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三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区域的含义。

2。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75页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
地理环境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
相同点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
不同点位置
北纬30°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
地区的中部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
区的中部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
耕地面积少地面积多
矿产贫乏石油等矿产丰富2。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
农业
耕作类型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玉米、春小麦、大豆耕作制度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
特色产业水产业西部畜牧业
工业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贸易发达不发达
,特别提示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也有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等。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区域的开放性
区域作为地球表层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人与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地球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上图示意的是区域之间经济要素的流动。

2.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不同区域之间因为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不同。

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
3.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
区域在发展前期,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加速,转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当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区域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76页
考点一区域差异及其成因
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

区域差异的分析原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出发,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

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5)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社会经济因素差异
因素差异形成的原因
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自然因素地

海拔较低,第二、三
级阶梯上,有三大平
原、两大高原,低地、
丘陵、盆地
海拔较高,差别显著,第二
级阶梯,有高原、山地、
盆地
海拔高,第一级阶梯,有
世界高大山地


季风影响显著,夏季
高温多雨
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少,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
大风天气多
高寒,空气稀薄,太阳辐射
强,风力大
植被森林为主,部分为森
林草原
大部分为荒漠,小部分为
草原
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

土壤多为林下发育,淋溶
作用强
有机质含量低土层薄,发育差
水文多外流河、多大河,
以雨水补给为主;湖
泊多为淡水湖
多内流河,短小,雨水、冰
雪融水补给为主,湖泊多
为咸水湖
内外流河兼有,东南部是
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人类影响广泛、深刻,主要农
耕区
影响小,农业以绿洲农业
和牧业为主
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
较完整,以高寒畜牧业为

(2014·高考浙江卷)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

读表,完成(1)~(2)题。

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城市化水
平/%
人口对水资
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
压力指数
全国1。

00 52。

57 1。

00 1.00
青海0。

86 47.44 0。

14 0。

95
河南0.82 42.43 7。

74 1。

07
黑龙江0。

93 56。

90 1.00 0.29
浙江 1.65 63。

20 0。

83 2。

56 (1)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2)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规范审答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由题干中“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可知,资源压力指数越大,该区域资源人均占有量越①少,压力越②大。

2.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C (2)D
(2016·高考浙江卷)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1~2题.
1.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2.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解析:第1题,从题干信息看,人均GDP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GDP增长率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图中,从Y轴信息看,山西低于湖北,说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A项错;从X轴信息看,上海低于江苏,说明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B项对;从Y轴信息看,湖北低于江苏,说明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C项错;从X轴信息看,广西高于全国,说明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D项错。

答案选B项。

第2题,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

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A项对;广西最低,但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基础与方向,B项错;上海和江苏较低,适于发展技术型产业,而不应该发展重型工业,C项错;湖北较高,应提高技术水平来降低能耗,D项错,答案选A项。

答案:1。

B 2.A
(2015·高考江苏卷)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3.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解析:“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西部位于欧洲西部.两地区均为人口稠密区,A项错误;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快,欧洲西部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B项正确;欧洲西部产业结构层次高,以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C项错误;相比欧洲西部而言,我国东部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D项错误。

答案:B
4.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2为江苏省简图。

材料二图3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比例统计图.
(1)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省区
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江苏省
地形__①__ 以平原为主
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__②__
河流河流少,水量小__③__
矿产资源丰富,以__④__为主较少
(2)
(3)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
(4)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解析:第(1)题,结合图1和图2,可以清楚地比较两省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矿产资源的不同特征。

第(2)题,由材料一中的“有效风能密度”信息,分析两省区的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特点.第(3)题,由材料二,分析两省区的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

第(4)题,江苏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技术力量强,但矿产资源缺乏;而新疆位于我国西部,矿产资源丰富。

新疆、江苏的相互协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答案:(1)
省区项目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①以盆地、山地为主
气候类型②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河流③河网密集,水量大
矿产资源④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2
(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新疆大于江苏;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江苏大于新疆.
(4)对新疆的影响: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对江苏的影响: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扩大市场。

