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雨》的“去江湖化”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第06期392
影视传媒
《剑雨》的“去江湖化”表达
宋彤鑫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武侠电影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类影片,在武侠电影中,着重传达的是关于“侠”的精神意味和文化品格,为了表达这种武侠和侠义精神,“江湖”这一独特的空间形态被创造,武侠电影中的江湖大多是在山河胜景之间,雄浑气质的名山大川不仅与侠客的恣意洒脱相融合,而且在宏大的山河布景之下,使得侠客们的故事更加荡气回肠,振奋人心。
与传统武侠世界所描绘的血雨腥风的江湖不同,《剑雨》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有血有肉充满人情味,烟火味道的江南市井。
一.武侠空间的重构
武侠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电影,同样在表达中遵循着一种类型符码,在类型电影中,类型三要素之一是“图解式的视觉形象”1,而在武侠电影中的空间建构则是一个表征性的,包容一切的视觉符号,为人物的情感表达以及叙事发展提供了合理性。
影片以黑石组织一行人争夺罗摩尸体为开端,但是镜头一转,却是若干年后,曾静向蔡大娘租房的生活化片段,街道上人来人往的行人,小摊贩的叫卖声充斥着大街小巷。
曾经心狠手辣的杀手细雨在摊位上整理着自己的布料,还与蔡大娘商量着去相亲的事,手中的辟水剑也换成了案板上切菜的菜刀。
闲适而又喧闹的街头传达着平凡生活中那热闹而又静谧的温情。
细雨纷纷的江南水乡取代了《新龙门客栈》中的茫茫戈壁,刀光剑影的门派江湖似乎与这座小城格格不入。
这座江南古城宛若一卷天然的水墨画,石板路、古桥、古寺的钟声与细雨从房檐落下的雨滴声都赋予了这个地方一种天然的温柔情愫。
在这样一种空间建构中,人物的设定也具有了一定的合理性。
在《剑雨》中,私人情欲和生活细节被扩大化,与市井空间的建构相辅相成。
昔日的江湖杀手细雨化身曾静在市井开起了小摊,张人凤化身跑腿小哥过起了平凡生活,片中除了细雨/曾静,张人凤/江阿生是通过变脸来实现人物双重身份的设定之外,其他人物也同时都有着双重身份。
他们的私人身份和江湖身份被同等建构,即使是在塑造江湖身份的同时,也时时表现出对私人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当黑石三大杀手聚在细雨家厨房里时,雷彬在煮着面条,连绳说“我也想隐退修养,但是黑石的千里火一出,又得赶来卖命”,由此可见他们对平凡生活的向往以及又身处江湖的无可奈何。
“江湖是中国人最容易感知的文化空间,是中国人集体性的心理空间”,而身处于江湖中的人,“侠客形象是民族想象的人格化形象”2。
但《剑雨》中江南小城的空间建构和人物双重身份的设定,使得浪迹天涯,纵马而生的江湖空间被柴米油盐,温饱常乐的家庭空间所取代,影片中的江湖也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江湖,江湖中的英雄侠客也有了更多普通人的影子,而不再是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二.被消解的江湖纷争
爱,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主题。
无论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都围绕着这一经典主题,爱情在其中司空见惯。
但是对于武侠片而言,在视觉上主要表现的是武功,在精神内核上主要表现的是侠义精神,虽然在传统的武侠电影中表现江湖儿女的爱恨情仇也不在少数,但儿女情长往往被放在次要地位。
而在《剑雨》中,虽同样沿用了夺宝、言情、正邪较量等框架, 但在主题的表现上, 导演试图强化对人性的诠释,3把侠客的日常生活和情义表现放大。
爱和欲望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影响因素,而是参与了剧情的发展,推动剧中人物的选择和转变。
影片在叙事上有两条主线,一是江湖各路人马追踪罗摩遗体的下落,二是细雨作为绝对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但事实上,影片看似有着双重线索,显示着明晰的复调结构,但对罗摩遗体的争夺只是构成了叙事的表层框架,爱与欲望的表达才是故事的核心所在。
首先是对于情感模式的表现,影片最重要的一个意象,即关于“石桥”的表述,石桥的视觉形象以及人物话语中的桥被多次提及,石桥的故事是这样的:佛陀弟子阿难出家前,见一少女,对其爱慕难舍。
佛祖问他有多爱那女子,阿难答:“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雨打,只愿此少女从桥上走过”。
桥在中国文化中是具有原型意义的,有着深刻的象征意味。
在《柳叶刀诗集》中《桥》篇是“为恋人无私奉献,甘愿匍匐为桥”的意象,片中少女对于阿难,细雨对于陆竹都是如此,是一种甘愿付出生命也要换得爱人脱离苦海的伟大爱情。
爱情成为细雨转变最重要的动因,石桥连接了她的过去与未来。
同样关乎爱情,转轮王与叶绽青的扭曲爱情也终结在石桥之下,“你知道我为什么把你埋在桥下吗?我太喜欢你了,这样只要每次我从桥下走过就可以看到你。
”这里的爱情是畸形的,同时也极具讽刺意味。
同时在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中也深化了石桥这一意象的表达,曾静与江阿生完成了杀父之仇的和解,画面定格在那一座石桥之上,五百年石桥成为影片中最沉重的一笔。
其次影片的第二条主线是对罗摩遗体的追寻,在深究其动因时不难发现影片的主题最终还是落到了欲望和人性上。
转轮王是为了弥补自己男性的残缺;叶绽青是为了学得其中的 武功绝学;彩戏师是因为贪恋利益。
不论出于何种追求,都是为了满足人的本性和欲望的诉求。
三.结语
通过对影片的空间以及叙事主线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在《剑雨》中传统武侠片所追求的视觉冲击被弱化,江湖中的快意恩仇,侠士的英雄形象被消解。
取而代之的是情感和欲望,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展现,一切都将归于宁寂。
传统武侠片中的雨是血雨腥风,剑雨中的雨是含情脉脉。
在《剑雨》所建构的江湖中,传统意义上的江湖形象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消解,人物的内心情感得到了深度挖掘,武侠电影被赋予了更深的人文内涵。
两岸三地的这种合拍模式,使得吴宇森的江湖多了几分温情,同时也深化了台湾导演苏照彬对爱的执着。
江湖与柔情很好的交织在一起,去江湖化的表达也拓宽了武侠片的表达路径。
注释:
1汻南明、富澜、崔君衍 :《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2贾磊磊. 2017中国功夫·动作电影研究[M]. 2017
3李寒松. 武侠影片《剑雨》的景观特征与人文内涵
作者简介:
宋彤鑫(1996—),女,籍贯:山西长治,学历:硕士,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方向:中国电影史。
摘 要:《剑雨》是由台湾导演苏照彬执导、吴宇森监制的电影,从制作公司到演员都可看出是两岸三地影人联合打造的,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合拍片。
在合拍片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是文化的差异和叙事立场的不同,与中外合拍片不同,两岸三地合拍片虽然在视觉表达和价值倾向上有所不同,但其共有的文化内核以及民族精神成为其连接点,构成中国文化新的生长点,通过对传统武侠电影中的空间进行重构并且消解其中的暴力叙事,扩宽了武侠电影的表现路径,成为具有文化穿透力的东方武侠片。
关键词:武侠片;《剑雨》;空间重构;爱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