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大区和经济大区。
“东北”一词,起源较早,《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
东北与辽东、关外、关东、满洲等名称具有前后相继的承接关系,只不过它们具体所代指的地域范围有一定差别。
东北地区,狭义上指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三省构成的区域,广义上则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及旧为东三省管辖的今内蒙古自治区东五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河北省东北部的秦皇岛市和承德市部分地区。
四季分明的东北地区坐拥中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是资源丰富、文化繁荣、经济实力雄厚、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深度融合的区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目录
1地理
1.1 气候
1.2 自然资源
1.3 土地
2行政区划
2.1 辽宁省
2.2 吉林省
2.3 黑龙江省
2.4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5 河北省东北部
3历史
3.1 远古时期
1地理
气候
自然资源(5张)
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自东而西,降水量自1000毫米降至300毫米以下,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
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可拉长冰雪消融时间,且森林贮雪有助于发展农业及林业。
自然资源
水绕山环、沃野千里是东北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土质以黑土为主,是形成大经济区的自然基础。
南面是黄、渤二海,东和北面有
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环绕,仅西面为陆界。
内侧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辽阔的松辽大平原和渤海凹陷。
东北平原面积高于全国平原面积的比重,东北平原(具体可分为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呼伦贝尔高平原以及山间平地面积合计,和山地面积几乎相等;东北拥有宜垦荒地约1亿亩,潜力之大国内少有。
广大的山区,蕴育着丰富的森林,总蓄积量约占全国的1/3,目前仍是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1995年木材产量占全国38.4%。
农业上从农林区、农耕区、半农半牧区过渡到纯牧区。
水热条件的纵横交叉,形成东北区农业体系和农业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是综合性大农业基地的自然基础。
东北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比较齐全。
主要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钼、铅、锌、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属矿产有煤、石油、油页岩、石墨、菱镁矿、白云石、滑石、石棉等。
这些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
分布在鞍山、本溪一带的铁矿,储量约占全国的1/4,目前仍是全国最大的探明矿区之一。
松辽平原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占全国50%左右。
大庆油田是目前中国的最大油田,辽河油田为中国第四大油田,此外还有吉林油田,是东北区能源工业、化学工业、轻纺工业的重要基础。
东北煤炭资源的保有储量约723亿吨,煤种虽比较齐全,但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匀,60%在内蒙古东部,27%在黑龙江,13%在辽吉两省。
东北油页岩储量占全国第一位,3省都有分布,具有开发潜力。
南部沿海的海盐,东部山地的石灰石也极其丰富,发展化学工业和水泥工业
条件有利。
东北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表径流总量约为1500亿立方米,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本区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有1200万千瓦,充分利用后不仅可以节约煤炭和石油资源,而且对东北电网的调峰、调频将起重大作用。
东北区南部濒临黄海与渤海,沿海渔场面积为5.6万平方海里。
另外,还有水库、湖泊淡水面积1358万亩,为发展海运和水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东北的资源对建立冶金、燃料动力、化学、建材等基础工业有比较充分的保证。
总之,东北区除矿产与工业外,其土地、热量、水分、海洋、植物资源等条件,对建成为全国性的大型农业(粮豆、甜菜等)基地、林业基地、牧业基地以及渔业基地、特产基地提供了可能。
土地
【东北全境土地面积】:147.3935万平方公里(东三省+内蒙古东部)
【东北全境耕地面积】:3.9176亿亩(东三省+内蒙古东部)
【东北全境草原面积】:6.875585亿亩(东三省+内蒙古东部)
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全省耕地面积ll98.95万公顷(约合1.798425亿亩),草原面积216.23万公顷(约合3240万亩)。
吉林省:土地总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全省耕地面积553.78万公顷(约合8306.7万亩),草原面积584.22万公顷(约合8763.3万亩)。