考点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1)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2)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

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使干旱寒冷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发展;运输条件改善、生产率提高,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
3.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从空间
上看
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2017届烟台模拟)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a、b、c B.c、a、b
C.c、b、a D.b、a、c
(2)下列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规范审答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A (2)D
(2017届天津联考)下图为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地近三十年来土地利用和行政中心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乡镇企业,据图分析该乡镇企业可能最先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A.家具制造B.丝绸纺织
C.奶酪生产D.甘蔗制糖
2.关于该地区近三十年来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农业用地的变化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B.M城市演变为该地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
C.交通运输线路逐渐发展成网状分布
D.N城市可能发展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时段内桑树种植较多,因而该乡镇企业可能最先发展丝绸纺织业。

第2题,该地区近三十年来,M地发展缓慢,不可能成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N地城市发展较快,最有可能成为该地区级别最高的行政中心,故可能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答案:1。

B 2.B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a地早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中期当地改种蔬菜、瓜果、花卉,现在成为市区。

导致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早期到中期:农业科技的发展②早期到中期:市场需求的增加③中期到现在:城市化的发展④中期到
现在:传统工业的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该城市传统工业区规模的变化与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规模:先增大,后缩小②规模:先缩小,后增大
③原因:早期到中期——交通的发展④原因:中期到现在-—产业的升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3题,a地由早期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到中期变成了蔬菜、瓜果、花卉基地,是因为城市规模扩大,对蔬菜、瓜果、花卉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增加;a地现在变为了市区,说明该地区城市规模正在扩大。

第4题,结合图例很容易看出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的规模为先增大、后缩小;从早期到中期,该城市传统工业规模扩大,与经济发展和政策因素有关,布局也从市中心迁往城市东北郊区,与地价和环境因素有关;从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区规模在缩小,出现了高新技术区,这与该城市产业升级有关。

答案:3。

B 4。

C
规范答题模板系列9|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79页
综合分析近几年高考的命题,对本题型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区域图、区域统计图等图表资料,对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其答题思路为:
析高考真题——知答题思路
1.自然要素差异对比
2
(1)分析南岛降水量西多东少的原因。

(2)与南岛相比,说出北岛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优势.
1.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获取信息解读信息
南岛位于南纬40°以南地处西风带,盛行西北风
南岛中部为山地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降水差异明显
与南岛相比,北岛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
与南岛相比,北岛山地面积较小地势较平坦
与南岛相比,北岛国内、国际机场多,交通干线较密交通更便利
与南岛相比,北岛城市数量多城市化水平高2。

调动和运用知识
第(1)题,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地形等。

第(2)题,影响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包括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人口、城市、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
(1)地处西风带,西侧为迎风坡降水量多,东侧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2)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地势较平坦(平原面积较大);机场密度较大(数量多),路网密度较高;靠近首都,城市密度较大(数量较多)。

练经典试题——知命题特点
1.(2016·高考浙江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某区域略图。

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高原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材料三由于河流每年带来约2亿吨的泥沙,图1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1)图1中甲地和丁地都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甲地和丁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两地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异同点。

(2)图Ⅰ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海拔 5 250米)和丙地(海拔 2 000米)自然带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该道路沿线自然带分异的主要原因。

(3)分析戊区域河流泥沙丰富的原因。

解析:第(1)题,甲地位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谷地,以种植青稞为主;丁地位于恒河流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以种植水稻为主;注意问的是粮食作物.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可从地形、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注意要结合各地自然特征回答,异同点需要进行对比分析。

第(2)题,道路沿线甲地为高原半干旱草原、丁地为热带季雨林,则从甲到丁,水热条件越来越好,结合乙地海拔可知,乙地位于高原上,两条河流之间,海拔5 000米以上,则乙可能是高山草甸带;丙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海拔2 000米左右,则可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第(3)题,泥沙多少与流域内水土流失程度及流域面积大小相关.流域面积可从经纬网图看出;水土流失程度可从地形坡度、降水量及强度、植被等角度分析。

