;大泽乡起义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反抗秦朝暴政的大起义,漠北之战是汉武帝与匈奴之间的战役,王莽篡汉指的是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建立新朝的历史事件,故ABC错误。

综上故选D。

12.D
解析:D
【详解】
材料表明西汉初期诸子百家思想均流行,危及封建统治。

为了用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故D符合题意;实行盐铁官营和统一调配物资是经济上的大一统的措施,排除AC;西汉初期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自由放任,导致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排除B。

故选D。

13.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业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注重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还提倡勤俭治国。

由此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它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注重民生推动社会进步。

选项D符合题意;ABC项与题意不符。

故选D。

14.C
解析: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在我国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选项C符合题意;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今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A排除;班超曾出使大秦,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B 排除;曾属中国版图,不符合史实,D排除。

故选C。

15.D
解析:D
【详解】
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史称官渡之战,D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是项羽与秦军之间的战役,A不符合题意;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B排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不符合题意。

故选择D。

16.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因此陈胜吴广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肯定了其革命首创精神,所以D项符合题意;《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为D。

17.A
解析:A
【详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加之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这些都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故排除④,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

故选A。

18.A
解析:A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致使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五胡”到隋唐时期已经汉化,与汉族无异。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就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才能真正地成为‘中国之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主张学习汉族文化,践行华夏文化,占据了中原地区,故D正确;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没有从文化方面进行变法,AB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不属于文化方面的改革,属于战争,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B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一中的“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各民族生产生活上相互学习,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故选项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择B。

二、解答题
21.(1)商鞅、秦孝公
(2)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3)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越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改革是一个国家向前发展
解析:(1)商鞅、秦孝公
(2)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3)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越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改革是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推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详解】
(1)根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卫鞅”和“孝公”分别指商鞅和秦孝公。

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2)根据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家属罚作奴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卫鞅”变法的改革措施有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根据“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可归纳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的启示是改革是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推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22.(1)商鞅。

(2)商鞅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认为秦朝实行了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秦朝灭亡。

(4)改革能使国家富强,暴政导致国家灭亡。

(言之
解析:(1)商鞅。

(2)商鞅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认为秦朝实行了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秦朝灭亡。

(4)改革能使国家富强,暴政导致国家灭亡。

(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可知,材料一中“商君”指的是商鞅;商鞅原来叫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后人,因此也叫做卫鞅。

(2)依据材料一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据材料二信息可知,反映的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伟大功绩。

因此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商鞅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依据材料三“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

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结合所学可知,司马迁主要是从暴政的角度对秦始皇进行的评价,认为秦朝实行了暴政,导致民不聊生;这样的统治最终导致了秦朝灭亡。

(4)对于上述材料中的秦朝历史,我们能得到的认识是改革能使国家富强,暴政导致国家灭亡。

23.(1)小篆;中央集权制
(2)丝绸之路;造纸术
(3)西域都护
(4)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图一七种文字统一为一种文字。

结合课本所学,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
解析:(1)小篆;中央集权制
(2)丝绸之路;造纸术
(3)西域都护
(4)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图一七种文字统一为一种文字。

结合课本所学,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个亿。

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依据图二皇帝、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等,可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统领。

(2)依据材料二路线从长安到西亚、欧洲,“把亚欧大陆连成一条‘文明地带’”可知是丝绸之路。

结合课本所学,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经过丝绸之路辗转流传过去,为世界文明做出伟大贡献。

(3)依据材料三“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

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

宣帝改曰都护……”,结合课本所学,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4)依据材料四“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反映了北魏的兴盛。

结合课本所学,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他力排众议,494
年迁都洛阳,进行一系列汉化措施的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改革,促进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使北魏繁荣兴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