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社会工作理念融入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模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社会工作理念融入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模版]
第一篇:将社会工作理念融入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模版]
将社会工作理念融入残疾儿童康复工作
——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社工周敏蔚援疆工作纪实
2011年8月26日,是我到喀什的第三天。

这天,在我所服务的残障儿童康复中心同事的陪同下,我正式参与到康复技巧学习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康复技巧的一些实际运用、理论、理念有了切身的感受。

康复技巧的理念与社会工作的理念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理念的主
要核心就在于“助人自助”。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康复更为注重残疾人
生理上的成长,而社工更注重于残疾人对于融入社会、适应环境能力的成长。

因此,在这次康复技巧的实际学习过程中,我开始尝试融入
一些社会工作的理念。

在康复过程中,有许多脑瘫儿童因为早期医疗经历、家长的宠爱、紧张等负面情绪及其他各方面的因素不愿意配合康复治疗,康复师多次通过语言等方式试图使他们配合,但因为语言障碍效果不太理想。

我通过使用一些简单的玩具、游戏等方式来帮助康复师分散儿童的注
意力,使他们紧张的心理状态得以放松,并与家长进行沟通,劝说他
们在康复师开展部分治疗的时候暂时离开儿童视线,让孩子逐步增强
自己的独立性。

同时,我运用同理心等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技巧,积极
配合康复师与家长进行交流,安抚他们的情绪。

紧张的一天结束了,但是这一天的康复治疗参与让我发现家长对于
康复知识的学习需求十分明显,而且,社工的理念对于相关工作的开
展也有较为明显的促进。

因此我打算通过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全面
了解他们的需求,以便对这些可爱的残障儿童和焦急的家长们开展更
有针对性的系列服务。

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社
工周敏蔚
第二篇:残疾儿童康复
《我给芭比穿衣服》
——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训练
一、教学对象
7~10岁的自闭症儿童
二、教学时数
两课时,每课时20~25分钟
三、教学道具
1、一个简洁的房间,一张长课桌,两个凳子
2、两套芭比娃娃玩具,每套芭比包括:一个芭比娃娃,一套或多套芭比娃娃的衣服(至少一件外套,一个衬衫,一条裤子,一条内裤,一双鞋,一双袜子)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一对一教学
五、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能够说出衣服的名字,如裙子,外套,袜子等,明白其用途;
2、通过教学,使孩子对“我给芭比穿衣服”的游戏感兴趣,能够正确的给芭比穿上衣服,也能迁移到给自己穿衣服。

如,能知道先穿
好衬衫才穿外套等穿衣次序。

3、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给芭比搭配衣服,具有一定的搭配穿衣样式的能力,也能迁移到给自己穿的衣服搭配。

六、教学重点
1、说出衣物的名字,如外套,衬衫等,掌握其用途;
2、能够正确的给芭比穿好衣物,并能够迁移到给自己穿衣。

七、教学难点
1、理解衣物的的用途,能够正确的给芭比穿好衣物;
2、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给自己穿衣服,并能够给自己搭配衣服的颜色和款式。

八、教学过程
1、导入:在上课时将一个穿好衣服的芭比娃娃和没有穿衣服的芭比娃娃放在课桌上,老师拿着穿好衣服的娃娃说,“xx,这个芭比娃娃真漂亮呀!他的衣服也很漂亮,是吗?”如果孩子回答“是”,就继续将没有穿衣服的娃娃拿在手中说,“这个娃娃没有穿漂亮的衣服,我们帮她穿衣服好不好?”
2、新授:
(1)认识衣物。

先将芭比娃娃的衣物放在课桌上,让孩子指认出他认识的衣物并说出其名称和用途,再告诉他他不知道的衣物的名称以及用途;认识完后再让他一一复述出衣物的名称和用途。

如果他能正确的说出时便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若说错了或不能说出,要及时的纠正错误和帮助。

如,衬衫是贴身穿的上衣等。

(2)将衣物分类。

告诉孩子接下来要将衣物分类,同时把上衣、裤子、鞋袜分开放。

(3)穿上衣。

把原先穿好衣服的芭比的衣物脱下来,老师和孩子手上一人一个芭比娃娃以及一套一样的衣服。

老师对和孩子说,“穿衣服的时候,要先给芭比穿上衣,首先要穿贴身的衬衫,然后再套上外套。

穿衣服的时候要分清楚正面和反面。

”说的同时手上跟着操作,一步一步的进行,演示给孩子看,然孩子跟着自己的一起做。

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适当的放慢速度,并给予并帮助,他能正确的穿好时,给予鼓励。