答案:(1)青稞(小麦)水稻
相同点:河谷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雨热同期;甲地降水少,丁地纬度低,两地光照充足。

不同点:甲地海拔高,热量不足;丁地纬度低,海拔低,热量丰富;甲地处于背风坡,降水量少;丁地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多;甲地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2)高山草甸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原因:海拔高度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

(3)流域面积大,泥沙来源广(泥沙来自两条河流);流域内降水量大(两河支流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迎风坡);夏季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流域内地形坡度大;坡地开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2.(2014·高考北京卷)“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

读图,回答问题。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

解析:川渝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但在土地面积、资源、能源、劳动力成本、市场潜力、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具有优势。

答案: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339页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
A.河流、明确的B.湖泊、模糊的
C.交通线、模糊的D.山脉、明确的
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
A.化学工业B.建材工业
C.电子工业D.纺织工业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区域界线沿山脊线划分,行政区界线明确.第2题,由图可知,该地有高校园区,科技发达,有飞机场,交通便利,森林公园,环境优美,适宜发展电子工业。

答案:1.D 2.C
(2017届河南六校联考)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

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

读图,回答3~4题.
3.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
A.气候B.土壤
C.市场D.水源
4.Ⅰ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A.光照弱B.降水少
C.多大风D.低温冻害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荔枝生长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则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气候。

第4题,荔枝生长过程中,冬季不耐低温霜冻,而图中Ⅰ区在三个区域中纬度位置最高,则该区域划分为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易出现低温冻害。

答案:3。

A 4.D
(2017届益阳模拟)读某岛屿地形和景观图,完成5~6题.
5.图示景观是该岛南部特有民居,该民居最可能的朝向是()
A.东北B.东南
C.西北D.西南
6.民居顺势而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A.节省建筑材料B.防寒保暖
C.减少占用草地D.庇荫纳凉
解析:第5题,据纬度位置可知,该岛南部地区常年盛行西风,图中树被盛行风吹向东方,据此可判读该民居最可能的朝向是东南方向。

第6题,该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顺势而造,可以防寒保暖。

答案:5。

B 6.B
(2016·齐齐哈尔质检)读两区域相关示意图,完成7~8题。

7.从自然条件看,两区域发展的产业是()
A.甲畜牧业,乙水产养殖业
B.甲渔业,乙商品谷物农业
C.甲畜牧业,乙水稻种植业
D.甲水稻种植业,乙高寒畜牧业
8.黄河谷地、湟水谷地以及横断山区多数河谷地势低,夏季气候温和,近年来逐渐形成我国为数不多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其产品主要供应()
A.东部冬季市场B.东部夏季市场
C.本地夏季市场D.本地冬季市场
解析:第7题,根据图中水系形状特征判断,甲区域为洞庭湖流域,乙区域是青藏高原地区。

所以从自然条件看,甲是鱼米之乡,产业是水稻种植业;乙是独特的高原气候,适宜发展高寒畜牧业。

第8题,黄河谷地、湟水谷地以及横断山区多数河谷位于地势第一、二级阶梯,海拔高,但相对地势低,夏季气候温和,作物生长期比东部平原地区晚,当东部地区进入伏季,蔬菜供应紧张,这些地区可以发展反季节蔬菜,供应东部的夏季市场;冬季气温低,该地不会有蔬菜生产;本地夏季市场供应不是反季节蔬菜生产。

答案:7。

D 8。

B
(2017届湖北名校联考)国家创新指数是通过评估制度和政策、基础设施、商业和市场的成熟度以及人力技能来衡量一个经济体广泛的经济创新能力。

读世界部分国家创新指数与人均GDP图。

回答9~10题。

9.国家创新指数高于冰岛而人均GDP低于冰岛的是()
A.瑞士B.加拿大
C.巴西D.以色列
10.图中A、B、C、D代表的国家分别为()
A.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
B.澳大利亚、美国、印度、中国
C.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印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