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的权威与清末新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政府的权威与清末新政
作者:张永国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1期
摘要:清政府权威的不断丧失,使之失去了实行新政的必要权威控制改革进程的能力,最终导致了清末新政的失败;同时清末新政的失败又使之仅存的权威进一步丧失,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

关键词:清政府权威新政
清末新政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

其评价在过去基本否定的基础上,越来越客观。

本文就清政府的权威与清末清政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清政府权威的丧失决定了新政的失败
清政府权威的不断丧失乃至几乎丧失殆尽决定了新政的必然失败。

早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清政府为了更有利于镇压太平天国,就开始向地方督抚放权,地方势力不断扩张,“以1863年为例,当时清廷共设8个总督(未含漕督、河督)、15个巡抚,湘军集团竟占了5个总督、9个巡抚。

”在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地方督抚权力继续扩大,中央政府的权力和权威也随之不断下降。

但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的权威还是比较强的,此时的清政府完全可以运用自己还算很强的权威摘要:清政府权威的不断丧失,使之失去了实行新政的必要权威控制改革进程的能力,最终导致了清末新政的失败;同时清末新政的失败又使之仅存的权威进一步丧失,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

关键词:清政府权威新政去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革已经严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社会制度,然而清政府并没有这样做,仅仅是搞了一点封建色彩浓厚的官办工业,社会制度及社会其他事业的改革和建设几乎没有,错失一次改革发展良机。

而在此期间,早期维新思想开始在士大夫中产生并逐渐传开发展。

甲午战争的惨败,使清政府的权威再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本已有所发展的维新思想开始高涨起来,大量普通的中国人接触到了维新知识,进一步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中国的落后,最终酿成了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

从变法的措施来看,这一变法基本上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对变法进行了镇压,全盘否定了变法的所有措施,这是对高涨的维新思想的公开打压,使其权威再一次遭到削弱,又一次丧失了改革的机会。

这次镇压,使一部分维新志士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大量宣传反清的革命论,这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仓皇逃往西安,签定了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使人民对清政府彻底失望,彻底认清了清政府作为洋人的走狗和帮凶的本质。

在此前后,革命派领导的反清和暴动不断发生,清朝的统治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直到此时的清政府才有所醒悟,于1901年颁布上谕,称:“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肝焦劳,朕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事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已见,通限两个月内悉条议以闻,再行上禀慈谟,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这道上谕说明新政是应对当前危机,同时也把新政的改革范围进行了大体的概括。

然而,此时的清政府已经威信全失,清末新政的力度不小,包括维新变法中的许多措施,有的甚至超过,但此时国内起义和暴动次数不断增加,社会极不稳定,同时革命思潮和立宪思潮不断高涨,革命派和立宪派对于清政府的新政措施已经无法满足,如革命派认为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巩固君权之宪法大纲”,是“逆胡无赖,假借立宪之空名,以涂饰天下之耳目”。

所有这些,归根到底是由于此时的清政府已经威信全失,失去了人民最起码的信任,失去了控制改革进程所必要的权威,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的新政失败是必然的。

二、新政的失败丧失了清政府最后的权威,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
清末新政的失败又使清政府仅存的一点权威进一步丧失,这在清末新政的各项措施的实行结果中充分表现出来。

第一、官制改革。

清政府主要是以更有利于自己的统治为需要,裁撤一部分旧机构,成立一部分新机构,整顿整治,消除腐败。

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地方督抚的权力,重建自己的权威,而此时的地方势力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因而改革措施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使清政府的官制改革流于形式,没有触动根本,反而引起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时人有言:“去年自改定官制以来,大臣不和之事,时有所闻,其几实起于细微,而其害驯致于倾轧,譬诸驾漏舟于巨波之内,而舵工篙师犹复互逞意气,以楫相击刺,其不覆舟者几希。

”第二、兵制改革。

清政府的兵制改革主要是停止武举,筹建武备学堂,裁汰部分绿营和防勇,建立采用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的常备军。

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支忠于中央王朝的军队,但由于清政府新军从筹响、招募、训练基本上是由地方督抚负责,而此时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财政控制有限,这就使新军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地方督抚私人的军队;同时,新军的官兵,特别是中下级军官大多来源于国内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或是出国学习军事的留学生,这些军官的认知水平较高,受西方近代思想影响很大,使他们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得非常清楚,很多人本身就是革命党人,从而使新军中参加革命的士兵群众达五六千人,占湖北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就使清政府建立一支效忠于它的军队的梦想破灭,权威赖以存在的基础消失。

第三、学制改革。

学制改革主要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奖游学,其目的还是以此来建立新的权威,维护自己的统治。

但科举制度的废除,并没有起到为清政府建立权威的效果,科举制是士绅等社会精英分子上流的渠道,科举制度的废除,就使这一渠道突然堵塞,自然会引起他们不满。

同时,新兴的社会精英分子,又因社会提供位置和就业机会的严重不足,也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极强的反判心理。

第四、经济改革。

主要改革是为工商业的振兴立法和给予办实业卓有成效者以奖励。

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以此来增加财政收入,最终维持自己的统治,但清政府的这一愿望最终还是落实了。

伴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新兴社会群体,其在经济上的自由发展逐渐转化为对政治自由和民主保障的强烈要求,这不仅表现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一次又一次的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斗争中,也表现在梁启
超等君主立宪派的活动中,最终在二者的影响下,清政府的权威丧失殆尽。

第五、预备立宪。

清政府于1905年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并于1906年9月1日正式宣布“预备仿行立宪”,于1908年9月宣布立宪,以九年为限,九年后正式召开国会,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议院选举法要领》、《逐年筹备宪政事宜清单》。

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显然是被迫的,其内心也并不是真正想实行宪政,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笼络人心,重建统治权威,维护王朝的统治,但此时的清政府已经威信全失,人民已经不相信政府,以立宪派为首掀起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但清政府先是压制,再是妥协,结果出台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皇族内阁,措置严重失当,最终使对清政府还抱有几分希望的资产阶级立宪派最终倒向革命派的阵营,进一步壮大了革命阵营,清政府的最后一点权威丧失,最终走向覆灭。

综上所述,地方势力的不断发展、清政府几次放弃改革的时机,同时由于列强的不断入侵、维新思潮的兴起,使清政府的统治权威丧失殆尽,也丧失了控制改革进程、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权威,必然导致新政的失败。

同时在新政实行的过程中,虽然改革的力度很大,但这并没有实现清政府重建权威的愿望,相反使其仅有的一点权威丧失殆尽,最终走向灭亡。

参考文献:
[1]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策,龚书铎.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4:87.
[2]明清档案馆,义和团档案史料[G].北京:中华书局,1959:914-915.
[3]精卫.论革命之趋势[N].民报,第26号.
[4]阙名.预备立宪之满洲,时论选集(三)上册[C].北京:三联书店.1977:36.
[5]杨代春.清末官制改革及后果[J].益阳师专学报,1998,(4).
作者简介:张永国(1973—),男,四川荣县人,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