辽宁省:陆地总面积14.8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9.29万公顷(约合6139.35万亩),草原面积35.01万公顷(约合525.15万亩)。
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5.51万公顷(约合1.103265亿亩),草原面积8700万公顷(约合13.05亿亩),居全国之首。
其中内蒙古东部土地面积66.5535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45.7万亩,草原面积5.62274亿亩。
呼伦贝尔市:25.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91万亩,草原面积1.49亿亩
兴安盟:598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0万亩,草原面积5100万亩
通辽市:595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78万公顷(约合1556.7万亩),草原面积327.4万亩
赤峰市:900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60万亩,草原面积8900万亩
锡林郭勒盟:20.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8万亩,草原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约合2.7亿亩)
2行政区划
辽宁省
沈阳市: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皇姑区、铁西区、苏家屯区、东陵区、沈北新区、于洪区、新民市、辽中县、康平县、法库县
大连市:西岗区、中山区、沙河口区、
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长海县
鞍山市: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海城市、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
抚顺市:顺城区、新抚区、东洲区、望花区、抚顺县、新宾满族自治县、清原满族自治县
本溪市:平山区、溪湖区、明山区、南芬区、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
丹东市:振兴区、元宝区、振安区、东港市、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
锦州市:太和区、古塔区、凌河区、凌海市、北镇市、黑山县、义县
营口市:站前区、西市区、鲅鱼圈区、老边区、盖州市、大石桥市
阜新市:海州区、新邱区、太平区、清河门区、细河区、彰武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辽阳市:白塔区、文圣区、宏伟区、弓长岭区、太子河区、灯塔市、辽阳县
盘锦市:兴隆台区、双台子区、大洼县、盘山县
铁岭市:银州区、清河区、调兵山市、开原市、铁岭县、西丰县、昌图县
朝阳市:双塔区、龙城区、北票市、凌源市、朝阳县、建平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葫芦岛市:龙港区、连山区、南票区、兴城市、绥中县、建昌县
吉林省
长春市:南关区、朝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双阳区、德惠市、九台市、榆树市、农安县
吉林市:昌邑区、船营区、龙潭区、丰满区、蛟河市、桦甸市、舒兰市、磐石市、永吉县
四平市:铁西区、铁东区、公主岭市、双辽市、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
辽源市:龙山区、西安区、东丰县、东辽县
通化市:东昌区、二道江区、梅河口市、集安市、通化县、辉南县、柳河县
白山市:浑江区、江源区、临江市、抚松县、靖宇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白城市:洮北区、洮南市、大安市、镇赉县、通榆县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珲春市、龙井市、和龙市、汪清县、安图县
松原市:宁江区、扶余市、长岭县、乾安县、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松北区、道里区、南岗区、道外区、平房区、香坊区、呼兰区、阿城区、双城市、尚志市、五常市、依兰县、方正县、宾县、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延寿县
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建华区、铁锋区、
昂昂溪区、富拉尔基区、碾子山区、梅里斯区、讷河市、龙江县、依安县、泰来县、甘南县、富裕县、克山县、克东县、拜泉县
牡丹江市:爱民区、东安区、阳明区、西安区、绥芬河市、海林市、宁安市、穆棱市、东宁县、林口县
佳木斯市:前进区、东风区、郊区、向阳区、同江市、富锦市、桦南县、桦川县、汤原县、抚远县
大庆市:萨尔图区、龙凤区、让胡路区、大同区、红岗区、肇州县、肇源县、林甸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伊春市:伊春区、南岔区、友好区、西林区、翠峦区、新青区、美溪区、金山屯区、五营区、乌马河区、汤旺河区、带岭区、乌伊岭区、红星区、上甘岭区、铁力市、嘉荫县
鸡西市:鸡冠区、恒山区、滴道区、梨树区、城子河区、麻山区、虎林市、密山市、鸡东县
鹤岗市:兴山区、向阳区、工农区、南山区、兴安区、东山区、萝北县、绥滨县
双鸭山市:尖山区、岭东区、四方台区、宝山区、集贤县、友谊县、宝清县、饶河县
七台河市:桃山区、新兴区、茄子河区、勃利县
绥化市:北林区、安达市、肇东市海伦市、望奎县、兰西县、青冈县、庆安县、明水县、绥棱县
黑河市:爱辉区、北安市、五大连池市、嫩江县、逊克县、孙吴县
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松岭区、新林区、呼中区、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县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满洲里市、扎兰屯市、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阿荣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突泉县、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
