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故乡》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故乡》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故乡》是鲁迅先生以1919年回故乡绍兴的见闻和感受为素材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纵观全文,对比手法运用贯穿始终,妙用致极。

从景物到人物,从人物性格到人物情感,通过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展示了时代背景,揭示了社会主题。

其精湛的对比艺术,堪称典范,对比手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20年前后故乡的对比
“我”记忆中的故乡,是神奇美丽的,“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二十年后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有阴晦了,冷风吹金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里,通过眼前萧条破败的故乡和想象中美丽的故乡进行对比,这不仅是景的对比,而且是社会环境的对比。

记忆中的故乡是一幅美丽奇特,令人向往“神异的图画”,给西瓜地里小英雄的形象以有力的衬托,寄予了“我”对少年闰土的无比热爱之情,也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的新生活的深切向往;而现实中萧索荒村的景象只不过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的一个缩影,作者借景抒发了对现实的故乡无限失望与由此产生的无比悲凉之情。

二、闰土20年前后的对比
1.肖像对比
闰土是《故乡》中的主要人物。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敢月下看瓜、刺猹。

”完全是一个天真淳朴,健美、英俊、活泼勇敢的农家少年。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做灰黄,而且加上了许多皱纹;眼睛也向他的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的通红,头戴一顶破毡帽,身上穿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列,象是松树皮了。

”中年闰土的肖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受尽生活折磨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

2.行动、语言、神情、思想的对比
少年闰土:会装弦捉鸟,知道沙地有跳鱼,海边有贝壳,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甚至“我”还没有问,闰土就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

聪明、勇敢、活泼、开朗、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是“我”心目中的小英雄。

中年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神情迟钝,麻木。

“多子、饥荒,苛捐杂税,兵匪官绅,都苦的他象个木偶人了。

”在“我”搬家时拣了了一幅香炉和烛台。

表现了闰土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对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

不反抗,也不思反抗,完全一个木偶人的形象。

这一形象正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村经济萧条、衰败的悲惨景象的真实写照。

三、杨二嫂20年前后的对比
杨二嫂在小说中是次要人物,但她的变化同样也在体现主题思想。

20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人称“豆腐西施”,她终日地坐着,招徕生意。

“因为伊,这豆腐店的生意非常好。

”但那时还是个安分守己的人。

20年后的杨二嫂,:“尖利怪叫”、“细脚伶仃的圆规”形象,是因农村经济衰落,她的家境每况愈下,在种种艰辛的磨练下,她变得泼悍、放肆、尖刻、自私----她对“我”虚假吹捧,尖刻嘲讽,对闰土恶语中伤,都出于谋自己的小小私利,这是被社会扭曲了的形象。

与闰土相比,她是次要人物,起陪衬作用,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人物,她变化,反映出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小市民阶层日趋困窘的生活情况。

四、闰土和“我”的关系前后不同的对比
二十年前,“我”与闰土建立了纯真的友谊;二十年,闰土对“我”恭恭敬敬,称“我”为“老爷”,闰土与“我”之间已经已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一变化,说明闰土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闰土一类的农民不仅经济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严重摧残。

五、闰土的“辛苦麻木”与“我”的“辛苦辗转”的对比
小说中的“我”,在儿时“父亲还在世,家境也好”,是封建地主家庭中的一个“少爷”;中年回乡时,却因破落到“老屋难免易主”的地步,特从“相隔两千余里”的外地回来,搬家到“谋食的异地去”。

“我”的前后对比,表明“我”过的是“辛苦辗转”的生活,这与闰土辛苦麻木的生活对比,说明中国农村经济破产涉及很广,连中小地主家庭及其知识分子也毫不例外地走向下坡路。

六、闰土和杨二嫂的对比
中年闰土虽极度贫困,缺吃少穿,但他还送来了干青豆。

这体现了他的善良淳朴的品质。

而杨二嫂为了从“我”搬家过程中捞点东西,不惜无中生有,曲意逢迎,说什么“我”防乐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等,为了一个“狗气杀”,竟凭空栽赃陷害闰土。

她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

正是通过这些对比,我们清楚看到故乡的变化,以及闰土的变化和杨二嫂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这样的主题。

闰土的辛苦麻木与杨二嫂的辛苦恣睢
七、两代人关系的对比
宏儿和水生的关系与“我”与中年闰土关系的对比,“我”与中年闰土之间已经已隔了一层“厚障壁”,但宏儿与水生这两个年轻后生之间却亲密得多。

当“我”的母亲叫宏儿和水生出去走走时,宏儿“便来招水生”,“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去了”,我们离开故乡时,宏儿还“正想着水生”。

“‘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

”这一对比使作者从后辈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使作者寄希望于下一代,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

八、不愿意与希望的对比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是议论式的对比,也是发自肺腑的希冀。

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对三种旧的生活表示彻底否定,对新的生活充满无限的希望和向往,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总之,对比是《故乡》一文重要的表现手法,它的运用,既突出人物的个性,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