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读后感12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译注读后感12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1
这周连续看《孔子》,我觉得相对于读《论语译注》那简短而又不知深意的古文,好像更具影响力,由于读那些古文时,对于一些词的释义或解释总不能恰到好处,当自己不懂时,就会忍不住看翻译,之后示意心理睬告知自己:原来这话是这意思,所以并不会有太多思索。
而当我们看的时候,首先,视觉上会形成一个识记过程,印象更深刻。
且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一个社会背景,看到孔子在什么境况下说的话,而非笼统地去背,这种学习方式更是寓学于乐!
我看到孔子对礼的追求,对道德的坚守,剧中他在去季孙家赴宴路上,始终在做着同样的动作,好像是一种礼节,但路上的人却总是对他的行为有些不解,可孔子好像觉得“我走我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到门口后,阳虎并未让他进去,此时孔子说:“季孙此举是违反了礼的,由于他用了天子才能享有的八佾,八珍。
”可阳虎并未在意,放狗咬孔子。
他回家后,对他哥哥说:“人不能只为了口饭活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可见他对礼的崇尚,重视,孟孙恰巧拜见他,他立刻慌乱说要以礼相见,整理装束,并自将草席放在正南方向,以示敬重。
我们可能会想孔子既是教育家,又是圣人,他对礼节如此崇尚,他的思想又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食粮,我们为什么不始终继承礼,而要去简化礼节不去效法孔子呢?古人有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的思想对现代的我们来说有些封建,是旧俗,但我们不能否认孔子在历史上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他是的确实确的教育家。
他对于学习六艺的坚持是我们所需要的品质。
又回到君子谋道不谋食上,以我们今日来看,许多读书人,包括高校教授和科研工他或许有时还没有明星一部电视剧收入高。
但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种高难度职业呢?这时,孔子这句话便很好的得到论证了,学者是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他们没有把心思放在禄和食上,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都说职业没有凹凸贵贱,可若此时让我们去扫大街了,我想我内心也会极其抗拒。
若只谋食,只要靠勤劳的一双总会活自己,但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确定不是为了糊口。
所以我想告知自己,让自己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不要,不要贪图物质享受,而要从学习找生命真正的意义。
〔李如男〕
论语译注读后感2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爱好,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解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译注》读后感800字。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爱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
而我和孔子的品尝就偏偏不一样。
我喜爱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判的的子游、子夏。
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
别看他的笔墨不
多,但他肯定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
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来宾言也,不知其仁也。
”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假如他生活在现代,应当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
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如今的电影明星还帅啊。
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上是特殊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庚。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
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
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
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如今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外套的?在史书上,好像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
也就是说,他肯定不是“富二代”。
公西华的富贵,应当与他的力量与才能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爱的一段话。
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爱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
倒是
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
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论语译注读后感3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爱好,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解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宠爱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
而我和孔子的品尝就偏偏不一样。
我宠爱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判的的子游、子夏。
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
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肯定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
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来宾言也,不知其仁也。
”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假如他生活在现代,就应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
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此刻的电影明星还帅啊。
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生,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样着也算得上是独特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庚。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
样的主角了吧。
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
不然分米的人怎样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
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此刻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外套的?在史书上,好像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
也就是说,他肯定不是“富二代”。
公西华的富贵,就应与他的潜质与才能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宠爱的一段话。
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宠爱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
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
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论语译注读后感4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或许有点夸张。
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见、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见。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理解,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意义不减当时。
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伴侣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看过如此之多“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旧现代社会道德素养的朴实的起点。
在今日这样一种人人公平,法律公正的社会里,“孝”仍旧是做人的根本。
在如今这个经济,科学都特别发达的时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们所忽视。
小孩子们,在家都被宠着,哪里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们追赶自己幻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竟都遗忘的自己的父母。
忘了他们单独在家中,虽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们并不美好。
他们一年到头也难见他们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们的心灵是空虚的。
他们只求一声问候、一起吃个饭、常回家看看.......我们,是否应当反思一下,回头看看那为我们而白了的头发,为我们而皱了的脸颊。
论语中的“孝”让我们捡起那颗久违的“孝心”吧!!
