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第3课夏本纪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标准、准则 副词,表判断,就是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转折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陂.九泽,度九山 ②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2)名词作状语
陂: 筑堤防 表: 作标记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 陆:在陆上 水: 在水上 泥: 在泥沼中 山: 在山路上
2.动词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南面朝.天下
朝: 使……朝拜
(2)动词的为动用法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伤: 为……而感伤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卑湿: 低湿的地方
①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 劳: 使……劳累
焦: 使……焦虑
选文从大禹的身世写起,叙述了他继承父业、治理大水以及 治水成功后统一九州、教化四方,最终即天子位的卓著功绩。
一、通假字
1.女.平水土
同“ 汝 ”,译为“ 你 ”
2.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同“ 敷 ”,译为“ 分布 ”
3.致费于沟淢.
同“ 洫 ”,译为“田间水道 ”
4.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 同“ 墺 ”,译为“ 可定居之地 ”
《夏本纪》诞生的始末 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 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 尧、虞舜时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 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洪 水灾难中解救出来。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 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治水不 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最终获得了成功,也因此 取得了帝位,并传位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 家。《夏本纪》是司马迁根据先秦遗留下来的典籍编撰而成的。
7.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 功。”晋朝张景阳《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8.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又据《汉书·郊祀志》载: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 州。”
9.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 “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③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代词,他的
①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8.于③②薄乃衣殛食鲧,于.致羽孝山于以.鬼死神
④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介词,表比较,比 介词,到 介词,对 介词,在
①咸则.三壤成赋 9.则② ③ ④此 金 至则 就 则. .砺岳 无阳 可则.楼 用利之 ,《大 放劝观 之学也 山》下《 岳《阳黔楼之记驴》》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
一事引起的
3.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古义:百官
今义:军人和官员以外的人
4.四.海.会同 古义: 四方诸侯
今义:指全国各处,也指全世界各处
5.中.国.赐土姓 古义: 九州之中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一词多义
①鲧为人负.命毁族 1.负② ③故 命不 夸战 娥而 氏强 二弱 子胜负.负 二.山 已判 《矣愚公 《移 六山 国》 论》
[精彩片段] 一代先贤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从中我们看到了 责任,看到了毅力和奉献。因此,我们很容易明白古代劳 动人民是凭借什么“人定胜天”的。大禹治水,成功当之 无愧吧? 一代圣人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从中我们看到 了谦虚、好学的品质,看到了教育家崇高的精神境界。因 此,我们很容易明白孔子为何能够成为一代文圣,为何千 年之后世人仍去祭拜他。孔子名垂千古,怎能不令我们敬 仰至今呢?
4.作者是怎样刻画夏禹这一人物的?试举例分析。
明确: 方法
举例
①四岳对夏禹的推荐是最有说服力的侧面描写,体现了 侧面 大家对夏禹的认可,他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无人可比。 描写 ②另外就是夏禹功成身退后,群臣的追随,也从侧面体
现了他崇高的精神品质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禹父鲧治水九年不成而死,禹最终为民除害兴利,二者 对比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了夏禹的明智聪慧、高瞻 描写 远瞩。尤其治水方法的不同,更显示出禹的出众脱俗。
2.大禹有哪些高尚品质?试简析。 明确:禹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 山表木,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 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 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九州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 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 大好局面。在他身上体现了公而忘私、乐于奉献、勇往直前、 百折不挠等高尚品质。
——出自《史记·殷本纪》
一、中国古代的别称 1.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 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 青、徐、荆、阳、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训》载:古代中 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自州、冀州、台州、济 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2.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 名曰赤县神州。”
5.九山刊旅,九川涤原.
同“ 源 ”,译为“ 水源 ”
6.于是帝锡.禹玄圭
同“ 赐 ”,译为“ 赏赐 ”
7.众土交正.
同“ 征 ”,译为“ 征收 ”
8.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同“ 避 ”,译为“ 躲避 ”
二、古今异义
1.群臣四.岳.皆曰鲧者 古义:四方诸侯的领袖
今义:东、西、南、北四座名山
2.于.是.帝尧乃求人 古义: 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个时候
②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薄: 使……单薄、粗淡
③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 美:使……完美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者,……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①群臣四岳皆曰鲧可(治水)。(省略动词) ②而使(之)续鲧之业。(省略宾语) ③可种(之于)卑湿。(省略“之于”)
三过家门不入,全心治理洪水 夏禹是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大 禹治水的业绩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 的丰碑,他十三年在外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 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的一种传统美德的 代表,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运用角度:这则材料适用于以“丰碑”“楷模”“奉 献”“美德”等为内容的作文中。夏禹虽然只是中华民族 历史上一位传说中的人物,其治服洪水的事迹也未必完全 真实,但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奉献精 神,却是永远值得我们铭刻在心的。
一代明主刘备“三顾茅庐”,从中我们看到了礼贤下士, 以诚待人,也看到了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因此,我们很容易 明白诸葛孔明为何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最终三分 天下,谁还能说“不”呢 ?
