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B类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B类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一、“教育”的定义
教育(广义):一切提高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道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狭义):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主要指学校教育。
本课程的定义:
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几点理解:“实践特性”
耦合过程:个体社会化;社会的个体化“动力”:一种“加速”或“促进”的作用:教育行为的社会背景2。
教育的三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学习者,传统上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教育影响,即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作用于学习者的所有信息,包括信息的内容以及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三者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教育是由上述三个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历史发展和创立古代教育
古代学校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以文法学校、修辞学校等古典学校为主;
一方面,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古代统治阶级所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对劳动人民进行宗教、道德或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一些经典科目;
教学方法强调严格的纪律和严酷的体罚;
教学组织形式以个性化教学为主,没有严格区分班级和学年;劳动人民基本上被排除在古代学校教育体系之外
《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作品。
该书讨论了教育的作用、古代学校教育体系和视觉引导系统、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语用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20
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代表:美国杜威,其代表作是《民主与教育》(1916)和《经验与教育》(1938)。
观点: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的增长学生在学校重要学习现实
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
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不足之处:过
分强调学生的作用,忽视教师和学校的作用。
代表人物、观点
(1)、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2) 1632年,《夸美纽斯:伟大教学的理论》——现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的诞生
(3)、1803年,康德的《康德论教育》。
(4)、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传统教
育学”的代表四、教育学的价值(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第二章教育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指教育活动和制度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可
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隐性功能: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
能(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人社会化是将社会期望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内化以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
(2)提
升个性化教育功能促进意识社会化
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1、教育促
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
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一)教
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关注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个人将教育视为生存的手段和工具。
(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已经成为个人生活的需要。
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
在满足需求的
过程中,个体获得自由、幸福和精神享受。
教育对个人的负面作用
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惟“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二,
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三、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1.国民经济的发展直接依靠人力资本的发展(1.2),国民经济教育的发展通过科学
技术的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1)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2)生产新的科学技术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1.教育可以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3)民主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3.教育可以创造政治舆论和思潮。
第三章教
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预期效果,反映了教育对人的培养标准、努力程度和社会倾向的
要求。
狭义: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方向性影响的目标领域,包括在不同层次上预期实现的一系
列目标。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也就是说,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思想命题,它主张教育的
目的应该根据个人的发展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等
古希腊,文艺复兴,自然主义,人文主义,人文主义
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激进和非激进之别。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主张教育的目的应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
社会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人社会化,为社会服务。
代表:纳托普、开兴施泰纳、康德、
涂尔干
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要求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
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1.教育目的中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态的、僵化
的
(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再起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
的需要结合起来,巴中市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
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的根本价值取向
(2)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实际情况和发展变化的需要出发,使两种教
育价值观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与教育目的或教育过程相统一。
这两个值是基于彼此的。
(3)价值实践的着眼点,要落在认得发展上2、应注意在相应的层次上思考和讨论问题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一)社会主义是中国教育本质的基础。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