论语译注读后感5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
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见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风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很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意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读后感〕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楚精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
《论语译注》汇编了讨论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解注。
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倾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见、“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论语译注读后感6
母亲告知我,十三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因此,我一向坚持诵读经典。
四班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专心回答下列问题。
每次我背
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许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能够一边复习原文,一边明白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领悟”主题的对话商量,不仅仅让我学习并领悟了“如何领悟”,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出名若,他是孔子的同学,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擅长发觉别人优点的眼睛,常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领悟。
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欣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同学,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兄弟姐妹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领悟方法之一,他每一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兄弟姐妹交往是不是老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问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同学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因此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学问渊博、很有才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很多,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
在同学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烦讲解。
他那么博学却始终持续虚心,很擅长从别人身上领悟,人们夸他他也从不傲慢。
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说“假如三个人走在一齐,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的特长去领悟,以他的短处
为自我改正的参照。
”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擅长发觉并领悟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观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擅长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领悟的好典范。
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领悟;不傲慢、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完善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论语译注读后感7
近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崛起,对孔子的讨论不仅是国内文化热点,而且也成为全球文化热点之一。
孔子作为世思想闪耀着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许多思想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表达了人类的共同追求。
世界文明的进展需要孔子的才智。
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各代伟人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必读书,里面记载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看法。
下面我就着重说一我读了这本书后深刻的心得吧!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也许意思就是说:学了,然后按肯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兴奋吗?有志同道合的伴侣从远方而来,不也很欢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孔子也曾经这样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也许的意思也就是说,温习学过的学问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和理解,这样就可以做老
师了。
但是如今的同学又有多少可以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为一种欢乐呢?特殊是如今的80、90后的高校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课后去看书的呢?这样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是很难有人才的消失了,也是中国如今的一个状况吧。
但是我信任中国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乐乎。
由于中国人传统以来都是好客的,我们都喜爱喧闹,喜爱一群伴侣聚在一起玩、说说话,这样的欢乐,我想不会有人不喜爱吧。
最终,“人不知而不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
我觉得90后是盼望得到别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误会的时候,我们会苦恼,面对这样的状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其次十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亨犹犬羊之亨。
”这段话的也许意思是说: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礼节、哪些形式)干什么?”子贡就说,先生这样地谈论君子,惋惜说错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
假如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么这两类皮革就很少有区分了。
对于这段话,我的理解就是作为人,本质必定是很重要的,本质甚至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本质是人与动物的区分,人是有思想的,能够完全确定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好的本质是从好的文采和好的礼节中
表达出来的,那么着能够说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礼节吗?我认为不,礼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好的礼节可以使人们之间更加亲热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这个人的文化水平了。
读了《论语译注》之后,我真的获益匪浅。
让我在为人处世,都有好的进步。
论语译注读后感8
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我懂得了:人应当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应当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其实,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同学的东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老师对政治的关怀和了解,对职业的喜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同学的敬重和爱惜,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同学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老师形象直接关系到同学素养的培育。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
”
是这个时代的呼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老师不朽的追求。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同学是我们老师的责任。
老师的爱别出心裁,它是严与爱的有机表达,是理智与热忱的奇妙结合。
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溶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起肩负起国家和人民给予我们的责任,将一只只分
散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
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经遭受贫困,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同学不兴奋的问他,怎么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于贫困,而小人则会由于穷而作乱。
这份安于贫困的心境至犯难得,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困,正是由于心中有道德的力气,使他能够在贫困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
孔子并不掩饰对富有生活的憧憬,他坦诚的说:“假如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情愿。
”但他也并不强求:“假如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宠爱的工作。
”达致美好的路径有许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欢乐。
他欣赏他的同学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平稳和欢乐,由于他们的喜怒并不依靠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
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理想,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玩耍时,他却赞许的点头。
可见孔子在内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必需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
的追求,仍旧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安静,要能够体会到平凡生活的美好,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心境。
《论语》关注的是全部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知人们应当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美好,它是暖和人心的。
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学问之前最应当学习的,也是我们老师最需要传达给同学的,由于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
在今日这个布满了诱惑和选择的年月,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专心感悟。
论语译注读后感9
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我懂得了: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其实,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同学的东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老师对政治的关怀和了解,对职业的喜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同学的敬重和爱惜,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同学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老师形象直接关联到同学素养的培育。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
”是这个时代的呼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老师不朽的追求。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同学是我们老师的职责。
老师的爱与众不一样,它是严与爱的有机表达,是理智与热忱的奇妙结合。
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溶化在教育的沃
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齐肩负起国家和人民给予我们的职责,将一只只分散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
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受贫困,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同学不兴奋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困,而小人则会正因穷而作乱。
这份安于贫困的心境至犯难得,而他之因此能够安于贫困,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气,使他能够在贫困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
孔子并不掩饰对富有生活的憧憬,他坦诚的说:“假如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情愿。
”但他也并不强求:“假如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宠爱的工作。
”达致美好的路径有许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欢乐。
他欣赏他的同学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平稳和欢乐,正因他们的喜怒并不依靠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
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理想,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玩耍时,他却赞许的点头。
可见孔子在内
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务必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旧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安静,要能够体会到平凡生活的美好,而这些,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