通辽市: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
赤峰市: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宁城县、林西县、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
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多伦县、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乌拉盖管理区
河北省东北部
秦皇岛市: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抚宁县、昌黎县、卢龙县、青龙满族自治县
承德市: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隆化县、滦平县、平泉县、承德县、兴隆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3历史
远古时期
东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大量文物表明,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东北地区劳动、生息和繁衍。
公元前4000年前后,中华种族肃慎族系创造东北早期文明——新开流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的尧舜时代,全国划分为九个州,当时东北部分地区为幽州境内,夏商周时期,劳动、生息在东北地区的有肃慎、东胡、华夏等民族。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辽宁是燕国的辽东郡和辽西郡。
周朝时期
东北是华夏民族的传统聚居地,在中国的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周天子分封诸侯以屏藩王畿,赐周召公姬奭以东北之地,是为燕国的始祖。
周召公姬奭(前十一世纪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
姓姬名奭(音「是」shì),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
燕国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封国。
关于它的始封,《史记》卷34《燕召公世家》有明确的记载,称:“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史记》卷4《周本纪》也说武王伐纣之后,“封召公奭于燕”。
召公名奭,姬姓,是与周室同姓的贵族,因食邑于召,称为召公。
他和周公旦、太公望,都是西周开国奠业的重臣,也是周文王、武王最为信任、倚重的人。
燕昭襄王(?—前279年)在位的时候,向东袭破东胡修筑长城,向南讨伐齐国,燕国达到极盛。
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秦灭韩、魏、楚后,再遣王贲攻燕辽东,燕军战败,燕王喜被俘,燕国灭亡。
秦军回师攻代,代王嘉被俘。
燕辽东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别设为辽东郡和代郡。
汉唐时期
公元前2世纪,分布在松嫩平原的夫余人建立起东北地区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扶余国,其前期都城位于今吉林省吉林市,后期都城位于今吉林省农安县。
该政权西汉至东汉中期,属玄菟郡,东汉安帝以后属辽东郡,受辖于幽州刺史部。
汉魏时期占地两千余里,有户八万,约几十万人口,存在长达六百多年。
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立政权,创建者是夫余王子朱蒙,都城是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后琉璃王迁都国内城和丸都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市)。
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地方政权(共历705年),统治最盛时一度将朝鲜半岛大半纳入版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对东北地区东部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晋时,慕容鲜卑迁到辽西地区,公元337年称燕王,建乎府于龙城(今朝阳市),史称前燕,前燕亦重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规定租税,非工商人口归农等等。
使辽西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高句丽在唐军和新罗(今天朝鲜、韩国祖先)的夹击之下灭亡,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军俘虏。
高句丽人口绝大部被唐朝政府内迁中原融于中土,余众融入渤海国的人民里。
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勿吉王国七部之一的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于698年在今吉林省敦化市建立震国(后改称渤海国),初为唐朝的一个羁縻州,后改为唐朝的藩属国。
渤海国鼎盛时,疆土方圆5000里,人口近500万,胜兵数十万人,史称“海东盛国”。
辽金元时期
辽金元时期,先后有居住在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建立辽王朝(907年~1125年);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金王朝(1115年~1234年)。
