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几点理解-最新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几点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要讲究方法。

否则,任何不当或疏忽,都可能给某些学生带来严重的后果。

因此,作为教师不可不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不能不讲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特别是在“德困生”的转变工作上更应如此。

在每所中学,每个年级,都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不学无术,惹事生非,经常把教室闹得乌烟瘴气。

这些学习和行为上暂差和后进的学生就是所谓的“德困生”。

他们让老师头痛,让同学讨厌,也让家长拿他们没办法。

如果听之任之,发展下去,不仅影响了他们自己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甚至危害社会。

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德困生的转化工作,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予以解决。

下面就德困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转化的对策措施作具体分析。

一、德困生错误思想和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1. 家庭教育不良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教育不良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很大。

一些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道德品质修养漠不关心,只要孩子学习好就“放心”了,把孩子当“小皇帝”供养着,过度溺爱。

久而久之,就形成自负、冷漠、自私等思想和行为倾向;有的家长教育方式简
单粗暴,孩子在拳脚棍棒下成长,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心理;有的父母离异,家庭残缺,孩子生活无保障;有的父母道德水平低下,自私自利,作风不良,孩子也染上了恶习;有的家庭环境恶劣,孩子长期生活在聚众赌博、暴力色情等家庭环境下,精神空虚,生活迷惘,思想和行为习惯背离了社会生活准则。

不良的家庭教育为孩子的错误思想和行为的产生扎下了根基。

2.学校教育的失误
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教育重智轻德,于是德育工作受到了冲击。

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家长的视线都集中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上。

尤其是我们有的教师看待学生缺乏辨证观,眼里只有成绩好、守纪律的“优生”,并且对“优生”有偏爱,既使他们偶而有不良行为,往往也“忽略不计”,照样评“三好”。

而对那些不遵守纪律、成绩又差的学生,却视为“累赘”,“拖后腿”,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对他们漠不关心。

这样,“德困生”在与“优等生”的无形对比中便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他们消极地对待学习,对待集体,或者打架斗殴,欺负弱小。

3.社会管理的漏洞
学校周边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很大,一些娱乐业主视学生为主要的消费群体,公然在学校周围开设网吧、歌舞厅、茶馆等,引诱学生上网、打牌赌博、谈情说爱。

而这些地方却成了德困生们的乐园,他们在校园里找不到的尊重和快乐,在这里能找到。

他们常常沉溺其中,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同时也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惑。

黑龙江省副省长周铁农在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充满忧虑地呼吁:不能让青少年教育变成“6+1=0”,即六天的学校教育加上一天的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教育结果等于零或负数。

可见,加强社会管理对青少年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二德困生转化的对策措施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生活的起点!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身心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品德的陶冶同家庭教育分不开。

家长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程度决定着家庭的教育质量,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品德发展。

因此,家长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育方法,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做好榜样,用行动来影响孩子,使孩子健康成长。

特别是离异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不能把大人之间的某些恩怨强加给孩子,而应该学习如何科学教育孩子的知识,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学校教育
学校是青少年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对促进青少年的品德发展、预防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起着主导作用。

而做好“德困生”的转化工作,也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德困生”转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情感融化,打开思想转化的通道。

“感人者,莫过于情。

”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告诉我们,在思想转化过程中,如果缺乏感情或感情对立,受教育者就会产生“抗药性”,就难以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所以,实施思想转化的第一步,就是用情感去融化教育对象,从而为思想转化消除障碍,打开通道。

而要做到情感融化,首先就要热爱转化对象,真诚地亲近他们,以消除对方的提防心理和反感情绪。

例如,我曾有过一个名叫肖海的学生,由于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纪律意识也差,上课总爱讲话,坐不住,小动作不断,常常跟任课老师起冲突,有时一堂课就被他给搅乱了。

老师烦他,同学们也讨厌他。

我多次严厉地批评过他,但还是没有多少效果。

一次,我布置了课堂作业,同学们都在做作业,惟独他不做。

下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不做作业?才得知他没有笔,由于家境不好,父母也不够关心他的学习,没有一支象样的笔。

