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精品-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一 诵读诗歌,感受诗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参 强欲 登高 去, 无人 送酒 来。 遥怜 故园 菊, 应傍 战场 开。
活动一 诵读诗歌,感受诗韵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杜甫
唐 李益
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杨载《诗家法数》
绝句在第三句要有变化,是一种规律。
——孙绍振
活动一 诵读诗歌,感受诗韵
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李白
唐 杜甫
峨眉山月半轮秋, 岐王宅里寻常见,
影入平羌江水流。 崔九堂前几度闻。
夜发清溪向三峡, 正是江南好风景,
思君不见下渝州。 落花时节又逢君。
岐王/宅里/寻常见, 回乐峰前/沙似雪,
崔九/堂前/几度闻。 受降城外/月如霜。
正是/江南/好风景, 不知何处/吹芦管,
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夜征人/尽望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
活动一 诵读诗歌,感受诗韵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 山月 半轮秋, 影入 平羌 江水流。 夜发 清溪 向三峡, 思君 不见 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 宅里 寻常见, 崔九 堂前 几度闻。 正是 江南 好风景, 落花 时节 又逢君。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峰前 沙似雪, 受降城外 月如霜。 不知何处 吹芦管, 一夜征人 尽望乡。
活动二 品味诗歌,体味情感
阅读策略一
阅读策略二
从诗词的内部题材选择、 从诗词外部的诗人身
诗 意象选择、遣词造句、

手法运用(间接抒情、 比喻、衬托、对比、用
世遭际、思想倾向和 诗词的具体创作背景 等角度入手,即“知人
典、虚实结合、声色结 论世”
合)等角度入手
知识卡片: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 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在诗歌中, 意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 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活动二:品读诗歌,体味情感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中,诗人借“月”和“江水”两个意 象来传达情感。“半轮秋”写出了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 画面。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了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 流去的情境。而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 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 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这样清新灵动的 月夜诗人的情感该是喜悦的。
活动二:品味诗歌,体味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用了“月”“芦管”这两个意 象。第一、二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回乐烽前大漠如 雪,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 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凄苦,衬托出诗人身处边塞的孤独、凄 凉。再加上凄凉幽怨的芦管声,更加唤醒了“征人”的思 乡情绪。
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李白
唐 杜甫
峨眉山月半轮秋, 岐王宅里寻常见,
影入平羌江水流。 崔九堂前几度闻。
夜发清溪向三峡, 正是江南好风景,
思君不见下渝州。 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Fra bibliotek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写月、写景→ 写人、抒情
叙事、忆往昔→ 写景、写眼前
写视觉之景→ 写听觉、抒情
写个人、感孤苦→ 写故园、想家国
活动二 品味诗歌,体味情感
活动二:品味诗歌,体味情感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落花”。落花美丽寂寞。这首诗写 于唐代宗大历五年暮春时节,在阔别四十多年以后,年老病 衰、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与同样流落异乡的李龟年偶然 相逢。这时,唐王朝由于遭受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整个社会 已经从繁荣昌盛迅速跌落下来。面对苦难的现实、凄凉的晚 境和曾经辉煌一时的旧郊,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七言 绝句。“落花”这一意象,既暗含了人物飘零流落之悲,又 寄托了诗人对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活动二:品味诗歌,体味情感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淡黄的暖色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冰冷的银白或灰白色
活动二:品味诗歌,体味情感
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历程中,“月亮”逐渐成为诗人寄托自己对亲人、对故乡 思念的固定意象。你还知道哪些诗中的月亮也是表达思念的?
活动二:品味诗歌,体味情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这首诗借助核心意象“故园菊”来抒发情感。“遥怜 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两句是想象之景。诗人没有直接强 调思念、反而写对远方长安故园菊花的怜惜。这两句展现了 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 垣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这首诗同样写于“安史 之乱”的背景下。所以“故园菊”这一意象代指故园长安,寄 托着诗人的惜花和思乡之情,更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 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