这对于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对于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领耶律阿保机把两大部落统一起来,自立为王。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
阿保机逝世后,其子耶律德光继位,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改皇都为上京。
辽王朝鼎盛时的疆域,东至当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南抵今天的天津市、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带,与北宋对峙。
公元1113年,肃慎族系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举兵夺取松花江流域,南下占领辽东半岛。
1115年称帝,国号金,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以南)。
建国后继续征战,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
大金最盛时超过极盛时期的辽国,囊有辽吉黑三省和蒙古草原,大金骑兵向亚洲东北部海岸线纵横驰骋几乎拥有肃慎族系全部故地,西以河套、陕西横山、甘肃东部和西夏交界,向南一直到秦岭淮河与南宋对峙。
1287年,元朝设立辽阳行省,统辖东北全境。
明代管辖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市)称帝,建立明朝,同年灭元。
在辽东都司,农业、手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
辽阳地区,明朝时是“岁有羡余,数千里阡陌相连,屯堡相望的富饶地方。
当时,辽东都司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也很发达。
辽东的三万卫与四川的龙州、顺天的遵化,是当时全国闻名的三大冶铁中心。
吉林市是明朝设在东北的造船基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即北京),元朝灭亡。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东北,负隅顽抗的故元残余势力,一方面派黄俦等人前往辽东,“诏谕辽阳诸处官民率众归附”;另一方面派兵从山东渡海,向辽东进军,迫使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投降。
于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辽东设置定辽卫都卫,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辽卫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辽东二十五卫,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
朱元璋为了向北推进,在“慎固边防,翼卫王室”的思想指导下,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在北方和东北,如封燕王于北平、封韩王于开原、封宁王于大宁(今赤峰宁城)、封辽王于广宁,其目的是“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
当时故元太尉纳哈出占据金山(即吉林省农安县)一带,与辽东高家奴、哈喇张、也速之等故元残余势力,“彼此相依,互为声援”,企图继续顽抗。
明朝要统一东北,就必须消灭东北境内的“故元遗兵”。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冯胜、傅友德率领明军进攻金山,纳哈出兵败投降,其他“故元遗兵”也纷纷归降,蒙元在东北地区的残余势力被肃清。
“卫所”是按照明朝政治制度设置的地方军事行政机构,它和内地有所不同的是除了
军事职能外,还要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所谓“抚绥属部”,“看守地方”。
“卫所”官员都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采取“因其部族,官其酋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给与印信,俾仍旧俗,各统其属”的政策。
他们的官职是世袭的,父死子继、父老子替都必须得到明政府的批准。
如果要求晋升官爵、更换敕书(委任状)、增加赏赐等,则要呈报明朝政府,不得擅自行动,否则要受到处罚。
明朝授给奴儿干都司属下卫所的官印,不断有所发现,如有《毛怜卫指挥使司之印》、《木答里山卫指挥使司印》、《禾屯吉卫指挥使司印》、《囊哈儿卫指挥使司印》、《塔山左卫之印》以上的“印信”,清楚表明了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置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管理最好的历史物证。
由于女真和明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密切,来往更为频繁。
因此,东北地区的水陆交通也随之发展起来了。
明朝在蒙元设置驿站的基础上,大力扩建和新建驿站,延长或新辟驿站的线路,据《辽东志》记载,当时从辽东通往东北各地区共有六条交通干线,开原城是六条干线的起点。
东到朝鲜,西达蒙古,东北抵达特林地区的满泾;西北通往满洲里以北,形成四通八达的驿站交通网。
特别是对黑龙江、松花江一带,明廷为了保证辽东同奴儿干地区的交通运输,永乐十年(1412年)自松花江到黑龙江下游,就设了满泾等四十五站。
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在吉林市的松花江畔建立了造船厂,担负“造船运粮”和运送军队的任务。
正因为明朝积极发展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增设驿站,建立船厂,更加强了女真和辽东及中原地区的联系。
然而明朝中期以后国力衰退,无力再维持对北方边疆的统治,1435年(明宣德十年),奴儿干都司被撤销,但下属的卫所则继续存在。
随着鞑
靼和女真的兴起,明朝在东北地区的有效控制区退缩到辽东地区。
清朝统治
16世纪末,女真再次崛起强大。