(4)穿裤子。

告诉孩子穿裤子的顺序是先穿内裤,再穿长裤。

操作时和穿衣服时的一样用演示法,一边演示一边让孩子一起给他手中的芭比穿裤子。

(5)穿鞋袜。

同样是告诉穿鞋的时候要先穿袜子,再穿鞋子。

穿鞋的时候要着重教孩子分辨鞋子的左右,避免将鞋穿错,如果孩子穿错的时候要指出并纠正。

3、练习:
在孩子正确的完成新授步骤的时候,对孩子说,“xx,真棒!学会了给芭比穿衣服。

看,两个芭比娃娃都穿上漂亮的衣服了。

你喜欢哪个芭比娃娃呢?”当他说出喜欢哪一个的时候就将哪个娃娃奖励给他,并说,“xx,这里还有其他的衣服,你给芭比换一套你喜欢的衣服吧。

”此时,指导孩子将芭比身上的衣物脱下,再指导他将自己喜欢的衣物穿在芭比娃娃身上。

在穿衣物的时候采用问答法强化孩子对衣物的名称和用途的认识。

在孩子完全掌握了穿衣次序的时候对他说,“xx,你现在学会了怎样给芭比穿衣服了,真棒!是个懂事的乖孩子了,所以以后也可以自己给自己穿衣服了哦!”
第三篇: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办法
环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办法
第一条
为帮助残疾儿童在最佳时机恢复、矫正部分残缺的身体(心理)功能,促使他们与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根据省残联、财政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实施方案及配套实施办法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康复救助,是指政府主导、财政补贴和家庭承担相结合,以帮助聋儿、弱智、自闭症、脑瘫儿童及时接受“开智”、“启聪”等“抢救性训练”和矫治的救助措施。

第三条
康复救助对象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环县户籍;
(二)年龄在14周岁以下;
(三)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第二代);
(四)正在接受康复训练或接受康复手术治疗。

第四条
符合上述条件的救助对象申请康复救助,需提供以下资料:
(一)居民户口本、身份证、《残疾人证》(第二代)和有康复资质的医疗机构出具的康复训练或康复手术证明;
(二)《环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申请表》;
第五条
县残联负责残疾儿童的普查登记、评估和相关审批工作,并于每年8月31日前确定下一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计划。

第六条康复救助经费来源于上级业务部门下达的精神病防治等康复专项经费、县财政拨款和社会捐款。

第七条
康复救助计划当年有效,跨的须经审批后列入下一年计划;每个康复救助对象原则上只享受1个周期的康复救助。

第八条
残疾儿童“抢救性训练”、矫治计划执行周期为:
(一)听力语言康复配置助听器2年,植入耳蜗2年;
(二)弱智“开智”综合训练3年;
(三)自闭症“行为矫治”综合训练3年;
(四)脑瘫儿童“运动功能补偿”综合训练3年;
(五)残疾儿童家长训练:聋儿15天,弱智20天,自闭症30天,脑瘫儿25天。

社区训练矫正周期同上。

第九条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标准:参加康复训练的脑瘫儿每人每年补助3000元,聋哑、弱智、自闭症儿童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

聋儿自费配置助听器的每人一次性补助4000元;聋儿列入省“听力重建计划”
植入人工耳蜗的,每人补助10000元,聋儿自费植入人工耳蜗的,每人补助20000元。

对残疾程度较轻,凭康复医疗机构开具的有效证明,每个2 康复周期补助500元,康复周期超过1年的一次性补助2000元。

第十条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金的申报程序为:
(一)由救助对象户主或监护人持《环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申请表》及相关收费凭证的原件,向县残联申请;
(三)县残联在收到申请及相关资料后,经审核符合救助条件的,通知救助对象户主或监护人填写《环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领取登记表》,然后将救助金转入救助对象户主或监护人指定的账户。

第十一条
接受康复训练的家长向县残联报名,填写《残疾儿童家长培训登记表》,由县残联分送到获得资质认定的康复医疗机构培训,培训费由县残联承担。

第十二条
县残联负责建立救助对象、补助经费使用等档案,自觉开展康复救助经费使用情况自查和评价工作,并将经费使用情况定期报送县财政部门。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4年8月1日起施行。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县残联负责解释。