一个三”字包罗万象,一个“三”字浓缩了大千世界。
囊血射天 商朝后期,帝王武乙暴虐无道,搞得天怒人怨。他用木头 和泥土制作天神,并与之打斗。还想出一个法子,用皮囊装满 一袋血挂在高处,让人在底下往皮囊射箭,弄得血污四溅,腥 臭无比。他称这种游戏为“射天”。 囊血:盛满血的皮囊。射:射击。将充血的皮囊挂在高处 用箭射。比喻暴虐狂妄,犯上作乱。
3.让②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让.魏公子《信陵君
窃符救赵》
动词,责备
①②女行其视.往鲧视之.尔治事水矣无状
动词,办理 动词,看到、发现
4.视③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动》词,比较
④见贱如贵,视.少如长《潜夫论》
动词,看待
①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5.诛②口诛.笔伐《畏羞于君子》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至夏 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 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描写了夏禹 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鲁周公世家》主要是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 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六代君主、历时800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
3.大禹治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最终治理 了洪水,使天下太平,你认为禹治水的精神动力是什么?
明确:(1)禹治水的精神动力源于他对人民的责任。洪水滔 天,民不聊生,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完成这项任务,正因为如 此,他以身作则,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最终使得天下太平。
(2)禹治水的精神动力也源于为父雪耻。父亲治水无功被流 放羽山而死,是他的羞耻,更是家庭的耻辱,他要为父雪耻,要 向世人证明自己世家的能力。正如文中所说,“禹伤先人父鲧功 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也正 是这种压力变成他治水的精神动力。
③诛.暴秦《陈涉世家》
动词,惩罚 动词,责问、谴责 动词,讨伐
①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形容词,正确
6.是②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逍遥游》指示 代词,此,这
③唯利是.图
宾语前置的标志
7.其①②鸿女水其.滔往天视,尔浩事浩矣怀山句襄中陵语,气下词民,其表.忧命令形,容可词译词为头“,还不是译”
第3课
夏本纪
表山治水定九州的英雄——禹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 领,传说为帝颛顼的孙子,黄帝轩辕氏第九玄孙。他的父亲名 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 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我 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 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 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3
专课 题 二夏


助读 新课启航
识记 知识必备
探究 文本研读
积累 博古视窗
应用 体验之旅
《史记》所记内容博杂丰富,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它贯通上下 三千年;从涉及范围来看,它包揽无以数计的历史人物事件,囊括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思想、典章、制度以及天文、地 志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内容。
本专题由《夏本纪》《鲁周公世家》《河渠书》《六国年表》 四篇文章组成。
3.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 国后。
4.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 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外国叫海外。
5.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传·定 公十年》:“夷不乱华。”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 为中国。
6.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动词,违背 名词,失败 动词,背
④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动词,承担,负担
①浩浩怀.山襄陵
动词,怀抱,包围
2.怀③②汝则姊有在去吾国怀怀..,乡呱,呱忧而谗泣畏讥《项《脊岳轩阳志楼》记》 动词,怀念

名词,胸前、怀里
①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
动词,推让
因此,禹能成为一代君主,而鲧则身败名裂
方法
举例
如第五段,作者详细地描写禹治水的艰辛,劳身
动作 描写
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风餐露宿, 穿山越岭,不辞劳苦。这些行动非常形象地刻画 了一个为民造福、公而忘私、先国家之急的领袖
形象
细节 治水过程中的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夏禹公而忘 描写 私、先国家之急、为民造福的崇高精神
3.倒装句 状语后置句 ①薄衣食,致孝于鬼神。(正常语序:于鬼神致孝) ②以告成功于天下。(正常语序:于天下以告成功) 4.被动句 ①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登用”具有被动意味) ②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受诛”含被动意味)
1.文中写鲧治水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明确:(1)衬托治水艰难,以刻画大禹治水的不易与功 绩;(2)交代大禹治水的背景;(3)与下文禹治水成功形成对 比,突出禹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质。
《河渠书》主要通过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 的伟大斗争。一般地,这项活动有三部分内容:治理水害、修筑潜渠和灌 渠。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进行详细记述, 同时他还怀着满腔郁愤,对于豪门的阻挠、气数等迷信思想的干扰作了揭 露,从而对汉代弊政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六国年表》主要叙述了六国的兴衰史,体现了司马迁公正地对待历 史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