1616年建州女真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大汗,重建大金国,史称“后金”。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族号为“满洲”。
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军大举入关,统一全国。
满族取得政权以后,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定盛京为“陪都”,对东北实行“特别之制”的治理办法。
从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军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毁村庄,杀掠人口,抢夺粮食和貂皮。
之后清军与俄罗斯多次爆发冲突或战争,直到1685年雅克萨之战后,在康熙帝的授意下清军乘胜求和签约。
于 1689年签定《中俄尼布楚条约》(尼布楚议界条约),在条约签订之前,清朝在东北地区疆域西括内外蒙古,尽有中、东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千岛群岛,北滨北冰洋,东北方向直到堪察加半岛和白令海峡。
1689年《尼布楚条约》后东北地区疆域逐渐退至外兴安岭、乌第河、贝加尔湖南岸一线以南地域。
清末民初中国衰弱,库页岛、千岛群岛丧失,外蒙古独立,东北版图最后缩至今日模样。
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开垦,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东北农业生产的基本轮廓大致形成。
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商业、手工业随之兴起,出现了沈阳、辽阳、锦州、长春、吉林、宁安、辽源、哈尔滨等经济中心。
清军入关后,于清朝初年,在东北设置了盛京将军、宁古塔(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三将军的辖区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占有形式方面有别于中原地区。
多尔衮就在1644
年下令严令禁止汉人进入所谓的“龙兴之地”垦殖。
这就是“禁关令”。
虽然清朝于1692年开始向东北地区派遣八旗及汉军移民,但清初满洲人倾族入关后东北人口更加稀少,清朝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借口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与“禁关令”相关的词汇除了“禁关令”外,还有两个:“柳条边”和“闯关东”。
为了严格执行“禁关令”,从顺治年间开始,清朝政府不惜代价于东北境内分段修筑了一千多公里名为“柳条边”的篱笆墙,也称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至康熙中期完成。
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为“老边”;自开原东北至至今吉林市北的为“新边”。
边墙以东的满洲严禁越界垦殖,边墙以西则作为清朝的同盟者蒙古贵族的驻牧地。
清朝对东北的封禁造成了东北人口稀薄,最终为俄国对中国东北的蚕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晚清边疆危机日甚,清朝被迫开放边禁,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
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
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
并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巡抚,并设东三省总督。
4名称演变
东北和辽东、关外、关东等名称具有前后相继的承接关系,只不过具体所指的地域范围有一定差别。
相传远古时期,舜帝曾经册封天下十二座
名山,医巫闾山就是其中地理位置最北端的一座。
历史上,医巫闾山以北都叫做东北。
但这只是模糊的地理方向上的概念,和今天意义上的东北还相差很远。
《尚书·禹贡》,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后舜帝又析为“十二州”已把东北南部的辽宁省境分别概括在冀州、青州、幽州、营州的辖境之内。
肃慎故国是东北地区的最早起源,肃慎为商周时的东北地区本土民族,在《国语》、《左传》、《山海经》、《史记》、《大戴礼记》等书中多有记载,称其为东北夷、东夷。
《左传昭公九年》,周景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及武王克商,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淮南子·原道训》又记载说舜时曾“纳肃慎”,《国语·鲁语》说周武王克商时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尚书·周书序》说周成王伐东夷,“肃慎来贺”。
可知从虞、夏、商、周以来,肃慎一直与中原保持密切的关系。
自周秦以后,靺鞨、勿吉、挹娄等民族均为为肃慎后裔,而其活动地区则远在松花江、辽河、黑龙江流域,最远至外东北滨海地带。
春秋时期燕国在东北南部置有辽东郡、辽西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燕国故土建立辽东郡,大体范围即今天辽宁省和吉林省东南部,历史上的辽东一度包括汉四郡(朝鲜半岛汉江流域以北)。
辽朝统一北方,人们的地理概念有了新的变化,就是将东北方向看作是一个大区域。
这从辽朝的军政建制得到了充分地反应。
据《辽史·兵卫志》载,分“东北路招讨司、东北路统军司、东北路女直兵马司”,各统所辖诸民族军政。
显然,在辽代已把地理方位——东北,引用为建制名称,并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金代继承了辽代的习惯用法,仍以东北路设官职和机构。
实际上,辽金两代已把相当现今东北地区看成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故其军政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