第四篇:残疾儿童康复情况总结
0-6岁以下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
训练项目情况总结(2013-2014)2013—2014年,在市残联的精心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省、市为民办实事的工作要求,坚持从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为民办实事的组织领导,大力推进“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真诚帮扶贫困残疾人家庭,28名残疾儿童在康复机构接受了康复冶疗,残疾儿童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
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部署周密
残疾儿童是家庭的不幸,抢救0-6岁残疾儿童更是政府、社会的共同责任。

今年政府把“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 项目纳入为民办实事范畴,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这一群体的关注,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为把实事办好,我们作了周密部署。

二、措施具体,稳步推进
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是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重要体现,是残疾人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残疾预防和控制的具体手段。

为让每个残疾儿童都有机会接触康复,直接参与康复抢救,确保每个符合康复救治条件的儿童都能接受治疗,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宣传发动。

通过宣传橱窗、黑板报、高音广播等多种宣传渠道对此项目进行大力宣传,在社区、村里张贴“0-6岁贫困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的通知,让广大居民了解项目开展情况,为残疾儿童家庭提供信息。

二是筛查不漏一人。

在全区范围内调查残疾人儿童,为保证筛查的儿童都能参加康复治疗,我们在乡镇、街道摸底基础上逐一入户了解情况,共筛查出的28名残疾儿童符合救助条件,并为他们排忧解难,创造条件如期参加各种训练。

四、实事实办,成效显著
我区2013年—2014年“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共完成了28例,涉及肢体、智力、听力言语等类别的贫困残疾儿童,通过训练,他们的语言、行动、社会交往等功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家长们也十分满意。

肢体残疾儿童通过训练,现在能扶着站立了,并能开心地和我们说笑了;听力言语残疾儿童治疗前不能开口说话,现在能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了;智力残疾儿童训练前简单的生活口令都做不到,训练后衣食住行能听得懂大人的口令了,接受治疗的儿童家长也非常满意。

“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我们将在今后的残疾人工作中继续推进,继续关注这些残疾孩子家庭的
实际需要,为他们实现自强自立、早日融入社会而不懈努力!
第五篇: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方案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方案
一、康复救助范围。

具有县户籍(居住证),并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书,有康复需求和适应指征的0—14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和孤独症儿童。

二、康复救助内容。

(一)机构康复训练。

由定点康复机构为救助对象提供功能训练,运动、认知、沟通及适应性训练等基本康复服务。

(二)医疗手术补助。

为听力残疾儿童提供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为有需求的肢体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等,对医保报销后个人自费部分给予一定补助。

(三)辅助器具适配。

为视力残疾儿童验配助视器;为听力残疾儿童验配助听器;为肢体残疾儿童装配假肢或矫形器,适配轮椅、坐姿椅、站立架、助行器等辅助器具。

三、康复救助标准
(一)机构康复训练
1、听力、言语、智力和孤独症儿童康复:康复训练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5000元。

2、脑瘫(肢体)残疾儿童康复:康复训练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8000元。

(二)医疗手术救助
1、人工耳蜗手术补助。

为有手术适应指征的听力残疾儿童植入人工耳蜗。

在城镇医保和新农合等相关费用报销后,自费结算部分,予以一次性补助1万元(1万元以内实报实销)。

每人仅限1次。

2、肢体残疾矫治手术补助。

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等足畸形、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瘫导致严重痉挛、肌腱挛缩、关节畸形及脱位、脊柱裂导致下肢畸形等实施手术的,在城镇医保和新农合等相关费用报销
后,自费结算部分,每年予以一次性补助10000元(10000元以内实报实销)。

每人每年仅限1次,每人手术累计救助不超过3次。

(三)辅助器具适配
1、听力残疾儿童:为适合佩戴助听器的听力残疾儿童配发助听器。

助听器救助标准每人不超过7000元。

每人仅限1次。

2、脑瘫(肢体)残疾儿童:根据适配机构评估,为肢体残疾儿童免费适配假肢、矫形器、轮椅、坐姿椅、站立架、助行器等适配辅助器具。

四、资金来源。

补助资金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和其他康复资金中列支。

所有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验收核发”的管理原则。

对项目未实施或未实施完毕不得报支;违反项目规定的不合理支出不得报支;支出票据不规范的不得报支。

对项目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截留、挪用项目专项资金的,财政部门有权拒拨资金,监察部门对群众有反映的问题要重点查处,确保财政专项资金有效、安全、规范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