这次我的态度温和一些,并把我的钢笔给了他,还给了他一瓶墨水。

嘱咐他好好学习,不懂就问,遵守课堂纪律。

这次之后,他有了一些变化,变得不那么讨厌了。

从这一实例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启发,那就是,在做“德困生”的转化工作中,要倾注爱心。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德困生”也不例外。

所以,要关爱他们,还要维护他们的自尊。

尤其是在批评他们时,要注意从爱护他们的角度出发,公正、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听取他们的意见,使他们消除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心理隔阂,这
样就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较好效果。

2. 事理说服,提高思想转化的效果。

所谓事理说服,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真话,道实情,达到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告诉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事实教育是具有强大说服力的教育方式。

它具有简捷性、直观性和无可争辩性的特点,它在证实、辨伪和释疑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力量表现。

多数“德困生”都知道,他们的一些思想和行为是错误的。

然而,他们并不一定懂得为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去做。

这就需要教育者针对他们错误的思想行为摆事实讲道理。

如果讲不出一定道理,他们就不会按你的要求去做。

所以,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关键要在说理上下功夫。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是说理要“透”,只有把道理说透了,才能以理服人;二是说理要“真”,要讲真话,不讲假话,理不怕真,理真人服;三是说理要“实”,就是要根据事实,不能离开事实,只有实事求是,实实在在,不空谈,以事论理,说理才有基础,才有力量;四是说理要“新”,要适应新的时代、新的对象、新的特点,切忌回避现实,陈旧僵化。

另外,说理时要注意讲好大道理。

讲大道理并不等于空洞说教,而是要联系实际,由近及远,由小见大,使大道理融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3.行为约束,增强思想转化的力度。

通过情感融化和事理说服,多数“德困生”的思想是会有转变的。

但转变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会有一个过程,甚至可
能出现曲折和反复。

针对这种情况,除了要耐心地反复教育外,还要进行相应的行为约束,让德困生按一定的纪律、规章制度(比如,《中学生守则》、《学校纪律条例》)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行动中进行思想体验,巩固教育的成果,增强转化的实效。

尤其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德困生”,必须借助规章制度、纪律法规去约束他们的行为,通过外力的推动去启发他们内在的觉悟,制止其错误思想的发展和错误行为的发生。

除了纪律约束外,学校还要加强法制教育。

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尤其要使那些“德困生”明白违纪与违法的关系,如果任违纪行为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做出违法的事,甚至走向犯罪,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法制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请派出所的民警同志作法制知识讲座;也可以参观有关单位或图片展览;还可以参加公审大会等等。

这样,可以对德困生起到警醒的作用。

4.加强家校联系,学校家长共同做好德困生的转化工作。

家庭是人社会化的第一块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一个孩子从降生到完全独立地进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所以,家庭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类学校都必须加强家校联系,协调家校教育。

尤其对德困生的转化,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方能收到好的效果。

例如,共竹山县茂华中学采取学校家长互动联系的方式,共同参与对德困
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效果明显。

竹山县茂华中学各班教室内,都有一本《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反馈》本,主要记载学生在校的不良言行,性质严重的,由学生本人带回家中,让家长签字,并写出教育意见,再由班主任进行教育。

《反馈》为学校、家长之间搭建了交流的平台,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不良表现,达到及时教育的目的。

学校还要求各班班主任和家长之间保证电话信息畅通,便于及时反馈情况。

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一次家长会,让老师、家长、学生当面交流,为“德困生”改掉恶习,文明做人起着积极作用。

在这些举措下,目前该学校违纪违规的学生大大减少,班风、校风、学风明显好转。

(三)社会教育
社会是青少年成长的大背景,青少年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社会。

“德困生”的转化需要社会的配合。

这就要求充分发挥电视、报刊、杂志以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教育功能,加大对社会不良风气文化的打击力度,扫除黄色音像制品以及网络上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侵袭;加强社会管理,尤其是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净化校园周围的社会风气;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发挥街道小区对青少年行为的控制作用,使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之外也能得到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总之,“德困生”的转化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努力,配合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指导“德困生”的
转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